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诗”庐山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z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师:这三幅画展示了不同姿态的庐山云雾。下面,就请画的作者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你为什么会把山顶上的云雾画成帽子的形状呢?
  生:因为“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所以我就把这种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生:我画的是半山腰的云雾。这些云雾缠绕在半山,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不错!第三幅图画的又是什么样的云雾呢?
  生:庐山的云雾十分神奇,有时云雾弥漫山谷,就像是茫茫的大海;有时云雾遮挡山峰,又像是巨大的天幕。
  师:你画得好,说得更好!(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刚才这三个同学向我们展示了笼罩山头、缠绕山腰、弥漫山谷和遮挡山峰的不同姿态的云雾。(在黑板上画出山峰和不同姿态的云雾的简笔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出示第二自然段,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远不止这几种的,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其想象十分丰富,比喻极为恰当。但光凭教师的讲解、反复阅读以及欣赏文中的图片等,学生很难内化“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庐山云雾的“图片资料”,并将美术学科引进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画一画处于山头、山腰、山谷、山峰不同位置的云雾。学生纷纷用自己的双手“说起话来”,而这“说话”的依据就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经过思考、分析、绘画,转化为图片的表现形式。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面对图画不仅轻松地理解了“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还加深了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特点的感悟。
  【片段二】书翰飘香,领略庐山神奇韵味
  师: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有什么感受?
  生:庐山真美,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更美,就像人间仙境一样!
  生:庐山美景甲天下!
  生:我真想插上一对翅膀,飞到庐山,漫步在庐山的云雾之中,做一回神仙。
  ……
  师:同学们,所有去过庐山、欣赏过庐山云雾的人都与你们一样,被庐山云雾的神奇所吸引,流连忘返。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
  师:“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
  生:留恋庐山的美景,舍不得离开。
  师:历史上,李白、白居易、岳飞、文天祥、苏轼等许多文人墨客均到过庐山,他们同样被庐山的秀美所吸引,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的诗句。你们能吟诵一两句与庐山有关的诗句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望庐山瀑布》这首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诗句,是李白感叹秀峰黄涯瀑布的壮观与神奇。
  生:庐山东南五老峰……吾将此地巢云松。
  师:这也是李白的诗,题目叫“望庐山五老峰”吧?(生点头)
  师:真了不起,连这首诗你都能吟诵出来!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是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的一首诗。(略停顿片刻)同学们,你们领略过庐山的美景后,想不想也做一回诗人,赞美一下庐山呢?
  生(齐):想!
  师:那就快快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动手写吧!
  (生自由写诗,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师:谁来把写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生:千姿百态似仙境,瞬息万变真奇妙。
  师:建议将“奇妙”改为“神奇”,效果会更好一些,再大声地读一遍。(生读)
  生:庐山云雾甲天下!
  师:你是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启发吧。
  生:上有天堂,下有庐山。(众笑)
  生:江西美景在庐山,庐山美景在云雾。
  【赏析】在学生感受了庐山“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奇幻美丽后,激发学生对庐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是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李白、苏轼、白居易、王安石、陶渊明、陆游、黄庭坚等文坛巨匠登临庐山,为我们留下了4 000余首有关庐山的诗词歌赋。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安排“诗”庐山,即让学生吟诵与庐山有关的诗句,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又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古诗文的文化魅力。接着,学生为庐山赋词作诗,则是在赞美庐山、赞美祖国,表达内心的热爱之情。(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南昌市邮政路小学是所百年名校,从清光绪末年创办至今,上下横跨逾三个世纪,办学历史悠久。1967年由原“法院前小学”更名为“邮政路小学”以来,学校“老树勃发新枝”,以良好的教书育人业绩屡获盛名。曾荣获“全国红旗学校”“全国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实验学校”“江西省人民满意十大品牌学校”“江西省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先进学校”“江西省创新发展年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南昌市名校”等荣誉称号。  回顾过去的历程,作为校长
期刊
2010年11月22日,冬日煦暖,秋露叠金。为期3天的抚州市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研讨会在南丰县子固小学拉开了序幕。百余位来自各县区的教学代表汇聚一堂。“如果说曾经的习作教学一直让我痛,并快乐着!那么自全市倡导的作文教学改革以来,萦绕于我心怀的,则是幸福,并快乐着!”来自崇仁县实验小学的黄艳燕老师参加完活动感慨万端。  此次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围绕“读写结合”主题,从中、高年级不同的学段特点展开。
期刊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了做到有效课堂,教学前准备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使学生能站在“起跳点”上“跳一跳”,运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几个教学片段进行对比分析,来
期刊
“老师,今天是你的生日,樟树二中全体师生祝你生日快乐!”“今天是教师节,樟树二中校班子成员祝福学校全体教师节日快乐!”“最近,天气较热,希望家长们教育好孩子,不要让孩子下江河游泳!”“您的孩子开学以来,各方面表现良好,尤其学习积极性较上学期有较大提高,特此报喜!”日前,樟树二中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因为收到来自学校的一封封手机短信而备感激动。这是该校为进一步拓展育人渠道、完善教育机制、营造和谐氛围的一项
期刊
有幸听过名师的课,他们清新流畅、自然真实的精彩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名师们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的留白艺术,动静之间,张弛有度,让人叹为观止,更见名师的无限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片段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徐斌(认识乘法)  (为让学生感知乘法的简便,徐老师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3组)  师: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样算的?  生:6台,加法。  师:(依次出示电脑图每组2台,6组)一共有
期刊
有幸到重庆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十二节获历届全国小学语文竞赛一等奖的课。这些课,教学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尤其是王玲湘老师的课赏心悦目。  【片段一】品读之美  师:学语文,抓住关键词,要读进去——读进脑中,读进心里;要想起来——把词语描绘的画面在大脑中放出电影来,放出画面来,想一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怎样的画
期刊
【片段一】解读黑人梦想  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黑孩子罗伯特,去感受他的生活,触摸他的心灵。1963年,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大屏幕显示:“我有一个梦,我梦到有一天黑人男孩和女孩能跟白人男孩和女孩手拉手像兄弟姐妹似的走在一起……”学生读)  师:这句话也道出了黑孩子罗伯特的心声,这个梦想正是他的梦想。读完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黑人很想跟白人
期刊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给单凭教材进行教学的课堂带来无穷的生机,让学生不出教室就能知晓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更广泛、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下面以《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课为例,欣赏名师如何巧妙地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品德课堂。  【片段一】穿越时空,体验血染的风采  师:孩子们,1949年10月1日,我们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一刻,所有的中国人
期刊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数学教学离不开比较,适时的运用比较,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特级教师黄爱华是一个善用比较进行教学的高手,灵动如风的手法,出神入化的演绎,铸成了一个个精彩的片段:  [片段一]层层递进,对比中完善认知 (轴对称图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  生:折。  师:折的?哎,
期刊
“接近整百整十数拐弯处的数”(简称“拐弯数”)的数数是《1 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尤其是像“189”一次进位的拐弯数,往后数一个数容易数成“200”。 这表明学生尽管有着“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进位意识,但究竟向哪个数位进一还是模糊不清的。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十” “百”“千”多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整体结构缺乏认识,造成学生“拐弯数”进位一时无所适从。为此,要突破“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