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文风悲剧倾向成因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hu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领略苏曼殊的文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感受他对人的权利与地位的极力讴歌,进一步认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曼殊;文风;悲剧;成因
  20世纪初,我们国家的文学指导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西方的悲剧思想理论被大量引入,如蒋观云借鉴西方悲剧观念评判衡量我国的戏曲作品,著有《中国之演剧界》一文,他肯定了悲剧,认为悲剧能“鼓励人之精神,高尚人之性质,奖励悲剧而扩张之”。①成为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然而,经过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良运动的失败,亲眼目睹清政府丧权辱国,国人被列强横行欺凌,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认识到封建专制必须推翻,可是面临纷纭复杂的革命形势和反动势力的强大,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了悲观和失望,忧郁感伤一时成了主流,以王国维为首的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普遍认同悲剧的内涵并强调其极大地社会功用,苏曼殊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员,领略苏曼殊的文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感受他对人的权利与地位的极力讴歌,进一步认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曼殊文风独具特色
  无论是提及曼殊的小说,抑或是其诗文,最常见的评语就“超尘绝俗”,“顽艳哀感”,“其哀在心,其艳在骨”,读之令人悲从中来。我个人认为,苏曼殊凄艳悲剧的文风体现在以下几个面:
  (一)作品中包含着浓重的死亡意识
  一是肉体的直接消亡,有欲求速死,草率地对待自己的生命的,也有被外界环境毁灭以致死亡的。《碎簪记》中的灵芳,庄湜,莲佩以及《断鸿零雁记》中的雪梅就是自杀而死。二是精神的消亡,精神层面的消亡相对于肉体层面的死亡来说,给人的震撼和苦痛会更为强烈,更为深刻,古人有云“哀莫大于心死”。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为了道德法则的利益而战胜了自己的欲望,他就成了活人中的死尸了,那么他心爱的一切东西就成了痛苦的根源,他的出路不是病态地克制自己,便是迅速地走向死亡。”,秋云,三郎,玉鸾,燕生便是走向了精神死亡的道路——青灯古佛,终老一生。这样一种叙事模式和情节安排是令人感到悲观甚至是痛苦的,苏曼殊的小说很大一部分便是如此。
  (二)作品悲剧感伤的格调
  苏曼殊作品中浓郁的感伤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生本苦的意识,故事发生地多是或山林、或都市、或大海、或岛屿、或异域、或故乡,变换交错,甚至有些人物会突然出现或消失,情节之离奇也超乎常人的想象。例如,《非梦记》中男主人公海琴深爱着薇香,因女方家贫,其爱情遭到男方婶母阻挠,薇香投水自杀,海琴落发为僧。《断鸿零雁记》中,三郎与静子,三郎已入沙门,不愿贪恋红尘,使深爱他的女主人公静子忧郁成疾而死,作者均是有意如此安排。二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引发悲剧。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和《绛纱记》讲的便是男主人公在佛法与爱情之间纠结反复,斩断情丝,皈依佛门,女主人公忧郁成疾,抑郁而死。《碎簪记》、《焚剑记》、《天涯红泪记》和《非梦记》四部小说均描写的是封建礼教与自由恋爱的冲突,《绛纱记》中秋云和梦珠,与《断鸿零雁记》中的三郎和静子一样,最终都是以悲剧结尾的,《碎簪记》中的庄湜、莲佩,灵芳均是殉情而死,《焚剑记》中的阿蕙,阿兰被迫改嫁,一个终身守寡,一个殉情而死。《非梦记》中薇香被男主人公抛弃以后,悲愤而死,男主人公出家为僧。所有的人物都以自残,自戕的方式寻求解脱,成为了过渡时期的牺牲品,成了文化冲突的牺牲品。
  (三)先天孱弱的男性主人公的塑造
  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多愁善感型。时常以泪洗面,《断鸿零雁记》中的“余”,经常动不动就“返身掩面,成泪人矣”,真个是“到黄昏,点点滴滴”;《天涯红泪记》中的男主人公亦是常常“以泪洗面”,时常悲啼,宛如女人一般,终日“泪盈其睫”。二是懦弱无能型。这一类型的主人公除祈祷神灵,遁世自杀以外,别无良策。如《非梦记》中的男主人公“孜孜若无能也”,不是祈求神灵便是“走为上计”,“一哭二闹三上吊”。三是体弱多病,弱不禁风型,如《天涯红泪记》中的燕影生,“遂抱羸弱”,又时常住医院。《碎簪记》中,主角庄湜就是“弱不胜衣,如在大病之后”。如此种种,均能体现出曼殊文风之悲苦与凄楚。
  二、苏曼殊悲剧多源性
  一位作家的文风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必然是在社会,家庭,后天教育等多种因素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无论是其先天身体素质,个人成长经历,还是其婚姻生活状况,社会成员关系,抑或是其后天接受的教育及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和生活。苏曼殊的文风便受其惨痛的童年经历,悲剧的爱情生活深刻影响,再加上其人生本苦的认识以及国破家亡的忧愁,使得他的作品凄感顽艳,悲从中来。
  (一)痛彻心扉的童年过往
  苏曼殊身世坎坷,命运无端,苏曼殊出生三个月亲生母亲就离他而去,生下来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剥夺诸如母爱这样的愉快情感体验,就会出现情感饥饿,②内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激变、扭曲、变态,甚至是畸形,而曼殊的身上一半是大和民族的血液,这是一个以“物之哀”著称的民族,令苏曼殊从先天就带有了哀感,自闭的内在精神潜质,混血的身份虽然给了他惊人的才情和极高的悟性,但是他的悲情也正源于此渐渐加重。1907年,他在《与刘三书》中吐露了自己的心迹:家庭之事虽不足以为兄道,每念及,伤心无极矣!吾诚不愿栖身于此恶浊之世也!”。③不难看出,每每触及家庭身世的问题时,就会揭开曼殊内心深处的伤疤,都会令他陷入一种深深的,难以言说的苦痛之中,迷离的身世,成了他一生的煎熬,“族人以子谷异类而群摈弃之”,④终日生活在一种异己的氛围围攻之下,生活在一种无形的重压之下。
  (二)屡遭失败的爱情经历
  到了青年时期,如同一切的青年一样,一方面苏曼殊亦渴盼着自己的爱情,可是每当爱情向他远远招手的时候,他都会仓皇而去,毫无勇气去接受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再有就是他面对与女性恋爱时的一种恐慌,在她的爱情生活里,有其思想前后矛盾的地方,他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爱情小说《断鸿零雁记》的作者,是浪漫主义恋人的塑造者,另一个方面,他认为女人是“祸水”,他是一位典型的,不折不扣的叔本华的追随者,并且对于这一切的情状苏曼殊都有着自己的解释。拒载,某年,曼殊有事于邙,匿一妓,深爱之。事有暇,辄顾其家,寝于斯,食于斯,衣食杂用之物咸置其处,视妓家为己家,与妓同衾共枕更不待言,而终不动其性欲,妓惊异,问其故,则曰:爱情者,灵魂之空气也!性欲乃爱情之海洋,实为祸水,稍涉即溺!”⑤。如他所说:“余固是水曜离胎,遭世有难言之恫,又胡忍以飘摇之躯扰吾姊此生哀乐耶?”⑥   (三)亦僧亦俗的苦痛挣扎
  曼殊是一位受过大具足戒的佛教徒,应以济世苍生,珍爱生命为怀的,可他在生活中却处处自戕,连他的作品中也时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芒鞋破钵无人识,踏遍樱花第几桥”,“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佛曰:留世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曼殊的爱情却“关乎情,止乎礼,关乎义,止于行,关乎欲,止于禅”。“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六根未净的苏曼殊以一种伤感决绝的格调写出了一种打破信仰及世俗的情感,“天上人间结离忧,红妆翠袖独倚楼”,⑦身在佛门,心念红尘,却不能大胆去爱,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他便选择了佛界作为心灵的庇护所,以遁世,消极,悲观寻求解脱,不问世事,不理情爱,似乎可以洒脱于佛理与禅趣之间,似乎一切与自己都无挂无碍,可是,他的心灵,他的文笔,他的思想却背叛着他,使他常陷于无端的痛苦之中,没有那种“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双全之法。
  (四)心中饱含的遗民情结
  造成苏曼殊悲剧性文风的因素除身世,爱情,佛教因素之外,苏曼殊身上带还有强烈的遗民情结,这对于苏的文学艺术风格定型至关重要。据朱兴和先生的统计结果显示:“苏曼殊笔下的人物多涉及陆秀夫,文天祥,郑思肖,另有大量的明末忠烈遗民三十四人以上”,曼殊曾作《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两首》,诗曰: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夜如霜。⑧此诗可以隐约看出苏曼殊的性情及品格,孤愤凄绝之状,烟水迷离之恨,与我国历史上遗民诗歌情状极其类似,其忧伤,无奈,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始终表现出一种悲怆的人生态度与悲剧的个人性格,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全部理解。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基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苏曼殊文风的悲剧风格大致由其个人成长经历(包含身世,父母婚姻关系),爱情经历与佛学思想间的冲突,以及亡国遗民之恨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身世是前因,爱情是内因,宗教思想影响和亡国灭种之忧是外因,所有的因素组合起来成就了苏曼殊的哀艳颓废,感伤凄恻的悲剧风格。“人太玲珑心太瘦,经不起许多愁”挣扎于出世和入世之中,徘徊于抗争和颓废之间,他那凄美如花的文字,便是他苦苦探索的例证,也是他彪炳于文学史的不朽的丰碑。
  注释:
  ① 杨惠玲我国20世纪初的悲剧理论[J].集美大学学报,2000(2):93-99.
  ② 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66页.
  ③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百新书店,1985:89.
  ④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百新书店,1985:122.
  ⑤ 柳无忌.苏曼殊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2:77.
  ⑥ 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百新书店,1985:45.
  ⑦ 逄治乐.论苏曼殊的僧与俗[J].文学教育,2013(10).
  ⑧ 柳无忌.苏曼殊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2:112.
其他文献
【摘要】:锔瓷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近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因素的改变而濒临消亡。本文将阐述锔瓷手艺延续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并探讨其现状以及今后发展。  【关键词】:锔瓷;工艺;传承;发展  锔瓷手艺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但随着今天人们生活环境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使其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处于濒危的状态。郭琪美、刘鹏[1]等学者认为“不能过
期刊
【摘 要】《雾都孤儿》是伟大现实主义学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巨著,它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小奥利佛的悲惨遭遇。南希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她不像是小说中其他的人物表现出好的或坏的一面,而是表现出时好时坏的一面。正因为这样一个人物更贴近于生活,也使得我们对其印象深刻。  【关键词】查尔斯·狄更斯;南希;人物形象  查尔斯·狄更斯作为一位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一般是以展开活动让学生体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品格教育,同时也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个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但在目前的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剖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里存在的问题,简略分析问题,并从中找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
期刊
墙上的钟依旧嘀嘀嗒嗒地叫着,它是否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机械?它是否也会把自己敲痛呢?还是刻意,在提醒着什么?我如那钟一般,机械的习惯着这样的不习惯。回忆,是我最幸福的存活方式,无所谓自欺欺人。  我加你,等于回忆……  我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在那里,我可以尽情的恣肆,难过时,我可以用“毒酒”将自己灌醉,开心时,我会用“蜜汁”让自己甜的忘乎所以。这一个地方,你不知道。  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不想起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海明威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作品来反映当年美国“迷惘的一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迷惘的一代”所带来的影响。深度剖析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那些曾经积极乐观,对社会以及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优秀作家们是如何变得“迷惘”和“叛逆”的。  【关键词】一战;理想主义;波西米亚式生活方式;守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不仅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而且思想情
期刊
【摘 要】1922年沈从文离乡远足,二十年的湘西风雨浸润了其无欲无求,儒雅质朴的文人气质,之后的异域生活并没有剔除其对乡土的眷恋,情绕故乡始终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具多作品中他以不同形态的笔调来展现其对故乡的挚爱。本仅从地域形态,田园形态,都市形态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探究其深蕴表达。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形态;地域形态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地域形态的乡愁表达  通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总是处在文学系统的边缘,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也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 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阅读和阐释作品中的能动性。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入手,探讨了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和文学作品。目的是翻译出让儿童喜欢的作品。  【关键词】:接受美学;主体性;策略;儿童文学翻译  一、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  1.萌芽时期  中国儿童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下,反思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反思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
期刊
初读东坡定风波时,还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的我不过是个初生孺子,正是少年情怀总是诗的年纪,对于东坡这首清新朴素的小诗,虽不能体会东坡先生诗中所要表述的深意,但每每读起之时,脑中总会浮现这么一出画面,万丈红尘之中,有一处清雅脱俗之处,那里长满翠竹,每当初春时节,细雨倾洒一时,有一老者,青衣竹杖,外披一蓑衣,任世间风雨洗礼,独自缓行于竹林之间,直至消失在竹林深处…每每想到这,心中不觉得轻松写意,仿佛自己
期刊
【摘 要】《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于古代有才色女子的遭际,写了五首七言绝句,分咏古代五位女性,贾宝玉读后,总题为《五美吟》。黛玉借五位古代著名女子借古讽今,对封建女子悲剧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同情,赞扬了她们追求爱情的勇气。  【关键词】《红楼梦》;《五美吟》;林黛玉;爱情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有感于古代有才色女子的遭际,写了五首七言绝句,分咏古代五位女性,贾宝玉读后,总题为《五美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