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丽仪 (Janice Wong)*时装作家及博主, 最新畅销著作《 我的时尚骚灵》。常为香港及海外时装设计比赛担任评判。微博:http://t.sina.com.cn/janicewong
4月号新加坡版《时尚芭莎》与普拉达携手打造的春夏时装大片,题为《北京进入普拉达》 (Peking Into Prada) ,在街头的水果货摊上是普拉达的包包,围拢的是基层人民,总不会天真地以为这象征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吧?
《北京进入普拉达》大片中的村妇披着普拉达皮草披肩,民工则挂着普拉达包包,各自与他们本身的着装混合搭配,是嘲讽弱势社群吗?
理查德·阿维顿于1995年拍摄的美女与骷髅大片,示范了什么是恰当的讽喻。
最近在网络上争论得最火的新加坡《时尚芭莎》与普拉达( Prada ) 携手打造的春夏时装大片,以北京街头市井为背景,以及小贩、民工、村妇等基层百姓为模特,将普拉达单品与他们本身的着装混合搭配,产生一种穿着与身份的强烈矛盾冲突感,有人喜欢,认为充满创意;有人不,觉得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而我的本能反应是,天啊!它已不只关乎奢侈品品牌形象是否地恰当呈现的问题,而是嘲弄了一个国家的基层人民,令我产生强烈的忐忑不安感,久久挥之不去,亦难以认同所谓创意。正如艾莉森·卢里(Alison Lurie)在《解读服装》( The Language of Clothes) 一书说:“服装是一种符号系统。服装语言就像说话一样,除了包含禁忌字眼之外,还有现代字和古字、本土话和外来语、方言、俚语和粗话。”如果说话中方言、俚语和粗话太多会是怎样?何况这种以强烈反差对比手法拍摄的时装大片在西方早已流行多年,但象征金钱、权力和名气的时尚界从不会向弱势社群嘲讽,而是自嘲。
这辑时装大片为什么会有这种拍摄意念?是要反映天朝的严重贫富落差,还是讽刺西方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命运?又或奢侈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无意揣测其背后意图,虽然我会一厢情愿地想,或是无心之失。因为在这行业呆久了,会发现年轻的摄影师和造型师往往只爱追求视觉的美艺效果和冲击力,模仿西方时装大片的拍摄手法,但常忽略图像背后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象,结果变成了一台失准的复印机。
相反,西方的时尚摄影师在处理这种充满强烈对比和矛盾冲突元素的时装大片,不只技艺和风格成熟,亦呈现了独特的思想和内涵,达到 “文质”互相呼应。像以此最享负盛名的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早于上世纪50年代以身穿克里斯汀·迪奥( Christian Dior )华丽高级定制晚装的模特与马戏团里的大象合影,产生一种小巧与庞大的强烈反差对比感,烘托出模特儿的纤巧身型,这便是传世经典 《Dovima与大象》照片。Richard Avedon晚年更经常拍摄一些带矛盾冲突元素和超现实反讽意味的时装和人像 图片,像美女与骷髅在颓垣败瓦中以金钱调情,暗喻时尚界的虚荣靡烂;又或将当年事业如日方中的约翰·加利亚诺( John Galliano)拍得像一个疯汉,看后只会令人会心微笑,Gallinao 又确是时尚界的疯子。而阿维顿这些反讽隐喻总不会以弱势社群为嘲讽主角,因为他还是一位关怀社会的人文摄影师。
在时尚界工作20多年,由第一本国际中文版时尚杂志进入大中国市场,到香港娱乐八卦周刊向时尚类别的开拓(及转型为综合杂志),我都扮演着参与以至领军角色。后来我又开店代理欧美设计师品牌,再以写作为业,始终不离时尚范畴。少有人知道,我还做过形象设计和美术指导,多年媒体生涯,训练了我对照片的知识和敏感。
当然,这不是倚老卖老、强制给艺术披上意识形态的外衣,从来时尚达人都不是那种关心政治和社会的动物,但是否代表脑残也能混?看看加利亚诺吧,多年前曾以街头流浪汉着装作为迪奥高级定制女服的设计灵感,结果惹来法国社会团体抗议。今天他又作出反犹太言论,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干艺术底事?
4月号新加坡版《时尚芭莎》与普拉达携手打造的春夏时装大片,题为《北京进入普拉达》 (Peking Into Prada) ,在街头的水果货摊上是普拉达的包包,围拢的是基层人民,总不会天真地以为这象征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吧?
《北京进入普拉达》大片中的村妇披着普拉达皮草披肩,民工则挂着普拉达包包,各自与他们本身的着装混合搭配,是嘲讽弱势社群吗?
理查德·阿维顿于1995年拍摄的美女与骷髅大片,示范了什么是恰当的讽喻。
最近在网络上争论得最火的新加坡《时尚芭莎》与普拉达( Prada ) 携手打造的春夏时装大片,以北京街头市井为背景,以及小贩、民工、村妇等基层百姓为模特,将普拉达单品与他们本身的着装混合搭配,产生一种穿着与身份的强烈矛盾冲突感,有人喜欢,认为充满创意;有人不,觉得伤害了中国人的自尊。而我的本能反应是,天啊!它已不只关乎奢侈品品牌形象是否地恰当呈现的问题,而是嘲弄了一个国家的基层人民,令我产生强烈的忐忑不安感,久久挥之不去,亦难以认同所谓创意。正如艾莉森·卢里(Alison Lurie)在《解读服装》( The Language of Clothes) 一书说:“服装是一种符号系统。服装语言就像说话一样,除了包含禁忌字眼之外,还有现代字和古字、本土话和外来语、方言、俚语和粗话。”如果说话中方言、俚语和粗话太多会是怎样?何况这种以强烈反差对比手法拍摄的时装大片在西方早已流行多年,但象征金钱、权力和名气的时尚界从不会向弱势社群嘲讽,而是自嘲。
这辑时装大片为什么会有这种拍摄意念?是要反映天朝的严重贫富落差,还是讽刺西方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命运?又或奢侈品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无意揣测其背后意图,虽然我会一厢情愿地想,或是无心之失。因为在这行业呆久了,会发现年轻的摄影师和造型师往往只爱追求视觉的美艺效果和冲击力,模仿西方时装大片的拍摄手法,但常忽略图像背后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象,结果变成了一台失准的复印机。
相反,西方的时尚摄影师在处理这种充满强烈对比和矛盾冲突元素的时装大片,不只技艺和风格成熟,亦呈现了独特的思想和内涵,达到 “文质”互相呼应。像以此最享负盛名的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早于上世纪50年代以身穿克里斯汀·迪奥( Christian Dior )华丽高级定制晚装的模特与马戏团里的大象合影,产生一种小巧与庞大的强烈反差对比感,烘托出模特儿的纤巧身型,这便是传世经典 《Dovima与大象》照片。Richard Avedon晚年更经常拍摄一些带矛盾冲突元素和超现实反讽意味的时装和人像 图片,像美女与骷髅在颓垣败瓦中以金钱调情,暗喻时尚界的虚荣靡烂;又或将当年事业如日方中的约翰·加利亚诺( John Galliano)拍得像一个疯汉,看后只会令人会心微笑,Gallinao 又确是时尚界的疯子。而阿维顿这些反讽隐喻总不会以弱势社群为嘲讽主角,因为他还是一位关怀社会的人文摄影师。
在时尚界工作20多年,由第一本国际中文版时尚杂志进入大中国市场,到香港娱乐八卦周刊向时尚类别的开拓(及转型为综合杂志),我都扮演着参与以至领军角色。后来我又开店代理欧美设计师品牌,再以写作为业,始终不离时尚范畴。少有人知道,我还做过形象设计和美术指导,多年媒体生涯,训练了我对照片的知识和敏感。
当然,这不是倚老卖老、强制给艺术披上意识形态的外衣,从来时尚达人都不是那种关心政治和社会的动物,但是否代表脑残也能混?看看加利亚诺吧,多年前曾以街头流浪汉着装作为迪奥高级定制女服的设计灵感,结果惹来法国社会团体抗议。今天他又作出反犹太言论,结果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干艺术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