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以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为例,采用自建语料库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受访者的话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回应方式、否定类型和提问类型这三个方面分析冲突性话语。据此发现,受访者的话语表现出缓和与对抗两个特点,这是受访者“缓和人际关系”和“维护利益”两方面博弈的结果。这表明,冲突性话语在人际关系管理和身份建构中具有正面效应,有助于实现“交际和谐”和“维护利益”的双赢。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 语用效应 民生新闻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早期的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言语活动,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性,因而不受重视。随着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其研究价值逐渐凸显。冲突性话语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并从面子理论、身份建构等多个方面揭示话语的意义,为交际中的语用管理提供启示。
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定义。根据冲突的外显形式、引发机制、参与者、性质、效应、互动过程等不同方面,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来看,冲突性话语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观点、立场的分歧而在用语上所引起的某种对立或争执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冉永平,2010)。交际双方在话语引发与回应之间往往表现出双向性和对抗性。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浙江卫视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于2004年1月1日开播,是浙江省民生新闻品牌栏目。因其具有鲜活的新闻素材、天马行空的拍摄手法和善于挖掘采访对象的记者,这档节目备受观众喜爱。2018年,《1818黄金眼》正式入驻b站,进一步扩大影响,其中不少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818黄金眼》中的采访片段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真实会话情况。在已有的冲突性话语研究中,更多地将新闻采访作为机构性话语(如新闻发布会等)的一种。而民生新闻节目中的采访会话虽然是基于特定场景,但是并不具有机构性会话的典型特征,在话题上涉及多类民生问题,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随意性,能体现日常会话的特点。
通过分析《1818黄金眼》的采访片段中的冲突性话语,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丰富冲突性话语理论研究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人们的日常语用管理策略提供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采用自建语料库的方法,语料来源于《1818黄金眼》在b站上每日更新的视频。具体过程为随机抽取100个采访视频,通过筛选获得80个有效视频(一个视频中可能含有多个采访片段);然后使用录音软件和转写工具,结合转写规则,还原语料中的会话内容;接着设计标注集和标注方案,标注语料;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以整个会话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会话推进中表现出的冲突性;另一种则是以话轮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单个话轮中体现出的冲突性。可以将两种研究思路相结合进行分析。
第一,关注采访这一特定场景下相关会话表现出的冲突性。民生类新闻往往涉及利益冲突,记者和受访者形成了立场上的分歧,这类会话中言语上的对立和争执的过程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关注会话整体的推进,而不局限于单个话轮。
第二,就具体研究对象而言,研究的切入点为受访者在采访中进行回应的单个话轮,即重点关注受访者的会话特点。因此,对受访者话语表现出的语用信息进行标注和分析。
三.冲突性话语的特点分析
结合语料,发现冲突性话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回应方式、语用否定和提问类型上,因此对这些语用信息加以标注,并进行统计和具体分析。
(一)回应方式
冲突的回应方式是冲突性话语研究中重要内容。通过对它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能使冲突性话语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能为语用管理提供实际的参考和建议。根据语料表现出的特点,将受访者的回应方式分为对抗型、缓和型和回避型,在此基础上根据言语行为和其他特点再进一步分类。
1.对抗型
对抗型分为拒绝、抱怨、声称和要求。
拒绝指的是受访者对某种提议或要求进行否决,既可能是直接的言语行为,也可能以反问等方式表达,如:
(1)不要联系我,我这又没他号码。
(2)你又不是充值——储值卡,你买的是疗程怎么退?
抱怨指受访人通过言语表达不满的情绪,如:
(3)那现在是我在跟你沟通,你不要拿别人跟我比。
(4)我觉得你问了很多遍。
对抗型的声称往往带有威胁性,如:
(5)现在我是跟她的问题,那么她——我要告她诽谤。我的律师11点半下班了,下完庭就会来。告她诽谤,告她敲诈勒索。
(6)他如果要说这有艾滋病,我认为这还是恶意传播,恶意传播我可以报警的嘛。
要求如:
(7)她要——她要——比如说她要退钱或者赔偿或怎么样子,可以,这个都是可以的,但是她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是我们这边的老师给他压伤的,那才可以。
2.緩和型
缓和型根据受访者的言语行为分为道歉、声称、承诺、建议、请求和感谢。其中,感谢是一种虚假缓和的言语行为。
缓和型的声称指的是受访者个人或者作为团体代表公开就某事进行说明,表明态度立场,如:
(8)相关人员的话,就说已经帮您,就是说反馈给我们交——就是说我们这个——就是说专门处理这种事件的那个相关——相关部门处理了。
承诺指的是受访者比较正式地做出保证,答应会做到某事。如:
(9)如果他需要就是说我们平台协助处理的话,我们就是都愿意非常配合处理的。
用感谢表示虚假缓和的例子如下: (10)感谢你们没事经常跑到这里来,给我们做宣传。
在例(10)中,结合受访人的语气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对记者频繁去店里进行采访的行为感到不满,但碍于双方身份关系的制约,她选择了以感谢的方式表达。
3.回避型
回避型分为含糊、沉默、转移话题和不合情理。
含糊指说话时表意模糊、答非所问等,如:
(11)这个的话,我相信的话,大家心里(有一个那方面的)一个认识。
不合情理即受访人的回答不符合常理,让人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如:
(12)微信我这有不过记不住,我只有找。
(13)A:你是哪个公司?
B:这个我不清楚。
例(12)中记者询问受访人是否有朋友的联系方式,受访人表示有,不过记不住;但根据常理,微信并不需要记住,这明显是说话人情急之下为了回避问题而采取的表达方式。例(13)中记者以多种方式询问受访人的所属单位,但受访人却表示不清楚,明显不合情理。
4.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受访者更多地采取缓和型的回应方式,有时即使心存不满,也会以感谢的方式进行表达,弱化冲突。在具体回应策略的选择上,很多受访者要么态度坚决,坚持自己的立场,直接拒绝提议;要么以缓和的方式声称或承诺。
(二)否定类型
否定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中所指的否定,其基本意义是否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否定现象及其功能非常复杂,何自然和冉永平(2009)中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区分了否定句的三种功能:否定命题、否定前提和否定含意。本文借鉴这种分类方式进行标注,并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其定义。
否定命题体现为对某个论断的否认,往往带有否定词,如:
(14)这个卡不是从我们前台出去的。
在三种否定类型中,否定命题在采访片段的回应中是最常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含否定词的句子都归为这类否定,如:
(15)就是住在这里买房的业主,还有一半是不能进来的。
例(15)是受访者的陈述说明,其中的否定词只表示客观事实的否定,不具有相应的语用功能,因此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否定前提即否认某种论断或要求成立的前提条件,如:
(16)那我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权力,我就是一个前台。
记者希望受访人能提供解决方案或者给出一个说法,但受访人直接否定了前提,即她没有权力,从而否定了记者的要求。
否定含意即当说话人发出话语S后,为防止听话人误解为S’,于是明确地否认S’,其形式化表达为“S,not that S’”,对应汉语中“是……而不是……”等形式。如:
(17)打了一辆滴滴,但是不是我坐的呀。
(18)我们不接受,我们查验无法通过,并没有说你的东西是假的。
(三)提问类型
提问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是多样的。根据提问的语用功能,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将提问类型分为七类:真实类提问、确证类提问、(信息)求证类提问、征询类提问、反诘类提问、设问类提问和澄清类提问。
真实类提问是一种提问的直接言语行为,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如:
(19)那——那他给我刷的钱都是哪里来的?
确证类提问表示说话人已经预想出了问题的答案,但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进一步确认,往往表明说话人希望得到对方在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如:
(20)我说如果你要清洗的话,这个钱我可以赔给你对不对?
(21)穿过的情况下起了一点毛球球就确认它是质量问题,你觉得这应该吗?
(信息)求证类提问和确证类提问相区别,表示说话人希望对对方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进一步确认,以便确保后续措施的顺利进行。
(22)您表示啊,骑手多——多要了50块钱的配送费——费用是吧?
(23)医生是不是有问你就是——是不是这么多?
反诘类提问表明问题的答案是交谈双方都知道的,在本研究的语料中往往还隐含说话人不满、责备等情绪。
(24)她不是我的会员,我怎么给她认证呢?
(25)你又不是充值——储值卡,你买的是疗程怎么退?
(26)你们电视台也要走程序的,OK?
其中例(26)等效于“你们电视台也要走程序的,难道不是吗”,因此将其归入反诘类提问。
征询类提问即就某事征求对方的同意,是礼貌原则的体现。澄清类提问表示说话人知道对方在向自己提问,但不清楚对方具体在问什么或用意何在,因而通过提问进一步明确。这类提问常常是受访者推诿、回避的方式。如:
(27)A:他这个产品是不是你们也有销售?
B:哪一个产品有没有?
(28)A:你是以公司为主,还是以新消法为主?
B:什么东西啊?肯定是以我们的公司标准为主啊。
可以发现,在各种提问类型中,确证类提问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它能够以提问的方式寻求对方在情感態度上的认同,从而拉近交谈双方的距离,弱化冲突性。另外,信息求证类提问在语料中出现也较多,这是因为民生新闻类节目涉及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相关信息关涉后续工作的处理,需要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而反诘类提问常常表达受访者的不满情绪,既可能是受访者语用管理失败的表现,也可能是受访者用来回避问题从而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四)其他特点
此外,冲突性话语中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还有类比、举例、重复等。类比在本研究中出现较多,它具体指的是受访者在陈述说明时将另一事物或情况拿来和正在谈论的内容进行对比,是受访者在回应质疑时常用的话语方式,通过转换谈话内容、侧面回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冲突性,如: (29)A:这个是我们影院的吗
B:不确定,因为这也有可能是这样,就像你钱也有假的,卡也可能有。
(30)B:傷疤谁都会有,我割完双眼皮都有,你手破了不得有一下——有一点疤呀。我之前在沈阳做双眼皮的时候下——上飞机的时候都——直接就线都崩开了我也——一直流血我脸——一直在流血我也没说过一句话呀。(语境:顾客整形不成功)
四.冲突性话语总体特点及语用效应
通过以上对《1818黄金眼》中采访片段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受访者的话语总的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表现出缓和的倾向,在回应方式上以道歉、声称、承诺、建议、请求等多种言语行为实现缓和;在否定方式上以否定含意和否定前提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弱化冲突;在提问方式上努力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等。
二是表现出一定的对抗性,在回应方式上直接拒绝、抱怨,甚至说出具有威胁性质的话表达不满;通过否定命题的方式和反诘类的提问方式表明立场和态度等。
这两种特点看似矛盾,但其实真实反映了民生新闻采访中冲突性话语的特点,即受访者的回应总体上是“缓和人际关系”和“维护利益”两种需求之间博弈的结果。
冲突性话语具有引乱性、负面性等特点,如果交谈双方没有进行适当的语用管理,则可能会加剧双方的对立,引起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影响人际和谐(冉永平,2010),这是冲突性话语负面的语用效应。但冲突性话语也可以具有正面的语用效应,以本文所探究的民生新闻采访中的冲突性话语为例,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正面效应:一是通过对冲突矛盾进行争论协商,最终解决问题,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通过特定语言形式的选择,说话人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利益。
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冲突性话语的负面性,并基于此提出各种语用管理的改进方法,以指导交际者如何避免冲突。但通过对民生新闻采访片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冲突性话语在语用效应上也具有正面性,如果交际者能把握会话推进过程中的言语特点,采取一定的策略,则能够实现“交际和谐”和“维护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翔.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之路[J].电视指南,2017(10):156.
[2]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民、陈新仁.语料库语用学研究的国际热点解析[J].现代外语,2019,42(01):122-133.
[4]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31(01):1-6.
[6]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0,33(02):150- 157 219.
[7]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4(03):49-55.
[8]王晓军.冲突话语的名词语义认知机制及语用功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 语用效应 民生新闻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早期的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一种杂乱无章的言语活动,且带有一定的负面性,因而不受重视。随着会话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其研究价值逐渐凸显。冲突性话语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并从面子理论、身份建构等多个方面揭示话语的意义,为交际中的语用管理提供启示。
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内容涉及多门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定义。根据冲突的外显形式、引发机制、参与者、性质、效应、互动过程等不同方面,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来看,冲突性话语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因观点、立场的分歧而在用语上所引起的某种对立或争执的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冉永平,2010)。交际双方在话语引发与回应之间往往表现出双向性和对抗性。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浙江卫视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于2004年1月1日开播,是浙江省民生新闻品牌栏目。因其具有鲜活的新闻素材、天马行空的拍摄手法和善于挖掘采访对象的记者,这档节目备受观众喜爱。2018年,《1818黄金眼》正式入驻b站,进一步扩大影响,其中不少新闻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818黄金眼》中的采访片段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真实会话情况。在已有的冲突性话语研究中,更多地将新闻采访作为机构性话语(如新闻发布会等)的一种。而民生新闻节目中的采访会话虽然是基于特定场景,但是并不具有机构性会话的典型特征,在话题上涉及多类民生问题,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随意性,能体现日常会话的特点。
通过分析《1818黄金眼》的采访片段中的冲突性话语,一方面能够进一步丰富冲突性话语理论研究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人们的日常语用管理策略提供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二.语料和研究方法
采用自建语料库的方法,语料来源于《1818黄金眼》在b站上每日更新的视频。具体过程为随机抽取100个采访视频,通过筛选获得80个有效视频(一个视频中可能含有多个采访片段);然后使用录音软件和转写工具,结合转写规则,还原语料中的会话内容;接着设计标注集和标注方案,标注语料;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以整个会话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会话推进中表现出的冲突性;另一种则是以话轮为具体研究对象,关注单个话轮中体现出的冲突性。可以将两种研究思路相结合进行分析。
第一,关注采访这一特定场景下相关会话表现出的冲突性。民生类新闻往往涉及利益冲突,记者和受访者形成了立场上的分歧,这类会话中言语上的对立和争执的过程可能是外显的,也可能是内隐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需要关注会话整体的推进,而不局限于单个话轮。
第二,就具体研究对象而言,研究的切入点为受访者在采访中进行回应的单个话轮,即重点关注受访者的会话特点。因此,对受访者话语表现出的语用信息进行标注和分析。
三.冲突性话语的特点分析
结合语料,发现冲突性话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回应方式、语用否定和提问类型上,因此对这些语用信息加以标注,并进行统计和具体分析。
(一)回应方式
冲突的回应方式是冲突性话语研究中重要内容。通过对它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能使冲突性话语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另一方面也能为语用管理提供实际的参考和建议。根据语料表现出的特点,将受访者的回应方式分为对抗型、缓和型和回避型,在此基础上根据言语行为和其他特点再进一步分类。
1.对抗型
对抗型分为拒绝、抱怨、声称和要求。
拒绝指的是受访者对某种提议或要求进行否决,既可能是直接的言语行为,也可能以反问等方式表达,如:
(1)不要联系我,我这又没他号码。
(2)你又不是充值——储值卡,你买的是疗程怎么退?
抱怨指受访人通过言语表达不满的情绪,如:
(3)那现在是我在跟你沟通,你不要拿别人跟我比。
(4)我觉得你问了很多遍。
对抗型的声称往往带有威胁性,如:
(5)现在我是跟她的问题,那么她——我要告她诽谤。我的律师11点半下班了,下完庭就会来。告她诽谤,告她敲诈勒索。
(6)他如果要说这有艾滋病,我认为这还是恶意传播,恶意传播我可以报警的嘛。
要求如:
(7)她要——她要——比如说她要退钱或者赔偿或怎么样子,可以,这个都是可以的,但是她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是我们这边的老师给他压伤的,那才可以。
2.緩和型
缓和型根据受访者的言语行为分为道歉、声称、承诺、建议、请求和感谢。其中,感谢是一种虚假缓和的言语行为。
缓和型的声称指的是受访者个人或者作为团体代表公开就某事进行说明,表明态度立场,如:
(8)相关人员的话,就说已经帮您,就是说反馈给我们交——就是说我们这个——就是说专门处理这种事件的那个相关——相关部门处理了。
承诺指的是受访者比较正式地做出保证,答应会做到某事。如:
(9)如果他需要就是说我们平台协助处理的话,我们就是都愿意非常配合处理的。
用感谢表示虚假缓和的例子如下: (10)感谢你们没事经常跑到这里来,给我们做宣传。
在例(10)中,结合受访人的语气可以明显感受到她对记者频繁去店里进行采访的行为感到不满,但碍于双方身份关系的制约,她选择了以感谢的方式表达。
3.回避型
回避型分为含糊、沉默、转移话题和不合情理。
含糊指说话时表意模糊、答非所问等,如:
(11)这个的话,我相信的话,大家心里(有一个那方面的)一个认识。
不合情理即受访人的回答不符合常理,让人一时难以理解或接受,如:
(12)微信我这有不过记不住,我只有找。
(13)A:你是哪个公司?
B:这个我不清楚。
例(12)中记者询问受访人是否有朋友的联系方式,受访人表示有,不过记不住;但根据常理,微信并不需要记住,这明显是说话人情急之下为了回避问题而采取的表达方式。例(13)中记者以多种方式询问受访人的所属单位,但受访人却表示不清楚,明显不合情理。
4.小结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受访者更多地采取缓和型的回应方式,有时即使心存不满,也会以感谢的方式进行表达,弱化冲突。在具体回应策略的选择上,很多受访者要么态度坚决,坚持自己的立场,直接拒绝提议;要么以缓和的方式声称或承诺。
(二)否定类型
否定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中所指的否定,其基本意义是否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否定现象及其功能非常复杂,何自然和冉永平(2009)中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区分了否定句的三种功能:否定命题、否定前提和否定含意。本文借鉴这种分类方式进行标注,并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其定义。
否定命题体现为对某个论断的否认,往往带有否定词,如:
(14)这个卡不是从我们前台出去的。
在三种否定类型中,否定命题在采访片段的回应中是最常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含否定词的句子都归为这类否定,如:
(15)就是住在这里买房的业主,还有一半是不能进来的。
例(15)是受访者的陈述说明,其中的否定词只表示客观事实的否定,不具有相应的语用功能,因此不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
否定前提即否认某种论断或要求成立的前提条件,如:
(16)那我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权力,我就是一个前台。
记者希望受访人能提供解决方案或者给出一个说法,但受访人直接否定了前提,即她没有权力,从而否定了记者的要求。
否定含意即当说话人发出话语S后,为防止听话人误解为S’,于是明确地否认S’,其形式化表达为“S,not that S’”,对应汉语中“是……而不是……”等形式。如:
(17)打了一辆滴滴,但是不是我坐的呀。
(18)我们不接受,我们查验无法通过,并没有说你的东西是假的。
(三)提问类型
提问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是多样的。根据提问的语用功能,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将提问类型分为七类:真实类提问、确证类提问、(信息)求证类提问、征询类提问、反诘类提问、设问类提问和澄清类提问。
真实类提问是一种提问的直接言语行为,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如:
(19)那——那他给我刷的钱都是哪里来的?
确证类提问表示说话人已经预想出了问题的答案,但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进一步确认,往往表明说话人希望得到对方在情感态度上的认同。如:
(20)我说如果你要清洗的话,这个钱我可以赔给你对不对?
(21)穿过的情况下起了一点毛球球就确认它是质量问题,你觉得这应该吗?
(信息)求证类提问和确证类提问相区别,表示说话人希望对对方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进一步确认,以便确保后续措施的顺利进行。
(22)您表示啊,骑手多——多要了50块钱的配送费——费用是吧?
(23)医生是不是有问你就是——是不是这么多?
反诘类提问表明问题的答案是交谈双方都知道的,在本研究的语料中往往还隐含说话人不满、责备等情绪。
(24)她不是我的会员,我怎么给她认证呢?
(25)你又不是充值——储值卡,你买的是疗程怎么退?
(26)你们电视台也要走程序的,OK?
其中例(26)等效于“你们电视台也要走程序的,难道不是吗”,因此将其归入反诘类提问。
征询类提问即就某事征求对方的同意,是礼貌原则的体现。澄清类提问表示说话人知道对方在向自己提问,但不清楚对方具体在问什么或用意何在,因而通过提问进一步明确。这类提问常常是受访者推诿、回避的方式。如:
(27)A:他这个产品是不是你们也有销售?
B:哪一个产品有没有?
(28)A:你是以公司为主,还是以新消法为主?
B:什么东西啊?肯定是以我们的公司标准为主啊。
可以发现,在各种提问类型中,确证类提问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它能够以提问的方式寻求对方在情感態度上的认同,从而拉近交谈双方的距离,弱化冲突性。另外,信息求证类提问在语料中出现也较多,这是因为民生新闻类节目涉及大大小小的利益冲突,相关信息关涉后续工作的处理,需要确保信息的可靠性。而反诘类提问常常表达受访者的不满情绪,既可能是受访者语用管理失败的表现,也可能是受访者用来回避问题从而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四)其他特点
此外,冲突性话语中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还有类比、举例、重复等。类比在本研究中出现较多,它具体指的是受访者在陈述说明时将另一事物或情况拿来和正在谈论的内容进行对比,是受访者在回应质疑时常用的话语方式,通过转换谈话内容、侧面回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冲突性,如: (29)A:这个是我们影院的吗
B:不确定,因为这也有可能是这样,就像你钱也有假的,卡也可能有。
(30)B:傷疤谁都会有,我割完双眼皮都有,你手破了不得有一下——有一点疤呀。我之前在沈阳做双眼皮的时候下——上飞机的时候都——直接就线都崩开了我也——一直流血我脸——一直在流血我也没说过一句话呀。(语境:顾客整形不成功)
四.冲突性话语总体特点及语用效应
通过以上对《1818黄金眼》中采访片段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受访者的话语总的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表现出缓和的倾向,在回应方式上以道歉、声称、承诺、建议、请求等多种言语行为实现缓和;在否定方式上以否定含意和否定前提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弱化冲突;在提问方式上努力拉近和对方的心理距离等。
二是表现出一定的对抗性,在回应方式上直接拒绝、抱怨,甚至说出具有威胁性质的话表达不满;通过否定命题的方式和反诘类的提问方式表明立场和态度等。
这两种特点看似矛盾,但其实真实反映了民生新闻采访中冲突性话语的特点,即受访者的回应总体上是“缓和人际关系”和“维护利益”两种需求之间博弈的结果。
冲突性话语具有引乱性、负面性等特点,如果交谈双方没有进行适当的语用管理,则可能会加剧双方的对立,引起愤怒、不满等负面情绪,影响人际和谐(冉永平,2010),这是冲突性话语负面的语用效应。但冲突性话语也可以具有正面的语用效应,以本文所探究的民生新闻采访中的冲突性话语为例,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正面效应:一是通过对冲突矛盾进行争论协商,最终解决问题,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通过特定语言形式的选择,说话人构建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最大程度维护自身利益。
现有的研究多关注冲突性话语的负面性,并基于此提出各种语用管理的改进方法,以指导交际者如何避免冲突。但通过对民生新闻采访片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冲突性话语在语用效应上也具有正面性,如果交际者能把握会话推进过程中的言语特点,采取一定的策略,则能够实现“交际和谐”和“维护利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翔.浅谈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之路[J].电视指南,2017(10):156.
[2]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民、陈新仁.语料库语用学研究的国际热点解析[J].现代外语,2019,42(01):122-133.
[4]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31(01):1-6.
[6]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0,33(02):150- 157 219.
[7]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4(03):49-55.
[8]王晓军.冲突话语的名词语义认知机制及语用功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