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给校园安全带来了重大的风险和隐患,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校园,如今却成为了大家都十分担心的地方。同学之间欺凌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不足。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均应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来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文以预防校园欺凌为目标,对中小学阶段的道德素质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
一、问题背景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国各个层面都应当积极开展反欺凌道德教育,为校园欺凌预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一)校园欺凌会伤害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玫瑰少年之死、陕西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福建莆田女生被围殴逼跪遭脱裤羞辱等之前警方通报过的校园欺凌事件可知,校园欺凌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很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校园欺凌会使受害学生开始怀疑自己,产生“自己是没有用的人”的错觉,逐渐消极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难以信任他人,会使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学生开始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这种影响和伤害甚至会延续终生。
(二)校园欺凌会影响受害学生家庭生活的和谐,对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
首先,许多家庭条件不太优渥的家庭期待着子女能够通过在学校中读书奋斗来改变人生,但包括殴打、造谣等等这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类型的欺凌行为,都会严重地影响受害者家庭和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阻碍受害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完成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学习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毁掉了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期待。更有很多情形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受害学生的死亡,直接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毁掉了一整个家庭的希望。
第二,校园欺凌会严重影响受害学生的心情及心态,孩子往往难以疏解自己的情绪,会将低落情绪带到家中,此时,如果家长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情绪,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无意间的言语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二次的伤害,父母与子女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很有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
(三)校园欺凌会给社会安全埋下隐患,对未来社会安全秩序产生危害
我国法律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界定和惩戒措施并不清晰,只有当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造成一定后果时,才会被归为未成年犯罪案件,惩戒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施暴者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失,这是引起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地发生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各类违法事件中,虽然部分校园欺凌行为并没有构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但是如果任由施暴人的欺凌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在施暴人成年后,极有可能会继续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包庇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学生,会为社会安全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基于校园欺凌问题对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分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所上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一个终身老师,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家庭道德教育是对孩子社会认知与道德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最早也是最深刻的环节,既是道德素养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素养教育的基石,它貫穿了一个孩子整个的人生成长过程,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道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道德教育的手段包括“言传”与“身教”两个方面,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往往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根据过去警方通报的那些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施暴学生的家长往往有三种情况,过于溺爱子女,疏于管教子女,或者家长自身的道德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这三种家庭环境都是导致一个未成年人逐渐地变得残忍和暴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家风建设,做好未成年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当孩子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学校学习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不但需要学习掌握一些相应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做人做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唯分数论”泛滥成灾,学校对考试科目的教学格外重视,却将道德教育在内的其他非考试教育边缘化,这种现象无疑会让中小学生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方面有所不足,因此纠正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认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第二,相比于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更强的专业优势,绝大数多数学校老师为师范专业,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期间研修过大量的教育学类、心理学类课程,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可以帮助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做好学校道德教育,可以给予未成年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道德熏陶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未成年学生很容易的接触到网络,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中小学生对善恶的分辨能力不足,比较容易去模仿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各种暴力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会对中小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这就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营造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当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反暴力,反欺凌,追求人人平等,以和为美,包容与众不同,包容多元化,崇尚真善美,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拒绝假恶丑。 (四)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做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三、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道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家庭德育教育方面
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有时父母过于功利,过于看重考试分数,漠视孩子的道德素养教育和身心健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应当只是指导和督促孩子要好好地学习,对孩子施加学业压力,也需要勤于并且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教育,教导孩子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同时,家长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孩子多做好事,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
(二)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1.积极设立德育课程,丰富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之后,学校就成为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大部分欺凌事件也发生在校园之中。防治欺凌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欺凌现象扼杀在摇篮中,用道德教育感化学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欺凌。然而,我国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涉及反欺凌的教育内容也十分缺乏。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要建立校园欺凌预防教育和预防机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正式且有效的反欺凌校本课程,并严格执行,消除学生潜在的暴力倾向。
反欺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具备应对欺凌现象的策略,自觉主动地抵制欺凌行为,共同创造无欺凌、无暴力的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为了确定德育课程的各方面情况,我们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结合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针对那些有潜在暴力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劝导工作,引导其向真向善,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例如,针对那些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其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引导其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相处交往。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根据施暴人实施欺凌时的常见心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通过之前的校园欺凌案例,我认为学校应当开展的反欺凌课程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①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內容;②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内容;③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内容;④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性的内容;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内容;⑥崇尚和平,追求文明和谐的内容等。
(3)课程形式
课程形式要多元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及道德感化。比如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常识性的普及,让同学们从理论上明白法律及道德的底线,明白校园欺凌的恶劣性质与严重后果;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将心比心,亲身感受和体会受欺凌学生所遭受的痛苦;可以通过海报设计等方式让同学们参与到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中去,让同学们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有利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宣传与落实;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相关作业的方式,让同学们交流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及换位思考的能力......诸如此类,我们要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多样化地利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反欺凌意识。
2.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平等团结有爱的校风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训、校规、校纪以及其他政策等均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写入校规校纪,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例如,一个学校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的集中反映,我们可以在校训中加入反欺凌的观点,倡导建立无歧视、无暴力、无欺凌的校园环境;一个学校的《学生行为准则》描述了学校期望学生做到的积极良好行为,我们可以将反欺凌相关的行为规范写入该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权利法案写有学生拥有的权利,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的包括校园安全在内的各项权益受到学校保护,并且写明当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时,应该通过何种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社会道德风气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要开展净化社会环境的专项整治活动,遏制暴力文化的传播,进行常态化的清理整顿,承担起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结语:在我国,学校、教师、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发生校园欺凌问题时,只能仓促地去处理,这既解决不了问题,又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校园欺凌不断升级,甚至诱发学生犯罪,产生更大的危害,所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和相关的法律工作者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由此可见,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对解决此焦点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1):117-118.
[2]刘天放.治理校园欺凌更需要法律的力量[N].健康报,2020(002).
[3]叶承娟.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57-308.
作者介绍:李阳,北京师范大学,学号201911039641,指导老师洪成文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
一、问题背景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我国各个层面都应当积极开展反欺凌道德教育,为校园欺凌预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一)校园欺凌会伤害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根据玫瑰少年之死、陕西15岁少年被围殴致死、福建莆田女生被围殴逼跪遭脱裤羞辱等之前警方通报过的校园欺凌事件可知,校园欺凌不仅会对受害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很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的校园欺凌会使受害学生开始怀疑自己,产生“自己是没有用的人”的错觉,逐渐消极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难以信任他人,会使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学生开始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这种影响和伤害甚至会延续终生。
(二)校园欺凌会影响受害学生家庭生活的和谐,对受害者家庭造成伤害
首先,许多家庭条件不太优渥的家庭期待着子女能够通过在学校中读书奋斗来改变人生,但包括殴打、造谣等等这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类型的欺凌行为,都会严重地影响受害者家庭和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阻碍受害学生按照教学进度完成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学习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毁掉了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期待。更有很多情形恶劣的校园欺凌案件,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受害学生的死亡,直接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毁掉了一整个家庭的希望。
第二,校园欺凌会严重影响受害学生的心情及心态,孩子往往难以疏解自己的情绪,会将低落情绪带到家中,此时,如果家长没有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情绪,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无意间的言语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二次的伤害,父母与子女互相之间的不理解,很有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谐。
(三)校园欺凌会给社会安全埋下隐患,对未来社会安全秩序产生危害
我国法律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界定和惩戒措施并不清晰,只有当校园欺凌行为严重到一定程度、造成一定后果时,才会被归为未成年犯罪案件,惩戒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施暴者的方式和手段存在缺失,这是引起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地发生的一个重大原因。在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各类违法事件中,虽然部分校园欺凌行为并没有构成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但是如果任由施暴人的欺凌行为继续发展下去,在施暴人成年后,极有可能会继续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包庇存在校园欺凌行为的施暴学生,会为社会安全埋下很大的隐患。
二、基于校园欺凌问题对学生所需道德教育的分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所上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一个终身老师,因此家庭道德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家庭道德教育是对孩子社会认知与道德意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最早也是最深刻的环节,既是道德素养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素养教育的基石,它貫穿了一个孩子整个的人生成长过程,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道德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道德教育的手段包括“言传”与“身教”两个方面,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往往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根据过去警方通报的那些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我们可以发现,施暴学生的家长往往有三种情况,过于溺爱子女,疏于管教子女,或者家长自身的道德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这三种家庭环境都是导致一个未成年人逐渐地变得残忍和暴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家风建设,做好未成年学生的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一,当孩子进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学校学习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在学校学习阶段,学生不但需要学习掌握一些相应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学会如何和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做人做事。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唯分数论”泛滥成灾,学校对考试科目的教学格外重视,却将道德教育在内的其他非考试教育边缘化,这种现象无疑会让中小学生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方面有所不足,因此纠正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认知,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是防治校园欺凌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第二,相比于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有着更强的专业优势,绝大数多数学校老师为师范专业,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期间研修过大量的教育学类、心理学类课程,在理论方面更加专业,可以帮助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做好学校道德教育,可以给予未成年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三)社会道德熏陶在防治校园欺凌工作中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未成年学生很容易的接触到网络,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但是,中小学生对善恶的分辨能力不足,比较容易去模仿网络上的各种行为。各种暴力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会对中小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比较大的冲击,这就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营造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当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反暴力,反欺凌,追求人人平等,以和为美,包容与众不同,包容多元化,崇尚真善美,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拒绝假恶丑。 (四)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做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根据以上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应三位一体、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未成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三、对家庭、学校及社会道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家庭德育教育方面
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是有时父母过于功利,过于看重考试分数,漠视孩子的道德素养教育和身心健康。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不应当只是指导和督促孩子要好好地学习,对孩子施加学业压力,也需要勤于并且善于和孩子进行沟通,多多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教育,教导孩子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同时,家长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孩子多做好事,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教育。
(二)学校德育教育方面
1.积极设立德育课程,丰富和完善德育课程内容
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之后,学校就成为了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大部分欺凌事件也发生在校园之中。防治欺凌现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欺凌现象扼杀在摇篮中,用道德教育感化学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从根本上防止校园欺凌。然而,我国很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涉及反欺凌的教育内容也十分缺乏。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要建立校园欺凌预防教育和预防机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正式且有效的反欺凌校本课程,并严格执行,消除学生潜在的暴力倾向。
反欺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具备应对欺凌现象的策略,自觉主动地抵制欺凌行为,共同创造无欺凌、无暴力的和谐、快乐的校园环境。为了确定德育课程的各方面情况,我们对以下要素进行分析——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要结合不同群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针对那些有潜在暴力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劝导工作,引导其向真向善,乐于助人,团结同学。例如,针对那些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我们应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其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引导其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相处交往。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根据施暴人实施欺凌时的常见心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通过之前的校园欺凌案例,我认为学校应当开展的反欺凌课程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①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內容;②尊重生命,尊重人权的内容;③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内容;④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性的内容;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内容;⑥崇尚和平,追求文明和谐的内容等。
(3)课程形式
课程形式要多元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及道德感化。比如可以通过课程、讲座等形式对其进行常识性的普及,让同学们从理论上明白法律及道德的底线,明白校园欺凌的恶劣性质与严重后果;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同学们将心比心,亲身感受和体会受欺凌学生所遭受的痛苦;可以通过海报设计等方式让同学们参与到预防校园欺凌的工作中去,让同学们为校园欺凌防治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有利于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宣传与落实;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相关作业的方式,让同学们交流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及换位思考的能力......诸如此类,我们要最大化地利用各种资源,多样化地利用各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反欺凌意识。
2.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平等团结有爱的校风
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校训、校规、校纪以及其他政策等均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观念写入校规校纪,将反歧视、反暴力、反欺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例如,一个学校的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的集中反映,我们可以在校训中加入反欺凌的观点,倡导建立无歧视、无暴力、无欺凌的校园环境;一个学校的《学生行为准则》描述了学校期望学生做到的积极良好行为,我们可以将反欺凌相关的行为规范写入该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权利法案写有学生拥有的权利,我们应当明确学生的包括校园安全在内的各项权益受到学校保护,并且写明当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时,应该通过何种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社会道德风气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要开展净化社会环境的专项整治活动,遏制暴力文化的传播,进行常态化的清理整顿,承担起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结语:在我国,学校、教师、学生在校园欺凌事件的应对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发生校园欺凌问题时,只能仓促地去处理,这既解决不了问题,又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使校园欺凌不断升级,甚至诱发学生犯罪,产生更大的危害,所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一直都被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和相关的法律工作者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由此可见,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对策,对解决此焦点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丽.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01):117-118.
[2]刘天放.治理校园欺凌更需要法律的力量[N].健康报,2020(002).
[3]叶承娟.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57-308.
作者介绍:李阳,北京师范大学,学号201911039641,指导老师洪成文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