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上。课堂上,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知识点用巧妙的问题串联起来;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学会合作、分享、评价、反思,从而形成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和体验对于师生双方而言无疑是教学相长。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本文以《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为例,对问题式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反思。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79-02
引 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对校园周围的环境、家庭环境和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具有话语权,一提及这些话题,学生便容易被打动、吸引;学生也向往远方的世界,教师如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设置问题情境,也会使学生兴趣盎然[1]。因此,一堂优秀的问题式教学,开始的问题情境尤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实验、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课堂,接着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豁然开朗。
一、问题式教学与问题的设计
地理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关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鱼”,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渔”,从有“鱼”到会“渔”,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互助和自我的认同。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一筹莫展,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发现问题、生成新的问题,还能锻炼口才,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千辛万苦,当自己的认知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便能形成自信心,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设置什么问题、设置几个问题、问题以什么顺序出现,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做好预设。问题的提出要紧扣问题情境,教师应让问题情境成为一条主线,让问题情境在问题中不断闪现、若隐若现,以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力;问题的表述要严谨,语言力求精练准确,这样才能不引起歧义和误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切忌大而空,要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问题的设置要层层递进,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画图、计算、读材料、审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指图、板演、讲解,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讨论、辩论,合作做实验。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安静,让学生学会安静地倾听别人的见解,学会安静地总结和反思[2]。
二、问题式教学的案例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具体考试要求为: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温度是物理概念,盐度类似于浓度,是化学概念。学生厘清现象之间的关系,就提炼出了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对此展开思考:掌握了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把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作为课尾的升华还是作为课堂的导入呢?带着这些想法和疑惑,笔者开始了磨课的过程,经过不断推敲,设计出最终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教师展示“渤海结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会对哪些人类活动产生影响?接着问0℃的海水是不是就结冰了?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结冰点跟盐度有关,并继续提问:什么是盐度呢?有同学尝过海水的味道吗?最后,教师展示长芦盐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
探究活动一:海水的温度。
教师利用教材25页图3.3“2月份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170°W经线,并在这条经线上标注5个点,使它们分别位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纬50°,分别标注为A、B、C、D、E。教师让学生读出A、B、C、D、E五点的水温,并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按此方法再进行判读,你能推测出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利用教材24页图3.2“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读出三个观测站表层的水温,并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再让学生读出三个观测站1千米深处的水温。教师据此提出问题: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接着教师让学生画出50°N纬线,在该纬线的大洋东岸和西岸各取一个点,分别标注为F和G,读出F、G两点的水温,据此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按此方法再进行判读,你能推测出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利用教材25页图3.34“8月份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提问:我国渤海2月和8月的水温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南、北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探究活动二:海水的盐度。
教师带领学生读PPT上的图“世界8月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让学生尝试概括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教师利用教材26页图3.6“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让学生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思考副热带海区的盐度比赤道附近高的原因。接着,教师让学生在图上画出35°N纬线,并在该纬线的大洋东岸和西岸各取一个点,分别标注为F和G,让学生读出F、G的盐度,据此提问:你能推出测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60°N附近海区的盐度低于60°S附近海区的盐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本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仍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温度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而盐度相对比较遥远,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放一盆盐水在室外,让学生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或降低盐度。
结 语
教师研究透教材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设置贴近学生生活或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信,从而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李宏.浅谈问题式教学[J].成功(教育),2009(05):93.
赵生龙,周雪梅.问题式教学下地理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2):22-23.
作者简介:杨玲(1981.7—),女,江苏扬中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常州市教学能手。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79-02
引 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对校园周围的环境、家庭环境和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现实具有话语权,一提及这些话题,学生便容易被打动、吸引;学生也向往远方的世界,教师如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设置问题情境,也会使学生兴趣盎然[1]。因此,一堂优秀的问题式教学,开始的问题情境尤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实验、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课堂,接着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豁然开朗。
一、问题式教学与问题的设计
地理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关注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鱼”,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渔”,从有“鱼”到会“渔”,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同伴的互助和自我的认同。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可能会一筹莫展,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发现问题、生成新的问题,还能锻炼口才,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千辛万苦,当自己的认知得到同伴和教师的肯定时,学生便能形成自信心,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设置什么问题、设置几个问题、问题以什么顺序出现,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做好预设。问题的提出要紧扣问题情境,教师应让问题情境成为一条主线,让问题情境在问题中不断闪现、若隐若现,以吸引学生持久的注意力;问题的表述要严谨,语言力求精练准确,这样才能不引起歧义和误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切忌大而空,要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问题的设置要层层递进,应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吸引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
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画图、计算、读材料、审材料,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指图、板演、讲解,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讨论、辩论,合作做实验。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安静,让学生学会安静地倾听别人的见解,学会安静地总结和反思[2]。
二、问题式教学的案例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的具体考试要求为: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水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温度是物理概念,盐度类似于浓度,是化学概念。学生厘清现象之间的关系,就提炼出了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对此展开思考:掌握了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后,我们可以把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作为课尾的升华还是作为课堂的导入呢?带着这些想法和疑惑,笔者开始了磨课的过程,经过不断推敲,设计出最终的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教师展示“渤海结冰”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会对哪些人类活动产生影响?接着问0℃的海水是不是就结冰了?然后,教师告诉学生结冰点跟盐度有关,并继续提问:什么是盐度呢?有同学尝过海水的味道吗?最后,教师展示长芦盐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了解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
探究活动一:海水的温度。
教师利用教材25页图3.3“2月份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要求学生在图中画出170°W经线,并在这条经线上标注5个点,使它们分别位于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纬50°,分别标注为A、B、C、D、E。教师让学生读出A、B、C、D、E五点的水温,并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按此方法再进行判读,你能推测出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利用教材24页图3.2“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读出三个观测站表层的水温,并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再让学生读出三个观测站1千米深处的水温。教师据此提出问题: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接着教师让学生画出50°N纬线,在该纬线的大洋东岸和西岸各取一个点,分别标注为F和G,读出F、G两点的水温,据此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按此方法再进行判读,你能推测出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利用教材25页图3.34“8月份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提问:我国渤海2月和8月的水温分别是多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南、北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探究活动二:海水的盐度。
教师带领学生读PPT上的图“世界8月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让学生尝试概括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教师利用教材26页图3.6“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及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让学生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思考副热带海区的盐度比赤道附近高的原因。接着,教师让学生在图上画出35°N纬线,并在该纬线的大洋东岸和西岸各取一个点,分别标注为F和G,让学生读出F、G的盐度,据此提问:你能推出测什么规律?想一想为什么?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60°N附近海区的盐度低于60°S附近海区的盐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表格: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三、本节课的反思
这节课仍存在一些待改进之处,温度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而盐度相对比较遥远,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放一盆盐水在室外,让学生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或降低盐度。
结 语
教师研究透教材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设置贴近学生生活或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信,从而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李宏.浅谈问题式教学[J].成功(教育),2009(05):93.
赵生龙,周雪梅.问题式教学下地理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2):22-23.
作者简介:杨玲(1981.7—),女,江苏扬中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常州市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