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尔王》以其宏大的场面、激烈的情感和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构成一组悲怆的交响曲,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本文从社会反讽的角度解读《李尔王》的文本,从戏剧所描绘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和颠倒的现实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出莎士比亚在这一戏剧中对当时社会的反应和讽刺。
关键词:《李尔王》;社会环境;社会讽刺
英国戏剧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字一直以来被人们以“天才”二字装点着,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四大悲剧诞生于1601到1607年莎士比亚创造的悲剧时期。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在经历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后,由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英国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日尖锐,社会上空笼罩着不可驱散黑暗。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宏伟”的《李尔王》, 更是一部通过人物命运悲剧来体现一种黑暗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作品,《李尔王》所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在人物命运悲剧的背后我们依旧能看到造成这种悲剧的令人绝望的社会,在戏剧设定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中,一种强烈的对社会的讽刺意味从字里行间溢出。
一、荒谬的环境与社会
在第一幕中,格罗斯特就说到:“最近这一些日食月食果然不是好兆;……宫廷之内潜藏着谋逆,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日食和月食作为一种不详的征兆渲染出一种厚重的压抑感,这已经为后面的剧情奠定了一种纷乱感的基调。
当被女儿抛弃无家可归之后,李尔来到了一片荒野,荒野上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在如此恶劣的暴风雨的天气,流浪的李尔和他的随从甚至找不到可以躲避暴风雨的栖身之地,还要忍受饥饿,食不果腹。一无所有的李尔这才知道,在少数安享荣华的人之外,贫困、饥饿、流浪其实一直存在。另外,埃德加乔装成乞丐装疯卖傻,可他口中所说的,可怜的汤姆,吃泅水的青蛙、蛤蟆;喝的是一潭死水上面绿色的浮渣;被鞭打,关在牢里。这种非人的遭遇并不是他在凭空想象。莎士比亚用隐晦的笔法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现出来,在那个时代,被剥削的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存在在统治者的耳目视听之外,同时也生存在造物者的关怀之外。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弄人口中所唱的:“……若是件件官司都问得清;跟班不欠钱,骑士债还清;世上的是非不出自嘴里;扒儿手看见人堆就躲避;放债的肯让金银露了眼;老鸨和婊子把教堂修建;”(第三幕第二场)实际上已经描绘出英国当时的一种十分混乱的社会现状。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在拥有越多的财富就能拥有越高的社会地位,高利贷的出现加速了中下层人民进入贫困的状态,赌博、嫖娼处处发生,有人站在社会顶端冷眼俯视民众的水深火热而无动于衷,但更多的,是那些不知如何获救的人绝望的哭喊。
二、变质的亲情与婚姻
戏剧开场,李尔决定退位,要把国划换分成三部份分给自己的女儿。此时的李尔是一个被权力异化的代表,他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本身已经看作权力本身,也认为自己也拥有了支配女儿们爱的权力,他将女儿们对他的爱看作一种可以同利益与权力交换的东西。追根溯源,女儿为了得到利益与权力一个个谎话连篇,这与李尔平时在她们面前的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段父女关系中,李尔将亲情用利益明码标价,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高纳里尔和里根将对父亲的爱吹嘘地极为夸张。李尔长时间的处于权力的顶端,对她们夸张虚伪的话语深信不疑,却在面对考狄利娅真诚的回答时大怒,用恶毒的话去诅咒自己的女儿。权力蒙蔽了当权者的双眼,亲情成为得到利益时虚伪吹捧的筹码,当社会中形成这样一种疯狂追逐金钱和利益的风气时,李尔王的悲剧就不再只是故事。
亲情尚不能逃离私欲的魔爪,爱情与婚姻更是做了利益的奴仆。在李尔王权力的加持下,考狄利娅受到法兰西和勃艮第两位君主的追求,但当她因自己的诚实而失去父亲的宠爱和获得父亲财富的权力时,勃艮第公爵的爱情立刻变得“为难”起来,对他来说,爱情和婚姻只是一种利益的计较。而最为讽刺的是高纳里尔和里根姐妹为了争夺埃德蒙时自相残杀的面目,她们互相讥讽、互相诋毁,两姐妹因为自私自利而互相残杀,完全忘记了两人亲人的血脉,最后双双惨死。可她们争夺埃德蒙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一个新的依附、一种达到自己野心的途径。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纲常伦纪完全抛开,她们的眼睛被欲望和贪婪染红,这也是她们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颠倒的感知与真相
作为国王的李尔和作为大臣的格罗斯特,虽然地位不同,但他们都因自身的性格缺陷而被不怀好意的儿女所欺骗和迫害。格罗斯特听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谗言,武断地认为埃德加嫌他年老要霸占他的财产而要追杀他,与李尔自大虚荣时错怪了诚实的考狄利娅如出一辙。两人在后面的剧情中一个疯癫成魔一个盲眼失明,十分具有讽刺效果的是,格罗斯特失明之前,识人不明,看不透埃德蒙伪善的嘴脸;李尔在清醒的时刻沉浸在虚伪的谎言中,为自己拥有至高的权力和敬爱洋洋得意。在被女儿们抛弃和侮辱陷入疯癫状态时获得了理智和清醒。在当时的前古典主义戏剧中, 剧作家将疯癫作为一种戏剧技巧和艺术手段,即“无需任何外部因素便可获得某种真正的解决,而只须将其错觉推至真理。”李尔在身份处境产生巨大变化之后,对自己沦落至此进行了反思,在体会了底层人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后,他为世道的不公和自己不曾体察百姓苦难而感到痛苦。之前的李尔是封建权威君王的代表,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但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存亡,李尔随后造成自己的悲剧和国家的灾难便是莎士比亚对当权者的一种警醒。
《李尔王》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弄人。弄人一角总在剧情的发展中冒出头来插科打诨,但他实际上是全局的道德之眼,他陪在李尔的身边,说着听起来似乎不着边际的话,但洞察一切真相的也是他。“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第二幕第四場)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弄人看到了背后的真理,在利益当头的现实面前,没有人伦纲常,没有尊老爱幼,贫贱要仍人欺辱。弄人的疯话句句都对社会丑态的批判,在这些疯话中藏着他对真理的捍卫和对人性的洞悉。在社会秩序处于颠倒的状态中,傻子又如何还会是是傻子呢?
《李尔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封建神权中解救出来,但也将资本主义的罪恶随之带来,资本家毫不掩饰对利益的欲望,对殖民地和底层劳动人民进行了疯狂掠夺和剥削;金钱至上的风气使社会上的人们变得贪婪、堕落,传统价值被颠覆,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但这也迫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必须开始重新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理性的确认和思考。在亲眼目睹了个人主义的疯狂膨胀和道德伦理的丧失之后,莎士比亚怀揣着破碎的梦,将痛苦倾注于笔尖,创造出《李尔王》这样一部对黑暗现实进行写实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当权者的警醒,更是对充满自私与欲望的社会的鞭挞。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M].上海:译林出版社, 2013.
[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马广利.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4]郭梦娜.《李尔王》中的法律共同体想象[J].今古文创,2021(01)
[5]华泉坤, 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的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作者简介:李婉滢,1997年9月,性别女,汉族,籍贯:甘肃省庆阳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生
关键词:《李尔王》;社会环境;社会讽刺
英国戏剧诗人莎士比亚的名字一直以来被人们以“天才”二字装点着,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四大悲剧诞生于1601到1607年莎士比亚创造的悲剧时期。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在经历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思想文化活跃的时期后,由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英国的社会矛盾开始逐日尖锐,社会上空笼罩着不可驱散黑暗。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宏伟”的《李尔王》, 更是一部通过人物命运悲剧来体现一种黑暗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作品,《李尔王》所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在人物命运悲剧的背后我们依旧能看到造成这种悲剧的令人绝望的社会,在戏剧设定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遭遇中,一种强烈的对社会的讽刺意味从字里行间溢出。
一、荒谬的环境与社会
在第一幕中,格罗斯特就说到:“最近这一些日食月食果然不是好兆;……宫廷之内潜藏着谋逆,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日食和月食作为一种不详的征兆渲染出一种厚重的压抑感,这已经为后面的剧情奠定了一种纷乱感的基调。
当被女儿抛弃无家可归之后,李尔来到了一片荒野,荒野上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在如此恶劣的暴风雨的天气,流浪的李尔和他的随从甚至找不到可以躲避暴风雨的栖身之地,还要忍受饥饿,食不果腹。一无所有的李尔这才知道,在少数安享荣华的人之外,贫困、饥饿、流浪其实一直存在。另外,埃德加乔装成乞丐装疯卖傻,可他口中所说的,可怜的汤姆,吃泅水的青蛙、蛤蟆;喝的是一潭死水上面绿色的浮渣;被鞭打,关在牢里。这种非人的遭遇并不是他在凭空想象。莎士比亚用隐晦的笔法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现出来,在那个时代,被剥削的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存在在统治者的耳目视听之外,同时也生存在造物者的关怀之外。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弄人口中所唱的:“……若是件件官司都问得清;跟班不欠钱,骑士债还清;世上的是非不出自嘴里;扒儿手看见人堆就躲避;放债的肯让金银露了眼;老鸨和婊子把教堂修建;”(第三幕第二场)实际上已经描绘出英国当时的一种十分混乱的社会现状。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在拥有越多的财富就能拥有越高的社会地位,高利贷的出现加速了中下层人民进入贫困的状态,赌博、嫖娼处处发生,有人站在社会顶端冷眼俯视民众的水深火热而无动于衷,但更多的,是那些不知如何获救的人绝望的哭喊。
二、变质的亲情与婚姻
戏剧开场,李尔决定退位,要把国划换分成三部份分给自己的女儿。此时的李尔是一个被权力异化的代表,他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本身已经看作权力本身,也认为自己也拥有了支配女儿们爱的权力,他将女儿们对他的爱看作一种可以同利益与权力交换的东西。追根溯源,女儿为了得到利益与权力一个个谎话连篇,这与李尔平时在她们面前的作为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段父女关系中,李尔将亲情用利益明码标价,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高纳里尔和里根将对父亲的爱吹嘘地极为夸张。李尔长时间的处于权力的顶端,对她们夸张虚伪的话语深信不疑,却在面对考狄利娅真诚的回答时大怒,用恶毒的话去诅咒自己的女儿。权力蒙蔽了当权者的双眼,亲情成为得到利益时虚伪吹捧的筹码,当社会中形成这样一种疯狂追逐金钱和利益的风气时,李尔王的悲剧就不再只是故事。
亲情尚不能逃离私欲的魔爪,爱情与婚姻更是做了利益的奴仆。在李尔王权力的加持下,考狄利娅受到法兰西和勃艮第两位君主的追求,但当她因自己的诚实而失去父亲的宠爱和获得父亲财富的权力时,勃艮第公爵的爱情立刻变得“为难”起来,对他来说,爱情和婚姻只是一种利益的计较。而最为讽刺的是高纳里尔和里根姐妹为了争夺埃德蒙时自相残杀的面目,她们互相讥讽、互相诋毁,两姐妹因为自私自利而互相残杀,完全忘记了两人亲人的血脉,最后双双惨死。可她们争夺埃德蒙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一个新的依附、一种达到自己野心的途径。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纲常伦纪完全抛开,她们的眼睛被欲望和贪婪染红,这也是她们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
三、颠倒的感知与真相
作为国王的李尔和作为大臣的格罗斯特,虽然地位不同,但他们都因自身的性格缺陷而被不怀好意的儿女所欺骗和迫害。格罗斯特听信私生子埃德蒙的谗言,武断地认为埃德加嫌他年老要霸占他的财产而要追杀他,与李尔自大虚荣时错怪了诚实的考狄利娅如出一辙。两人在后面的剧情中一个疯癫成魔一个盲眼失明,十分具有讽刺效果的是,格罗斯特失明之前,识人不明,看不透埃德蒙伪善的嘴脸;李尔在清醒的时刻沉浸在虚伪的谎言中,为自己拥有至高的权力和敬爱洋洋得意。在被女儿们抛弃和侮辱陷入疯癫状态时获得了理智和清醒。在当时的前古典主义戏剧中, 剧作家将疯癫作为一种戏剧技巧和艺术手段,即“无需任何外部因素便可获得某种真正的解决,而只须将其错觉推至真理。”李尔在身份处境产生巨大变化之后,对自己沦落至此进行了反思,在体会了底层人命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后,他为世道的不公和自己不曾体察百姓苦难而感到痛苦。之前的李尔是封建权威君王的代表,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但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存亡,李尔随后造成自己的悲剧和国家的灾难便是莎士比亚对当权者的一种警醒。
《李尔王》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弄人。弄人一角总在剧情的发展中冒出头来插科打诨,但他实际上是全局的道德之眼,他陪在李尔的身边,说着听起来似乎不着边际的话,但洞察一切真相的也是他。“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第二幕第四場)李尔被两个女儿驱逐,弄人看到了背后的真理,在利益当头的现实面前,没有人伦纲常,没有尊老爱幼,贫贱要仍人欺辱。弄人的疯话句句都对社会丑态的批判,在这些疯话中藏着他对真理的捍卫和对人性的洞悉。在社会秩序处于颠倒的状态中,傻子又如何还会是是傻子呢?
《李尔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莎士比亚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封建神权中解救出来,但也将资本主义的罪恶随之带来,资本家毫不掩饰对利益的欲望,对殖民地和底层劳动人民进行了疯狂掠夺和剥削;金钱至上的风气使社会上的人们变得贪婪、堕落,传统价值被颠覆,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但这也迫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必须开始重新对人性的价值进行理性的确认和思考。在亲眼目睹了个人主义的疯狂膨胀和道德伦理的丧失之后,莎士比亚怀揣着破碎的梦,将痛苦倾注于笔尖,创造出《李尔王》这样一部对黑暗现实进行写实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当权者的警醒,更是对充满自私与欲望的社会的鞭挞。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M].上海:译林出版社, 2013.
[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马广利.颠覆与抑制:《李尔王》中的权力话语[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4]郭梦娜.《李尔王》中的法律共同体想象[J].今古文创,2021(01)
[5]华泉坤, 牛振宇.理智丧失后的大智——李尔王的“疯癫”与尼采美学中的酒神式智慧[J].安徽大学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作者简介:李婉滢,1997年9月,性别女,汉族,籍贯:甘肃省庆阳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