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五至六年级强调“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何为“探究性阅读”呢?它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探究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帮助学生日后进行创造性阅读做好准备。下面,我将在例子中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用问题挈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例一:学习《嫦娥奔月》一课,在细读课文的第二课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圈画:“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带着问题,学生进行充分的自由阅读,边读边做笔记。随后,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最后个别交流发言,学生把小组交流的成果作了展示:“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说明嫦娥“善良”,因此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机智地与逢蒙周旋”,危急之时,她“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从这可以看出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甘愿牺牲自己,她是那样的善良、正直又机智。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后羿。这样的嫦娥,老百姓当然会不舍得她离开,因而思念她。
【反思: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地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蕴含的意思。而对于教材所选的范文,在短短的两三个课时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得到熏陶,就能在高年级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问题”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归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尝试进行解疑,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例子中,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与指导,而是由一个问题引领,让学生通过自读、圈画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以达到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点拨的作用,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与激励,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愿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也得到了更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于他们语文学习的素养与能力都是一种提高。
二、以拓展补充,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例二: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在课前一周,我有意识地发给学生人手一本《昆虫记》进行拓展阅读,作为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当讲到“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时,我请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法布尔要找到它有多么不容易。”有的说:“老师,我在《昆虫记》中了解到,法布尔常常为了找到某个小昆虫,要暗中观察好几天。有时还要埋伏上几个黄昏呢!”还有的说:“我认为,这个‘三天’中,法布尔可能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暗中寻找。”当我指导学生读好父母亲责骂法布尔的话时,有一位学生说:“我看到《昆虫记》的原文中,法布尔爸妈还骂他是‘蠢货’呢!”学生们一下子感受到了法布尔父母心中的怒气,也感受到了他的行为在父母的眼中有多么异常……这一堂课中,我们多次通过拓展阅读中的知识补充来丰富文本,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反思: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教学,依赖文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内与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懂得欣赏与评价,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实践活动的触角已经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要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就要抓好课外阅读这一阵地。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另外,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选自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段落,如果能在课堂内外或是课前课后,适时、适量地布置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那对于他们理解作品,进而欣赏作品都将是很好的知识准备与补充,并且对于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锻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整合,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把教材读“厚”了,也更大地拓展了他们的阅读空间。】
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可帮助学生以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去理解与感悟课文。如今,诸如此类的拓展阅读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教学意图,都是希望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找出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点,帮助他们更深一层理解文本,而这一个过程,就是一次对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卓有成效的提升。
三、由质疑切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例三:《所见》这首古诗,是清代袁枚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文本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诗句。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出:“老师,我觉得这幅图画得有点不对,我们平时看到的蝉都是抓住树干在不停地鸣叫,可是这书中的图却把蝉画在了柳树的枝条上,好像和实际不相符合。”当即,我就表扬这位学生“观察得真是仔细,还能联系实际,加入自己的理解,谈出看法” 。同时,我又布置学生作业:“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或是上网查找等,找一找你认为它是错或是对的理由,到时再来交流。”
【反思:在这节课上,我发现学生身上非常珍贵的一点,就是他们敢于“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开始,生疑后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当然,也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这一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究并努力地尝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的激励与肯定将让学生保持这份探索激情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
到了下一节课,学生交流了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大家各执一词。我没有最终“宣判”谁说得对,因为我希望在“各家争鸣”的形式中能充分爱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起每个人的探究意识,让他们能保持这种创造性思维,从而能锤炼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都是与文本相联系的,有时甚至会高于文本。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延伸教材内容,以灵活多变的创意阅读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陈剑平)
一、用问题挈领,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例一:学习《嫦娥奔月》一课,在细读课文的第二课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圈画:“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带着问题,学生进行充分的自由阅读,边读边做笔记。随后,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最后个别交流发言,学生把小组交流的成果作了展示:“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说明嫦娥“善良”,因此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面对逢蒙的威逼,嫦娥“机智地与逢蒙周旋”,危急之时,她“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从这可以看出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甘愿牺牲自己,她是那样的善良、正直又机智。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后羿。这样的嫦娥,老百姓当然会不舍得她离开,因而思念她。
【反思: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地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蕴含的意思。而对于教材所选的范文,在短短的两三个课时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得到熏陶,就能在高年级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问题”是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归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尝试进行解疑,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例子中,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与指导,而是由一个问题引领,让学生通过自读、圈画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以达到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适当点拨的作用,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与激励,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更大的学习愿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也得到了更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对于他们语文学习的素养与能力都是一种提高。
二、以拓展补充,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例二: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在课前一周,我有意识地发给学生人手一本《昆虫记》进行拓展阅读,作为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当讲到“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时,我请学生说说从“终于”一词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了法布尔要找到它有多么不容易。”有的说:“老师,我在《昆虫记》中了解到,法布尔常常为了找到某个小昆虫,要暗中观察好几天。有时还要埋伏上几个黄昏呢!”还有的说:“我认为,这个‘三天’中,法布尔可能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在暗中寻找。”当我指导学生读好父母亲责骂法布尔的话时,有一位学生说:“我看到《昆虫记》的原文中,法布尔爸妈还骂他是‘蠢货’呢!”学生们一下子感受到了法布尔父母心中的怒气,也感受到了他的行为在父母的眼中有多么异常……这一堂课中,我们多次通过拓展阅读中的知识补充来丰富文本,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反思: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教学,依赖文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内与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懂得欣赏与评价,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实践活动的触角已经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要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就要抓好课外阅读这一阵地。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另外,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选自一些文学作品的精彩段落,如果能在课堂内外或是课前课后,适时、适量地布置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那对于他们理解作品,进而欣赏作品都将是很好的知识准备与补充,并且对于他们的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锻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整合,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把教材读“厚”了,也更大地拓展了他们的阅读空间。】
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可帮助学生以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去理解与感悟课文。如今,诸如此类的拓展阅读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的教学意图,都是希望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找出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点,帮助他们更深一层理解文本,而这一个过程,就是一次对他们探究性阅读能力卓有成效的提升。
三、由质疑切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例三:《所见》这首古诗,是清代袁枚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文本图文并茂,再现了当时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插图来理解诗句。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出:“老师,我觉得这幅图画得有点不对,我们平时看到的蝉都是抓住树干在不停地鸣叫,可是这书中的图却把蝉画在了柳树的枝条上,好像和实际不相符合。”当即,我就表扬这位学生“观察得真是仔细,还能联系实际,加入自己的理解,谈出看法” 。同时,我又布置学生作业:“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或是上网查找等,找一找你认为它是错或是对的理由,到时再来交流。”
【反思:在这节课上,我发现学生身上非常珍贵的一点,就是他们敢于“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开始,生疑后学生就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当然,也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这一过程,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其积极地进行探究并努力地尝试解决问题。此时,教师的激励与肯定将让学生保持这份探索激情以及旺盛的求知欲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多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展示自我。】
到了下一节课,学生交流了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大家各执一词。我没有最终“宣判”谁说得对,因为我希望在“各家争鸣”的形式中能充分爱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起每个人的探究意识,让他们能保持这种创造性思维,从而能锤炼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
从以上三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体验都是与文本相联系的,有时甚至会高于文本。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延伸教材内容,以灵活多变的创意阅读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