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蒸”一词更多的是运用于菜肴,因其清新淡雅而在菜系中自成一统。最近在一次活动中听了南通教坛新锐傅力老师执教的《石榴》和无锡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感觉很有点“清蒸”的韵味。
一、生字教学的本性回归
生字教学,很多人认为与课文情节联系不是很紧密,不容易“出彩”而成为公开课的“雷区”。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双基”,生字教学也登堂入室,成为公开课的重要内容。在《月球之谜》中,武凤霞老师在出示课题时就重点对“谜”字进行了教学: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月球之谜(板书课题,但“谜”字仅仅写了个“讠”)。这个“谜”字很难写好,谁能说说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的言字旁要写得小些,约占整个字的1/3,右边的“迷”字要稍大些,约占整个字的2/3。
师:对,我们在写右边的“迷”字时,要先写“米”,再写“辶”,注意了,这个“走之儿”的“一捺”要处在整个字的最底部,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
师:老师课前查了下字典,发现“谜”字有两种解释,读了课文之后,你们认为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
大师就是大师,仅仅在出示课题时就将“谜”字的读音、字形、意思都讲到了,又很自然地由“谜”字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整个生字教学的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生硬斧凿的痕迹。傅力老师虽然教学的是第二课时,但仍很重视生字的教学,在学生自读后将生字专门列出,让学生认读,再组词、释义。
这些似乎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无论在什么时候,语文教学都要先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写汉字,写好汉字,这才是语文的本性。只有以本色的生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坚实基础,“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做到高屋建瓴。
二、“素读”充满整个课堂
“素读”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的读”“反复地读”,资料显示:“素读”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提出,是极有利于学生右脑开发的一种读书方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读”越来越被中国的教学工作者重视,成为学生课堂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月球之谜》中,武凤霞老师大量采用素读的方式,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亲近文本。没有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剖析,没有对重点语段紧锣密鼓的讲解,就是让学生简单而不厌其烦地读,这需要教者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有个情节很让听课者感动:有个学生读书读得一字一顿、毫无感情,但武凤霞老师仍然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继续读下去,并且发掘出了这个学生两次读书的细微进步,找出优点,让孩子看到希望,从而更愿意去素读。当那个学生因为武凤霞老师的勉励而发出真诚的“谢谢”时,台上台下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大概就是大师在教学中令人侧目的睿智之处吧。
学生素读了好多遍后,原本读得很生硬的文本读顺了,并且很多内容都记住了。
师:同学们读了好多遍了,你们最喜欢月球的哪个“谜”啊?
生1:我喜欢“尘土能杀菌”这个谜。
生2:我喜欢“水藻生长”这个谜。
师:把你最感兴趣的那个谜,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注意讲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吸引住哦。
学生们踊跃举手,争相复述文本内容。
傅力老师在课堂上也极力宣扬素读: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理清文章脉络,三读最喜欢的语句。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对课文最原始理解的读,没有丝毫教者对学生文本思想的生硬灌输。
两节课素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朗读、小声读、默读:也有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笔者做了个初步的统计,两课让学生素读的总时间竟超过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一半。
三、“默读”给学生更多个性思考
“默读”是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默读要求,最终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每分钟默读300字左右的能力。
默读能力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默读不但能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默读不会因为读书声而影响别人,别人也不会影响自己。这样,便给自己和别人提供了一个清新淡雅的环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学生能迸发出个性的思考和智慧的火花提供了可能。
在学习描写石榴成熟的样子一节时,傅力老师让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的同时用笔在书上做批注。五分钟,偌大的会场寂静异常,大家似乎能听到学生均匀的呼吸声和铅笔在纸上滑动的沙沙声。五分钟过去了——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你能看出怎样的石榴啊?
生1:我从“急切”“扒开”一词看出了心情急躁的石榴,作者把石榴当做人来写,是为了说明石榴想尽早把自己成熟的消息告诉农民伯伯,好让农民伯伯早点体会丰收的心情。
生2:我从“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看出作者对石榴的颜色描写得很细致,同时这些也是石榴在成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颜色。
多么丰富的语言,多么精辟的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个性的思考,是没有外来干扰的本色思维的呈现。
四、多媒体不再是一种装饰
很多人认为,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借助各种媒体,简直就是一种缺憾,就是不完美,各种媒体的运用似乎已变成公开课的一种装饰,一种上课必要的手段。
曾听过一节五年级课外阅读——《水浒传》推介课,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水浒人物前就让学生观看《水浒传》的视频,课堂似乎很热闹和华丽,但却忽视和抑制了学生对作品人物本身形象的想象和理解,教者只是将视频导演理解的人物形象强行灌输给了学生。
在《石榴》一课,傅力老师在介绍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时,不是通过电脑的演示,而是借助四张不同颜色的石榴手绘简笔画这种媒体,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按顺序粘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理得通:在体会石榴“酸溜溜”“甜津津”“清爽无比”的味道时,傅力老师借助实物——石榴这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亲身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石榴独特的“味道”。在《月球之谜》这课上,武凤霞老师也只是采用了几幅充满想象的月球写实照片,感觉很实在、很实用,对学生解读文本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去伪存真、去浮去躁、返璞归真是对当前小语课堂发展趋势的诠释,相信通过这次“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清蒸”小语课堂能像清新淡雅的“清蒸”菜肴,成为广大小语教育工作者追求高效课堂的一种新境界。
一、生字教学的本性回归
生字教学,很多人认为与课文情节联系不是很紧密,不容易“出彩”而成为公开课的“雷区”。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双基”,生字教学也登堂入室,成为公开课的重要内容。在《月球之谜》中,武凤霞老师在出示课题时就重点对“谜”字进行了教学: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月球之谜(板书课题,但“谜”字仅仅写了个“讠”)。这个“谜”字很难写好,谁能说说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的言字旁要写得小些,约占整个字的1/3,右边的“迷”字要稍大些,约占整个字的2/3。
师:对,我们在写右边的“迷”字时,要先写“米”,再写“辶”,注意了,这个“走之儿”的“一捺”要处在整个字的最底部,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好看。
师:老师课前查了下字典,发现“谜”字有两种解释,读了课文之后,你们认为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
大师就是大师,仅仅在出示课题时就将“谜”字的读音、字形、意思都讲到了,又很自然地由“谜”字过渡到课文的内容上。整个生字教学的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生硬斧凿的痕迹。傅力老师虽然教学的是第二课时,但仍很重视生字的教学,在学生自读后将生字专门列出,让学生认读,再组词、释义。
这些似乎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无论在什么时候,语文教学都要先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写汉字,写好汉字,这才是语文的本性。只有以本色的生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坚实基础,“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做到高屋建瓴。
二、“素读”充满整个课堂
“素读”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的读”“反复地读”,资料显示:“素读”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家提出,是极有利于学生右脑开发的一种读书方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读”越来越被中国的教学工作者重视,成为学生课堂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月球之谜》中,武凤霞老师大量采用素读的方式,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亲近文本。没有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剖析,没有对重点语段紧锣密鼓的讲解,就是让学生简单而不厌其烦地读,这需要教者有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有个情节很让听课者感动:有个学生读书读得一字一顿、毫无感情,但武凤霞老师仍然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继续读下去,并且发掘出了这个学生两次读书的细微进步,找出优点,让孩子看到希望,从而更愿意去素读。当那个学生因为武凤霞老师的勉励而发出真诚的“谢谢”时,台上台下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大概就是大师在教学中令人侧目的睿智之处吧。
学生素读了好多遍后,原本读得很生硬的文本读顺了,并且很多内容都记住了。
师:同学们读了好多遍了,你们最喜欢月球的哪个“谜”啊?
生1:我喜欢“尘土能杀菌”这个谜。
生2:我喜欢“水藻生长”这个谜。
师:把你最感兴趣的那个谜,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注意讲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吸引住哦。
学生们踊跃举手,争相复述文本内容。
傅力老师在课堂上也极力宣扬素读: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理清文章脉络,三读最喜欢的语句。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对课文最原始理解的读,没有丝毫教者对学生文本思想的生硬灌输。
两节课素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朗读、小声读、默读:也有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笔者做了个初步的统计,两课让学生素读的总时间竟超过了整个课堂时间的一半。
三、“默读”给学生更多个性思考
“默读”是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默读要求,最终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每分钟默读300字左右的能力。
默读能力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默读不但能极大地提高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默读不会因为读书声而影响别人,别人也不会影响自己。这样,便给自己和别人提供了一个清新淡雅的环境和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学生能迸发出个性的思考和智慧的火花提供了可能。
在学习描写石榴成熟的样子一节时,傅力老师让学生默读,让学生在默读的同时用笔在书上做批注。五分钟,偌大的会场寂静异常,大家似乎能听到学生均匀的呼吸声和铅笔在纸上滑动的沙沙声。五分钟过去了——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你能看出怎样的石榴啊?
生1:我从“急切”“扒开”一词看出了心情急躁的石榴,作者把石榴当做人来写,是为了说明石榴想尽早把自己成熟的消息告诉农民伯伯,好让农民伯伯早点体会丰收的心情。
生2:我从“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看出作者对石榴的颜色描写得很细致,同时这些也是石榴在成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颜色。
多么丰富的语言,多么精辟的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个性的思考,是没有外来干扰的本色思维的呈现。
四、多媒体不再是一种装饰
很多人认为,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借助各种媒体,简直就是一种缺憾,就是不完美,各种媒体的运用似乎已变成公开课的一种装饰,一种上课必要的手段。
曾听过一节五年级课外阅读——《水浒传》推介课,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水浒人物前就让学生观看《水浒传》的视频,课堂似乎很热闹和华丽,但却忽视和抑制了学生对作品人物本身形象的想象和理解,教者只是将视频导演理解的人物形象强行灌输给了学生。
在《石榴》一课,傅力老师在介绍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时,不是通过电脑的演示,而是借助四张不同颜色的石榴手绘简笔画这种媒体,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按顺序粘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到、理得通:在体会石榴“酸溜溜”“甜津津”“清爽无比”的味道时,傅力老师借助实物——石榴这种媒体,让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亲身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石榴独特的“味道”。在《月球之谜》这课上,武凤霞老师也只是采用了几幅充满想象的月球写实照片,感觉很实在、很实用,对学生解读文本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节好课,应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去伪存真、去浮去躁、返璞归真是对当前小语课堂发展趋势的诠释,相信通过这次“金帆杯”大型教育科研活动,“清蒸”小语课堂能像清新淡雅的“清蒸”菜肴,成为广大小语教育工作者追求高效课堂的一种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