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爵礼乐,商周的青铜酒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y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是人类饮食史上的重要发明之一,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因此酒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笑傲江湖》中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具一段开头说“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什么酒,使用什么酒杯”,可见美酒自要美器。酒器与好酒相得益彰,能增饮酒之乐,宴飨之美。
  商周时代是中国青铜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因此青铜酒器成为这两个时代最为流行的酒器。它以种类丰富、造型奇特、纹饰繁缛怪诞、制造技术精湛而引人注目。一般来说,酒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盛酒器、温酒器、挹酒器和饮酒器等几类。南京博物院藏商周时期青铜酒器种类繁多,形制精美多样,反映出了当时的酿酒业和手工业的发达,标志着时代的文明与进步,体现着当时人们特定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了绚丽的民俗文化风貌、政治社会风尚及其等级尊卑的人伦意识。透过它们还可以想见其工艺之精美,甚至依稀可见商周时代活泼生动的生活场面。决胜尊俎问,盛酒之器
  盛酒器在商周青铜酒器中种类最多,因酒酿造出来后就需要较大的容器来贮存,祭礼和宴饮过程中都需要定的容器盛放,以便斟到饮酒器中饮用。从不同功能上又可细分为盛酒尊、壶、罍、觥、卣、缶等。
  南京博物院藏棘刺蟠虺纹青铜尊(图2),1958年出土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淹城遗址的棘刺蟠虺纹青铜尊,此尊为粗体筒形宽鼓腹式,其腹部满饰蟠虺纹,上有细密的棘刺。其间隔处,有圆涡纹周,颈和圈足纹饰的外缘,饰锯齿纹周。蟠虺纹(图3),又简称虺纹,是春秋中期的主要纹样,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的图形,较常见的有双身形、双头形等,是东周时期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
  壶与罍与也是盛酒器,均兼有装酒和装水的功能。壶流行于商至汉代,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箪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它与罍的主要区别是壶颈长。最著名的青铜壶为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高126.5cm,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院藏的青铜锚金银立乌壶,(图1)圆形,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此壶独特之处是盖上有盖。盖、底均饰立乌,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乌,口微开,似呜叫。壶盖中心有一圆孔,上加浮盖,浮盖上有五瓣梅花式钮,钮之项端站只双翅舒张、引颈高鸣的鸿雁。壶底以三乌作器足,乌形象生动,乌爪扣地,乌身后倾,双翅上扬。壶体表面饰锚金银,问嵌绿松石(图4)。此壶为战国晚期新出现的镂刻、锚金银、嵌玉镶珠、鎏金等多种金属工艺融为器,华丽工整,美观凝重,构思奇巧令人称绝,充分显示了我国青铜工艺水平的高超。
  卣是种专门用来装柜鬯之类高级酒的特殊盛酒器,
  般为椭圆形,细颈,敛口,大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柜鬯”(音ju chang)就是黑黍加郁金草酿造的酒。柜鬯酒以其色泽鲜黄留若金汤故又称黄流,黄流可以说是比较古老而加香酿造的高级甜酒了。卣为青铜礼器之,盛行于商和西闫时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椭圆形,西周则多圆形,西周末及以后就没有出现过这种器物了。
  院藏的青铜提梁铜卣(图5、6),西周时期,椭圆形,深腹、圈足,有盖及提梁,梁柄端饰羊首,梁上饰长形夔纹,以云雷纹衬地,盖饰有一周圆珠纹与夔纹用云雷纹衬地,中间以扉棱相隔,腹上部饰夔纹、云纹等,后周圆珠纹。煮酒论英雄,温酒之器
  天寒之时凉酒入口非为爽事,把酒加热再饮岂不快哉!要想温酒自然少不了温酒器。考古发掘中多种酒器出土时,在外底部往往发现保留有很厚的烟炱,据此现象有学者认为古人当时已经认识到直接饮用冷酒伤胃和肝,所以利用这些器物对酒类进行加热后饮用。除此之外商周时期,祭祀用酒更需加入香料调合和煮,以示对神之尊敬。因此商周时期温酒器盛行,而专做温酒的青铜酒具并不多,大多青铜温酒器都兼具盛酒、饮酒之功能,主要的温酒之器有鐎斗、斝、盉、爵、角等。
  鐎、鐎斗,二名
  器,还有壶。考古所见之镰鐎斗的器外底部多有烟炱痕,是以三足置炭火之上加温。鐎斗文献记载始于汉,颜师古注史游的《急就篇》:“鐎,鐎斗,温器也。”鐎斗,底有三足、旁有持柄,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目前南京博物院藏青铜鐎斗大多以西汉时期为主,只有件战国时期鐎斗,可见其珍贵之处。(图7)有酒斟酌之,挹酒之器
  酒贮存在尊、暮等大型盛酒器中,要喝时注入壶、觥等小型盛酒器放在筵席旁边,然后用勺、斗等挹酒器斟入爵、角、觯等饮酒器中饮用,此动作即是人们常说的“斟酌”,也称“斟酒”。以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斗、勺为例介绍青铜挹酒之器。
  斗为尊中挹酒的青铜酒器。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解释“斗”时说它是个象形字,其字形就表示是个有着斜折柄并带着筒状杯的勺,而《诗经·大东·有簋飧》中对其用途更是做了形象的描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可见斗的现状和北斗七星的现状相似,有个斜折的梯形或方形柄,与筒状杯连接。(图8)
  勺在古代可作于舀水、舀汤、舀酒之用,数量比较少见。商周时期的勺都带柄,勺柄有长短、宽窄之别,勺有圆、椭圆之分,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酒的勺柄长、斗小。(图9)曲水上流觞,饮酒之器
  饮酒之器,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使用范围广,常见的种类有爵、觚、觯、杯、角等几种,即使在这些看似相同用途的饮酒器中,针对不同的使用者也有身份高低之分,如在《礼记·礼器》里有“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的文字记载。同时西周和商代在饮酒器外形上体现了明显的不同,如爵的底部、流和口沿上菌柱的位置可以看出两个时期的显著区别。
  爵是早出现的青铜礼器,用以饮酒兼温酒。因其造型像只雀乌,前有流,后有尾,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得名。爵最初是用于温酒的青铜制品,因其有三足而便于就火加热,部分铜爵底部留有烟炱痕迹,应为煮酒所遗留。晚期的爵底烟炱少见,说明爵后来转向温酒与饮酒混用,甚或多用为饮酒器,后成为古代饮酒器的总称,基本形制为前有似筒瓦的倾注流,后有呈尖状的尾,深圆腹,腹侧有銴,口上有两柱,腹下有三锥形足。(图10)   商周时期,崭新的酒器文化时代
  通过上述的青铜器,我们不难窥探出商周时期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追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种类多样、数量丰富的青铜酒器,彰显了商周时期的“重酒”文化。
  在些商闫贵族墓中凡是爵、觚、斝、盉等酒器大都与棺木起放在木棺之内,而鼎、鬲、簋、等饮食器具却都放在棺木外。可见商闫时期贵族嗜酒之风,他们格外注重酒器,连随葬时也要放在离身体近的地方。即使般的庶民阶层,虽然他们用的大多为陶制酒器,但造型却与青铜器相似,他们死后,照例少不了在墓中随葬两件陶爵、陶觚等酒器,以表示他们对饮酒的嗜好。
  (二)青铜酒具的礼器之用、尊卑之分,揭示着商周时期的奴隶制礼治文化趋于完善。
  商周时代,酒主要用于祭祀和供贵族们挥霍,酒具不是般日用品,而是种重要的礼器,既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是礼治文化的象征,又是当时普遍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的祭器。即使商代因酒而亡国,周代统治者接受商代亡国的教训,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列鼎制度代表等级,改商代觚爵相配的礼制。而酒器的使用在名物制度上仍有严格的规定,如“瓒”专为天子祭祀时舀酒用,他人擅用就属于僭越了。贵族们的地位和等级的区别,通常表现在酒器而不是食器上。较大的墓中多可以看见10件左右的酒器,并且明显地配成套。商周些大墓中多的可以看到100多件酒器,可是般平民墓中都不大容易见到这些酒器。
  (三)各式各样的造型与纹饰,反映了商周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首先,在造型形制上圆形多于方形,曲线多于直线,并趋于和谐对称之美,把多种不同元素融合于体,使青铜文化显示出浑厚典雅、绚丽庄重等特点。
  其次,青铜酒器的装饰纹样始终以动物纹饰与图像为主体特征。动物纹大都与人们有着深浅不同的联系,大部分都是可食用的动物。有些酒器还直接铸成某种动物的形状,即为“牺尊”,更显出种威严庄重的风格。动物纹中还有种虚构的主题,如龙、虬、夔及饕餮等,有可能是宗教巫术的输出形式,具有种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与天人合的象征性。(图11)
  总之,我国商周时期青铜酒器品类极多,形制多样,功用各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史和青铜器史上的
  大奇观。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青铜酒器不仅是当时贵族财富的体现,更成为今天让我们赞叹不已的艺术品。它们使得尘封已久的历史变得生动清晰起来,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并将成为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代代相传。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融汇于传统文化之中并创造了崭新的文艺形式。清代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之后,进出口贸易繁盛,也为外国文化和欧洲美术进入中原和内廷,打开了方便之门。当时,从欧洲输入的绘画、版画、珐琅、玻璃等艺术品最先经过广州,再贡进内廷或流向各大城市。其工艺往往也首先在广州生根、开花、结果,再向各地传播。受此影响,广作家具也展现出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  清中期统治阶
期刊
在西方,很多显赫家族在做财富传承时,会把艺术品配置放到一定的比例。近几年,随着中国富二代、富三代开始接手家族业务,“家族财富管理”这项业务在中国也逐步兴起。富豪们的家族资产配置是一个相对私密与小众的话题,中西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  美国第一大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如何开创自己的家族收藏?家族后人如何维持自己的艺术收藏?新晋藏家如何看待和管理这笔资产?
期刊
在天津博物馆二楼《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的展厅之中,馆藏的《雪景寒林图》位于展厅侧正中最明显的位置,它安静地在那里迎接每一位参观者,其壮阔雄浑的画面,摄人心魄的气韵,让人不禁驻足停留,细细品味。这样一幅国宝名画历经世代更替,辗转众多藏家之手,也经历硝烟战水,终得善藏,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厚重的历史,更是传承的精神。  《雪景寒林图》是天津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纵使该馆享有包括古代青铜器、陶瓷器、
期刊
吕永中热衷于传道授业解惑,曾执教鞭20年,现在在腾讯微讲堂还可感受他在讲坛之上的风采。命名为《晃眼》的系列课程,从“混沌时空”“闷骚聚气”,到“玩物寄情”,再到“造物与塑人”“半状态的禅意”,既呈现他做“半木”以来设计上形成的体系,也相对完整地传达他有关“东方造物的人文思考”。吕永中称:“我的父母是老师,我也是老师,我总是想尝试找到一些东西,然后能够去告诉别人。”无疑,空间和家具是吕永中最精妙的传
期刊
近日无锡苏珈美术馆举办的“蒲草文心——中日韩国际菖蒲品种展”,可谓轰动一时。展览艺术总召人王大漾先生所植菖蒲颇具文心。王大漾认为,他更关心菖蒲自身的美好;以及他和菖蒲之间的联系。去年苏珈美术馆为其举办了“天下第一”。大漾菖蒲艺术展”,使他冠以了“江南草圣”的名号。  此前王大漾为人熟知的是其淡然萧疏的画作,但当他摆弄起菖蒲时既像农人爱惜作物、又似艺术家着迷于作品的雅趣。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岗位
期刊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个雅致的名字,即为书斋号,甚至于有些人虽没有专门的书房,但书斋号仍不可或缺、照取不误。三十多年前,我去沪上拜访“补白大王”送逸梅先生,他的居室就是上海人称之为“亭子问”的陋室,面积不足十平方米,一张小床,一张书桌,一个简易书柜,塞满了整个房间。当时电视台来拍专题片,由于房间面积有限,无法架机拍摄,只能从对街的窗户拍过来。但就是这么小的居室,墙上则拄着吴湖帆为先生
期刊
艺术品通常被认为是感性的极致,而金融则是理性的手段,一件艺术品怎么就能被金融化了呢?  众所周知,金融是种手段、工具。与已经实现高度金融化的房地产行业类似,艺术品之所以能被金融化,是因为它能作为种资产实行流通,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这种资产是有价值的,第二,这种资产能被估值,当满足这两种条件后,艺术品自然也可以像房地产样,进行抵押、按揭、贷款、租赁等。  而艺术品被估值其实很早就有,中国在古代
期刊
在钧瓷界,朱占坡作品具有明显的探索性。  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无需空间搭配,即可通过器物的造型和色彩得到独立体现:沉稳内敛,宁静高古,从容质朴。这种内在的气质格调,像石隙里潺潺流出的清泉,在我们的眼前静静徜徉,尤似经历万古修行,在阳光雨露中笑而不语。  在器物的造型、釉色及其他外在装饰方面,朱占坡的艺术语言对传统工艺法则和审美观念发出了温和的挑战。作为名从中国钧瓷之乡走出来的陶艺家,他的求索精神和艺术
期刊
虽然眼下传统家具随处可见,并且在拍场上越拍越高,但器物本身所蕴含的“道”却被人们遗忘。让我们细细打量每—件古典家具,于一件古典家具中探索和发现中国人对于万物规律性的理解,以及顺应规律的智慧。古典家具承载中国文化DNA  位明朝家具收藏者说:“欣赏明朝家具,不但要有对美的赏析能力,更需要人生阅历,只有经过人生浮华的起落,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家具的魅力与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家具,不仅仅是个技术的产物
期刊
市场低迷下,是否还要入手投资收藏古董文玩?《收藏·拍卖》杂志借由广州“花地艺城”古玩城的古玩嘉年华活动,采访整理了几位资深行家和藏家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只用投资的心态入市,而是享受古董文物带来的收藏知识和乐趣,才是行业发展的正能量。  曾波强:要用知识去吸引藏家  我进入这行已经26年,可以说见证了艺术品市场的起起伏伏。有人问我,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说从事这行最大的感受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