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出主线品读精妙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師:课前,老师请大家欣赏一组天鹅的图片。(配圣桑《天鹅》乐曲,播放天鹅图片,生欣赏)
  师: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能用一两个词语试着说说吗?
  生:天鹅给我留下了洁白的印象。
  生:高贵。
  生:美丽。
  生:优雅。
  师:认真看老师写,注意:“鹅”字要写得紧凑些(师边说边写),瞧,这“天鹅”就漂亮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天鹅的故事》。(生齐读课题)
  (二)
  师:请大家自己读课文。读准确文中的生字和新词,读通顺课文。
  师:这个天鹅的故事是谁讲的?
  生:(齐)斯杰潘老人。
  师:那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
  师:(出示词语:斯杰潘 俄罗斯 贝加尔湖)我们依次来读一下。(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介绍一下。
  生:斯杰潘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畔。
  (出示词语:转悠了好半天 一无所获 扫兴)(指名读)
  师:“好半天”,说明什么?
  生:(齐)时间很长。
  师:把这个感觉读出来。(出示词语:腾空而起 重重扑打 塌陷 继续扑打 扩大 帮忙)
  师:想象当时的画面,边想象边读。(生读)
  师:“重重扑打”力量很大。再读。(生读)
  师:词语大家掌握的很好,老师很佩服你们,句子能读好吗?(出示句子:突然……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指名读)
  师:句子很长,读的时候,要学会停顿。(出示加上停顿符号的文字。生读。)
  (出示: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指名读)
  师:“嚓——嚓——”这是表示声音的词,后面加上破折号,表示什么?
  生:声音的延长。
  师:表示声音要拉长一点,谁来读?(指名读)
  (三)
  师:课文包含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什么?
  生:我访俄期间,在贝加尔湖遇见了老人斯杰潘。
  师:这是大故事,还有一个小故事,是什么?
  生:天鹅的故事。
  师:哪些段落写的是天鹅的故事?
  生: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
  师:(指名读第3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呢?用自己话概括一下。
  生:我看到天鹅。
  生:斯杰潘老人发现了天鹅。
  师:对,发现天鹅。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要练习用最简短的话把它概括出来。(板书:发现天鹅,生读第3自然段)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也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
  生:天鹅破冰的过程。
  生:天鹅破冰的情景。
  生:天鹅破冰。(板书:天鹅破冰)
  师:后面这段又写了什么呢?
  生:破冰胜利。
  生:天鹅破冰成功。
  师:破冰成功。(板书:破冰成功)刚才学习了课文生字、新词,小故事也读得很好。这群天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是一群坚强的天鹅。(板书:坚强)
  生:不怕牺牲的天鹅。
  师:或者,我们说它勇敢。(板书:勇敢)
  生:团结友爱的天鹅。(板书:团结)
  师:勇敢、坚强、团结,这就是天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家可能会发现,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哪一句话?
  生:“克噜——克哩——克哩”
  师:第一次出现在哪儿?
  生:第3自然段。
  师:怎么读,谁来读?(指名读)
  师:天鹅叫声里的意思听懂了吗?
  生:天鹅们叫的清脆,好像在讨论什么。
  师:可能在讨论什么呢?
  生:讨论湖面冰封,没有吃的怎么办?
  师:对了,那么冷的天,鱼全在水底下,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吃什么啊,要读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焦急!(指名读)
  师:再看第二次(屏幕显示: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在哪一段?
  生:(齐)第6段。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叫的?
  生:在破冰的时候。
  师:苏联的高加索地区是世界上最冷最冷的地方之一,它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五十几度,你想想在那种情况下,天鹅破冰容易吗?
  生:(齐)不容易!
  师:现在已经出现了小小的裂缝,出现了小冰窟窿,这说明它们已经看到了希望,可能就要吃到下面的鱼虾,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师:很好!第三次它又出现了,(屏幕显示: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 这次是在什么时候叫的?
  生:胜利的时候。
  师:已经把冰面整个破开了,天鹅们可以到水里面去吃鱼虾了,这时候发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叫声?
  生:自豪的叫声。
  生:胜利的叫声。
  生:高兴的叫声。
  师:来,一起读!(生齐读)
  (四)
  师:天鹅的感情变化,都能从叫声中品味出来。斯杰潘的感情也在发生变化,到文中仔细找一找,他一开始打猎的时候,看到了天鹅,是什么心情?
  生:扫兴。
  师:(板书:扫兴)因为什么?   生:没有猎物。
  生:一无所获。
  师:不高兴了。那么天鹅来了呢?他是什么表现?
  生:(齐)瞪着眼睛,想看个究竟。
  师:(板书:瞪眼)后来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深情的!
  师:(板书:深情)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他对天鹅的感受?
  课堂
  生:“多么可爱的鸟儿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板书:可爱,生读)
  (五)
  师:课文先读到这儿。大家看看课后的生字,有几个左右结构的?(屏幕显示:腾 扩)
  师:写“腾”字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生:“月”字旁要写得瘦长。
  师:第二个要点:撇捺要舒展。下面还有一个“马”字,“马”字坐稳当。
  生:“月”字瘦又长,撇捺要舒展,“马”字坐稳当。
  师:好了,看老师写。先写月,然后记得两横,上面小一点,这地方要稍微大一点。第二个字是“扩”,笔画很简单,左窄右宽(板书:扩)
  (生练写后展评)
  师:“腾”字写得特别漂亮,和前面例字基本是一样的,很好!再看第二个,“扩”写得怎么样?这“竖撇”稍微短一点就更好了,不要太长。
  师:作者是怎么细致具体地描写天鹅破冰过程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评析】
  《天鹅的故事》课文情节感人, 独具特色,不单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大故事中包含着小故事。大故事是斯杰潘老人讲述“天鹅的故事”,小故事就是天鹅破冰的故事。如何教学“故事中的故事”,应该是值得我们教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准确把握文本精妙之处,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本点。上述教学案例中呈现的是:教师用慧眼去发现文本的精妙之处和特殊之处,重点关注小故事,依托小故事带动大故事,品读天鹅的三次鸣叫,拎出课文主线,启发想象、感悟语言,体悟情感,加强运用,水到渠成。
  科学定位课时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关键点。课文篇幅较长,怎样合理地划分课时?第一课时该教些什么?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传达的心声、文意。小学生的阅读是深阅读,是一种学习型阅读,需要经历“读通→读顺→读懂”三个重要的过程。阅读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的语文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比较薄弱,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由“字词→句子→篇章”的三个重要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就应该做好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学好字词,读好句、段、篇,初步感知课文,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发阅读兴趣,建构阅读话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思考,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这便是第一课时的“保底目标”。
  灵动处理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绽放精彩的重要点。小学的字词教学要求“四会”,即:记住读音、记住字形、理解意思、能正确运用。小学低年级要在“记读音”和“认字形”上多下功夫,中年级除了“记读音”和“认字形”做足功课外,还要在“理解意思”上多做点工作。小学中年级的字词教学应从反复读、读反复的“机械运动”中走出来,不能只重视对词语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忽略了情感体验。词语教学,只有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词语才会变得丰厚,变得灵动。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的理解,到感悟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节课上课伊始的破题,教者通过认读“天鹅”两个字,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回顾印象中天鹅的形象,为深入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检查自学的第一步抓住与故事的主人公、发生的地点密切相关的词语——外国人名、地名,反复认读,想象画面读“贝加尔湖”,了解故事的梗概,知道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词语“一无所获、扫兴”的意思;创设情境,选用关联词语,用上“转悠了好半天、一无所获、扫兴”进行说话训练,扎实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这样回环反复,初读、练读、再读,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情感;拎出“天鹅破冰”场面描写中的关键词语认读,为下文感悟天鹅勇敢、拼搏精神奠定感情基础;课尾的10分钟写字教学,包含“读帖—示范—描红—临写”几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写生字与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字词教学成为灵动的板块组合,立体推进,整体架构,注重了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追求的是有效。
  引导读通、读顺课文,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仅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也是学生阅读的起点与基础。我始终认为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工作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把课文读好。最基本的原则是:书不读好就不能开讲。教者在执教《天鹅的故事》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破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始是激趣导入,音、画结合,拉近学生与天鹅的距离,直观感受天鹅的外在形象,强调学了课文会对天鹅有另一番深刻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致。教者做的第二件事情是学生自读、通过借助课后生字表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教者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檢查指导字词、长句子的朗读。教者做的第四件事情是指导对大故事中小故事的朗读。
  一唱三叹,引起的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读得入情入境;再者是理解了“腾空而起、颤动、塌陷”等词语,植根于文本,读含有这些词的重点句,学生读得入情入味;在品读了老天鹅用身体像石头似的撞击冰封的湖面后,抓标点,抓关键词,感情朗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关键词、读长句子、读段落、读小故事,这不是简单地平移推进,而是扎扎实实地以有效的读书活动贯穿始终,在层层引领中递进,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为第二课时研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是学生习得方法的重要支点。这个支点非常重要,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能给学生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上述课例结构简单、板块鲜明,从板书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思想,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是阅读教学最高境界。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浏览课文内容,并提问“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堂伊始行进至此,宛如溪流,涓涓流淌,轻松扫除阅读障碍;自此往后,便是激流,澎湃激荡,奏响高潮——找出三次鸣叫,拎出主线,品读文本精妙之处。激发阅读兴趣,建构阅读话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碰撞,引发思考,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元素。于呼之欲出之时,抛出问题“天鹅的三次鸣叫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读出了什么?”经一番思考交流思维碰撞后,提炼成板书“冰封湖面(起因)——天鹅破冰(经过)——破冰成功(结果)”提纲挈领、提领而顿。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让问题成为学生阅读的动力?我们力求以问题作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感悟语言,体验情感,正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天鹅的故事》教学中,学生带着“什么故事?”阅读课文;课中互动,生成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带着“讲故事的俄罗斯老人斯杰潘,他是位猎人,最后却把猎枪高挂墙上30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的问题,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阅读教学的第一、二课时的教学一脉相承、互相呼应。
  2011年版《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目标和核心任务聚焦在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从《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可以看出,教学各个环节指向“语用”,重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扎实有效地“教语文”,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谢春,宿迁市豫区第一实验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曹智勇,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常务理
  事,宿迁市中小学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其他文献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积累,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仿照句式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一、 指导朗读,增加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中自主涵泳、读中感悟的重要性。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
期刊
镜头一:  第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此时窗外的秋阳正明媚,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迅即跑动起来了,教室里的同学们可是躁动不安了,部分同学的屁股早已从板凳上挪起来,就等老师那一声“下课”。只见老师不紧不慢地继续着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课堂全面总结,作业布置“一、二、三”。而那座位上的一个个小屁股急得扭呀扭的,心早已在窗外。  性急胆大的同学朝着老师说:“老师,下课了!”胆小内敛的同学直在心里熬着每一个钟
期刊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一下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认真练字的故事。对于邓小平爷爷,学生虽有所闻,但未必了解;对于写毛笔字,大家不熟悉;至于写得好的字就画个圈,平常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没啥新鲜感可言。如若按部就班教课文,学生肯定不感兴趣。能否把看似平淡的课文教出深意?能否把所谓“无趣”的课文教得生趣盎然?这是摆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其实,这类看似平淡“无趣”的课文,也可凭
期刊
一、 古今版本,对比阅读  1. 唤起经验,谈话导入。说起《伊索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谁来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 引入古文版《伊索寓言》。其实,《伊索寓言》与中国还是颇有渊源的。早在1840年,这部书就被翻译到了中国,最初的名字叫《意拾喻言》,翻译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汤姆。他是个中国通,翻译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每篇寓言中还引用中国的名言、谚语、俗语、成语。于是,故事中的狐狸、乌鸦、狼都
期刊
A  两个月了,同学们诵读了大量儿童诗和现代诗。教师的职业敏感越来越强烈地提醒我:班级已经形成了儿童诗创作的氛围,已经具备了儿童诗创作的条件了,可以试着启动了。  2012年4月的一个放学前,我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将进行首次‘儿童诗创作大赛’,主题是‘真善美’。今晚就回去思考思考,准备准备吧。”“啊?——”底下一片哗然,“老师,我们哪会写诗啊?”我也注意到,很多同学脸庞是兴奋的笑容。我
期刊
四年级下册《习作1》,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我的建议”。结合我们班四年级上学期开展的特色学习研究活动——“世界旅游”,大家讨论之后,产生了具有班级特色的《习作1》拓展内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期来了,建议大家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旅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建议写出来。看谁的理由最充分。”  全班47个同学,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各自的旅游建议。我用文件夹单独插页保管的方式
期刊
【案例描述】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口语交际课:《陶罐与铁罐》。课上,笔者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剧本,如果让你表演,你想演哪个角色?为什么?”同学们思考了约摸一分钟,张同学举起了手:“我想当解说员,因为解说员的个性平和,语气平缓,我能演好。”没想到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居然要当解说员,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角色体验,我首先肯定了张同学的选择,然后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角色,
期刊
学生升入二年级之后,出现了一种情况:有部分同学在口语交际中表达得十分流畅,讲的挺多,并且能体现出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写话中却只能写出一句话,或者出现没头没尾的状况。任课老师评价我们班学生的“童言童语”特别有趣,常常能逗他们开心,但是我发现他们的写话水平却让人担心。怎样让学生把自己优秀的“童言童语”用文字表达出来,成为我思考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很简单,只要能够培养
期刊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学生的生成方面去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通过每一课的学习有所收获,把广阔的空间和富足的时间留给课堂的主角,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下面,我以《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心路。  一、 课前预习定目标  教学首先应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从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学到什么的角度来看教材。备课时,我通读课文,感到课文对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描写得形象、生
期刊
一、 背景听一听  初读《三国》,我从网上找来了东汉末年的形势图,用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补充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皇帝的昏庸、太监的专权,百姓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有了这些背景故事,学生们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黄巾起义和桃园结义。接着,再让对三国有所耳闻的学生,来讲讲关于三国的人物与故事。同时,教师也用PPT为学生展示一些三国时主要的“阵营”和分属于不同阵营中的重要人物,使学生对三国获得一些最初的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