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甲A十年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p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晓新:最初的回忆最终的感动
  
   记忆,往往是那些最不可靠的成分。对个人而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对时间而言,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小时候吃的一根油条、一颗糖果或是一串糖葫芦,也许就是你一辈子都找不回来的味道。
  可记忆,又往往是那些最不可能丢掉的成分。就像刘欢在央视的某一期《艺术人生》节目结束时的感言:“一些零星的记忆是很难打动我们的,可是,当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一下子重新闪现在自己面前时,才突然意识到一种让人吃惊的力量。”那一天,刘欢和许多过去的朋友们一起唱起了那首动人的老歌《映山红》,边唱边流泪。
  我们毫不怀疑这样的感觉和冲动。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我们三个人,李承鹏、姬宇阳和刘晓新,在甲A联赛进入第十个年头的那一天突然想合伙整出来一点东西的“创作灵感”。当这个念头不可抑制地冒出来时,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感到犹豫,有些“怯场”。但是,三个伴随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成长起来的记者,毕竟还是下了决心,“先写写看”,没想到记忆果然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及至后来的《城市笔记》,其实只是在换一种“地方志”的形式继续我们的记忆,也帮助各个城市里所有曾经有过感动的人们继续记忆。
  十年,不算太长,但绝不算太短。一群穷小子变成了百万富翁,一种热血的纯情变成了攀比的世俗,当然,还有纵情的呐喊变成了无奈的叹息。十年甲A,既扛不起时间的重量,也当不起记忆的见证,但是,在五里河,在金州,在大田湾,在越秀山,在东较场,在成都市人民体育场或济南市人民体育场,也许还残留着你当初嚼过的那根油条,舔过的那串糖葫芦。事实上,从来不会有完全真实的记忆,只有经过后期制作加工并且掺杂了太多感动的、选择性的记忆,所以,我们的确不想正儿八经地见证,我们所要做的,也许只不过是希望让你偶而想起来的时候有点东西翻一翻。算是收藏记忆吧。
   最初的回忆,最终的感动。留给自己,也献给你。
  
  
  李承鹏:我们都很放肆
  
   挤牙膏有两种传统方式,一种是小心翼翼地从尾部挤出,经济且文明;一种是捏着前半部往外挤,快当且顺手。
  我们没有,直接抓住一根大号牙膏,五指如戟,见记忆从膏管里爆出,辛辣之味扑鼻,虽不经济不文明也不顺手——但感觉极爽!
  因为我们都很放肆。回忆往事就是一次挤牙膏,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让我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猝然应战,哪管文章的“起承转合”,哪管“文以载道”,甚至不管开头和结尾。在昆明一个阳光可以把人晒得透明的下午,往事被张牙舞爪地从硬盘里调出,不是我们需要回忆,而是回忆这时需要我们——是时候了,整好十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放肆的理由只有一个——十年来,我们都一直站在事情的最前沿,随事情一起长大,随事情一起变老,随事情一起快乐和忧伤,并最终成为事情的一部分。
  这是我们敢用一种颠覆姿态写作的初始力量,过了澄明无邪的小屁孩阶段,又没到敢称已登殿堂的分量,那就爱谁谁吧。记忆很自然状态地流出来,就像写我们自己青春的过程,长出喉结,长出胡须,长出少年维特之烦恼。
  
  记得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浪漫,牙膏从指缝中流淌,情感在短时间内透支。“十年祭”是一种时间的纵向运行,“城市笔记”是一种空间上的横向传切,纵向横向交叉成一个十字架,让我们三个失魂落魄走投无路。
  可能是十年内最真实的回忆,可能是十年来最棒的足球话语方式和文本实验,至少比中国足协及那些御用文人写的总结更可以流传坊间。
  感谢大戚,感谢李明,感谢张恩华,感谢李玮峰,感谢魏群,感谢体育场外摆了十年地摊的老头……往事并不如烟,只有事情过去很久远,我们才敢共同挖掘出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我们都很放肆。
  虽然十年来一直梦想寻找天空飞舞的鹰影,到头来却只捡起一地鸡毛——但多年以后,当我们想起多年以前的这次回忆,至少不会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姬宇阳:10年并不如烟
  
  有一年金马奖颁奖仪式,萧芳芳上台领奖之前,披肩忽然落地,萧女士镇定自若捡起披肩,摇摇头自嘲一句:“这女人一过30,真是什么都往下掉。”
  这话,一半是急中生智的解围,一半透着由衷感慨。就像只有10岁却已经作古的中国甲A,当末代甲A终于写完最后一个段落,回忆往事,短短10年,竟然恍若隔世!
  2003年11月末,在深圳体育场,当申花队输球却得到末代甲A冠军的时候,忽然有一名现场的学弟走上前来向我祝贺,他祝贺我,成为也许是唯一一个,申花队10年间两次甲A夺冠都在现场的足球记者。听到他这么说之后,我才忽然想到,原来,我和甲A已经相伴10年了,10年前那个20出头的刚从校园中出来的年轻记者,转眼之间,竟然已经度过30岁大关,并且已经跨人所谓“资深”行列?
  追忆甲A10年,空气里都是怀旧的味道,怀旧,才10年就开始怀旧了,2004年春节之后,我曾经约谢晖长聊过一次,我们不由自主开始回忆一些7、8年前的往事,谢晖给我讲过两个故事,两个堪称精彩的故事,其一是,当他第一次在申花队领到一笔超过3万元的奖金的那个晚上,他的满脑子只在想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把这笔钱安全给送回家,为此谢晖特意从床下翻出一个鞋盒,把钱全部放在盒子里,然后抱着盒子上了出租车,当他终于把钱安全护送到家之后,却忽然发现,自己把手机丢在了出租车上,那时候,一个手机的价值在1万左右。
  
  另一个故事则相对简单。“我每天晚上都想逃出宿舍,我就是想出去,出去干什么?出去再说。”审视当年那个青春年少、激情多得没地方去的自己时,谢晖的表情,让我想起在金马奖颁奖仪式上,萧芳芳无奈自嘲时的神情。
  10年并不如烟,尤其是甲A的10年,我所感到幸运的是,这10年,承鹏、晓新和我,有幸作为亲历者和目击者,见证了这10年间的许多或美好、或沮丧、或让人肾上腺素增多的一个个瞬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往事中,但是有些往事,却注定让你难忘记。
其他文献
年轻人做事一向不周到,有年春天奉命领到咸菜窝头,直奔大兴安岭灭火,结果这帮乌合之众在大山瞎转整天,漫说发觉火灾现场,火星子不见一颗;天色渐黑,有人才突然叫到:晚上怎么过夜?!  以前他们在上海,睡棕绷、竹榻,睡地板、阁楼、折叠床,睡席梦司——一段时间资本家席梦司拖到弄堂里开膛破肚,看到剥开的一件,里面没有弹簧棉花鸭毛,100%旧稻草,一个工人阶级说,咦?!就是老家拉块苏北乡下,也铺新稻草“困觉”呀
期刊
感觉上,从本届雅典奥运会开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正式一步一步接近。眼睛便一亮。有点吃了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意思,也像这顿还没开吃,已然盼着下一顿的意味。国家办奥运,大家都出线,直接进入决赛,比较吃力的足球,也笃定。机会难得。  我发现其中有一些值得珍视的思想,有的可升华为物质,有的可升华为精神;许多中国人为此欢呼,都是崇高的爱国主义体现;到时候,一定会有组织得很好的“啦啦队”,很煽情地挥动国旗
期刊
在走进斯佛尔扎城堡前,我想像与中国的羌寨城堡、钓鱼台城堡等似乎没有两样,无非都是为防御而修建的。直到我穿过加伊罗利广场,从圆门走进斯佛尔扎城堡,才发现该城堡远远出乎我的想像,其宏伟和庞大都大大超过钓鱼台城堡、羌寨城堡。  一位当地的导游小姐取代了从巴黎来的林导。这位小姐祖居香港,来意大利已10年了。个子不高的她,肤色黝黑,椭圆形脸,不算漂亮,但蛮有精神。谈起斯佛尔扎成堡,她真是如数家珍。   建造
期刊
很多年前了,位于上海虹许路的那片住宅区就叫古北新区,它们是最先推出的商品房中的佼佼者,购买者中不乏来沪投资经商的外国人士,当然不少有钱的中国人也在那里露了富。现在看来,那地方似乎有点落伍了,但仍不失其高雅的品味,它在当代上海住宅发展史上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说古北小区的高雅,是因为它仍在发展,特别是周边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就更具备了强盛的生命力。新近出现的一条虹梅路休闲街,令人刮目相看。新的建筑物
期刊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我在一年中最阴冷的日子里,踏进了沪闵公路边上的长安公墓,天上正飘着小雪。这是1967年1月。     听说上海的公墓里正在“造反”,“扫四旧”,父亲着急了,让我马上去看看祖父、祖母的坟地。我看到了什么?我呆住了——方圆数百亩的公墓,到处石碑倒地,棺盖撬出,坟穴变成窟隆。触目皆是被掘出的石灰和风化了的寿衣碎片。无数白骨七零八落地暴露在青天之下。悲哉!我的祖父祖母也不能幸免于难。面对着棺木的残段和凄
期刊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举行盛大晚会,招待时装界头面人物,所有到会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服装、发型和化妆上。跟她一一握手的是英国最懂得打扮的人士。我记得她穿着黑色织锦缎,戴着钻石手镯,头发定了型,一丝不乱,脸上妆化得十分讲究。   可是从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得出撒切尔夫人在化妆上显得太匆忙了。她在脸上敷了太多的粉以致把她眼睛周围的皱纹都填满了。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对我说:“首相太忙了。她刚开完
期刊
虽然马加爵事件已经划上了一个句号,但是对于2004年来说,他无疑已经成为了年度的热门人物。当整个中国的每个角落都贴满了他的照片时,任何一个明星都会心生嫉妒。自我有记忆以来,似乎还没有一个通缉犯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校园暴力事件——四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对于现在云南大学的师生来说都将是一生不灭的记忆。  校园本该是纯洁的求学之地,如今怎么就演变成了暴力事件的
期刊
“嗨!大家好,我是柳丝丝,Lois,1980s.eom新闻频道的主持人。今天是我为大家最后一次主持这个节目,因为,明天我就要退休了,与很多网友二样,即将可以享受退休后的时光。好,那么先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闻快报吧。(屏幕上显示出一行字:请各位用户打开多媒体播放系统,以便更好地收听、收看新闻)今天是2050年3月23日,星期五,今天的天气情况是……”  当柳丝丝用一如既往的甜美但具金属质感的声音播报新
期刊
短信发来的时候我是在五月的前端。至少是在这段时期,我处在庞大的昏迷中。  短信是阿SIN发来的。这个名字显示在短信发信人一栏中时,我并没有任何感觉,如同睁眼睡眠的城市。有无数个确定飞至眼前,暗示出发信人的身份与我是疏远已久的。  他说,我已经回香港了。  在城市中,其实每天你都会遇见很多名字,再忘却很多名字,循环往复,不疲不倦,就像四季更替。  我开始在记忆里寻找一个名字。这段思考的旅程异常疲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