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廉必先反腐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您最近参加了杭州廉政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您如何评价这次会议?
  任建明:在杭州举办廉政文化论坛,总的来说办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大家的争论还在,主要的争论是依靠制度反腐还是文化反腐。我个人的看法,这次会议比较有意义的话题有如下三点:
  第一,把文化反腐、廉政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讲了出来,把它与制度相比独特的地方说了出来。并不是讲文化就不要讲制度,反腐败不存在灵丹妙药,它一定需要一个综合的措施,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过去忽视廉政文化的作用,忽视面向全社会的廉洁教育,这已经对我们长期以来的反腐败斗争造成了危害。经过这些年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意识到腐败的严重性,开始重视查办案件,但后来发现,不解决产生腐败的制度上的原因,是无法根除腐败的。例如,在同一个职位上先后几任领导干部都腐败,这就不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而是一个制度系统的问题了。所以,大致从1997年开始,制度改革得到了重视,通过制度改革以治理腐败。但后来又发现,制度必须得到文化的支持,才可以发生持久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终于认识到了廉政文化的作用。
  第二,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是什么,怎么使文化建设起到它应该起的作用。文化是软性的东西,潜移默化才可以起到作用,不是说讲廉政就廉政了,想廉洁就廉洁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这种观念的最终确立,需要我们探讨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即:怎么样才能够使人们认知它、接受它,在这个规律层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比如在学校进行廉政教育,是沿着传统的德育教育思路走,搞灌输或抽象的说教呢?还是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现在浙江的一些做法,我们就比较受鼓舞。廉政文化建设做不好,很容易走向形式主义,比如建一些廉政文化公园、谱廉政文化主题曲之类。所以,应该探讨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而不是搞一些形式主义。
  第三,怎样评价、评估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越是软性的东西,越是应该有一个这样的评估,否则就越容易走形式。在香港,廉政公署是通过委托一个社会机构作跟踪调查,看看公众对腐败的认知、反腐愿望的变化,来评判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科学的评估,如:大众对腐败和廉洁的基本态度及其改变程度、对腐败危害的认知程度、对反腐败工作的支持意愿、采取行动的意愿和决心等,通过这些调查来对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评估和测量。
  
  记者:关于对目前腐败的程度估计,大家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就认为是媒体对腐败过度渲染了。您对当前的腐败程度是如何估计的?
  任建明:这种看法也未免有失偏颇。关于腐败问题,国内外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一类专门研究就是对腐败的测量问题。这个工作很难,所以下结论往往是比较难的。像世界银行、透明国际等使用的方法就是用主观数据,即用主观感知的数据来衡量腐败的程度。CPI(国家清廉指数)就是一个感知指数,它的测量结果很难说得上准确,但是一般来讲它的数据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从它对中国的打分来看,中国是属于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之列。CPI的最高分数是10分,一般认为,得分在8分以上的国家腐败比较轻微,得分介于8~5分的国家是有一定程度的腐败, 得分介于5~2.5分的国家,腐败就比较严重了。我国这几年的得分是3.5分左右,是属于腐败比较严重的分数段。所以我不同意那种说法—— 认为所谓腐败是别人来妖魔化中国的,或者是媒体反复报道负面事件给人们造成的印象。
  
  记者:您对目前我国腐败的原因是如何看的?
  任建明:根据官方的估计,这些年来腐败的大体趋势是这样的:到大概2000年左右,我们国家腐败发展蔓延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但这只是一个总体的判断。具体到各个领域里,腐败的严重程度是不平衡的。比如海关,改革初期海关走私腐败就比较严重。到1997年国家严厉打击海关走私时,海关腐败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严重程度,著名的厦门远华走私大案大家都是知道的。除了严厉打击,国家还采取了一些体制或技术措施,比如海关的垂直管理,实行“金关”工程和装备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等等,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后,不断降低海关关税,寻租腐败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所以这些年中国的海关腐败是明显地减少了。而这些年,我们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干部选拔领域以及司法系统的腐败是严重了。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没有明显的遏制。所以前面的那个判断只是一个总体判断,而公众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可能是腐败正在社会上泛化。由此来看,腐败的原因也很难简单地讲,或者很难把发生在各个方面的腐败,归纳讲出几个原因。即使讲也是抽象地讲讲,比如监督不力、权力太集中、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的成效有限等等,对于实际治理腐败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我们现在更愿意具体讲每个领域的腐败及其原因,比如医药系统、干部选拔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严重的腐败问题?这样的研究和探讨对实际工作更有价值。
  记者:就笼统的原因来说,有人认为目前的腐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任建明:我们谈廉政文化或者文化反腐,首先需要回答腐败与文化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有位美国学者作过研究,他认基督教文化的国家比较廉洁;东方文化,像儒家文化次之;非洲文化的国家排在最后,是容易导致腐败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东西,比如重视人际关系、个人承担对家族的义务、官本位、专制思想,较容易导致腐败。所以客观上讲,中国文化传统是和腐败有一定关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廉政文化建设是必要的。我们最终的反腐成功,也不是看惩办或打击腐败官员的机构的力度有多么大 ,而是要改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建立廉政文化氛围。在这方面,同样是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新加坡和香港,做得就比较好。他们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一些观念,已经形成比较廉洁的社会文化氛围。
  
  记者:您认为建设廉政文化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任建明:倡廉必先反腐。这些年来,大众的腐败意识正在快速蔓延。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已经习惯“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的官员要提拔任用,除了政绩,跑、送甚至买成了必要的手段,所谓“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顺口溜正是对这种情景的一个写照。而在社会上,人们对腐败的容忍度越来越大:八十年代末之前,大众痛恨腐败文化;九十年代初期,就出现了“腐败是块臭豆腐,看着臭,吃着香”的顺口溜,表明人们已经不那么痛恨腐败了,而是接受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一有机会,不少人可能都会搞腐败。随后,就出现了腐败人群低龄化的趋势;出现了腐败从党政机关的经济工作部门向组织人事部门,向军队武警、政法机关的发展,从党政机关向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向医院、大学、科研、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蔓延的趋势;再后来,同情腐败、纵容腐败的趋势出现了,甚至出现了“笑贫不笑贪”,“腐败不臭,反腐不香”的小气候。在这种氛围里,廉洁文化如何建?因此,倡廉必先反腐,所谓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在廉政文化建设上是十分恰当的。
  记者:很多人认为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应该吸收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传统。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任建明:以前也有人问过这个问题,挖掘传统清官文化的东西重要不重要?我认为有它的价值,但不应该估计太高,毕竟我们面临的现实生活和古代的差别很大了,很多古代的东西不是简单就能移植过来的,而且很多的古代清官,已经是经过戏剧加工,个个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我个人认为更应该从今天现实生活出发,去思考我们面临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人们应该怎么去做,规范或制度上应该怎么配合,这可能会更有意义。我不是反对去挖掘古代的一些东西,而是说我们今天有更多的东西更亟需总结,有大量腐败教训,还有一些廉洁官员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记者: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腐败高发,肯定是有一些经验的。这些经验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呢?或者说,我们与西方情况差异比较大,不太容易借鉴?
  任建明:是可以利用。我们和西方国家的确存在差异,但这往往是指在宏观层面,比如说国家政治体制不一样。但在中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还是可以大量借鉴国外经验的。在中观层面上,比如说,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普遍有效的政策,我们就可以利用。虽然我们国家迄今为止还没有立法,但政府法规公开已经不成问题了。再比如说,在防止利益冲突方面,西方国家有大量的经验。国外的利益冲突申报,要求官员主动报告。像这些中观层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我们的政治体制也没有什么冲突。微观层面上的经验,更是可以毫无顾虑地借鉴。例如,建筑工程是全世界腐败高发的领域,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腐败,有的国家就做得很好,他们那些招标制度、监理制度等,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医疗卫生行业,在全世界也都是一个腐败比较严重的领域,有的国家做得好一点,有的国家做得差一点, 我们自己也正在研究,看看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制度为什么问题那么严重,如何才能防止腐败。我们现在的干部选拔腐败很严重,可是很多国家要比我们轻微得多,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司法腐败是比较严重的,但法制比较健全国家的司法系统应该说还是比较廉洁的,像意大利和法国,他们反腐败的力量主要依靠的就是司法系统,而没有专门的反腐败机构。说到公务员和司法系统的腐败,这可能涉及到我们政治体制的内容多一些,确实需要逐步改革和完善。但是在大量的微观领域,比如建筑工程、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经验,而不应该有太多的顾虑。
  
  记者: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已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政府如何才能监督自己呢?
  任建明:政府可以监督自己,但一定不能是同体监督。在民主理论里面,需要机构之间的互相监督和制约,称为横向问责,这个是很重要的。传统民主理论认为,公众有动力监督政府,这叫纵向问责。但后来研究发现纵向问责有问题,因为公众与政府的能力和信息不对称,公众在一定意义上是分散的个体,单个的力量太小,监督政府的力量太小。这就需要横向监督来补充,把政府的权力分解,让它的权力不要那么集中,需要政府机构之间有一个权力的配置,有一个权力制衡的机制。我们现在正在逐渐接受这些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推进。例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就是具体的例子。
  
  记者:如果新闻媒体对腐败报道的多,会不会起到负面作用,影响社会安定?
  任建明:我个人有一个总的主张,国家和社会对新闻监督不应该有太多的顾虑。新闻监督在美国社会也一直有类似的争论,比如说前段时间就在争论,媒体对反恐的一些报道,会不会最后危害公共安全。其实这里面有个短期考虑和长期考虑的问题,从短期来说,媒体报道阴暗面太多,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引发骚乱,短期内确实可能会面临这种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由此就限制媒体对问题的报道,可能会掩盖好多问题,也引不起社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政府也没有动力去解决这些问题,那最后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面临更大的危机,甚至永远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比如现在对矿难的报道,有一些评论说我们使用的每一块煤里面都粘有矿工的血,这样说法也许有些过分,但是,假如我们限制媒体的报道,最后的问题不是更大吗?现在政府的观念已经发生一些变化了,像松花江污染事件,政府的表现就好多了。“非典”教训之后,政府在信息公开和危机应对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改进。当然,政府的危机管理需要一些技巧,不能隐瞒、谎报、瞒报,但却可以选择什么时间报道,也就是说政府要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政府只报道而没有对策,公众当然会恐慌了。如果政府告诉公众已经有对策了,公众就会密切配合政府,或者自己就会采取一些对策,把损失减到最低限度。所以,我个人的观点,不管多么严重的问题或危机,都应该让媒体来全面地监督和报道。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任建明:有一些带有严重倾向性的问题,需要亟早克服。这些倾向性问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主义倾向,概念炒作、刮风、搞“形象工程”;倡导廉政文化,忽视反对腐败文化,其结果必然会变成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强调政府作用,忽视群众作用;局限于以文化抓文化,忽视正式制度的配合。下一步我们应该坚持文化的原则,先破后立,先反贪腐观念,把清除腐败文化作为建设廉政文化的前提,坚持社会总动员和全体参与的原则,建设廉政文化辅之以正式制度的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的廉政文化建设才能够富有成效。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三复习课的主题教学主张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以主题来统领、创设话题情境、设置分层问题,将零碎的知识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秩序,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话题;问题;德国史  高三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把握重点,以落实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并进行有效的拓展?  这应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则来自另外一
30年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不仅由此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而且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变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如何看待和评价这30年的改革开放?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转变:  第一,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错误思想路
“爱和承诺,像指环和花朵,你用一生守候,等待幸福的结果。”生活,就是如此充满期待。此在永远是不能让人知足的,对彼岸的渴望代表人类永远的迷思。那里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然而,面对现实,梦想往往无法升华,甚至于沦为幻想或妄想,这种沉沦有时居然在人力可控之外。对此在的厌倦与对彼岸的绝望,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活本身的反动。这种紊乱的叛变关乎个体,更关乎群体。因此,生活更是门艺术,在技术之外。法律的生活同样面对
摘 要:绘本是通过图画与文字的有机结合,进行更生动的故事诉说的方式,是促进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要精选绘本,善于抓住绘本鲜艳形象、语言短小简练的特点,展开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写话兴趣与水平。  关键词:绘本阅读;写话教学;低年级  绘本也被称之为图画书,顾名思义,是将多彩的图画与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诉说故事的效果的艺术。绘本具有认知性特点,因其色彩亮丽,图画直观形象,内容
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明支柱,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不断彰显法治力量的法治进行时的过程。2007年,也是一个法治进行时的时间段。  尽管法治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立法和司法永远是法治建设的两大核心。因此,笔者主要围绕立法和司法这两大核心对2007年中国法治前景作展望。    立法 多部重量级法律有望出台    2007年,备受关注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改革也不断地深化和推进,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各级教育的重心思想。幼儿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质培养作为重点方向,根据孩子个性差异采取了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幼儿园课程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关键工作之一,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模式都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课程
“科学文化”的问题,自近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学术界最为关心的主题之一。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带来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其时,整个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变革,科学与民主一起,被人们赋予了救亡图存、启蒙革新的重任,一切旧有传统和文化都必须为它们让开道路。正所谓“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项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缕缕的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高耀洁颁奖词    
人生 会有很多很多遗憾  而你的最大遗憾 是没有能够看到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飞上蓝天  那一场浩劫 那十年动乱  曾经给共和国的红旗 染上了  不该有的污点 你用鲜血和生命  祭奠了科学与真理的大旗  历史 终于还给你一个公正  虽然沉冤得以昭雪 却再也无法挽回  祖国航天事业的损失 也永远  难以抚平 人民对你的深切怀念  当“东方红1号”卫星 旋转起  整个中国的欢呼 我们都会想起  赵
摘要:鉴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小学初中各自为阵是常态,而中小学阶段使用教材差异可能也会导致小升初后学生的各种不适应,平稳有序自然地实现中小学数学过渡仍是亟待关注的重大课题。文章从教材比对、开展前测、进行实施三方面,加强对学生各种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浅谈些许有待商榷的想法。  关键词:中小数学衔接;教材比照;思想渗透;能力提升  在核心素养是对学生横向的全面发展与纵向的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