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该用胰岛素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对待胰岛素存在明显的误区。一方面,很多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种种顾忌;另一方面,随着糖尿病知识的宣传,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知道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上有些夸大的长期服降糖药物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的宣传,有些患者认为反正早晚都要注射胰岛素,往往一开始就要求医生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坚决拒绝口服降糖药。这实际上代表了目前关于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两种极端态度——有些该用的患者拒绝使用,而一些不该用的患者却趋之若骛。
  
  哪些患者应该使用胰岛素?
  
  除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使用胰岛素以外,下列情况也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①经过严格饮食控制及服用较大剂量的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仍不达标时,应该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待胰岛B细胞贮备功能逐渐恢复后,再逐渐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恢复到口服药物治疗;②口服降糖药物有禁忌,如应用口服药物出现过敏反应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应用口服降糖药后可进一步加重肝肾功能负担,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③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④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出现严重的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合并结核病等,也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以免加重并发症;⑤应激状态,如患者处于外伤、手术、严重感染等情况时,应该用胰岛素来有效控制血糖浓度,以利于机体度过应激状态;⑥妊娠和分娩,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可以控制糖尿病孕妇的高血糖,但药物对胎儿是否有影响却没有充分的临床试验的证据,而胰岛素的安全性是可靠的。因此,当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依靠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时,必须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以保证母婴安全;⑦其他因素引起的糖尿病,如继发性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伴糖代谢遗传的一些遗传性疾病的糖尿病;⑨消瘦的患者对胰岛素较敏感,需要恢复体重时,应积极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并非人人适用
  
  胰岛素也存在诸如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水钠潴留、屈光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等不良反应,因此胰岛素不是谁用都好。尤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都要慎用胰岛素。
  肥胖可导致体内胰岛素大量分泌,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肥胖又会导致脂肪、肌肉、肝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形成糖尿病。也就是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是相对缺乏胰岛素,对他们较为适宜的治疗,应该是首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酮类药物等。同时,应该选择那些能使体重减轻的治疗方案,对血压、血脂的降低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此外,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没有胰岛素不足,反而存在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即高胰岛素血症。他们的血糖升高是因为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胰岛素在体内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引起的。这些患者因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一般需要注射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才能使血糖平稳。这些不敏感的胰岛素在体内潴留,可进一步加重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并发症)产生的重要诱因。同时,它还能导致胰腺功能的进一步衰竭,加重糖尿病,因此,也不宜使用胰岛素治疗。
  总之,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要制订一个适合个人的治疗方案,要有糖尿病专科医师的指导,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该用胰岛素的必须要用,没必要用的坚决不能滥用。
  
  编辑 唐袁媛
其他文献
张连记主任:  您好,我是《糖尿病之友》的忠实读者,在杂志上读到过您很多文章,受益匪浅。最近在2007年第9期上,看到一篇您的文章《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从中我很受启发,就自己的情况向您请教一下。  我今年也是50多岁,患糖尿病刚2年,一直在用二甲双胍治疗。由于我还没有退休,经常有些应酬,致使我血糖控制也极不稳定,空腹血糖有时会超过10.0mmol/L,这些都和您文章中介绍的孔先生相似。
期刊
解读    女性在更年期前,因为有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使得血管比较不容易硬化、阻塞。更年期以后,身体内的雌激素大幅减少,心脏血管缺乏缓;中适应力,所以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就会急剧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在50岁以前冠心病的发病率要少于男性,但绝经期以后则显著增加。绝经期女性患冠心病的危险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比绝经前上升了4倍。    症状不明显一定要重视    糖尿病患者本
期刊
“我今年72岁,身高170厘米。体重83千克。1987年时,我去医院体检,总胆固醇严重超标,医生说:“你的血脂太高了,必须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要减肥。老话说:‘裤带长,寿命短’啊!”但我当时没有不适的感觉,身体又棒,所以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收敛,依旧过着酒饭照样吃、香烟照样抽的生活。”    无知——有病不住院    1992年,我化验空腹血糖为10.0mmol/L,总胆固醇和甘油
期刊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而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时,普遍面临着一项艰难的选择——是使用胰岛素还是使用口服药?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适合这位患者的药。有的患者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有的则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少患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长期口服降糖药安全吗?会不会损伤我的肝功能或肾功能?为什么我要打胰岛素?究竟
期刊
为使更多病友不再上当受骗,避免既耽误治疗时间又导致病情不可逆转的恶果,我建议大家都来当“打假”斗士。  我在1997年患心肌梗死前,曾吃过4个月的某降糖纯中药胶囊。再次去购药时,卖药的医生说:“刚收到治疗合并症的系列药和有关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你拿回去看看,自己选一下,看哪种药适合治你的病。”我回家一看,该药的成分里还有优降糖,这怎么是纯中药制剂呢?我就去找她说:“要么你现在就停止电台讲座,因为
期刊
前不久,香港著名女演员沈殿霞不幸病逝。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就有很多关于她病情加重的传言,然而得知她真的猝然而逝,还是令人倍感惋惜。在成为世人关注的明星人物的同时,娱乐圈的艺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满额,是什么夺去了“肥姐”的生命呢?    2008年2月19日,深受观众喜爱的香港著名演员、主持人沈殿霞因病去世,享年62岁。众所周知,“肥姐”生前一直深受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折
期刊
我是一名有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今年66岁。目前我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无并发症,也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种情况已持续了近两年。回顾10年“抗糖”路,我也曾走过弯路、上过当、受过骗。在学习《糖尿病之友》之后,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糖尿病之友》是糖尿病患者的正规教材。我是因为无知才得了糖尿病,但绝不能死于无知。基于这种想法,我渴求“良药”,渴求健康。但现在有许多针对糖
期刊
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行的小本子。里面记载的几万条的治病信息和人生格言,都是它们的主人钟筠贞老人多年来慢慢搜集整理的。钟筠贞老人一生从事图书发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发挥余热,她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小型资料馆。老人说,这些小本子都是她的“宝贝”,是她防病治病的科学依据,也是她老有所乐的精神食粮。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新的知识,同时她的糖尿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她说,这就
期刊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多数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则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因素。长期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可进一步加重两者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使用胰岛素的原因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量每天约50单位,基础状态的分泌量占一半,其余一半为每次进餐后爆发分泌,每次分泌约6-8单位。不过正常人的胰腺有很大的贮备能
期刊
经常会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问医生,当肾功能严重受损已有临床表现时,究竟应该选择哪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肾脏替代治疗是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患者,应该说以上两种方式均可以收到明显疗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医疗条件等来做综合考虑。    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