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代多数学者认为戏曲发源于上古祭祀。楚辞之《九歌》作为楚地民间祭祀所用乐歌,所描述的祭祀仪式,是研究祭祀与戏曲之关系的极为重要的材料。本文从《九歌》性质界定、《九歌》所包含的戏曲客观因素以及《九歌》所展现的戏曲美学特质,认为祭祀实为戏曲之萌芽。
  关键词:《九歌》;祭祀;戏曲;萌芽
  自王国维、闻一多之后,明示了《九歌》与戏曲之关系,祭祀与戏曲之联系确立不移。其后,学者亦多研究《九歌》之戏曲因素,本文亦立足此,简要分析作为楚地祭祀的《九歌》与戏曲之关系。
  一、《九歌》与祭祀关系概说
  《九歌》之名由来已久,《周礼》、《左传·文公七年》、《离骚》、《天问》、《山海经·大荒西经》多提及“九歌”之语。按其诸说之语,原始的《九歌》是为赞德乐,并且配有音乐,大致属于教诲乐系列。闻一多考证“九歌”或为夏时祭祀天地之用。可见“九歌”之名由来已久,非屈原首创,且与祀神相关。但楚地祀歌《九歌》则沿袭夏“九歌”之名,取其载歌载舞之形式,和原始的情欲冲动内涵,并将其系统化,成为了《九歌》演变之另一支脉。其祭词并经屈原进一步加工,也就成了今天所见之《九歌》,其本质当然也还是祀神组曲。这是从“九歌”之名来考察其祭祀性。
  楚国巫风源远流长。封闭的地域环境,较为落后的生产力,使楚地极大保持了原始的生活状态和信仰意识。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国君亦好巫,上风下达,楚地之巫风兴盛深有社会基础。王逸言“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对此有所修正与补充,明确“九歌”与阴阳人鬼相关。经闻一多进一步考证,基本可以确定民俗之《九歌》即祭祀“东皇太一”的“国家级”祭祀乐舞。现代学者虽看法不一,大多认为是屈原以其楚民间祀神歌《九歌》为基础创作而成。
  就其文本分析也可见二者之关系。《九歌》共十一章,首曲《东皇太一》为迎神曲和祭祀的主神,《礼魂》为祭祀结束后的送神曲,除《国殇》性质有所不同外,其他八章皆为娱神曲,以盛装巫觋互扮祭祀神,通过歌舞形式或以男觋迎女神,或以女巫迎男神,演绎诸小神各自扮演自己的或悲壮或凄艳的人神恋爱以娱“东皇太一”,自身可构成一个完整囊括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系统。即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国殇。虽有诸中疑问,《九歌》之祭祀性论点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这为研究戏曲之起源与祭祀之关系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二、《九歌》戏曲客观因素
  王氏曰:“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明确认为构成戏曲有四元素:歌、动作(舞)、演、故事,四者缺一不可。其他学者定义虽不一,要之表演、故事、代言三者必不可缺,辅以其他次要因素构成。但戏曲在形成阶段,诸要素虽不能备具,我们仍能从《九歌》中找到诸多戏剧因素。
  灵的出现。代言体的出现则对戏曲形成来说尤为重要。顾颉刚教授序《清代燕都梨园史料》言:“夫戏剧之兴,源于巫觋。“因为巫觋在祭祀过程中使用歌舞作为敬神娱神方式,其专业化、虚拟化的身份特征,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动作及神态,对戏曲的起源与发展至关重要。祭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扮演性、虚拟性、音乐性、舞蹈性、动态性及娱乐性都与戏曲之特征精神不谋而合。
  楚人称巫为灵。王逸注楚辞“灵”字都作“巫”。朱熹进一步说明,巫一身而兼二任,以巫代神,初步具有代言体的意思。诸如《 大司命》中均为巫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代入神的角色,表演上体现着明显的戏剧因素。《九歌》中诸神有男女之分,则表明巫的装扮,是有专职的扮演者,根据场合的不同,有选择性地扮演特定的对象,并且在衣服、形貌、动作上模拟神,灵也就将其当做神在现实的依托,从而巫提供了观赏性与虚拟性。巫觋暂时被赋予了神的虚拟性身份,而迎神者才是作为连接神与人世的连接者,神——巫——人的三者关系也就形成了。
  歌舞表现。刘师培《原戏》认为“是则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王国维也言:“巫之事神,必用歌舞。”人在歌舞时往往容易经历情感的波动和精神的亢奋,通过声音的共鸣与身体的摆动分享共同的情感,暂时摆脱自我,获得集体认同。情感的亢奋程度越高,容易与神沟通。当然歌舞本身的观赏性,可作为娱神的一种方式。
  歌舞在《九歌》中也有许多表现方式,如独唱、对唱、合唱,同时伴随着多种乐器,如钟、鼓、琴、瑟、箎等,舞蹈则有独舞与群舞。此类例子不一而足,《九歌》中的歌舞因素相当突出。其他如装扮、动作、场面陈设等戏剧因素,可见《九歌》巫觋的歌舞场面是相当成熟。
  故事也是判断能否成为戏曲的标准之一。在《九歌》中,天神篇和人鬼篇的情节性相对较弱,重在单方面的情绪表述。地祇篇中的《湘君》《湘夫人》具有明显的情节故事。但《湘夫人》只能算得上准故事形态,它的抒情性超过了故事性,但却不能否认其故事性的存在。
  闻一多先生的《<九歌>古歌舞剧悬解》将《九歌》改变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歌舞剧,对后人研究《九歌》的故事性有所启发。但《九歌》的部分篇章能构成一定情节,但篇章之间的联系性并不十分紧密,未能构成完整情节。且巫觋们所表现的“男女相恋”的情节,目的还是为了降神,而不是可以追求情节性。其次《九歌》作为骚体诗,也侧重抒情性,诗歌叙事与后世的剧本叙事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九歌》还只能算处在准故事形态。
  三、《九歌》之戏曲美学
  《九歌》与戏曲之关系,不仅仅在于其所表现出来的戏曲客观成分,更在深层次上展现了属于戏曲的审美特质。
  宗教祭祀中的神本来就是初人想象的存在,其虚拟性自不待而言。巫觋通过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模拟神灵的动作和形态,让神降临在巫觋身上,以此传达神灵的旨意。《九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时空的自由转换,演员在虚拟情景中通过虚拟表演所展现出来的动作与情感,都是楚民基于对现实、自身对神的理解和合理想象。在后世的戏曲中,虚构性特征有意将演员和戏剧本身,观众和演员隔离开来,诉诸于观众的理性,进而形成“寓教于乐”的戏剧观念。
  《九歌》的抒情性来自三方面,一是以“人神恋爱”的祭祀模式所决定的情感性,这种情感往往带有一定的悲情性,也最容易引起共鸣。后世戏曲也多以青年男女的恋爱为题材。二在于其歌舞乐形式对情感的表现。基于情感表达的渐进性,后世戏曲中分宾白与唱词之两分,白以叙事,诗意化的唱词以达情,同时伴随舞蹈动作和场面形态,也显示其抒情性特征。三在于对祭祀环境的刻意营造。如“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注重环境氛围与人物情感的两相配合,在后世戏曲中也有所体现。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核心,戏曲也不例外。“戏以载道”“戏以传教”并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利用戏曲的社会功用。据闻一多先生考,《九歌》是祭祀“东皇太一”的国家级祭祀乐舞,而“东皇太一”是伏羲,是楚人征服了苗族,并接受其宗教,把太一当做自家天神来祭祀,它对笼络苗族,民族团结是有促进作用的。另祭祀是为娱神,娱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祈福以保佑自身,同样也具有功利性。
  正如陈抱成所言:“中国的宗教演剧活动,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目的,这就是娱乐性。”《九歌》所表现出盛大的场景,华丽的服饰,繁复的音乐,巫觋的表演,以及悲情的传达,都增强了祭祀的观赏性,与其说是娱神,不说是娱人。群众在参与祭祀中,获得宗教信仰的认同感的同时,不经意充当了观众的角色,真正成为这一饕餮盛宴的享受者。地祇篇相对于天神篇中的明显情节化,意味着宗教祭祀在面向人间的时候,逐渐加入了世俗性,因而地祇篇的可观赏性也更为强烈。后世的戏曲在脱却宗教神性的外衣后,必然会增强的故事性来吸引观众,因而它的娱乐性也会逐渐增强。
  总之,本文分别从《九歌》之性质定义,从《九歌》所包含的戏曲因素,所体现的戏曲美学三大方面,论述了作为祭祀歌的《九歌》作为祭祀与戏曲之间的关系,即宗教祭祀为戏曲起源之一。当然,相对于以后的成熟戏曲,《九歌》还只能算上萌芽阶段,但为后来的戏曲发展或有所促进。
其他文献
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权利意志》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理解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权利意志》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直肠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直肠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超过7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进展期.T3期肿瘤占进展期直肠癌的比例较大,是进展期肿瘤的重点治
期刊
@@
血站血液检验工作人员在检验过程中,每天都要面对着并且还要和大量的不明具有感染性质的病原体接触,检验人员长时间的接触传染源难免就会出现一些危险操作或者是意外的血液血样
【摘要】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导课的方式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课都必须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尽量短小精悍切记喧宾夺主的原则。故事导课就是这样一种能够严格遵循导课原则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在使用故事导课时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为目的,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探究和培养学生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故事导课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基督教哲学、维柯、康德、杜尔阁、孔多塞、黑格尔、马克思都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但是在承认“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历史
在那个透明的秋天,小芬出嫁了.rn小芬的弟弟小谷头天晚上就找到小秋说:明天,你和我一起给我姐“压”车去吧.三春哥说了,要来好几辆桑塔纳呢.rn
对厥阴病陆渊雷先生有千古疑案的感叹 ,这个“厥阴病”迷团 ,因钱超尘先生的研究 ,渐次浮出水面而初见端倪 ,因厥阴病篇构成不明而造成的诸多似是而非 ,也该走到尽头了。1 
目的探讨北京市40岁以上女医师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40家医院40岁以上女医师1406例,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和特征分析。结果本组平均年龄(46.5±5.4)岁,脑卒中
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养,是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本文从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背景分析入手,对加强礼仪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可能性实现路径。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素养;路径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外在表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