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广东高考题型的发展,文学类文本的出题方向在大的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在难度方面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教师在指导此类文本阅读的时候,更应训练学生抓好基本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让学生把握各种题型的“潜规则”,落实答题的基本方法,则“大分小分落玉盘”是水到渠成之事。
根据广东近三年甚至更早以前的高考,无论是小说类阅读还是散文类阅读,文学类作品常见的题目都有如:请概括作品人物的形象特点、概括人物感情变化或心理感受;提问文章部分句子的作用、如何理解文中某一句话的含义;结合文意分析某人做某事的原因等。事實上,常见题型往往就是鉴赏评价考查的典型题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常见题型进行思路的点拨和训练。
一、书读一遍,其“义”先见
小说和散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文体,小说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三要素,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要素入手。散文则形散神聚,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使是叙事散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进行分析判断。学生在第一遍粗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按照文本的内容先把文章的体裁确定下来,在答题过程中针对该体裁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回答。在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应熟练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各种表现手法,其中描写手法主要有景物烘托渲染、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二、广撒罗网,窥“斑”见“豹”
关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情感变化”类的题型,难点有二,一是学生筛选信息的完整性,二是学生概括形象的准确性。因此,在解决这类题型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对文章结构层次进行有逻辑的划分,查找与题干相关的内容,做到不遗漏任何有效的信息,并根据故事情节通过把握人物细节把握人物外在形象,通过人物外在形象把握人物内在品质、情感的变化,并积累一定的描述性词汇,准确表达人物形象在情境中的主要特征。
以广东2011年高考题《严冬海猎》为例,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分析“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从“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等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得出爸爸关爱子女的形象特点。但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是,在这些句子后紧跟着描写了“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机体……”,这里的“连续几个晚上”“风寒”几个词语实际上从时间和环境上间接体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爸爸不顾严寒还去海里捕鱼,为的是家里的生计。生病后,“爸爸躺在床上发愁”是从人物的神态体现人物精神品质,之所以发愁,愁的就是家里的经济问题。而上述两者,都源于爸爸的家庭责任感。在概括人物形象方面,学生就容易被故事情节干扰对人物形象信息的筛选,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得不够完整。因此,把握人物形象必须抓住人物描写的基本手法,透过外在行为看精神品质。
三、“坐标”在手,答案我有
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一般从作者写作意图入手。以坐标作比方,内容是横轴,包含文章该段的选材及中心,结构为纵轴,是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内容上,这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方面的内容或主题,结构上在上下文起到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务必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假如问题中的句子是人物的语言,即在作用上一并加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因为人物语言能展示人物形象特点,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假如问题中的句子是描写景物的,比如上述的例子《荷叶》,则加以分析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如点明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氛围等。把握了这种常见题型,即使内容再变动,只要稍加转换,答案自然条理清晰,内容全面。
小说中的“作用类”题型,亦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这恰好对应了小说三要素,环境的具体描写和人物的形象特点属于内容范畴,小说情节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题,也包含了故事的结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切入口。
四、看“菜”吃饭,对准问题
关于直接要求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题型,这一类题不管在文学类阅读还是实用类阅读,都喜欢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做某事”的形式进行考查,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答案必须对准问题,锁定答题区间,筛选整合信息,才不容易跑偏。比如2012年广东高考《荷叶》一文,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新荷”,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固然会发现文章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喜欢夏日的新荷”,这是下文的总领句,题目的答案也就在下文中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就在于“新”字,因此答案应对准“新”的内容进行措辞。在下文中,“光鲜洁净,绿意盎然,勃发着无穷的生机”,这是“新”的体现;而新荷周围的水中生物如忽飞忽停的蜻蜓、豆娘,蹦跳鼓噪的小青蛙,悠闲游弋的黑脊背鱼,这也是一片生机,同样对应着“新”的内容。再看下文,孩子们的快乐玩耍都在夏日,都与夏荷有关,夏日之荷便对应了“新”,夏日的荷叶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对应了“新”。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采分点就显而易见了,必须对准“新”作答,因此关于“生机勃勃”的描述必须是作者爱新荷的理由,孩子们的玩耍和荷叶的实用价值的作答必须突出是“夏荷”而不是“荷叶”。
广东高考近年来都追求“稳中有变”,考查的内容相同,而考查方式略有变化。随着这几年文学类阅读文本的难度降低,其实一旦学生掌握当中的要领,触类旁通,那么相同的思考思路和答题规范也可以应用于难度再高一些的探究类题型。以上仅是本人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类阅读备考时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根据广东近三年甚至更早以前的高考,无论是小说类阅读还是散文类阅读,文学类作品常见的题目都有如:请概括作品人物的形象特点、概括人物感情变化或心理感受;提问文章部分句子的作用、如何理解文中某一句话的含义;结合文意分析某人做某事的原因等。事實上,常见题型往往就是鉴赏评价考查的典型题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常见题型进行思路的点拨和训练。
一、书读一遍,其“义”先见
小说和散文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文体,小说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环境、人物、情节是小说三要素,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要素入手。散文则形散神聚,以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使是叙事散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文中抒情议论句进行分析判断。学生在第一遍粗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按照文本的内容先把文章的体裁确定下来,在答题过程中针对该体裁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进行回答。在表现手法方面,学生应熟练掌握文学类文本的各种表现手法,其中描写手法主要有景物烘托渲染、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二、广撒罗网,窥“斑”见“豹”
关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情感变化”类的题型,难点有二,一是学生筛选信息的完整性,二是学生概括形象的准确性。因此,在解决这类题型的时候,教师应让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对文章结构层次进行有逻辑的划分,查找与题干相关的内容,做到不遗漏任何有效的信息,并根据故事情节通过把握人物细节把握人物外在形象,通过人物外在形象把握人物内在品质、情感的变化,并积累一定的描述性词汇,准确表达人物形象在情境中的主要特征。
以广东2011年高考题《严冬海猎》为例,第二小题要求学生分析“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从“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等句子,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得出爸爸关爱子女的形象特点。但是学生容易忽略的是,在这些句子后紧跟着描写了“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机体……”,这里的“连续几个晚上”“风寒”几个词语实际上从时间和环境上间接体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爸爸不顾严寒还去海里捕鱼,为的是家里的生计。生病后,“爸爸躺在床上发愁”是从人物的神态体现人物精神品质,之所以发愁,愁的就是家里的经济问题。而上述两者,都源于爸爸的家庭责任感。在概括人物形象方面,学生就容易被故事情节干扰对人物形象信息的筛选,人物形象因此分析得不够完整。因此,把握人物形象必须抓住人物描写的基本手法,透过外在行为看精神品质。
三、“坐标”在手,答案我有
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一般从作者写作意图入手。以坐标作比方,内容是横轴,包含文章该段的选材及中心,结构为纵轴,是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思路。内容上,这一句话强调了什么方面的内容或主题,结构上在上下文起到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务必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假如问题中的句子是人物的语言,即在作用上一并加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因为人物语言能展示人物形象特点,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假如问题中的句子是描写景物的,比如上述的例子《荷叶》,则加以分析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如点明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氛围等。把握了这种常见题型,即使内容再变动,只要稍加转换,答案自然条理清晰,内容全面。
小说中的“作用类”题型,亦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而这恰好对应了小说三要素,环境的具体描写和人物的形象特点属于内容范畴,小说情节则既包含了小说的主题,也包含了故事的结构。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切入口。
四、看“菜”吃饭,对准问题
关于直接要求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题型,这一类题不管在文学类阅读还是实用类阅读,都喜欢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做某事”的形式进行考查,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审题意识,答案必须对准问题,锁定答题区间,筛选整合信息,才不容易跑偏。比如2012年广东高考《荷叶》一文,题目要求“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新荷”,学生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固然会发现文章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喜欢夏日的新荷”,这是下文的总领句,题目的答案也就在下文中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就在于“新”字,因此答案应对准“新”的内容进行措辞。在下文中,“光鲜洁净,绿意盎然,勃发着无穷的生机”,这是“新”的体现;而新荷周围的水中生物如忽飞忽停的蜻蜓、豆娘,蹦跳鼓噪的小青蛙,悠闲游弋的黑脊背鱼,这也是一片生机,同样对应着“新”的内容。再看下文,孩子们的快乐玩耍都在夏日,都与夏荷有关,夏日之荷便对应了“新”,夏日的荷叶具有实用价值,还是对应了“新”。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采分点就显而易见了,必须对准“新”作答,因此关于“生机勃勃”的描述必须是作者爱新荷的理由,孩子们的玩耍和荷叶的实用价值的作答必须突出是“夏荷”而不是“荷叶”。
广东高考近年来都追求“稳中有变”,考查的内容相同,而考查方式略有变化。随着这几年文学类阅读文本的难度降低,其实一旦学生掌握当中的要领,触类旁通,那么相同的思考思路和答题规范也可以应用于难度再高一些的探究类题型。以上仅是本人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类阅读备考时的一些拙见,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