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为中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思维导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帮助记忆和思考,它综合了文字和图形这两种表达形式的优点,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将文字和图形所表达的信息串联起来,是一种高效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表达的过程;修改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完善的过程。思维导图在“自主、合作、展示”三个环节中很好地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本文笔者结合自己近两年的课改实践,谈谈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学为中心”;思维导图;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学实施教学、为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环境,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思维导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帮助记忆和思考,它综合了文字和图形这两种表达形式的优点,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将文字和图形所表达的信息串联起来,是一种高效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对“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特别适合。一方面历史与社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历史朝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需要记忆。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串联知识,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形式活泼、开放,学生感兴趣,因为感兴趣,记忆也变得容易了,比单纯的读背效果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的记忆,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如历史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等。这就需要建立起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用思维导图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无疑是非常方便的。
2013年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推进“自主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在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等十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校、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3月31日—4月3日,我校开展了自主课堂教改校级展示活动之“阳春杯”课例展示性大赛,不断探索和完善“自主、合作、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 “每个人的课改,全员性的展示”的课改理念。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笔者也多次开课,积极参与到新课改的实践中。2013年11月,开设了《隋的兴亡》,2014年3月开设了《美国的诞生》,2014年 4月份又开设了《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三节课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均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初步形成了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分三个环节:一是自主阅读文本并画出思维导图(自主);二是小组选出本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思维导图,然后由小组成员合作修改完善 (合作);三是小组派代表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展示)。
三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展示”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绘制导图,自主思考
目前很多课改学校都在推广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相比传统课堂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讲与听的关系,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从间接关系转变为直接关系。但是导学案还是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已被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框死,所以是形式上的自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对导学案来说,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位同学都是在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思考以后绘制的。在这一环节中无需交流,完全凭个人理解。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差异很大。以《隋的兴亡》为例,有的同学所画思维导图涉及的内容局限于隋朝的兴和亡两方面;有的同学考虑到了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思维导图中添上了已学的《北方民族融合》和将学的《唐的盛衰》相关知识;有的同学以隋朝的疆域图为背景来表示隋朝的兴衰;有的同学以阴阳八卦图为背景,阳表示兴,阴表示衰;有的同学以上下两棵树为背景,上面的树,枝繁叶茂表示兴,下面的树,枯枝败柳表示衰……
这样的思维导图画多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自然会深刻许多。
二、展示导图,自主表达
展示之前教师先定好规则,并进行一些培训,展示的过程则完全由学生当家做主。上台展示的学生先说如此构建思维导图的理由,再说关键词及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最后说与每个关键词相联系的具体知识要点。四个小组的展示过程相当于四位小教师的同课异构。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很有艺术天赋。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让课堂活力四射。
“学为中心”自主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和个性化见解的课堂。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异、课外历史知识的积淀也有差异,对问题就有不同的见解,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展示,每个班级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一节课一般会有四个小组进行展示。因此会出现争先恐后上台的现象,这是以往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反映了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修改导图,自主完善
对学生来说知识体系很难构建完整。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在同学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地方,思维导图可随意添加节点,可以很方便地增减要点。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笔者会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几个问题,同时也会提供部分课外阅读材料。比如《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这节课,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2)同是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
这些问题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阅读和合作讨论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能解决。学生在阅读、合作讨论过程中,获得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然后把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添加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使思维导图更加丰满、更加完善。把每节课的思维导图连在一起,就是一份高质量的复习提纲。
“学为中心”的自主课堂模式实质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验、领悟教学内容,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点拨作用。思维导图无疑是学生与知识直接联系的好形式。
当然,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最主要的是两个普遍性问题:第一,学生侧重于导图而忽视了思维,也就是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内容。思维导图最本质的是帮助我们思考,而不是画得有多漂亮;第二,不善于找关键词,而是把知识点整段整段地抄到导图上,这样会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不利于复习时快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两个普遍性问题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特别是训练寻找关键词,一旦寻找到了关键词,将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当学生养成了从课本或试题中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后,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优势。找关键词是思维导图模式的关键。比如《隋的兴亡》一课如果能紧紧抓住“立国”“强盛”“衰亡”三个关键词,这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杨大宇.出好成绩——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分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海林.重构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J].上海教育,2011(12).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学为中心”;思维导图;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完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学实施教学、为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环境,支持和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思维导图是用“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帮助记忆和思考,它综合了文字和图形这两种表达形式的优点,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将文字和图形所表达的信息串联起来,是一种高效地表达思维轨迹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对“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特别适合。一方面历史与社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历史朝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需要记忆。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各种分支节点串联知识,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形式活泼、开放,学生感兴趣,因为感兴趣,记忆也变得容易了,比单纯的读背效果要好得多。另一方面,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的记忆,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力,如历史事件之间的来龙去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等等。这就需要建立起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用思维导图去建构历史知识框架,无疑是非常方便的。
2013年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推进“自主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在学习、借鉴山东杜郎口等十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校、本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4年3月31日—4月3日,我校开展了自主课堂教改校级展示活动之“阳春杯”课例展示性大赛,不断探索和完善“自主、合作、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落实 “每个人的课改,全员性的展示”的课改理念。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笔者也多次开课,积极参与到新课改的实践中。2013年11月,开设了《隋的兴亡》,2014年3月开设了《美国的诞生》,2014年 4月份又开设了《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三节课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但均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初步形成了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操作分三个环节:一是自主阅读文本并画出思维导图(自主);二是小组选出本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思维导图,然后由小组成员合作修改完善 (合作);三是小组派代表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展示)。
三个环节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展示”的课堂教学理念。
一、绘制导图,自主思考
目前很多课改学校都在推广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相比传统课堂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讲与听的关系,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从间接关系转变为直接关系。但是导学案还是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已被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框死,所以是形式上的自主,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对导学案来说,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每位同学都是在独立阅读文本、独立思考以后绘制的。在这一环节中无需交流,完全凭个人理解。因为对文本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学生画出的思维导图差异很大。以《隋的兴亡》为例,有的同学所画思维导图涉及的内容局限于隋朝的兴和亡两方面;有的同学考虑到了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思维导图中添上了已学的《北方民族融合》和将学的《唐的盛衰》相关知识;有的同学以隋朝的疆域图为背景来表示隋朝的兴衰;有的同学以阴阳八卦图为背景,阳表示兴,阴表示衰;有的同学以上下两棵树为背景,上面的树,枝繁叶茂表示兴,下面的树,枯枝败柳表示衰……
这样的思维导图画多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自然会深刻许多。
二、展示导图,自主表达
展示之前教师先定好规则,并进行一些培训,展示的过程则完全由学生当家做主。上台展示的学生先说如此构建思维导图的理由,再说关键词及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最后说与每个关键词相联系的具体知识要点。四个小组的展示过程相当于四位小教师的同课异构。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很有艺术天赋。学生多样化的展示让课堂活力四射。
“学为中心”自主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和个性化见解的课堂。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异、课外历史知识的积淀也有差异,对问题就有不同的见解,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展示,每个班级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一节课一般会有四个小组进行展示。因此会出现争先恐后上台的现象,这是以往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反映了思维导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修改导图,自主完善
对学生来说知识体系很难构建完整。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在同学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地方,思维导图可随意添加节点,可以很方便地增减要点。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笔者会设计与本节课有关的几个问题,同时也会提供部分课外阅读材料。比如《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这节课,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2)同是民族解放运动,为什么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取得胜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却失败了?
这些问题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阅读和合作讨论教师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能解决。学生在阅读、合作讨论过程中,获得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然后把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添加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使思维导图更加丰满、更加完善。把每节课的思维导图连在一起,就是一份高质量的复习提纲。
“学为中心”的自主课堂模式实质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验、领悟教学内容,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引导、点拨作用。思维导图无疑是学生与知识直接联系的好形式。
当然,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最主要的是两个普遍性问题:第一,学生侧重于导图而忽视了思维,也就是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的内容。思维导图最本质的是帮助我们思考,而不是画得有多漂亮;第二,不善于找关键词,而是把知识点整段整段地抄到导图上,这样会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不利于复习时快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两个普遍性问题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特别是训练寻找关键词,一旦寻找到了关键词,将成倍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当学生养成了从课本或试题中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后,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学习优势。找关键词是思维导图模式的关键。比如《隋的兴亡》一课如果能紧紧抓住“立国”“强盛”“衰亡”三个关键词,这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杨大宇.出好成绩——通过思维导图提升分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李海林.重构学生、教师与知识的关系[J].上海教育,2011(12).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