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在不断求解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in1985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嘉——
  不能违反教育规律
  朱永嘉,历史学者,上海市前市委常委。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等。
  《教育》记者:钱学森批评教育工作部门的领导,拿过去封建官僚系统管理行政官僚的办法来管理和选拔人才了,这对学校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朱永嘉:钱学森对教育提出两点批评:一是长期以来实行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恢复教师职称制度以后,在如何评职称、提级别的方法上有问题,过分强化了职称的高低,实际上借助行政上的等级制度强化了大学教师之间的等级关系。他说:“这是落后阻挡了前进,违反了教育的规律。”
  钱老自己写的文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也曾到一所重点高等院校去听课,听了两节内容相关联的教学课,感到教师讲的太繁琐,连习题也在课堂上讲,有的学生连笔记都不记!课后我找两位教师说,我说两节课改成一节课就行了,留下习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学效果会好些,而上课时间也减少了。我说,这不是很好吗?两位教师说,他们同意我的意见,但不能照我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因为那样办,有些学生不习惯,是灌惯了改不过来了,就会向教师提批评意见,‘条子’多了,教务部门考察,就会影响教师评职称,提级别!这是落后阻碍了前进,不准前进!”
  《教育》记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遵循教育规律?
  朱永嘉: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教育必定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就以钱老的成长为例吧。钱老在著作里是这样说的:“从我个人的实践来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当然是由于党和人民的培养,但这与我在旧中国24年所受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也有很大关系……上世纪20年代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当时这个学校的特点是考试制度,或说学生对考试形成的风气,学生临考是不作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就是说对这样的学生,不论什么时候考,怎么考都能得七八十分。这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很深刻和现代化。”
  教学的要领在于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不在背诵和记忆,这不是说背诵与记忆不重要,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但学而不思则罔,思,便是要会分析,会批判,会提出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唯有那样才能创新。
  《教育》记者:我国现今教育现状反映了教育的哪些根本性问题?
  朱永嘉:这些年在中学教育也树了一个样板,这个样板就是河北省衡水市的衡水中学,这所中学在历年高考中,屡拔头筹。这是一个寄宿制中学,实行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采取极其严格的班级管理和考核制度。为了争取高考的好成绩,学生在校内的生活以分钟计算,自由完全被限制了。这是我国教育方针上的失误衍生出来的产品,教育产业化了,学校成了学店,教育也商品化了,从管理上讲,它通过可以量化的办法,是更方便了,但出不了杰出的世界一流人才。
  《教育》记者:我国基础教育方针有所偏颇,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哪里需要改进?
  朱永嘉:对此,我用钱老自己的感受来回答。钱老讲到读大学时是这样说的:“由于我有这样一个中学的基础,当我进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年是学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但这个大学与师大附中不同,考个80多分不算好学生,得考95分以上才行。所以我的功用在背诵上去了,以应付考试。因此我在上海交大4年中,只有两个学年收益比较大。”钱老在这里提出了大学学制的改革问题,大学的教学方法问题,大学的学制用不到都是四年,可以是两年制的职校,是技术型的人才,四年制应是开发型的人才的培养。
  郑也夫——
  过度复习带来伤害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开放以后最早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社会学家。著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吾国教育病理》等。
  《教育》记者:您认为我国现行教育有哪些问题?
  郑也夫:基础教育摧毁了潜在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想象力,靠的是什么:复习。接受新东西是亢奋的,复习是沉闷的,复习超过两遍就不是好事,高三整整一年在复习。拉过一年磨,终生无缘千里马的行列。一切事情都有度,过犹不及,发展教育也不例外;学历通货膨胀比真正的通货膨胀还要坏,它浪费了年轻一代的时间和精力,这要比物质资源更宝贵。
  《教育》记者:高中学生为了能读一所好大学,存在过度复习现象,可是不复习就读不了大学,读不了大学就没有出路,绕来绕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郑也夫:缓解高考竞争似乎有两条途径:扩招和分流,扩招只是将竞争推迟,分流才是釜底抽薪,即一部分不参加高考,学别的去了。以英国正在复活的学徒制为例,自2005年至2012年学徒制人员分别为:17.5万,18.5万,22.5万,24万,28万,40万。其间2009年,英国政府服务平台“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成立,向有招收徒工需求的雇主和想成为学徒的个人提供信息和帮助。并且国家制定了学徒制培训标准,为学徒培训岗位提供资助。复活和革新学徒制在中国具有格外的意义,因为更符合中国的重视个人关系的文化传统。
  如果非要为了应付考试复习,也要尽量少复习。有一个好方法,就是“以新带旧”的替代方式,在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对已学过内容的复习。因为这过程包含新内容,如此不经意的、非专门的复习,不会造成无聊、扼杀好奇心。子曰“温故而知新”,显然也不是指过度复习,因为当时还没有科举制度,不需要为考试而过度复习。此话意思是可以理解为温故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上述方法可以说是“求新而温故”,为了读懂新知识才去温习旧的。
  我有两位老友,现在其中一位是资深英语教授,另一位是很有成就的语言学家,他们的英语就是在黑龙江农场漫漫冬夜中凭强烈好奇心“偷听敌台”(美国之音)打下基础的。
  《教育》记者:除了过度复习外,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学生创新的因素?   郑也夫:打通文学和科学的科学史作为一门课程,因为它可以让文科的学生喜欢科学,让理科的学生喜欢史学和哲学。科技史对文科学生有极大的好处,很多文科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是因为微观上他们拙于计算。科技史不是教授学生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而是教授他如何理解科技的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李延保——
  打破门户、学科壁垒
  李延保,数学教授,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教育》记者: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潜质方面,高校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李延保:近年来,我国高校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许多努力和探索。许多研究型大学在构建“科学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注重建设“基于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跨学科的学术环境和人文与创新结合的实践环节”。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中国大学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是跨学科的广度;第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彼此挑战,以及挑战老师。当年钱伟长先生在上海大学当校长时就主张“破四堵‘墙’,即破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科研、老师与学生这四堵‘墙’,实现‘连通’。”
  《教育》记者:在创新领域,我们的教育还存在哪些障碍?
  李延保: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试图在清华大学培养“未来世界计算机领域的一流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是,仍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国外计算机前沿的研究都是在交叉学科领域当中,“跨学科交流,跨界培养”是国外当前一流大学发展的趋势。而在我国,传统的门户、学科等壁垒尚未打破,不同学科的学者之间的思辨、交流还未完全畅通。大学学科布局的综合并不等于学科内涵的综合,这都和传统文化观念相关。必须看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这是创新型人才必须有的知识基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想象力和批判精神,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记者:您认为国内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思维方式上差别在哪里?
  李延保:要进一步营造重视“科学”的校园文化,培养“逻辑和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以及改进教育教学中的“科学方法”。在思维方式上,要把中华文化“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和西方文化讲求“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结合起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辨结合起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辨能力。
  朱永新——
  给高校办学自主权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教育》记者:“钱学森之问”已经提出十年了,十年过去,许多高校花费巨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可是却没有多少起色,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朱永新:我一直在想,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可谓不高,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的拔尖人才?表面上,这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但是,这背后其实是一个体制问题,即如何让教育家办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培养模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好像农民知道该怎么种地,把自主权交给他就行了。那么,为什么出不了真正的教育家?一言以蔽之,就是对学校管得太死。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有声望的教育家,如北大校长蒋梦麟和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学拥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存在行政化问题,大学校长也没有行政级别。
  《教育》记者:同样的土壤,除了行政化对大学的影响,还有别的原因吗?
  朱永新:教育家刘道玉先生曾统计过,美国大学校长平均任期12.2年,而中国大学校长平均任期为5.2年。由于任期太短,大学书记和校长频繁被换下,就像玩走马灯一样。在换届高峰年份,教育部一名分管的副部长,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各大学去宣布换届名单。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也没有任期限制。像梅贻琦,从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到1948年离开清华到台湾,服务清华大学17年,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有人说,梅贻琦一生只做成一件事,就是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所大学需要很长的时间去设计规划它的定位、规模与特色。
  《教育》记者:大学实行办学体制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影响?
  朱永新: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那时就明确规定,“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一长制容易脱离党委领导,所以是不妥当的”。更具有制度意义的是,2000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升格为副部级。这次重新确定了“副部级”大学,本意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却强化了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加重了高校行政化。
  “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他们以教育为己任,遵从教育规律,首先对学校和学生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可是,由于高校领导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高校领导的选拔权、任命权、考核权、评价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高校领导很难做到不唯上是从,主要按照政府部门的文件、指令办学,造成大学“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和个性,很难真正体现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意志。
  《教育》记者:您认为中国大学的出路在哪里?
  朱永新:从文化传统来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准,一切为了做官的思想倾向仍长期存在。在这种官本位意识弥漫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行政权力已经超出它本来应该起作用的范围了,高校也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封闭、垄断,缺乏竞争与活力,高度行政化、官本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真正的教育家很难脱颖而出。要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首先应给予高校应有的自主权。这才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所在,舍此别无他途。   葛剑雄——
  还需要社会土壤配合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记者:您认为中国冒不出杰出人才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葛剑雄:根据《教育改革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也就是说,到2020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的人能够进入大学。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学的,它们的毛入学率在50%左右,不会超过60%。就算达到60%,也还有40%的人上不了大学,为什么就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恶性竞争?因为在义务制教育结束后,学生就开始分流了,一部分人根据个人的特长、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不上大学。剩下的人也不会都选常青藤大学或顶级的大学,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太理想、估计自己又拿不到奖学金的就选所在地的州立大学,学费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进一步深造研究的会找实用型的大学;申请失败的学生也会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机会。
  可是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都将上大学、上名校为唯一目标,根本原因是青年的出路很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差。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
  《教育》记者:社会对没有学历的人发展存在哪些限制?
  葛剑雄:农村孩子只有上了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城里人,才能拥有城市户口或合法的居留证,才有可能有比较体面的职业,过比较舒适的生活。城里的孩子也只有上大学一条路,因为现在做什么都讲学历。就是在工厂企业,没有大学学历的人一般当不了管理人员,侥幸当上了也得补一张文凭才能巩固。前年,学校图书馆要招古籍修补人员,人事处说要本科毕业,我说要本科干什么,中专就可以了,后来我让步改招大专。修补古籍难道博士会修得最好吗?以前不少没有文化的人修补得也很好,并且能在工作过程中学到文化。我们图书馆一个干得很好的小伙子,就因为只有同等学力的大学文凭而不能转正。
  《教育》记者:现在大家学历普遍提高了,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葛剑雄:解决青年的出路问题,不是大学也不是幼儿园的事情,而是政府、社会的事,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以及本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解决好这个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后都有体面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才能够保证各级学校是良性竞争,也能保证各种人才得到发挥,也能够使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使孩子成才。一味将社会的责任推到学校,这对政府来说是不负责任,对舆论来说是误导,对家长来说加重了不必要的负担,对孩子来说扼杀了个性,迫使他们走这样一条独木桥。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教育的实质问题。
其他文献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处于寡头垄断下的有限竞争状态.世界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明,由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及规模效益显著等特点,寡头垄断是石油石化产业在市场和法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亲近数学、体验数学、探究数学和应用数学,直至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喜爱数学,走进数学。  在学习情境中亲近数学  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
期刊
学校文化是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的文化。学校文化的形成为素质教育创设了潜移默化的环境,学生正是在学校文化熏陶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自身良好的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的生存、生活空间逐渐扩大,社区成为他们追求校外社会生活的主要立脚点。由此,创造有利于青
信息技术课在初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技术能力,还要提高初中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个人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从行动中落实,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初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新庄小学是一所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地处萝岗区永和街。生源主要是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应当享受平等的教育。  享受公平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事物,倘若没有了个性,就会顿失光彩和魅力。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如果都是“千人一面”,那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单调和平庸。同为名山,华山以“险”
<正>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面对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的挑战和机
生命教育: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包括体育,以健康的身体为目标。但,一个人如果只是身体健康,却不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何意义?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
要出领袖产品先出差品领袖安徽的陈凯教授,设计出一家"职业企业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产品一企业家,均具有十大能力:对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方案的决策能力;对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