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口算除法》教学为例,论述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认为教师可从厘清算理、知识迁移、算法多样、激趣巩固等几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数学敏感度与数学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算能力 算理 口算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2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口算能力,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加强口算教学和口算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口算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夯实基础。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的教学,从厘清算理、知识迁移、算法多样、激趣巩固等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口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数形结合,厘清算理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等,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借助小棒、实物图、线段图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算理、法则等。
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学生已经在一年级时学会用小棒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对小棒图并不陌生。通过分彩旗情境引出算式后,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充分经历分的过程。学生有了初步体验后,再用课件呈现小棒图,用虚线或圈把每份分开,使学生直观理解算理:80根小棒,每2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4份,即80里面含有4个20,也就是80÷20=4。
如果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是计算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的话,那么“明白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借助图形把算理用直观的形式显现出来,能收到“一图抵百语”的效果。
二、知识迁移,巩固提升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知识迁移的一种显性表象。
《口算除法》这节课中,在学生已经明白计算80÷20可用求8里有几个2的算法后,接着教学150÷50时,课本不再提供小棒图,脱离直观支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80÷20的学习经验迁移到150÷50的口算当中,即15个十除以5个十商是3,学生脑海里呈现的计算过程是15÷5=3 150÷50=3。对于同一类题,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可以“一通百通”迅速解答。看似简单的口算教学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多方面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强弱,也正是其对新知识、新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体现。口算150÷50,全体学生能快速地说出15个十除以5个十,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开始具备迁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口算方法得到了巩固。
三、算法多样,开拓思维
对同一道计算题,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学习基础、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常会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也正是学生存在客观差异、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多、越全面就越好,而是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不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开拓思维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优中选优,掌握最优的计算思维过程。
例如,在《口算除法》一课中,在解决96÷6时,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分解被除数再除的:①96=60+36,60÷6=10,36÷6=6,10+6=16,96÷6=16。②66+30=96,66÷6=11,30÷6=5,11+5=16,96÷6=16。有用连除的方法计算的:96÷3÷2=16。有想乘算除的:16×6=96,96÷6=16。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想法,教师不能对某种算法下武断的结论,而应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同时,恰当地引导学生选择最优的算法,使计算更快捷。
四、激趣巩固,强化能力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合理采用行之有效的“视、听、练”等趣味方法指导学生加强口算练习,强化学生口算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计算技能,具体操作如下:
(一)合理安排视算训练
教师可采取短时出示法进行视算训练:在课件上逐题出示口算题,每次只出一道题,让学生边看边算。这样的视算训练需要教师注意掌控题目出示时间的长短。如进行《口算除法》的视算训练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组题:60÷20=、90÷30=、70÷10=、100÷20=、450÷90=、630÷70=、300÷60=、400÷80=。为了让能力较弱、无法短时间内记住题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解题,教师在最开始出示题目时可以把时间放得稍长一些,每道题目之间间隔8~10秒,让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逐步适应。正所谓“熟能生巧”,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教师在不告知学生的情况下,将题目出示的时间放得越来越短(3~5秒),最后让学生都能“瞬间”把题目记住。这样的视算训练,在巩固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适当进行听算训练
常用的听算形式:教师读题,学生直接算出得数。这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在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教师可坚持每天听算8道口算题。听算结束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听算的题目和答案,以便学生及时批改和订正,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课后“查缺补漏”地开展自我练习。
(三)趣味训练常抓不懈
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对口令”“摘苹果”等活动和进行“视、听算”练习;课后,还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一些跳出书本的“有趣、有效、有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有趣的练习中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口算除法》课后自我练习:
1.定量、定时练习:规定学生每天晚上练10道口算题,时间2分钟以内,自己计时,完成后由家长当面批改,及时订正。
2.小组竞赛:每周的周一,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口算专题练习卡,鼓励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的2~3分钟时间进行4人小组竞赛,比拼正确率和速度。又对又快者在练习卡上打A+,每周积够5个A+者教师奖励1枚笑脸奖章,每月积够3枚笑脸奖章者可以当月领取一份精美小礼品。以赛促练,提高口算能力。
3.“摆擂台争当口算大王”活动:最初的擂主由学生毛遂自荐产生,其他学生利用課间时间向擂主出题挑战,擂主必须在规定的1分钟内答对10道口算题,每天接受3次挑战。一周内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成功者可获得周级“口算大王”荣誉奖章,获得月级“口算大王”荣誉奖章者奖励一份精美大礼。摆擂台,既激发了学生勤奋练习口算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出题做小考官的潜在能力,一举两得。
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想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教师要行之有法,正向激励,激发小学生数学敏感度与数学兴趣,使其“爱口算、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葛娟.融理入法,培养运算能力——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8(7)
[2]李秋芳.计算不再枯燥 素养逐渐提升[J].小学数学教育,2018(7)
作者简介:赖海芸(1977—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教务处主任,从教19年,曾获得南宁市骨干教师、南宁市优秀班主任、南宁市青秀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18届年会比赛特等奖,多次获南宁市青秀区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责编 雷 靖)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运算能力 算理 口算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26-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口算能力,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加强口算教学和口算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口算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夯实基础。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口算除法》的教学,从厘清算理、知识迁移、算法多样、激趣巩固等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口算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数形结合,厘清算理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等,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借助小棒、实物图、线段图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算理、法则等。
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学生已经在一年级时学会用小棒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对小棒图并不陌生。通过分彩旗情境引出算式后,教师可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充分经历分的过程。学生有了初步体验后,再用课件呈现小棒图,用虚线或圈把每份分开,使学生直观理解算理:80根小棒,每20根为一份,可以分成4份,即80里面含有4个20,也就是80÷20=4。
如果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是计算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的话,那么“明白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借助图形把算理用直观的形式显现出来,能收到“一图抵百语”的效果。
二、知识迁移,巩固提升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数学学习中的“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知识迁移的一种显性表象。
《口算除法》这节课中,在学生已经明白计算80÷20可用求8里有几个2的算法后,接着教学150÷50时,课本不再提供小棒图,脱离直观支持,目的就是让学生将80÷20的学习经验迁移到150÷50的口算当中,即15个十除以5个十商是3,学生脑海里呈现的计算过程是15÷5=3 150÷50=3。对于同一类题,当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可以“一通百通”迅速解答。看似简单的口算教学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是多方面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强弱,也正是其对新知识、新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体现。口算150÷50,全体学生能快速地说出15个十除以5个十,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开始具备迁移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口算方法得到了巩固。
三、算法多样,开拓思维
对同一道计算题,学生由于生活背景、学习基础、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常会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也正是学生存在客观差异、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但并不意味着方法越多、越全面就越好,而是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不同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开拓思维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优中选优,掌握最优的计算思维过程。
例如,在《口算除法》一课中,在解决96÷6时,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分解被除数再除的:①96=60+36,60÷6=10,36÷6=6,10+6=16,96÷6=16。②66+30=96,66÷6=11,30÷6=5,11+5=16,96÷6=16。有用连除的方法计算的:96÷3÷2=16。有想乘算除的:16×6=96,96÷6=16。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想法,教师不能对某种算法下武断的结论,而应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同时,恰当地引导学生选择最优的算法,使计算更快捷。
四、激趣巩固,强化能力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合理采用行之有效的“视、听、练”等趣味方法指导学生加强口算练习,强化学生口算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计算技能,具体操作如下:
(一)合理安排视算训练
教师可采取短时出示法进行视算训练:在课件上逐题出示口算题,每次只出一道题,让学生边看边算。这样的视算训练需要教师注意掌控题目出示时间的长短。如进行《口算除法》的视算训练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组题:60÷20=、90÷30=、70÷10=、100÷20=、450÷90=、630÷70=、300÷60=、400÷80=。为了让能力较弱、无法短时间内记住题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解题,教师在最开始出示题目时可以把时间放得稍长一些,每道题目之间间隔8~10秒,让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逐步适应。正所谓“熟能生巧”,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教师在不告知学生的情况下,将题目出示的时间放得越来越短(3~5秒),最后让学生都能“瞬间”把题目记住。这样的视算训练,在巩固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记忆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适当进行听算训练
常用的听算形式:教师读题,学生直接算出得数。这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训练方法。如在学生掌握“口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教师可坚持每天听算8道口算题。听算结束后,教师用课件出示听算的题目和答案,以便学生及时批改和订正,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课后“查缺补漏”地开展自我练习。
(三)趣味训练常抓不懈
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对口令”“摘苹果”等活动和进行“视、听算”练习;课后,还要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一些跳出书本的“有趣、有效、有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有趣的练习中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口算除法》课后自我练习:
1.定量、定时练习:规定学生每天晚上练10道口算题,时间2分钟以内,自己计时,完成后由家长当面批改,及时订正。
2.小组竞赛:每周的周一,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口算专题练习卡,鼓励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的2~3分钟时间进行4人小组竞赛,比拼正确率和速度。又对又快者在练习卡上打A+,每周积够5个A+者教师奖励1枚笑脸奖章,每月积够3枚笑脸奖章者可以当月领取一份精美小礼品。以赛促练,提高口算能力。
3.“摆擂台争当口算大王”活动:最初的擂主由学生毛遂自荐产生,其他学生利用課间时间向擂主出题挑战,擂主必须在规定的1分钟内答对10道口算题,每天接受3次挑战。一周内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成功者可获得周级“口算大王”荣誉奖章,获得月级“口算大王”荣誉奖章者奖励一份精美大礼。摆擂台,既激发了学生勤奋练习口算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出题做小考官的潜在能力,一举两得。
正所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想提高小学生口算能力,教师要行之有法,正向激励,激发小学生数学敏感度与数学兴趣,使其“爱口算、爱数学”。
【参考文献】
[1]葛娟.融理入法,培养运算能力——以“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8(7)
[2]李秋芳.计算不再枯燥 素养逐渐提升[J].小学数学教育,2018(7)
作者简介:赖海芸(1977—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教务处主任,从教19年,曾获得南宁市骨干教师、南宁市优秀班主任、南宁市青秀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全国“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会第18届年会比赛特等奖,多次获南宁市青秀区教学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