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法门的隐喻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_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和承诺,像指环和花朵,你用一生守候,等待幸福的结果。”生活,就是如此充满期待。此在永远是不能让人知足的,对彼岸的渴望代表人类永远的迷思。那里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然而,面对现实,梦想往往无法升华,甚至于沦为幻想或妄想,这种沉沦有时居然在人力可控之外。对此在的厌倦与对彼岸的绝望,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生活本身的反动。这种紊乱的叛变关乎个体,更关乎群体。因此,生活更是门艺术,在技术之外。法律的生活同样面对法律主体在技术与艺术追寻间的双重跋涉。有关艺术的诺言一旦破灭为谎言,这种欺骗不仅将毁伤技术,更会毁伤法律生活本身。
  卡夫卡在《审判》中用平静和着隐忍的愤懑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法律生活的欺骗的寓言,这一寓言故事曾被卡夫卡专门选摘出来,以《法的门前》之名独立发表。故事的大意是:一个乡下人,远道而来,要求见于法。在法的第一道门前,他就被守门人给拦阻了。守门人告诉他,现在不能让他进去。关于以后会不会获准进入,乡下人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在守门人暧昧不明的暗示中,特别是在得知法的门院深深、岗哨林立的内情后,乡下人决定耐心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下人使尽浑身解数——甜言蜜语、死缠烂打、奉承谄媚甚至重“金”贿赂,仍然无法得到守门人明确的准入许可。行将就木之际,乡下人以反思的口吻问道:每个人都想到达法的跟前,缘何这么多年,除了我,没有一个人要求见法?守门人残忍地告诉他:这道门其实是专门为你而开的,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现在要将它关闭了。
  故事平淡无趣又荒诞不经,读罢让人无法释怀又莫衷一是,伤感、愤怒?抑或无助、绝望?这也许正是卡夫卡其人与其文的独有风味。进入卡夫卡的世界是艰难的,更是令人恐慌的,从他的焦虑、孤独、哀伤、绝望的眼神中,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这个世界的状态。而这篇广为传道的寓言其实就是卡夫卡眼中的世界的文字化身,它折射出太多值得玩味的象征与隐喻。在文学评论家那里,该寓言备受关注与推崇,诸多开放性评论也充分证明了寓言深邃而持久的生命力与洞察力。以法理学的视角考量,《法的门前》充满了有关人类法律生活,特别是司法生活的极其敏锐而又不断应验的令人叹止的预见性和解释力。
  
  守门人:障碍抑或许可
  
  守门人的角色相对清晰,他的职责是守护法的大门,在通向法的道路上巡逻,因此他是有权力的,任何想到达法跟前的人都必须首先得到他的许可。他没有批准乡下人的请求,但善意地默示其将来有进去的可能性。待乡下人决定等待后,他友好地给了乡下人一个凳子,甚至与他拉起家常来。在乡下人的百般央求中,他有足够的耐心与其周旋,始终坚持“现在”不能让乡下人进去的决定。将守门人的角色放大来看,他象征着司法中的角色——诸如法院警卫、立案人员等,(从《审判》原文中导出这段寓言的前后文字中,可以得知小说主人翁K与神父谈论的正是有关法庭与审判的话题。因此,有理由将该寓言视为是针对司法而言的。)而守卫、接待、聆听、解释、受理及立案等都代表着广义的司法性活动。就是这样一层层人员、组织设置构成了一道司法前程序,这是走向司法核心程序的必由之路,即走向由法官、法庭、审判所构成的司法程序的核心环节。然而寓言中,守门人所象征的司法前程序及可预期的司法程序却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任何的可亲,反倒可恶。其中有的只是繁琐、拖沓,乃至一种愚弄与邪恶。当等到花儿都快谢了的时候,却被告知这道门特地为其而设,而实际上始终未能踏入半步。多么残酷的玩笑!繁复的程序可以让人等成白发,等到死亡,一种毫无怜悯之心与效率的程序已经成为一种罪恶——因欺骗而生的罪恶。难道还有比司法程序所代表的终极正义的欺骗更能让人绝望的东西吗?尽管寓言中至始至终也没有透露乡下人到底所为何事,要提出怎样的主张,声明怎样的权利,然而,这一切似乎并不重要,当他提出求见法的要求的时候就表明了他的要约已经发出,因他而启动的程序理应以其理念与规则发出相应的承诺,即承诺进入、聆听、立案、乃至审理、裁决。然而,程序却让这承诺落空。作者将这一承诺的落空集中设置在最基本、最原始的第一步——进入法门。经过高度压缩的困境,让你不得不对进入程序的艰难产生最有冲击力的体会。诚然,正当程序的由来是难能可贵的,然而,正当程序的作茧自缚效应(比如惰性与形式主义)最终不仅伤害了自身,更伤害了那些对她充满神圣期待的寻求救济的人们。寓言至尾也没有表明乡下人最终有没有进入法门。可以试想,即使等成冰人的乡下人走进了法门,然而,不要忘记在第一道门后面还有更多的门;即使他越过了所有的艰难,跨过了所有的门槛,最终见到了法,审判程序启动了,主张被支持了,正义实现了,那迟来的正义的意义也许已经荡然无存。
  
  法的门前,谁在风中伫立
  
  乡下人的轮廓是模糊的,他被截取了生活背景与经历,甚至他缘何要求见法也不可得知。他的要求似乎就是跨入那道法门而已。可以想象,在到达法的第一道门前,他可能舟车劳顿,支付了时间与金钱还有体力。尔后多年的等待中,他散尽了所带之物企图买通守门人,甚至为此花费了年纪与生命。正常人的生产生活更被长久的中断甚至彻底终止。他的代价太高昂了。在等待进入的生涯中,他过着纯粹的法律生活,然而又是极端乏味的法律生活。法的大门为他敞开,而他却始终无法进入,这是多么折磨人的哲学命题!如果说法律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的话,它的使用肯定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司法同样不是免费的,然而司法不应该是天价,需要一个人搭上一生。当法律作为一种机制与规范渗透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演变为一种法律生活,如果这种生活的成本高得让人难人承受的话,那么它还有多大的意义?
  作者设置的乡下人角色的确很到位,因为他更可能象征那些可供其援用的知识与经验相当有限的甚至相当贫穷的基层草民,他们可能是最需要司法帮助的卑微的人们,然而,司法没有能够爽快地或慷慨地向他们开放,而是任由他们在法的门前等成冰人甚至死人。面对那些权利被剥夺、被压抑而最渴望保护的又不能要求保护的人们,司法怎么可以视若无睹、袖手旁观?须注意的是,乡下人的乡下语境成功提示了一种对立,它的对立面就是法门、守卫所背靠的城市法治语境。面对陌生的城市法治程序,草民们充满好奇又将信将疑,这其中暗含了基层与司法或基层司法的困境。法的门前,渴望之人在风中颤抖。而风中伫立的何止于渴望而可怜的乡下人呢,还应该包括固守而可悲的守门人。《审判》中主人公K与神父就该寓言展开了饶有意思的讨论,其中提及真正受骗的是守门人的这种解释,这很富有启迪。的确,除了知道法的门院深深、岗哨林立的内情外,守门人似乎并不比乡下人了解更多的法的内幕。对于自己的岗位与工作一无所知,可见是一种受骗。更为深刻的受骗是:他守卫的只是一道门,而这道门又是专为乡下人而设,因此他的守卫从属于乡下人的等待,或者说他的守卫其实就如同乡下人的等待,一样的漫漫无期且徒劳无功。如果说乡下人还有选择等与不等的自由,那么守门人的等待则是一种义务,来自于法的安排,不具有选择性。然而对这一切他却不自知。守门人象征了司法程序中的职权角色,然而最终同样成为了被愚弄的对象,人力已经无能为力,司法制度已经异化,成为一种宰制它的创制者与阐释者的怪物。
  
  诺言与谎言之间
  
  寓言中的那扇门虽然一直敞开着,(尽管结尾守门人说要将它关闭,然而能否以及是否付诸实施,未可得知。)但对于乡下人而言,它实质上已经关闭。在开与关的形式与实质的悖离之间,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乡下人那至始至终饱含期待的眼神,甚至于在即将带着美好梦想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仍然能够从昏暗的门内望见微弱的光芒。这光芒代表的正是乡下人曾经简单而充分的求法、见法的希望。然而这希望之光的内在变化是不容忽视的,长年的等待与纠缠使它不再鲜艳,慢慢褪色,变淡消逝。当光芒成为黑暗,希望也成为绝望。故事结尾处,在仅有的理智支持下,乡下人发出了寓言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疑问,这疑问已经不再像最初的疑问那样顺从、卑微,这疑问已经在反思与质疑自己长久等待的意义、这扇敞开之门的意义乃至司法的意义。往深里说,这一质问道破了司法生活中不可告人的机密与悖论:它诱惑你又拒绝你;它为你开放又向你关闭;它让你守候一生又不允许拜见一次;它缠绕你的心灵,耗尽你的光阴,却完全无视你的存在。总之,它如此冷漠又冷酷,又要你赔上加倍的热情。司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门人的身后,隐藏在一道又一道的法门之后。这一机密披着神秘面纱,拒绝窥探与破解。结合卡夫卡其他的有关法律的短论,读者也许更能充分理解这一梦魇一样的司法之谜的悖论。试想,如果这种绝望早些来临,在乡下人还有充分的理智与认知能力的时候,他还会为那莫名的主张寻求怎样的救济呢?绝对不再会是法律!可能是习俗,可能是宗教,或者权力、关系甚至自力救济,你死我活的暴力也说不准。就以后生活中其他事情,他也不再会首先想到司法。法律的本性根植于人类的本性,那就是利得性,我们企图在求利性的追求中,平衡以公平正义之理,即公平地求取利益。当司法以公正程序的名义,拖延、无视甚至压制那些迫切的利益诉求时,司法生活就被自己亲手扯去正义的假面,现出其骗人的鬼把戏。从另一角度说,司法的正义有抽象与具体的两层面:抽象正义更多的可能表征着司法的理念与权威;实证地看,司法的正义更应该体现在每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个案中。当司法的生命不再鲜活而具体,从承诺到爽约,从诺言至谎言,欺骗、愚弄甚至压制只会让人退避三舍。无人问津的司法最终可能宣告了法律生活的末日。
  通向司法的道路充满了现实与梦想的纠葛。卡夫卡的确是明智而残酷的,在夸张得无以复加的文字中,作者道出了司法生活乃至整个法律生活中无法排遣的荒谬!而这几百年前的可怕的隐喻,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这个推崇法治与公正、承诺权利与自由的现时代。现代化将法治推为无冕之王,将法律举为社会主要控制技术,张扬着权利与自由、秩序与公正。法律已经从一种秘密武器转而作为一种资源与方式渗透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不可能性也同样存在于这种推举与张扬之中。当法律仅仅代表一种琐碎的技术与顽固的秩序时,当法律丧失梦想性与艺术性时,当法律面对那些在法的门前、在寒风中伫立的人们而无动于衷时,请问:法律到底是什么?
其他文献
你是一位小麦育种学家   在你看来 每一粒种子   都是一片 金色的希望   当打谷场上的石磙 吱吱扭扭   唱响 父老乡亲的喜悦   牛背上的鞭花 也在你的心头   灿烂开放 乡村的小路   被流动的金山银山压得   气喘嘘嘘 炊烟袅袅的村庄   顿时 也溢满了白馒头的浓香   孩子的笑声 姑娘的辫梢   追逐着飞动的晚霞 硕大的夕阳   偷偷趴在山尖 凝望着翻滚的麦浪   啊 北方 华夏民族世
温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时,对他们也是对全国青年、全国知识分子包括我们全体“九三人”提了三点希望,第三点是“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要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任,就必须学习,所以温总理在第一点希望中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同时,要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任,还必须创新,所以温总理在第二点希
延安,是一个具有特殊时空含义的历史名词。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的这个历史时段。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延安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新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在这里被重新阐释和规范”。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回顾“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和化学教授艾哈迈德·泽维尔“因为在飞秒光谱学研究中作出杰出的贡献”,获得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泽维尔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一直拥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因此,这是埃及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艾哈迈德·泽维尔从事的是什么研究?他是在研究中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他用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100万亿分之一秒内化学反应中原子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他创立了飞秒化学。他的成
摘 要:预测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过的信息以及自己所知道的背景知识,去推测文本内容的发展。这样一种阅读策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非常适用。文章以《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的教学为例,绘本类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运用这一策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预测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测能提高学生情感体验;预测能丰富学生想象空间;预测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关键词:预测;激发兴趣;提高体验;丰富想象;锻炼表达  部编版小
现在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之一的吴敬琏先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83至198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末因力挺市场经济而被起了“吴市场”的雅号,后来又演变为“吴法治”……吴敬琏先生一直是媒体的热点。    谈顾准: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有幸认识吴敬琏先生,是缘于《顾准传》的写作。那还是上世
淡泊名利终一生,  灯红酒绿似烟云。  忠诚勤奋思报国,  清廉朴素教儿孙。  但求正直无私意,  不做趋炎附势人。  此生来日无多也,  白鹤黄鹄待我乘。    王志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40年代后期赴美留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釋放的自然刺激物。新中国成立后,王先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创建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
编者按:  从2005年初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到年终的廉政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杭州宣言》出台,2006年2月中纪委6次会议又提出了“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这些均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不仅要通过制度建设遏制腐败,而且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向腐败文化宣战。  这首先意味着: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
摘 要:高三复习课的主题教学主张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以主题来统领、创设话题情境、设置分层问题,将零碎的知识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秩序,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话题;问题;德国史  高三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把握重点,以落实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并进行有效的拓展?  这应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则来自另外一
30年前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一个伟大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社会不仅由此走出了濒临崩溃的困境,而且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变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如何看待和评价这30年的改革开放?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转变:  第一,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在错误思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