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莺莺传》中崔莺莺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莺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抛弃他的是薄幸子张生,而张生却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处于统治地位的礼教力量,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功名利禄思想,摧毁了张生一缕脆弱的情丝,也吞噬了莺莺这个纯洁少女的爱情。莺莺的悲剧结局,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关键词】崔莺莺悲剧根源
  自从元稹塑造了崔莺莺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极富魅力的形象,向人们表明:人的世界,感情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世界,一个美丽、充满诗意的世界后,崔张的故事就广泛流传,并通过董解元、王实甫的加工改造,写成了杂剧《西厢记》这样一部反封建的优秀文学作品。崔莺莺也从一个缺乏反抗精神,受“阶级教养”影响的有局限的人物,发展成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元稹(779—831)子徽之,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是唐代与白居易同时齐名的诗人,世以“元白”并称。《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相识,崔莺莺冲破重重阻挠与他私下结合,而张生功名心重,离开蒲州到长安应试,最终抛弃了莺莺的故事。
  在唐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思想上的禁锢比较松弛,既不像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不像宋代那样受理学的严密统治,思想比较自由,这些都对作家的思想感情有着积极的影响,促使市人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新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在市民思想、市民文学的影响下,文人创作小说传奇,也有很多反映冲破封建礼教,要求婚姻自主的作品,像《任氏传》、《柳毅传》、《李娃传》等等,《莺莺传》正是这种思潮的产物。元稹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解释,传中的莺莺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
  莺莺性格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她的家庭,一是她的爱好。
  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莺莺,长期受到封建教育,封建礼教在她的心里打下了很深的印记。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成长,她深深懂得封建礼教的冷酷与无情,养成了内敛深沉的个性。为了免遭礼教的迫害,她“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她的思想活动是隐蔽的,从不轻易向人透露。就是在她和张生私下结合之后,也是“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她生活在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里。莺莺又“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文学作品里那种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歌咏爱情的思想,使她开始觉醒,一种要求摆脱礼教束缚的思想,开始在她的心灵深处萌芽。对旧的伦理道德,她动摇了,开始怀疑,甚至否定。她向往着自由的爱情生活。
  这两种因素塑成了莺莺性格的特殊性,一方面,她的思想敏捷,有深刻的洞察力;另一方面,表现在行动上,却又沉默寡言,稳重谨慎,从不妄与人交。在她内心深处,有着火一样的感情,举止却又文静闲雅,清淡平和,不失大家风范。沸腾活跃的内心世界于冷静持重的外表,是那样和谐统一在一起,这就是莺莺性格的特殊性。
  我们看看莺莺在生活中的表现。母亲让她拜见张生,她“疾辞”不出,被迫出见,又对张生攀拉亲近的话不置一词。她在默默观察世界,提防世界,把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隐藏在心底。她心敏口稳,正是避免封建礼教的捕杀,以“贞慎自保”的一种表现。能够做到这一点,也确属不易。
  然而莺莺毕竟是个向往自由,憧憬着爱情的少女,一旦有了适当条件,她就会做出超越常人的大胆的举动 ,张生主动,热烈的追求终于使莺莺追求和向往爱情的思想萌芽,一反往昔的矜持、端庄,终于逾越了礼教置下的重重障碍,与张生私下结合了。这是她为了幸福爱情而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行动。即使是这样的举动,莺莺也始终保持着她独特的行动方式,“终夕无一言”,体现了她深沉内向的特点。她内心深处,向往着爱情,但在她用《明月三五夜》诗把张生约来之后,又用一大套封建说教来申斥张生,原因也是她要“自保”。一个生长在深闺的少女,而且是一个处处小心谨慎、事事不露形迹的少女,当她在做“偷情”这一事关重大的举动时,她的内心深处,感情与理智,人性与礼教教义,对前途后果的种种忧虑等等,该有着怎样激烈的矛盾斗争。对张生的约而斥之,也正是这种思想斗争的表现。经过了这几天的斗争,她终于下定决心,甘冒风险以求幸福,毅然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羁绊。那么,敢于向封建礼教进行斗争,冲破了封建礼教对自身的束缚,就一定能拥有一片光明的天地吗?当然不是,在封建社会里,因为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而惨遭封建礼教吞噬的青年男女不胜枚举。尽管这样,她并没有扼杀自己追求爱情的思想,而是把这种思想隐藏起来,小心行事,她明于察,敏于思,慎于行,这是她不同于封建社会一般女子的地方。但她生活的,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所不能想象、难以应付的复杂而阴毒的社会。等待着莺莺的,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最终被张生抛弃。
  莺莺的悲剧性还在于,她清醒的头脑和她无能为力的行动之间的矛盾。对所发生的一切,她几乎都有预感,而在行动上却一筹莫展。她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却又默默忍受着这个不合理社会加给她的痛苦。莺莺的愿望是朴素的,她并不希图张生由文词科举进身而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她之所以与张生幽会私合,是由于被张生的“没身之誓”、“终始之盟”所打动,产生了爱情的要求,她满以为有个可以依靠的终身伴侣。科举,不仅没有成为莺莺实现希望的阶梯,却恰恰成为她希望的一种威胁,这一点,莺莺心里很清楚。当张生“文调及期,又将西去”的时候,她就预感到她与张生永诀的日子到了,于是说出了那一大段肠断心碎的话: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是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把问题看得何等透彻!如果是她看在张生的才华,寄希望于他由文词科举进身,那她当然不会在张生“文战不胜”的情况下,还向他表示“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的心迹,因为在当初没有“定情”,而“没身永恨,含叹何言”了。
  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遭到了遗弃,在封建社会,妇女所受的苦难是何等深重啊!但是莺莺并没有被生活压倒,她既没有绝望寻死,也没有“不事二夫”,孤独地了此一身生,而是含愤忍辱,迎着生活的风浪向前走去。在封建社会里,这又是她的出人之处。当张生后来求见时,她拒绝了张生的求见,这是她对生活的新认识,也是她所能做出的一种反抗形式。
  莺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抛弃他的是薄幸子张生,而张生却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张生开始追求莺莺,是因为她的美丽,一旦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已满足,在新的利害冲突面前,张生抛弃了莺莺,他还嘲笑莺莺的感情,把自己寻死觅活追求过得女子,说成是“妖孽”、“尤物”,为自己的卑劣行径辩解。而小说作者用赞扬的态度,让张生发此谬论,这就暴露了他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张生抛弃莺莺另一重要原因,是他贪图荣华富贵,为到达这个目的,他进京应试,以科举做为进身的阶梯,并通过联姻,找一个财势双全的靠山,莺莺家已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他抛弃了莺莺。
  处于统治地位的礼教力量,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功名利禄思想,摧毁了张生一缕脆弱的情丝,也吞噬了莺莺这个纯洁少女的爱情。莺莺的悲剧结局,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他文献
期刊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4G 通信技术是以3G 通信技术为基础,而快速发展的。通信行业要有危机意识,并确定远大的目标,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积极推进4G 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探讨了新时期4G 移动通信技
不知不觉已参加工作四年了,在这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小朋友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的非常少,年轻的父母们也很少在小朋友的面前提及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反而在遇到西方的一些洋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朗读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而又十分琐碎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和琐碎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组织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我们计算机教师急需解决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课外阅读的作用也来越明显。在信息时代,阅读的形式和种类也冲击着学生的视野。本文主要从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造就大批的优秀人才.我们的教育方针也给我们的教育规划了蓝图: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以及
我是抚宁五中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2012年高考后,校长给全体毕业班老师开会,让我们短暂休息之后准备参加新课改的培训,为新高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做好心理和业务两方面的准备。培训中知道了高效新课堂的基本模式,即导学案引导下,以小组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的且被无数事实证明很高效的一种模式。应该说听完培训心理有太多的疑问。讲课学生还听不懂呢?不讲他们怎么能会?让他们自己学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