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大师评析名女人的化妆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lian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举行盛大晚会,招待时装界头面人物,所有到会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服装、发型和化妆上。跟她一一握手的是英国最懂得打扮的人士。我记得她穿着黑色织锦缎,戴着钻石手镯,头发定了型,一丝不乱,脸上妆化得十分讲究。
   可是从一个细节上可以看得出撒切尔夫人在化妆上显得太匆忙了。她在脸上敷了太多的粉以致把她眼睛周围的皱纹都填满了。当时在场的一个人对我说:“首相太忙了。她刚开完一个重要会议,只花了几分钟化妆一下就赶到这儿来了。”
  匆忙也好,从容也好,反正这个掌管着大英帝国的女人总算又风风火火筋疲力尽地度过了她日理万机的又一天。你能否想象撒切尔夫人哪一天不用深色唇膏而改用红色唇膏?红色看上去美丽,但是撒切尔夫人不单是为了美丽,她需要权威,黑色唇膏使一个女人显出权威性。
  上星期一个对公司经理所做的调查显示:经理喜欢他们的女雇员化妆,而不赞成她们素面朝天。尽管女权主义者势力日益强大,他们反对老板们要求女雇员化妆,认为这是性别歧视,老板根据外貌挑选女雇员是非法的。但是到了21世纪,女人们照样化妆。你不妨问任何一个女人,她会告诉你唇膏和睫毛膏是两件极为重要的武器。有权势的女人都懂得化妆的重要性。在古代埃及,化妆比服装重要。那时贵族女人都是浓妆艳抹的。她们的脸上涂着铅粉,眼圈上抹着绿色眼影,而身上只穿一袭素色长袍。埃及女王克里奥巴特拉利用她的浓妆征服了罗马的凯撒大帝。她的化妆不仅增加了她的魅力,更显示了她的权力,不同与一般的女人。
  统治英国近半个世纪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在位)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总是以白铅粉敷脸和鲜红色的紫草膏涂唇。伊丽莎白二世(当今的英国女王)随身小包里总是带着一只金质小粉盒和暗红色唇膏以备随时补妆。她跟撒切尔夫人一样,总是将粉敷得太厚。
  让我们再来看看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她如果不是靠化妆将她从一个野女人变成一位大美女,她怎么可能成为第一夫人?更别说是自己去竞选什么参议员或是总统了。
  她的入时的服装、烫直了的仔细定型的头发、灰褐色的眼影、褐色的唇膏——这一切构成了她的全套打扮。跟多数的美国职业妇女一样,她的服饰和化妆可以说是十分讲究,极为精致,完美无缺。我很钦佩她。美国人也这样要求她。外表美丽并不给人以她缺少智慧的印象,而是恰恰相反。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的化妆跟克林顿夫人有相似之处。她在进入唐宁街之前化妆并不高明,不像一个第一夫人。她所犯的错误是让我们这些化妆师了解了她的私人秘密。据我所知,她在公关问题上有好几次出问题,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发表了一幅照片:跟化妆大师卡罗尔坐在她的床沿上,让卡罗尔给她化妆。化妆是一件好事,但是让全世界看到她在化妆却不是美妙的镜头。我再说一句:首相和他的夫人似乎不太懂得化妆的要领。布莱尔妆化得太浓,并且,英国广播公司的化妆师告诉我,他往往懒得卸妆。
  女权主义者并不担心化妆的威力。实际上只有70年代的烧胸罩者(激进的妇女解放运动分子。——译者)才支持完全不化妆。在那个时代凡是在工作场所化妆的女人会被人耻笑,因为只有妓女和演员才化妆。1926年,美国的梅西百货公司(一家很大的跨国百货公司,有很多连锁店。——译者)的经理把一个化妆的女店员开除掉,他说:“我们是百货公司,不是歌舞团。”
  如今有权势的女人很少有不化妆的。温莎公爵的夫人每天要做三次头发。她的化妆师说:“她对这事十分认真,好像是在办公一样。”
   根据一个调查:女人比男人更不愿意雇用不化妆的女子。
  
  至于我自己,在我开始写作生涯以前,我很少花时间修指甲。不过我很喜欢红色指甲。通常我在跟别人见面之前匆匆地花5分钟涂一下指甲。可是有一天我出了一个大洋相:我在跟一个顾客谈一笔生意的时候挥舞着双手,突然发现左手涂着红色指甲油而右手没有涂。当然,后来这笔生意没有谈成。
  对于处在第一线的妇女来说,化妆是保护层。如果对方向你施加压力,你可以安之若素。没有化妆的脸比较容易受伤害。
  若是有人不同意我的说法,请看下面有趣的统计数字。美国作家雪莉,梅森奈夫的调查显示:化妆的女人平均比不化妆者多挣30%薪水。
  化妆不仅使你得到工作,还让你挣更多的钱。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夏天的某个昏昏欲睡的午后,许多人都没了勤奋好学的样子。这时候,奥运会来了,可以想一点振奋人心的事儿。  从1984年开始,我们接触到了奥运,转眼,20年过去了,中国人阅读奥运的能力,在2004年雅典,会有个升华。过了雅典这一站,北京便是眼面前的事儿了。  在奥运的日子里,有运动员感冒服了药而药检呈阳性,被收回了到手的金牌。我正好有点感冒,服药,一愣,想,我现在如果药检,一定也是呈阳性,
期刊
写满两张A3纸的名单,放在我的包里。到今天,已经有足足八个年头了。  这份复印的名单是手写的,上面不仅有参加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上海人的全部名单,还有简单的背景资料。有他们的年龄、参赛的项目和在沪的原属单位,有家庭住址、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单位、有启蒙教练,等等。只要其中有人夺得金牌,或者是打破记录什么的,即可就按图索骥,进行采访报道。  已经记不起来是谁发给我这两张A3纸
期刊
在奥运会的日子里,我目睹了浩如沙场的旌旗和国人汇聚一处大声呐喊的壮观场面,心里却在想着,我们大多数人仅仅是沧海一粟,做着可能永远和升国旗奏国歌无关的事儿。我们是否还有兴趣做事,我们为什么而做事。许多这样的念头盘旋在脑袋里使我困扰,而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将在很长一个时期追随着男人,直至永远。  曾经有个叫瓦尔德内尔的中年男人,在奥运的背景下演绎了他的奋斗史;他要创造理想的结局,并且几乎接近终点;
期刊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说明了季候。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因为严寒,乌鸦都无法睡眠,所以还在啼唤。半夜里已经月落,想必总在深秋或初冬的上弦。旅客在船中睡眠,这不是愉快舒服的睡眠,而是有羁旅之愁的睡眠。这一夜的睡眠又无人作伴,只有江上的枫树和夜渔火光与旅人相对。这一句本来并不难解,只是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对愁眠,就是伴愁眠之意。后世有不解诗的人
期刊
年轻人做事一向不周到,有年春天奉命领到咸菜窝头,直奔大兴安岭灭火,结果这帮乌合之众在大山瞎转整天,漫说发觉火灾现场,火星子不见一颗;天色渐黑,有人才突然叫到:晚上怎么过夜?!  以前他们在上海,睡棕绷、竹榻,睡地板、阁楼、折叠床,睡席梦司——一段时间资本家席梦司拖到弄堂里开膛破肚,看到剥开的一件,里面没有弹簧棉花鸭毛,100%旧稻草,一个工人阶级说,咦?!就是老家拉块苏北乡下,也铺新稻草“困觉”呀
期刊
感觉上,从本届雅典奥运会开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正式一步一步接近。眼睛便一亮。有点吃了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意思,也像这顿还没开吃,已然盼着下一顿的意味。国家办奥运,大家都出线,直接进入决赛,比较吃力的足球,也笃定。机会难得。  我发现其中有一些值得珍视的思想,有的可升华为物质,有的可升华为精神;许多中国人为此欢呼,都是崇高的爱国主义体现;到时候,一定会有组织得很好的“啦啦队”,很煽情地挥动国旗
期刊
在走进斯佛尔扎城堡前,我想像与中国的羌寨城堡、钓鱼台城堡等似乎没有两样,无非都是为防御而修建的。直到我穿过加伊罗利广场,从圆门走进斯佛尔扎城堡,才发现该城堡远远出乎我的想像,其宏伟和庞大都大大超过钓鱼台城堡、羌寨城堡。  一位当地的导游小姐取代了从巴黎来的林导。这位小姐祖居香港,来意大利已10年了。个子不高的她,肤色黝黑,椭圆形脸,不算漂亮,但蛮有精神。谈起斯佛尔扎成堡,她真是如数家珍。   建造
期刊
很多年前了,位于上海虹许路的那片住宅区就叫古北新区,它们是最先推出的商品房中的佼佼者,购买者中不乏来沪投资经商的外国人士,当然不少有钱的中国人也在那里露了富。现在看来,那地方似乎有点落伍了,但仍不失其高雅的品味,它在当代上海住宅发展史上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说古北小区的高雅,是因为它仍在发展,特别是周边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就更具备了强盛的生命力。新近出现的一条虹梅路休闲街,令人刮目相看。新的建筑物
期刊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我在一年中最阴冷的日子里,踏进了沪闵公路边上的长安公墓,天上正飘着小雪。这是1967年1月。     听说上海的公墓里正在“造反”,“扫四旧”,父亲着急了,让我马上去看看祖父、祖母的坟地。我看到了什么?我呆住了——方圆数百亩的公墓,到处石碑倒地,棺盖撬出,坟穴变成窟隆。触目皆是被掘出的石灰和风化了的寿衣碎片。无数白骨七零八落地暴露在青天之下。悲哉!我的祖父祖母也不能幸免于难。面对着棺木的残段和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