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ouzhoudao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12日,阎肃老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病重时,我去医院探望他,当时躺在病床上的他已经失去了意识。但是当我含着眼泪对他说“我还想再为您唱一次《红梅赞》”时,他的眼睛动了动,但已经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我印象中,阎肃老先生永远是位宽容乐观、带着灿烂笑脸的前辈:尽管他年高德劭、声誉卓著,但依旧为人谦逊、待人亲切。对我来说,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名人,而是亦师亦友,是像邻家老大爷一样和蔼可亲的老人。只要一想起他,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他日常乐呵呵的样子:夏天时常穿着白色老头衫、大短裤、一双布鞋:冬天则是身穿军装或是棕色中式大棉衣:去食堂打饭时总是提着一只好几层的圆饭盒,在路上和人打招呼也总是乐呵呵的。
  1992年,我因饰演“江姐”一角荣获“梅花奖”,当我与他分享这个好消息时,他笑呵呵地对我说:“好事!应该,应该!”虽然话不多,但他对后辈永远都给予诚挚的鼓励与真诚的帮助。他从来不会疾言厉色地否定别人,只会温和地说一句:“我还有这么个想法。”或“你们看这样行不行?”即便他为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时,他也不会强加于任何人,待人永远谦逊、真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并用他特有的温暖与谦逊影响着周围的人。
  古人常说“饮水思源”,讲究的是一颗感恩之心。若是把我与歌剧的缘分,把我歌唱乃至教育生涯的点滴进步和感悟比作一条涓涓溪流,那么,阎老先生无疑是这条清流的源头。
  早在1984年,我就与阎老先生因歌剧《江姐》而结缘。我虽然通过层层选拔得到了这个角色,但一开始我总也找不到“江姐”的感觉,于是去请教了许多老前辈。记得当年阎肃老师对我说:“不要想着去演她,你自己得就是她!”简简单单的话却令我醍醐灌顶。于是我反复阅读剧本,观看有关的电影和剧目,到重庆渣滓洞采风,对江姐这一角色的理解逐步加深。到最后,似乎真像阎老所说,我与“江姐”融为了一体,我对歌剧的热爱也由此萌芽。
  2000年。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把歌剧《江姐》改成清唱剧。这样一来,较小的体量更有助于此剧的传播和教学,对“江姐精神”的挖掘也能更加深刻。想法成熟之后.我立即去拜访了阎老先生。他的回复依旧简短而热忱:“好,可以试试!”但他对后辈的培养和帮助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尽可能地给予各种帮助。他不仅和我一同定下了“交响清唱剧”的名字,对我的一些创新表示了毫无保留的支持,还和作曲家羊鸣、姜春阳共同授予我歌剧《江姐》的永久改编权和使用权。至今想来,心中仍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
  后来,我筹建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时,阎老先生对我说:“这事不容易!你若需要我随叫随到!”我对他说:“您可否再帮我写一部歌剧?”(因为与先生合作一部歌剧也是我多年的夙愿。)他说:“老喽!写不动喽!”是啊,老先生已经八十高龄,再没有精力进行歌剧创作了。如今这也成为了我终生的遗憾。记得他平时很少说夸大的言辞,即便他想当面夸赞你,也只是会双目炯炯地说一个“好”字。不过,他曾经欣慰地对他的夫人说过好几次“金曼做的这事儿真是叫人高兴”。现在每每想起这些点点滴滴,我都潸然泪下。
  阎老先生无私而热情地提携后辈,对前辈甚至同辈人都保持着极为谦逊的态度,从不以自己的成就而自矜。2001年,我筹办交响清唱剧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来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乔羽老先生先到场就座。阎肃老先生一进门看见乔老先生。立马向他鞠了个九十度的躬并说“老爷好”方才坐下。要知道乔老先生也只比阎老先生年长一岁,两人可谓中国当代词作家的“双子星”。阎老先生的谦恭礼让我难忘。
  2010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歌剧成就大典上,阎老先生实至名归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是在全体合影时,他却悄悄地站到了最后一排。我看到后急忙请他到前排来。他摆摆手,爽朗地说:“不用不用!这样挺好!”每当再看那张照片时我依然为此感动不已。无论在别人眼里他的身份地位如何,他只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人的位置。接受采访时,他也从不拿过去的成就自夸,只是乐天地活在当下。以一个“普通”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上善若水,水总是流向低处,却无半分低微之感。阎老先生的谦逊不仅是深刻的人生智慧,更体现了他卓然的人生态度。
  尤为难得的是,阎老先生在纷纭俗世和岁月流逝中依然童心未泯。2003年4月6日,CCTV《音画时尚》录制我的个人专场演唱会。我想请老先生作嘉宾主持。他说:“那当然!”他拿着节目单,也没提前准备,就对我的经历娓娓道来。可见他对后辈的成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让我不禁感到一丝温暖。最有趣的一幕发生在我与阿里郎组合对唱时,阎老先生在台侧看到动情之处时,竟手舞足蹈起来,以至于曲罢,竟忘了自己还要上台主持;灯光师只顾看着阎老先生的“即兴表演”,也忘记了切光。我从台上下来,他还和我比划着唱着“阿里郎”……这一小插曲让阎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永远鲜活生动。他是那么的率真,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
  我最后一次与阎老先生接触是在2014年年底,我们同时被清华大学邀请,担任“一二·九”合唱比赛的评委。活动现场我们留下了最后一张珍贵的合影。在休息室聊天时,我告诉他歌剧研究院已经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并跟他讲了自己对于建立“中国美声流派”的设想,还为他唱了一曲美声版的《故乡是北京》。听到我的演唱,他当时就对我竖起大拇指说:“棒极了!帅呆了!”现在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宛在,他那鼓励的目光、欣慰的笑容和“希望你们多为中国歌剧做点事”的嘱托成为我对他回忆的最后定格。
  从1984年与阎老先生初识至今,已有30余载,我们见面虽算不上频繁,但细细想来,我人生的每个重大时刻,他都像一个慈爱的父亲、睿智的导师般陪伴在我身旁,他的美德、品格、才华和正能量是我前进道路上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即便到今日亦是如此。没有阎老先生就没有《江姐》,而正是《江姐》让我从此与歌剧结下不解之缘:没有对“江姐”这个角色的理解与演绎,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剧中那句歌词“一生战斗为革命,不觉辛苦只觉甜”也成为了我和身边大伙儿的座右铭:为中国歌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整个团队也“不觉辛苦只觉甜”!这些都是阎老先生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在我内心深处,我深感自己是最应该对老先生表示感谢的人,是阎老先生那一代德才兼备的老艺术家培养了我、影响了我、成就了我。回首往事如烟,正应了那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些人的一生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转瞬即逝:有些人的一生则像恒星一样,燃烧自己点亮了周围的黑暗,即使有一天熄灭了。那温暖的光芒并不会随之消失,还是继续穿过广袤的宇宙,照耀在你我的心间。阎肃老先生无疑是后者,他是苍茫天地间温暖心灵的恒星,他是漫漫长夜中给人信念的灯塔,他是高山之巅磅礴河流的源泉,他注定被我们永远铭记!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在音乐表演上,我们习惯把作曲家看成是一度创作,而演奏家则是二度创作。由于每个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文化修养不同,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演奏版本。同样,观众也是如此,个人的偏好会决定他对艺术家的选择——喜欢卡拉斯的听众不一定喜欢苔巴尔迪;喜欢里赫特的也不一定服霍洛维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且正是由于见仁见智,使得艺术始终保持活力,而这种活力正是来源于不断争论,甚至不惜为了自己喜欢的名角大打出手。  艺
期刊
2016年10月20日,北京。清晨还是灰蒙蒙的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淅淅沥沥的小雨,将雾霾笼罩的天尽力冲刷着,空气中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充满诗意的秋雨中,北京音乐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人们在期待一场音乐会的开始。  当晚音乐会的主角李新现,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而李新现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热爱歌唱、视歌唱为生命的普通歌者。  李新现对歌
期刊
歌剧演出史在历经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的歌剧”和格鲁克歌剧改革以降的“作曲家的歌剧”两个阶段之后,迎来了从上世纪至今方兴未艾的“导演的歌剧”这一新时期。“导演的歌剧”(director’s opera)仿佛在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又返回到“歌唱家的歌剧”那种对作品任意解释的状况。发端于维兰·瓦格纳(Wieland Wagner,1917-1966)的“导演的歌剧”之理念逐渐蔓延,对戏剧各个门类的呈现方式
期刊
此番引起我观赏上海版《茶花女》的热情,主要有两点:女高音和新制作。在威尔第创作的歌剧中,《茶花女》是其第一代表作,艺术成就的综合指数最高,其中对第一主角、饰演薇奥莱塔的女高音,要求非常高,不仅嗓音需全面(花腔、抒情、戏剧),诠释人物更要立体丰满,因此在世界乐坛,能胜任薇奥莱塔的女高音,往往特别引人注目,是成为大牌女高音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年的歌剧女皇玛利亚·卡拉斯,就是如此。  徐晓英现在是上海歌剧
期刊
2016年8月12日,由湖南株洲戏剧传承中心、湖南南国新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声希(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音乐剧《天使合唱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上演。该剧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上曾荣获田汉大奖,这部反映校园生活的音乐剧以中学生为主角,直面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即面对应试重压,处于叛逆期的独生子女一代如何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无论题材的选择还
期刊
内容提要:《图兰朵》是普契尼的不朽之作,流传至今已有相当多的版本在世界各地上演。本文对比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图兰朵》,比较各版本对同一故事的重点场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兼及讨论各版本中平、庞、彭人物形象的多种演绎方法,试图从多种角度还原《图兰朵》的歌剧魅力。  关键词:《图兰朵》、重点场面、平、庞、彭、幕间剧  三幕剧《图兰朵》是意大利音乐大师普契尼最后一部作品,虽是未竟之作却长演不衰,自1926年首演
期刊
威尔第根据历史真实人物写成的歌剧《西蒙·波卡涅拉》充满政治色彩,虽然没有直接关注政治,却营造出一种潜在的政治意识,是一部洋溢着真爱与和解的史诗巨作,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意义。  此剧的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上演的机会不多。第44届香港艺术节请来了意大利都灵皇家剧院乐团及合唱团全班人马,在香港演出了《西蒙·波卡涅拉》(港译《父女情深》)。因为实属难得,很受欢迎。3月1日的演出,现场气
期刊
编者按:阎肃,著名剧作家、词作家。由他创作的歌剧《江姐》成为歌剧艺术中的经典剧目之一,盛演不衰。“千里冰封红梅艳,漫山遍野映山红。”为纪念和缅怀阎肃先生,我刊特邀阎肃先生歌剧圈中的众多友人共写缅怀文章,以沉痛悼念这位在艺术领域为我们奏响生命之歌的卓越艺术家。  春节前夕,我把歌剧《特区回旋曲》手抄文本交给阎肃夫人时,她嘱我再找找歌剧《党的女儿》手抄文本并告诉我阎老的病情有点重了.不太乐观。真没想到
期刊
电影《玛格丽特》(Marguerite,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该片译为《金曲金后》,更令人会心微笑)是泽维尔·吉亚诺利(Xavier Giannoli)自编自导的大型复古片。影片非常温馨,令人觉得享受安稳平和、心满意足——如果你是一个乐评人的话,或有此感。  影片中的核心人物玛格丽特·杜孟(Marguerite Dumont)是根据真实的人物而塑造的。主人公原型是美国出生的弗罗伦斯·佛斯特·詹金斯(
期刊
歌剧在纽约有点像是西方古代宫廷所说的:“国王已死。国王万岁!”尽管许多存在已久的歌剧团体面临程度不等的财务困难,甚至到了解散关门的程度,但新兴小型的歌剧团体却是此起彼落,各以独特新奇的方式来呈现歌剧,力图打破歌剧“一本正经叫人难以亲近”的成见。  像是歌剧团体“现场歌剧”(On Site Opera),他们会专门选择一些特殊的地点,比如私人宅邸,整个表演专门根据场地的规格打造。去年,他们在上东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