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有机会参加影展、影赛的评选,当然作为编辑几乎每天也都要看不少照片,近来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通过数码方式放大出来的照片日益增多,有时在来稿中占到80%或90%的比例。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数码扩印和放大设备的普及情况。数码设备的广泛应用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就是本文要说的数码过度症。
症状之一,色彩严重夸张。时常有些照片高纯度的红令人心跳,田地、树木翠得晃眼,幽暗的蓝色使人不寒而栗,黄更是好像萤光色,总之这不是我们平时见到大自然斑斓的色彩。
症状之二,锐度恶性加大。调整锐度这是先前传统工艺在暗房里无法做到的,目前只要在图形处理软件里找到调整锐度的选项,轻移鼠标锐度即可随意调整。致使许多照片片片树叶轮廓清晰,好像树贴在山上,山贴在天上。
罹患此症的照片不在少数,依我揣测原因不外乎判断失察、操作有误或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有成语云: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其实对于色彩的些许加强一直是人们的期望,柯达公司的EPP反转片多年来以色彩还原准确著称,几乎是在影室里工作摄影师的首选,在那个时代,追求色彩还原是科技和摄影师的主要目标之一。后来富士公司推出ISO50度的维尔维亚反转片,一下子走红市场,它对红和绿略微夸张的反应,使得影像格外精神。
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即使是晴空万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空气透视现象,远处的山水树木等景物的色彩都有某种程度的减弱,这时维尔维亚和后来柯达出品的E100VS等胶片便显示出优势。其实就是对于近景的色彩,哪怕是色泽鲜艳的花朵,略微夸张一下色彩也会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但凡事都有一个度,掌控在适当的分寸是最佳效果,而逾越分水岭则适得其反。这大概就是辩证法在色彩关系上的体现。
最佳控制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不能像数学公式那样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也无法给出一个数字,标明百分之多少的色纯度和影像锐度是正确的。它依靠的是感觉。
几年前,北京刚有为数不多的数码制作照片设备,价格也比较高,出片的数量当然有限。那时在一大片照片中,艳丽明锐的必然产生冲击力,产生新鲜感,吸引人们的目光。但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新鲜感没有了,冲击力减弱了。再发展便是视觉上的挑剔和厌恶。目前大、中城市数码制作已经十分普及,此时简单而夸张地调整色彩明度、纯度和加强锐度已经没有优势,有时甚至可能变成自伤行为。
症状之一,色彩严重夸张。时常有些照片高纯度的红令人心跳,田地、树木翠得晃眼,幽暗的蓝色使人不寒而栗,黄更是好像萤光色,总之这不是我们平时见到大自然斑斓的色彩。
症状之二,锐度恶性加大。调整锐度这是先前传统工艺在暗房里无法做到的,目前只要在图形处理软件里找到调整锐度的选项,轻移鼠标锐度即可随意调整。致使许多照片片片树叶轮廓清晰,好像树贴在山上,山贴在天上。
罹患此症的照片不在少数,依我揣测原因不外乎判断失察、操作有误或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有成语云: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其实对于色彩的些许加强一直是人们的期望,柯达公司的EPP反转片多年来以色彩还原准确著称,几乎是在影室里工作摄影师的首选,在那个时代,追求色彩还原是科技和摄影师的主要目标之一。后来富士公司推出ISO50度的维尔维亚反转片,一下子走红市场,它对红和绿略微夸张的反应,使得影像格外精神。
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时候,即使是晴空万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空气透视现象,远处的山水树木等景物的色彩都有某种程度的减弱,这时维尔维亚和后来柯达出品的E100VS等胶片便显示出优势。其实就是对于近景的色彩,哪怕是色泽鲜艳的花朵,略微夸张一下色彩也会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但凡事都有一个度,掌控在适当的分寸是最佳效果,而逾越分水岭则适得其反。这大概就是辩证法在色彩关系上的体现。
最佳控制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不能像数学公式那样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也无法给出一个数字,标明百分之多少的色纯度和影像锐度是正确的。它依靠的是感觉。
几年前,北京刚有为数不多的数码制作照片设备,价格也比较高,出片的数量当然有限。那时在一大片照片中,艳丽明锐的必然产生冲击力,产生新鲜感,吸引人们的目光。但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新鲜感没有了,冲击力减弱了。再发展便是视觉上的挑剔和厌恶。目前大、中城市数码制作已经十分普及,此时简单而夸张地调整色彩明度、纯度和加强锐度已经没有优势,有时甚至可能变成自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