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及考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历史学科中考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从过去相对较单一的历史观去分析问题发展成为运用多元史观去解读历史。
一、史观与多元史观
史观又叫史学范式,它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史观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整体历史进程。多元史观在高考中体现的较多,但近几年的中招考试中,多元史观视角的考题也在逐步增多。那什么是多元史观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二、多元史观与教材知识的整合
(1)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主要观点就是客观、全面、公正的看待历史,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学中的。
(2)全球史观,也叫整体史观,是指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史观在初中九年级的教材中体现最多,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再到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苏联解体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3)现代化史观,也叫近代化史观,它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强调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历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经济,相对应的例子,比如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内容四件事”,即经济(洋务运动)、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4)文明史观的研究学者指出,人类文明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块。文明史观特别注意要求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文明史观在九年级教材中体现也较多,比如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等。
(5)社会史观有别于英雄史,更加注重“小人物”的生活状况,更加注意研究小社会群体的习性。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研究来推测和审视“大人物”的行为以及大事件的进程。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对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唯物的看待社会。比如讲述八年级历史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就是违背现实客观规律,没有实事求是,可以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生对社会史观的认识。
(6)生态史观是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比如七年级历史中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就可以作为理解生态史观的典型例子。
(7)正统史观指历代史学研究者对历史事件所持有的一种共同的认识和观点,其观点在史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利于共同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对维护民族统一具有积极作用,如岳飞抗金的事迹、戚继光抗倭等等。正统史观虽然为大众所接受,但从某些角度来看依然是带有浓重的主观性,因为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大多数人的情感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历史事件是一致的,容易使后来的研究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看法形成“固化”的思维,不利于史学的创新。比如讲述唐太宗时,除了“玄武门之变”,大部分都是讲述他如何开创了“贞观之治”,如何是一代明君圣主,这就是正统史观的观点,其实他晚年猜忌功臣,骄傲自大,甚至最后吞食长生不老药暴卒,这也是不能掩蓋的事实。所以,对待正统史观,运用要注意尺度,要坚持历史“论从史出”“全面客观”的观点。
(8)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结合九年级教材中关于拿破仑的动脑筋,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其他类似人物出现,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两者兼有。
(9)阶级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宪章运动等无产阶级运动可以更好理解这一观点。
(10)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有效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运用多元史观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开阔了眼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史观与多元史观
史观又叫史学范式,它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史观主要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类的整体历史进程。多元史观在高考中体现的较多,但近几年的中招考试中,多元史观视角的考题也在逐步增多。那什么是多元史观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
二、多元史观与教材知识的整合
(1)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主要观点就是客观、全面、公正的看待历史,这是贯穿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学中的。
(2)全球史观,也叫整体史观,是指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用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史观在初中九年级的教材中体现最多,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再到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苏联解体后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
(3)现代化史观,也叫近代化史观,它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强调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历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经济,相对应的例子,比如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内容四件事”,即经济(洋务运动)、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
(4)文明史观的研究学者指出,人类文明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块。文明史观特别注意要求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文明史观在九年级教材中体现也较多,比如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等。
(5)社会史观有别于英雄史,更加注重“小人物”的生活状况,更加注意研究小社会群体的习性。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研究来推测和审视“大人物”的行为以及大事件的进程。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对我国而言,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唯物的看待社会。比如讲述八年级历史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就是违背现实客观规律,没有实事求是,可以作为反面例子,加深学生对社会史观的认识。
(6)生态史观是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比如七年级历史中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就可以作为理解生态史观的典型例子。
(7)正统史观指历代史学研究者对历史事件所持有的一种共同的认识和观点,其观点在史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它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利于共同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对维护民族统一具有积极作用,如岳飞抗金的事迹、戚继光抗倭等等。正统史观虽然为大众所接受,但从某些角度来看依然是带有浓重的主观性,因为这种认识是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大多数人的情感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对特定历史事件是一致的,容易使后来的研究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看法形成“固化”的思维,不利于史学的创新。比如讲述唐太宗时,除了“玄武门之变”,大部分都是讲述他如何开创了“贞观之治”,如何是一代明君圣主,这就是正统史观的观点,其实他晚年猜忌功臣,骄傲自大,甚至最后吞食长生不老药暴卒,这也是不能掩蓋的事实。所以,对待正统史观,运用要注意尺度,要坚持历史“论从史出”“全面客观”的观点。
(8)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结合九年级教材中关于拿破仑的动脑筋,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其他类似人物出现,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两者兼有。
(9)阶级史观,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结合宪章运动等无产阶级运动可以更好理解这一观点。
(10)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有效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多元史观在新课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僵化的看待历史的态度,运用多元史观教学,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历史,从而适应了新时期的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开阔了眼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