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字立骨”是清人李扶九在《古人笔法百篇》中提出的,也称一字经纬法,或称安设文眼法。首先,“一”和“字”实际上是指“情”与“辞”的意思,即刘勰认为的构成作品的两个必要条件。其次“一字立骨”是“文眼”直观形象地表述。再次,“一字立骨”就是“一”字立骨。“一字立骨”就像一部微型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书。
关键词:一字立骨;一字经纬 文眼;“一”字立骨
“一字立骨”是清人李扶九在《古人笔法百篇》中提出的,也称一字经纬法,或称安设文眼法。这是我国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的一条宝贵的传统美学经验。
下面,就“一字立骨”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应该是“情”与“辞”的意思。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一”是“文之真宰”,即作者的立意、思想感情。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此立文之本源也。”在《文心雕龙·指瑕》中说:“若夫立文之道,唯字与义。”这里的 “义”、“情”都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字”、“辞”都是指语言文字。刘勰认为“情与辞”、“字与义”是“立文之本源”是“立文之道”。[②]
可见:“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实际上是指 “情”和“辞”,即刘勰认为的构成作品的两个必要条件。而“立骨”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作品实体,所以说“一字立骨”又叫“一字经纬”。
其次,“一字立骨”中的“一”是指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所有的字词都要鲜明而集中于这个主脑。“字”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句话。“一字”就是这个词或这个短语或这个句子集中显示了这一个主脑的意思,即一个集中显示了作者本意的词、短语或句子。
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①]所以,“一字”就是其要说的“一言”,它体现或表现了作者的用意。而“一言”被“扩之则为千万言”的就是文章。所以这里的“一言”、“一字”实际上就是“文眼”。所以“一字立骨”又称为“安设文眼法”。
“文眼”是我国传统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术语。
对于“文眼”的研究,最全最有力度的当属清人刘熙载。
他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又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然此一语正不在大声以色,盖往往有以轻运重者。”[①]
历代文论家对文眼也是非常重视的。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片言”就是能表现文章的核心内容,它像使马惊动疾驰的马鞭子,能使整篇文章“惊动疾驰”,这“片言”就是文眼。
托尔斯泰认为优秀的艺术构思“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的光会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也可以说是“文眼”。
因为古人把文学作品理解为生命的形式,所以以“眼”喻文之主旨。探究“文眼”的来历,记载很少。我觉得“文眼”的“眼”应该是借用围棋术语中的“眼”。
“眼”是围棋术语之一,也称“真眼”、“整眼”,是指由多个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空交叉点。由多个棋子连接组合在一起的一块棋,假若有了两个“眼”,就可称作“活棋”,“活棋”是永远不可能被提掉的棋。在角上,仅需六个子就可以围成两个“眼”,在边上最少需八个子,而在中腹则最少需十个子才能做到两“眼”。“眼”有“真眼”与“假眼”之分,以最少棋子衡量,那六个、八个或十个棋子如果没有站到有利位置,就有可能成为“假眼”,“假眼”有可能成为“死棋”,被对方攻破。
就文章而言,这个“真眼”就是那个主脑,而围住这个“真眼”的最少的棋子就形成了一个“立骨”。围棋呈现出来的“真眼”、“假眼”很容易辨识,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那个“真眼”也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围住这个“真眼”的最少的棋子也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如何辨识哪些语言文字显示的是这个“真眼”,哪些语言文字显示的是“立骨”,相比较围棋来说就不是很直观,但并非不可辨识。
这样看来“立骨”是“一字”的语境,它具体明确了“一字”的内涵,而“一字”就是约而简之的“立骨”的主脑。其实和造汉字制谜语原理一样。如果你确定了“一字”,那么相应的“立骨”也就有形了,如果你确定了“立骨”,那么相应的“一字”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一字”和“立骨”之间是互动循环的,互为印证的。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唐代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而“一字立骨”中的“立骨”就是这个“数字数句”,其表述远远优于杜预和孔颖达。所以“一字立骨”是“文眼”直观形象地表述。
再次,“一字立骨”就是“一”字立骨。
钱钟书在《管锥集》中有详细的论述,现择取一二以供参详。
《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殊涂,一致而百虑’”;《注》:“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③]
刘永济也认为:“只有一意贯穿全篇,才是谋篇命意的根本道理!”
按照他们的观点:如果“文眼”就是“一”,那构成“文眼”的“数字数句”就是“不一”,这是最高层级,如果以“数字数句”中的某一个又为下一层级的“文眼”,那构成这个“文眼”的就是“不一”,如此下去,就形成了一个“一”式思维网络图,就像思维导图一样。而“一字立骨”就是这种思维导图的形象表述,在思维导图中有一种“鱼骨式”的思维导图就类同于此。
戴名世说:“道也,辞也,法也,三者有一之不备焉而不可谓之文也。”[①]而这三者却能同时并存于一字立骨之中,可谓巧妙之极。
但是,无论是“一”也好,“字”也好,“骨”也好,还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好,都离不开一个“立”字,离不开用脑思考,“立”充分说明了用脑思考的重要性。
“一字立骨”就像一部微型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书,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袁津琥《艺概注稿》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2009年5月第一版
[2]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版
[3]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年 1月北京第 1版
关键词:一字立骨;一字经纬 文眼;“一”字立骨
“一字立骨”是清人李扶九在《古人笔法百篇》中提出的,也称一字经纬法,或称安设文眼法。这是我国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的一条宝贵的传统美学经验。
下面,就“一字立骨”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应该是“情”与“辞”的意思。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说:“《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一”是“文之真宰”,即作者的立意、思想感情。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此立文之本源也。”在《文心雕龙·指瑕》中说:“若夫立文之道,唯字与义。”这里的 “义”、“情”都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字”、“辞”都是指语言文字。刘勰认为“情与辞”、“字与义”是“立文之本源”是“立文之道”。[②]
可见:“一字立骨”中的“一”和“字”实际上是指 “情”和“辞”,即刘勰认为的构成作品的两个必要条件。而“立骨”就是由经线和纬线编织而成的作品实体,所以说“一字立骨”又叫“一字经纬”。
其次,“一字立骨”中的“一”是指主脑,即作者立言之本意,所有的字词都要鲜明而集中于这个主脑。“字”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或一句话。“一字”就是这个词或这个短语或这个句子集中显示了这一个主脑的意思,即一个集中显示了作者本意的词、短语或句子。
刘熙载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①]所以,“一字”就是其要说的“一言”,它体现或表现了作者的用意。而“一言”被“扩之则为千万言”的就是文章。所以这里的“一言”、“一字”实际上就是“文眼”。所以“一字立骨”又称为“安设文眼法”。
“文眼”是我国传统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术语。
对于“文眼”的研究,最全最有力度的当属清人刘熙载。
他在《艺概·文概》中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又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又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然此一语正不在大声以色,盖往往有以轻运重者。”[①]
历代文论家对文眼也是非常重视的。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个“片言”就是能表现文章的核心内容,它像使马惊动疾驰的马鞭子,能使整篇文章“惊动疾驰”,这“片言”就是文眼。
托尔斯泰认为优秀的艺术构思“应当有这样一个点,所有的光会集中在这一点上,或者从这一点放射出去。”这个焦点也可以说是“文眼”。
因为古人把文学作品理解为生命的形式,所以以“眼”喻文之主旨。探究“文眼”的来历,记载很少。我觉得“文眼”的“眼”应该是借用围棋术语中的“眼”。
“眼”是围棋术语之一,也称“真眼”、“整眼”,是指由多个棋子围住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空交叉点。由多个棋子连接组合在一起的一块棋,假若有了两个“眼”,就可称作“活棋”,“活棋”是永远不可能被提掉的棋。在角上,仅需六个子就可以围成两个“眼”,在边上最少需八个子,而在中腹则最少需十个子才能做到两“眼”。“眼”有“真眼”与“假眼”之分,以最少棋子衡量,那六个、八个或十个棋子如果没有站到有利位置,就有可能成为“假眼”,“假眼”有可能成为“死棋”,被对方攻破。
就文章而言,这个“真眼”就是那个主脑,而围住这个“真眼”的最少的棋子就形成了一个“立骨”。围棋呈现出来的“真眼”、“假眼”很容易辨识,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那个“真眼”也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而围住这个“真眼”的最少的棋子也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如何辨识哪些语言文字显示的是这个“真眼”,哪些语言文字显示的是“立骨”,相比较围棋来说就不是很直观,但并非不可辨识。
这样看来“立骨”是“一字”的语境,它具体明确了“一字”的内涵,而“一字”就是约而简之的“立骨”的主脑。其实和造汉字制谜语原理一样。如果你确定了“一字”,那么相应的“立骨”也就有形了,如果你确定了“立骨”,那么相应的“一字”也就确定下来了,所以“一字”和“立骨”之间是互动循环的,互为印证的。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唐代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而“一字立骨”中的“立骨”就是这个“数字数句”,其表述远远优于杜预和孔颖达。所以“一字立骨”是“文眼”直观形象地表述。
再次,“一字立骨”就是“一”字立骨。
钱钟书在《管锥集》中有详细的论述,现择取一二以供参详。
《系辞》下:“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殊涂,一致而百虑’”;《注》:“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③]
刘永济也认为:“只有一意贯穿全篇,才是谋篇命意的根本道理!”
按照他们的观点:如果“文眼”就是“一”,那构成“文眼”的“数字数句”就是“不一”,这是最高层级,如果以“数字数句”中的某一个又为下一层级的“文眼”,那构成这个“文眼”的就是“不一”,如此下去,就形成了一个“一”式思维网络图,就像思维导图一样。而“一字立骨”就是这种思维导图的形象表述,在思维导图中有一种“鱼骨式”的思维导图就类同于此。
戴名世说:“道也,辞也,法也,三者有一之不备焉而不可谓之文也。”[①]而这三者却能同时并存于一字立骨之中,可谓巧妙之极。
但是,无论是“一”也好,“字”也好,“骨”也好,还是它们之间的关联也好,都离不开一个“立”字,离不开用脑思考,“立”充分说明了用脑思考的重要性。
“一字立骨”就像一部微型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书,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 “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袁津琥《艺概注稿》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2009年5月第一版
[2]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第一版
[3]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1年 1月北京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