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总体目标。该文从教学实践入手,尝试阅读教学“三步曲”,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真实而大胆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习习惯;课堂研读;迁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学生阅读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而我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在阅读中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是依靠教师。
语文教材中的“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课型有其内在联系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应遵循这种规律,搞好“阅读教学三部曲”,从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入手,到教师教读课文,传授方法,再到自读训练,知识迁移,形成习惯,逐步达到“教不需教,学自觉學”的目的。
一、“课前曲”——课前预习,培养自学习惯
预习主要是对教读课文而言。要求学生识读课文,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疑难字词,参考课文“预习提示”,理解课文内容概要,进行圈点批注。对课后习题中涉及的问题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对疑难问题作出标记。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效果,教师要注意检查。如抽查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等。尤其对圈点批注和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表扬鼓励。通过预习这一步骤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前三分钟的运用对阅读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培养确是一段宝贵的时间。课前三分钟讲话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如果将它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三年,我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课前三分钟讲话内容,以达到阅读的积累。我初一时是让学生每天讲一首古诗,讲讲背背,每学期再进行一次背诗竞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进行古典文学底蕴的沉淀。初二上学期开展的是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讲稿。这样既拓展大家的视野,也互相交流了读书心得。下学期进行的是《论语》选读,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每天上课讲解一则。学期末再举行一次背诗和《论语》竞赛。到了初三,为了让阅读和写作结合中考,更具体化一些,设定每位学生课前三分钟为同学们精讲一篇阅读题,分析思路和答题道理。讲完一轮后,写作指导也进入课前三分钟,请同学讲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及写作心得。在讲过之后,他本人和同学们的收获都是巨大的。
二、“课堂曲”——课堂研读,指导学习方法
课后练习的设计一般说都能体现该课的学习重点。因此,结合练习题,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研读课文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教师则要结合具体课文,教给学生研读各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及时指导、点拨。
我在教学中,确定每个单元或课文具体的“方法目标”。大如“怎样安排议论文的结构”,中如“怎样运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小如“怎样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等,因文而定。并按照教材已有的“序”,把教给方法知识的目标系列地、反复地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方法目标”来达成“能力目标”。在练习设计上,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台阶进行,体现了从知识的掌握、应用到扩展的知识延伸和能力迁移过程。
三、“课外曲”——迁移训练,形成阅读能力
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具有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开展讨论,提高自读能力。迁移练习的自读材料,有教材中的“课内自读”课文和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我还留意搜集报章杂志上的精粹时文,印发给学生阅读。在迁移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去阅读“自读课文”,每个单元都拿出一两节课交流读书心得。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使教材真的成了一个“例子”,完全可以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初中三年,我布局了整体规划, 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阅读难度。另外,我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读两部以上的长篇读物,而平时只读类似《读者》《青年文摘》以及散文这样的精短读物。这样既不会影响其它功课的学习,又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我相信,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验,“阅读教学三步曲”的成功尝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加深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抓好学生的作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两项重头戏,互为渗透,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口头表达、快速成文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习习惯;课堂研读;迁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初中学生阅读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而我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在阅读中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是依靠教师。
语文教材中的“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种课型有其内在联系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应遵循这种规律,搞好“阅读教学三部曲”,从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入手,到教师教读课文,传授方法,再到自读训练,知识迁移,形成习惯,逐步达到“教不需教,学自觉學”的目的。
一、“课前曲”——课前预习,培养自学习惯
预习主要是对教读课文而言。要求学生识读课文,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疑难字词,参考课文“预习提示”,理解课文内容概要,进行圈点批注。对课后习题中涉及的问题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对疑难问题作出标记。
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效果,教师要注意检查。如抽查字词,复述课文内容等。尤其对圈点批注和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表扬鼓励。通过预习这一步骤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前三分钟的运用对阅读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培养确是一段宝贵的时间。课前三分钟讲话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如果将它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三年,我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课前三分钟讲话内容,以达到阅读的积累。我初一时是让学生每天讲一首古诗,讲讲背背,每学期再进行一次背诗竞赛。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进行古典文学底蕴的沉淀。初二上学期开展的是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要求学生写出书面讲稿。这样既拓展大家的视野,也互相交流了读书心得。下学期进行的是《论语》选读,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每天上课讲解一则。学期末再举行一次背诗和《论语》竞赛。到了初三,为了让阅读和写作结合中考,更具体化一些,设定每位学生课前三分钟为同学们精讲一篇阅读题,分析思路和答题道理。讲完一轮后,写作指导也进入课前三分钟,请同学讲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及写作心得。在讲过之后,他本人和同学们的收获都是巨大的。
二、“课堂曲”——课堂研读,指导学习方法
课后练习的设计一般说都能体现该课的学习重点。因此,结合练习题,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研读课文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教师则要结合具体课文,教给学生研读各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及时指导、点拨。
我在教学中,确定每个单元或课文具体的“方法目标”。大如“怎样安排议论文的结构”,中如“怎样运用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小如“怎样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等,因文而定。并按照教材已有的“序”,把教给方法知识的目标系列地、反复地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方法目标”来达成“能力目标”。在练习设计上,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台阶进行,体现了从知识的掌握、应用到扩展的知识延伸和能力迁移过程。
三、“课外曲”——迁移训练,形成阅读能力
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具有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开展讨论,提高自读能力。迁移练习的自读材料,有教材中的“课内自读”课文和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自读课本》。我还留意搜集报章杂志上的精粹时文,印发给学生阅读。在迁移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去阅读“自读课文”,每个单元都拿出一两节课交流读书心得。实践证明,这种教法使教材真的成了一个“例子”,完全可以用课内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初中三年,我布局了整体规划, 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阅读难度。另外,我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读两部以上的长篇读物,而平时只读类似《读者》《青年文摘》以及散文这样的精短读物。这样既不会影响其它功课的学习,又达到了阅读的目的。我相信,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验,“阅读教学三步曲”的成功尝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加深了学生的语文功底,有利于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抓好学生的作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两项重头戏,互为渗透,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口头表达、快速成文等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也得到全面提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