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看大佛,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画家眼里,它是石雕的画;在诗人眼里,它是凝固的诗;在艺术家眼里,它是一座艺术殿堂;在哲人眼里,它是思考生命意义的书……
3世纪左右,佛教的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向中国的腹地延伸,一路上散落下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唐朝末年,北方开凿石窟的锤声渐渐稀落下来,与此同时,“天府之国”的工匠们却正挥汗如雨,创造出一处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
佛国奇观——乐山大佛
乐山,古称“嘉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乐山已经成为中国西南的佛教圣地。
乐山大佛,古称“凌云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90年。乐山大佛,通高7米,宏伟端庄,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
相传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见凌云山前江水湍急,水害频发,于是发动人力物力,在凌云山断崖处开凿大佛像,以镇水患。这尊大佛为弥勒佛,和中国传统的弥勒佛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不同,这尊大佛端坐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虽慈眉善目,却透着一种威严。
因为大佛与山同高,所以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不过,你若以江对岸眺望大佛,就会发现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前后两座山刚好构成一尊大卧佛,而乐山大佛仅是卧佛胸部的一尊小佛。但你如果沿着栈道靠近乐山大佛,细看佛的胸部,就会发现在靠近心脏的地方,还刻着一个小的佛头。正是佛中有佛,佛外有佛。
说到乐山大佛,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大佛的创建者——海通和尚,为筹资建佛,走遍大江南北,四处化缘,聚了不少钱财。当地一位贪官见钱眼红,一再阻挠开工,敲诈勒索。海通和尚忍无可忍,毅然说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随即一手托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递给贪官,吓得贪官再也不敢难为他了。
大佛竣工时,彩绘金身,华丽无比。大佛头上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高13层的楼阁,遮风避雨,时称“大佛阁”。可惜楼阁毁于明末战乱,只留下了两侧石壁上的孔穴。
半身巨佛——
释迦涅槃圣迹图
在重庆大足县宝顶山的石崖下,横卧着一尊半身巨佛,长31米,开凿于南宋。
巨佛“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四方,后背东方”,完全与《大般涅槃经》中叙述释迦牟尼80岁涅槃时的情景吻合,称为“释迦涅槃圣迹图”。
涅槃,在佛教中并非指简单的死亡,而是人大彻大悟,从“生死的彼岸”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即“成佛”。这也是佛教修行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巨佛面部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显得气度非凡。造像时未作全身,而是让右肩陷于地表之下,双脚隐没于南岩之中。前来探视的14个弟子,也犹如从地下涌出一般,仅露半身。他们躬身肃立,垂眉志哀,表情悲切,依依不舍。巨佛胸前的香案上,香炉云烟缭绕,徐徐上升,与龛顶祥云相连,祥云上立着释迦的母亲、妻子、姨母等9个亲眷。其中有雍容贵妇,也有窈窕淑女,这组人像与弟子群像共同对巨佛起到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作用。整个佛龛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所以民间有此佛“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之说。
巨佛身前,有一条曲曲弯弯的水沟,叫“九曲黄河”。传说释迦牟尼即将涅槃时,众弟子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特别是最小的弟子阿难,抓着释迦牟尼的衣角不放,要随他而去。可是弟子功德尚未圆满,怎么能带着呢?于是释迦一狠心,摊开阿难,挥手画出一条滔滔大河把弟子们隔开,随即“涅槃”了。这条河就成了“九曲黄河”。
登峰造极——千手观音
在四川,千手观音造像很多,安岳、富顺、资中、夹江等地都有出色的作品,但登峰造极之作当属大足宝顶山的千手观音。
这尊观音,开凿于南宋,造像崖面达88平方米,通体施金,璀璨夺目,堪称千古奇观。观音面容慈祥,慧目下视,大有拯救众生于苦难的慈悲胸怀。她的左右两侧和头顶上方伸出的无数只手,如孔雀开屏一般。每只手上都长着一只眼睛,且各执法器。手姿或直、或曲、或正、或侧,都是那么精致、圆润。
以宋代开始,中国民间就有了千手观音的传说。古代印度的妙庄王有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金、次女妙银和小女儿妙善。两个大女儿在家侍奉父母,小女儿妙善出家为尼,虔诚礼佛。因为妙庄王最喜欢小女儿妙善,所以屡次劝说她回宫,但妙善不肯。妙庄王一怒之下命人拆毁寺庙,赶走僧尼。不想天神怪罪下来,使他全身长满脓疮,久治不愈。后来,有位医生说,治此病必须用他亲生骨肉的手、眼合药,才能有效。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妙银,但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只有小女儿妙善毅然献出手眼为父亲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就痊愈了。释迦牟尼知此事,深受感动,于是赐妙善千手千眼,命她到人间解救众生。从此,妙善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观音。
因为传说观世音有求必应,无所不能,所以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信仰最广泛的一尊菩萨,许多寺庙都把她作为主神供奉。
近年来,千手观音的形象被艺术加工,搬上舞台。随着《千手观音》在世界各地巡演,人们在惊叹舞蹈家精湛技艺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佛教文化。
旷世杰作——十方普贤
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的峨眉山上,耸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大佛——十方普贤。
普贤,即“普遍贤善”之意,象征真理。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宝座上的普贤菩萨,目光下视,双唇轻翕,嘴角微妆,呈现出一种含颦欲笑的微妙神态。10个头像,分了3层,总高48米,铜铸镏金,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十方艺术造型,也是铜制巨佛的旷世之作。
普贤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本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成女性,这与中华民族“慈母严父”的观念有关。同时,女性作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更能迎合大众的心理。
峨眉山自古就是“普贤道场”,与五台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四大菩萨道场”。2006年,中外108位佛教大师齐聚峨眉,主持了十方普陀的开光法会。今天,十方普贤已经成为峨眉山的标志。
历史的丰碑——
四川的石窟石刻艺术
四川境内石窟石刻分布广,规模大,堪称“大佛”者约有10处,除乐山大佛外,还有荣县大佛、安岳卧佛、龙华立佛、禹迹山立佛等。还有不少10~15米的佛像,石窟石刻400余处,仅广元千佛崖一处,就保存有从南北朝至清代佛像7000余尊。
大佛的出现与石窟石刻的繁荣有关。中国的石窟造像,在北魏和隋唐形成两次高潮,凿造石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古代“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黄河流域和四川。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又爆发了黄巢农民起义,北方战事连绵、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导致石窟艺术日渐衰落。而与此相反,四川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相对安定,经济繁荣。随着唐玄宗、僖宗入川,大批文人雅士、名僧高道和能工巧匠也随之涌入四川,为四川晚唐以后石窟造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四川的石窟石刻艺术始于南北朝,盛极于两宋,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将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未再开凿大型石窟,四川石窟石刻艺术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
今天,乐山大佛、峨眉山、大足石刻都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3世纪左右,佛教的石窟艺术沿着丝绸之路向中国的腹地延伸,一路上散落下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唐朝末年,北方开凿石窟的锤声渐渐稀落下来,与此同时,“天府之国”的工匠们却正挥汗如雨,创造出一处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辉煌篇章。
佛国奇观——乐山大佛
乐山,古称“嘉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乐山已经成为中国西南的佛教圣地。
乐山大佛,古称“凌云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90年。乐山大佛,通高7米,宏伟端庄,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佛。
相传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见凌云山前江水湍急,水害频发,于是发动人力物力,在凌云山断崖处开凿大佛像,以镇水患。这尊大佛为弥勒佛,和中国传统的弥勒佛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不同,这尊大佛端坐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汇流处,虽慈眉善目,却透着一种威严。
因为大佛与山同高,所以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说。不过,你若以江对岸眺望大佛,就会发现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前后两座山刚好构成一尊大卧佛,而乐山大佛仅是卧佛胸部的一尊小佛。但你如果沿着栈道靠近乐山大佛,细看佛的胸部,就会发现在靠近心脏的地方,还刻着一个小的佛头。正是佛中有佛,佛外有佛。
说到乐山大佛,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大佛的创建者——海通和尚,为筹资建佛,走遍大江南北,四处化缘,聚了不少钱财。当地一位贪官见钱眼红,一再阻挠开工,敲诈勒索。海通和尚忍无可忍,毅然说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随即一手托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递给贪官,吓得贪官再也不敢难为他了。
大佛竣工时,彩绘金身,华丽无比。大佛头上还专门修建了一座高13层的楼阁,遮风避雨,时称“大佛阁”。可惜楼阁毁于明末战乱,只留下了两侧石壁上的孔穴。
半身巨佛——
释迦涅槃圣迹图
在重庆大足县宝顶山的石崖下,横卧着一尊半身巨佛,长31米,开凿于南宋。
巨佛“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四方,后背东方”,完全与《大般涅槃经》中叙述释迦牟尼80岁涅槃时的情景吻合,称为“释迦涅槃圣迹图”。
涅槃,在佛教中并非指简单的死亡,而是人大彻大悟,从“生死的彼岸”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即“成佛”。这也是佛教修行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巨佛面部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显得气度非凡。造像时未作全身,而是让右肩陷于地表之下,双脚隐没于南岩之中。前来探视的14个弟子,也犹如从地下涌出一般,仅露半身。他们躬身肃立,垂眉志哀,表情悲切,依依不舍。巨佛胸前的香案上,香炉云烟缭绕,徐徐上升,与龛顶祥云相连,祥云上立着释迦的母亲、妻子、姨母等9个亲眷。其中有雍容贵妇,也有窈窕淑女,这组人像与弟子群像共同对巨佛起到以小衬大、以竖破横、虚实相济的作用。整个佛龛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所以民间有此佛“脚踏泸州,手摸巴县,身在大足”之说。
巨佛身前,有一条曲曲弯弯的水沟,叫“九曲黄河”。传说释迦牟尼即将涅槃时,众弟子痛哭流涕,依依不舍。特别是最小的弟子阿难,抓着释迦牟尼的衣角不放,要随他而去。可是弟子功德尚未圆满,怎么能带着呢?于是释迦一狠心,摊开阿难,挥手画出一条滔滔大河把弟子们隔开,随即“涅槃”了。这条河就成了“九曲黄河”。
登峰造极——千手观音
在四川,千手观音造像很多,安岳、富顺、资中、夹江等地都有出色的作品,但登峰造极之作当属大足宝顶山的千手观音。
这尊观音,开凿于南宋,造像崖面达88平方米,通体施金,璀璨夺目,堪称千古奇观。观音面容慈祥,慧目下视,大有拯救众生于苦难的慈悲胸怀。她的左右两侧和头顶上方伸出的无数只手,如孔雀开屏一般。每只手上都长着一只眼睛,且各执法器。手姿或直、或曲、或正、或侧,都是那么精致、圆润。
以宋代开始,中国民间就有了千手观音的传说。古代印度的妙庄王有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金、次女妙银和小女儿妙善。两个大女儿在家侍奉父母,小女儿妙善出家为尼,虔诚礼佛。因为妙庄王最喜欢小女儿妙善,所以屡次劝说她回宫,但妙善不肯。妙庄王一怒之下命人拆毁寺庙,赶走僧尼。不想天神怪罪下来,使他全身长满脓疮,久治不愈。后来,有位医生说,治此病必须用他亲生骨肉的手、眼合药,才能有效。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妙银,但两个女儿都不愿意,只有小女儿妙善毅然献出手眼为父亲治病。果然,不久妙庄王就痊愈了。释迦牟尼知此事,深受感动,于是赐妙善千手千眼,命她到人间解救众生。从此,妙善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观音。
因为传说观世音有求必应,无所不能,所以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信仰最广泛的一尊菩萨,许多寺庙都把她作为主神供奉。
近年来,千手观音的形象被艺术加工,搬上舞台。随着《千手观音》在世界各地巡演,人们在惊叹舞蹈家精湛技艺的同时,也领略到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佛教文化。
旷世杰作——十方普贤
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的峨眉山上,耸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大佛——十方普贤。
普贤,即“普遍贤善”之意,象征真理。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宝座上的普贤菩萨,目光下视,双唇轻翕,嘴角微妆,呈现出一种含颦欲笑的微妙神态。10个头像,分了3层,总高48米,铜铸镏金,是普贤菩萨的第一个十方艺术造型,也是铜制巨佛的旷世之作。
普贤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本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化成女性,这与中华民族“慈母严父”的观念有关。同时,女性作为大慈大悲的菩萨,更能迎合大众的心理。
峨眉山自古就是“普贤道场”,与五台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四大菩萨道场”。2006年,中外108位佛教大师齐聚峨眉,主持了十方普陀的开光法会。今天,十方普贤已经成为峨眉山的标志。
历史的丰碑——
四川的石窟石刻艺术
四川境内石窟石刻分布广,规模大,堪称“大佛”者约有10处,除乐山大佛外,还有荣县大佛、安岳卧佛、龙华立佛、禹迹山立佛等。还有不少10~15米的佛像,石窟石刻400余处,仅广元千佛崖一处,就保存有从南北朝至清代佛像7000余尊。
大佛的出现与石窟石刻的繁荣有关。中国的石窟造像,在北魏和隋唐形成两次高潮,凿造石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古代“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黄河流域和四川。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又爆发了黄巢农民起义,北方战事连绵、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导致石窟艺术日渐衰落。而与此相反,四川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相对安定,经济繁荣。随着唐玄宗、僖宗入川,大批文人雅士、名僧高道和能工巧匠也随之涌入四川,为四川晚唐以后石窟造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四川的石窟石刻艺术始于南北朝,盛极于两宋,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将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未再开凿大型石窟,四川石窟石刻艺术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
今天,乐山大佛、峨眉山、大足石刻都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