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既然是听觉艺术,它就离不开“听”这一重要环节。音乐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听,使其准确唱呢?下面共同来欣赏《摇篮曲》这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听——感悟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首先听老师把这首《摇篮曲》给同学们唱一遍,唱后我要请同学来说说这首《摇篮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师随琴演唱全曲,唱后)师:谁来说说?
生1:它的力度很弱。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力度——弱)
师:《摇篮曲》的力度我们从听的过程中感受它是很弱的,那么它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摇篮曲》。
(弹奏后)师:谁来说说它的速度是像火车一样飞快的,还是很缓慢的?
生1:很慢的。
生2:缓慢的。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速度是缓慢的,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刚才我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摇篮曲》的力度是弱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为什么不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来演唱《摇篮曲》呢?
生:因为《摇篮曲》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唱的歌曲,如果太强太快就达不到哄宝宝睡的效果,所以应该慢而弱。
师:因此我们在演唱这首《摇篮曲》的时候,就要注意速度不能……(师故意拖音)
生:太快。
师:力度不能……
生:太强。
【赏析】一般的教师在讲到《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时,会直接把它的弱而慢的风格特点,通过生硬的语言描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是把音乐课当成了语文课,从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能对答如流,课后却忘得一点不留现象。以上片段教学中,老师充分地抓住了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一遍又一遍的听,“听老师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感受《摇篮曲》的力度——弱;再让学生听钢琴弹奏,感受歌曲的速度——慢”,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摇篮曲》的慢而弱的风格特点,为学生在后面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一定要通过音响的刺激加以实现。如果没有获得对音响真切的直观感受,仅仅凭借语言或其他来传达乐曲的风格特点一定是简单肤浅的。
【片段二】听——认识歌曲的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完整的听,了解到了《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还是听,听什么呢?请看黑板。(师在黑板上书写乐曲的第一小节:)听老师把黑板上这句给同学们弹一遍。
(弹完后,生随琴把旋律试唱若干遍,直到学生熟练为止。)
师:现在请同学把书合上,(师拿出竖笛)下面老师就用手中的这支竖笛为同学们吹奏这首《摇篮曲》,同学们想听吗?
生:想。
师:在听老师吹奏的时候,同学们要边听边记,记什么呢?就记黑板上我们刚唱的“”这一旋律在全曲共出现过多少次?
(吹后)师:谁来说说它在全曲共出现过多少次?
生1:3次。
生2:3次。
【赏析】在教歌环节中,通常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教学生唱,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听。以上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去教学生一句一句怎么唱,而是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摇篮曲》的主要旋律“3 5 ”之后,让学生听歌曲的主要旋律“”。再听教师用竖笛吹奏一遍。那么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句让学生听,而且还是在不看谱子的前提下呢?这是老师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和挖掘的结果。我们知道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共四个乐句,其中第二、第四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而完全重复的部分就是“”这一旋律,也就是说这一小节旋律在八小节歌曲中出现3次,其举足轻重的分量显而易见。教师的这一做法实质上是抓住主要旋律,先听后唱,由点到面,使学生在聆听与歌唱的过程中不但能感知旋律流淌的韵味,还能认知歌曲的结构特征,同时还能轻松地记住旋律(重复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强化记忆),可谓一箭三雕。
【片段三】听——突破演唱歌曲的难点
师: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唱的《摇篮曲》中有两处与老师唱的不同。第一处是“摇篮摇你”这一句。你们唱的是~~,仔细听老师是怎样演唱这一句的~~。现在请谁来说说你们唱的这一句跟老师唱的这句有区别吗?
生:有。
师:谁来说说哪里有区别?
生:老师在唱“摇篮”的“摇”字时比我们唱的音要长些。
(师把这句弹奏一遍,随后让学生跟老师的手势演唱若干遍。)
(师在黑板上书写附点节奏。)
师:刚才我们唱的“摇篮”两个字就是这个附点节奏。这个附点节奏的特点是前长……
生:后短。
(生随琴演唱若干遍。)
师:第一处错误我们已经纠正了,第二处是哪里呢?
生:“快快安睡”这一句没有把节奏唱准。
(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很多同学没把 两个音唱好,听老师唱一遍。(唱后)老师在唱 这两个音时是怎样的?
生:很快。
师:对,这两个音唱得很短,一闪而过。现在请同学们随琴唱一唱。
【赏析】有部分教师在发现学生歌曲演唱中的错误时,要么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要不就是分析得特“专业”,像是给大学音乐系学生讲课一样。以上片段,教师在发现学生演唱出错时,不是马上教唱曲谱,而是老师先对比演唱(先唱不带附点的音符,后唱有附点的音符)。通过听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听后寻找出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突破了演唱中遇到的难点。(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听——感悟歌曲的风格特点
师:首先听老师把这首《摇篮曲》给同学们唱一遍,唱后我要请同学来说说这首《摇篮曲》的力度是怎样的?
(师随琴演唱全曲,唱后)师:谁来说说?
生1:它的力度很弱。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以课件的形式出示:力度——弱)
师:《摇篮曲》的力度我们从听的过程中感受它是很弱的,那么它的速度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摇篮曲》。
(弹奏后)师:谁来说说它的速度是像火车一样飞快的,还是很缓慢的?
生1:很慢的。
生2:缓慢的。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速度是缓慢的,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刚才我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摇篮曲》的力度是弱的,速度是很慢的。那为什么不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和很强的力度来演唱《摇篮曲》呢?
生:因为《摇篮曲》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唱的歌曲,如果太强太快就达不到哄宝宝睡的效果,所以应该慢而弱。
师:因此我们在演唱这首《摇篮曲》的时候,就要注意速度不能……(师故意拖音)
生:太快。
师:力度不能……
生:太强。
【赏析】一般的教师在讲到《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时,会直接把它的弱而慢的风格特点,通过生硬的语言描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是把音乐课当成了语文课,从而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能对答如流,课后却忘得一点不留现象。以上片段教学中,老师充分地抓住了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一遍又一遍的听,“听老师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感受《摇篮曲》的力度——弱;再让学生听钢琴弹奏,感受歌曲的速度——慢”,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摇篮曲》的慢而弱的风格特点,为学生在后面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一定要通过音响的刺激加以实现。如果没有获得对音响真切的直观感受,仅仅凭借语言或其他来传达乐曲的风格特点一定是简单肤浅的。
【片段二】听——认识歌曲的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完整的听,了解到了《摇篮曲》的风格特点。接下来我们还是听,听什么呢?请看黑板。(师在黑板上书写乐曲的第一小节:)听老师把黑板上这句给同学们弹一遍。
(弹完后,生随琴把旋律试唱若干遍,直到学生熟练为止。)
师:现在请同学把书合上,(师拿出竖笛)下面老师就用手中的这支竖笛为同学们吹奏这首《摇篮曲》,同学们想听吗?
生:想。
师:在听老师吹奏的时候,同学们要边听边记,记什么呢?就记黑板上我们刚唱的“”这一旋律在全曲共出现过多少次?
(吹后)师:谁来说说它在全曲共出现过多少次?
生1:3次。
生2:3次。
【赏析】在教歌环节中,通常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直接教学生唱,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听。以上教学片段,教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去教学生一句一句怎么唱,而是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摇篮曲》的主要旋律“3 5 ”之后,让学生听歌曲的主要旋律“”。再听教师用竖笛吹奏一遍。那么老师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句让学生听,而且还是在不看谱子的前提下呢?这是老师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和挖掘的结果。我们知道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共四个乐句,其中第二、第四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而完全重复的部分就是“”这一旋律,也就是说这一小节旋律在八小节歌曲中出现3次,其举足轻重的分量显而易见。教师的这一做法实质上是抓住主要旋律,先听后唱,由点到面,使学生在聆听与歌唱的过程中不但能感知旋律流淌的韵味,还能认知歌曲的结构特征,同时还能轻松地记住旋律(重复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强化记忆),可谓一箭三雕。
【片段三】听——突破演唱歌曲的难点
师:老师发现刚才你们唱的《摇篮曲》中有两处与老师唱的不同。第一处是“摇篮摇你”这一句。你们唱的是~~,仔细听老师是怎样演唱这一句的~~。现在请谁来说说你们唱的这一句跟老师唱的这句有区别吗?
生:有。
师:谁来说说哪里有区别?
生:老师在唱“摇篮”的“摇”字时比我们唱的音要长些。
(师把这句弹奏一遍,随后让学生跟老师的手势演唱若干遍。)
(师在黑板上书写附点节奏。)
师:刚才我们唱的“摇篮”两个字就是这个附点节奏。这个附点节奏的特点是前长……
生:后短。
(生随琴演唱若干遍。)
师:第一处错误我们已经纠正了,第二处是哪里呢?
生:“快快安睡”这一句没有把节奏唱准。
(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很多同学没把 两个音唱好,听老师唱一遍。(唱后)老师在唱 这两个音时是怎样的?
生:很快。
师:对,这两个音唱得很短,一闪而过。现在请同学们随琴唱一唱。
【赏析】有部分教师在发现学生歌曲演唱中的错误时,要么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要不就是分析得特“专业”,像是给大学音乐系学生讲课一样。以上片段,教师在发现学生演唱出错时,不是马上教唱曲谱,而是老师先对比演唱(先唱不带附点的音符,后唱有附点的音符)。通过听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听后寻找出了它们的不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演唱,突破了演唱中遇到的难点。(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