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拍摄时的秘而不宣,到上映前的大张旗鼓,《匹夫》成功调动起了大多数人的观影欲望。这其中,物料的投放居功至伟,几组海报和预告片以独特的风格和远超国片一般成色的设计水准先声夺人,一时间气势无两。海报上那句宣传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也够酷够炫,够嚣张。
影片据说最早叫做《时空地道》,几经波折,最终选择了《匹夫》这个霸气外露的名字。片名的几番更迭暗合了影片混搭的类型气质。按照导演杨树鹏的初衷,这是个西部片,荒原上的孤独小镇、策马而过的外乡人,都是地道的西部片元素。但是杨树鹏显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喜剧、战争甚至幻想等元素都寻隙而入。抗日战争的背景带来正反阵营的归属,随着高栋梁被囚禁于地道,那个包罗着发电机、打铁铺等各色稀奇玩意儿的空间被特别展示,影片从视觉到逻辑上的独特性都得到彰显。但归根结底还是一部“打鬼子”的电影,只是这群打鬼子们的“英雄们”不再像通常所见的那样有着高觉悟,他们更多是凭借着某种生物性的力量,做出某些冲动型的抉择。唯一对抗日行为有着明确认识的高栋梁,其中莽撞与不成熟也显而易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在讲究门派和出身的电影界,杨树鹏就像是个旁逸斜出的怪物。没有背景,没有学历,从电视圈杀到电影界,三部作品,一步步从文艺范儿奔到了真刀真枪的商业片阵营。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电影环境之中,在第六代迟迟不能长大,仍旧自我沉迷个人化小天地,几度在主流市场的边缘处徘徊犹疑而无法接棒的情形之下,青黄不接的中国导演们不再具有群体特质和代际化命名的现实可能性。以至于面对杨树鹏这茬儿人,一概以“新生代”统而言之。相对于前人,他们不一定具有多么强大的学院派背景,但是同样也少有思维捆缚。拜DVD时代所赐,杨树鹏们视野广博、阅片无数,有着不受约束,在碟市上淬炼出来的独特口味,因而信奉艺无定数,手法不羁。
《匹夫》明显的就是这样的产物,才气迸发的段落,有肆意汪洋之感,像最先曝光的方有望夜登豹子堂,以及一众匹夫们戴着大头娃娃面具抢钱庄等段落,都火花四溅、酣畅淋漓,几近于卖弄。然而另一些段落,却时有断线和停滞不前的感受,整体驾驭稍欠,比如片头那座大费周章运输的巨石佛像,原本想象着该有多大的阵仗围绕它展开,最终却力有不逮、轻轻划过。杨树鹏似乎更热衷于视听的风格化和段落式的状态呈现,对于叙事的严整性把控尚欠火候。而且玩性儿颇浓,兴起了不管不顾,直将个人趣味填塞其中,比如坦克破墙而出等,逻辑的合理性有多大都可暂且搁一边儿,只管自个儿先HIGH起来。而且时不时憋不住“迷影”情结,致敬或模仿之举俯拾即是,从黑泽明到莱昂内,从昆汀到诺兰,标签式的笔触信手拈来。如此按捺不住的冲动,口味相投的观众或许会跟着一起HIGH起来,但怕的是有些观众还没HIGH就先晕了。
影片据说最早叫做《时空地道》,几经波折,最终选择了《匹夫》这个霸气外露的名字。片名的几番更迭暗合了影片混搭的类型气质。按照导演杨树鹏的初衷,这是个西部片,荒原上的孤独小镇、策马而过的外乡人,都是地道的西部片元素。但是杨树鹏显然不满足于此,于是喜剧、战争甚至幻想等元素都寻隙而入。抗日战争的背景带来正反阵营的归属,随着高栋梁被囚禁于地道,那个包罗着发电机、打铁铺等各色稀奇玩意儿的空间被特别展示,影片从视觉到逻辑上的独特性都得到彰显。但归根结底还是一部“打鬼子”的电影,只是这群打鬼子们的“英雄们”不再像通常所见的那样有着高觉悟,他们更多是凭借着某种生物性的力量,做出某些冲动型的抉择。唯一对抗日行为有着明确认识的高栋梁,其中莽撞与不成熟也显而易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帮要混”。在讲究门派和出身的电影界,杨树鹏就像是个旁逸斜出的怪物。没有背景,没有学历,从电视圈杀到电影界,三部作品,一步步从文艺范儿奔到了真刀真枪的商业片阵营。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电影环境之中,在第六代迟迟不能长大,仍旧自我沉迷个人化小天地,几度在主流市场的边缘处徘徊犹疑而无法接棒的情形之下,青黄不接的中国导演们不再具有群体特质和代际化命名的现实可能性。以至于面对杨树鹏这茬儿人,一概以“新生代”统而言之。相对于前人,他们不一定具有多么强大的学院派背景,但是同样也少有思维捆缚。拜DVD时代所赐,杨树鹏们视野广博、阅片无数,有着不受约束,在碟市上淬炼出来的独特口味,因而信奉艺无定数,手法不羁。
《匹夫》明显的就是这样的产物,才气迸发的段落,有肆意汪洋之感,像最先曝光的方有望夜登豹子堂,以及一众匹夫们戴着大头娃娃面具抢钱庄等段落,都火花四溅、酣畅淋漓,几近于卖弄。然而另一些段落,却时有断线和停滞不前的感受,整体驾驭稍欠,比如片头那座大费周章运输的巨石佛像,原本想象着该有多大的阵仗围绕它展开,最终却力有不逮、轻轻划过。杨树鹏似乎更热衷于视听的风格化和段落式的状态呈现,对于叙事的严整性把控尚欠火候。而且玩性儿颇浓,兴起了不管不顾,直将个人趣味填塞其中,比如坦克破墙而出等,逻辑的合理性有多大都可暂且搁一边儿,只管自个儿先HIGH起来。而且时不时憋不住“迷影”情结,致敬或模仿之举俯拾即是,从黑泽明到莱昂内,从昆汀到诺兰,标签式的笔触信手拈来。如此按捺不住的冲动,口味相投的观众或许会跟着一起HIGH起来,但怕的是有些观众还没HIGH就先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