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天才少女”蜕变成深大“最年轻教授”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unzh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爱学习的国象棋手


  侯逸凡1994年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好奇心特别重,在幼儿园刚学习剪纸,回家看到床单上的鲜花图案漂亮,拿起剪刀就把花朵剪下来。看到哥哥姐姐们玩六角星形的玻璃球跳棋,觉得好玩,就请他们教教自己。刚学习几招就上了手,哥哥姐姐们完全不是她的对手。
  5岁时,侯逸凡的父母想开发孩子的智力,带她去报兴趣培训班,国际象棋和围棋二选一,她看到国际象棋的棋子立体造型,有趣好玩,就选择了它。谁也没想到,她对国际象棋的悟性特别好,一下子就迷上了它,学习一年就拿到所在年龄组全国少儿冠军。接下来,闯山东,进北京,转战国内外,一路创造奇迹。13岁时,成为最年轻的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15岁时,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知名棋后;16岁时,成了全球最年轻的国際象棋世界冠军……
  小学时,侯逸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国际象棋(以下简称“国象”)比赛,比赛之余,还要进行训练,在校读书的日子少得可怜。为了学棋,她小学时就换了三所学校,一、二年级在江苏兴化,三、四年级在山东济南,五、六年级在北京。
  她热爱国象,很享受下棋的时光。同样,她也很喜欢学习,除了国象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学习。无论学棋有多累,她都会挤出时间来完成文化课的作业。不训练的周末,或者比赛的间隙,她就找老师补课。有一次,下午刚从国外飞回到北京,她顾不上倒时差,第二天早上8点半就去上课了。妈妈有点心疼,她笑着对妈妈说:“没事的,学习和下棋都是我的最爱,我可不想自己除了下棋一无长处呢。”她一直处于“半练半读”的状态,但文化课的学习从没有落下,她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都是100分,曾经在济南市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初中时,侯逸凡训练和比赛的任务越来越重,每天要训练6、7个小时。她无法到校学习文化课,只得利用训练之余的零碎时间进行自学,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被学习计划挤得满满的。文科的内容相对好自学,数学自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求助于父母,好在父母也是文化人,能够满足她的要求。
  刚学习下棋的时候,侯逸凡的教练就叮嘱她要学好英语,有机会要多跟国外选手交流学习。只有博采众长,才有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侯逸凡报名参加了新东方英语班,坚持有时间就去上课,应试、非应试的课程都学。她利用出国比赛的机会,用英语跟对手聊天,用英语和棋迷交流,所以口语学得比较轻松,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上。

追求卓越的罗德学者


  2012年1月31日,第10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正在进行,世界棋后侯逸凡击败匈牙利名将朱迪特·波尔加(小波尔加),打破这位世界女子棋坛“无冕之王”20年来对女棋手的不败神话,震惊整个国象界。
  侯逸凡的职业生涯进入快速上升期,人们期待她乘胜长驱,再创奇迹。出乎意料的是,她选择到北京大学读书。有人质疑、有人替她可惜,认为这样做是自断前程。朋友建议她:“你可以推迟去北大读书,两头兼顾一下,不是更好吗?”侯逸凡渴望校园生活,跨入北大,接受北大教育,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她跟好友说:“多学知识未来多条路。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因为下棋而放弃过学业,同样,今后我也不会因为学业轻易放弃下棋的,两者可以兼顾好。”
侯逸凡牛津毕业照

  18岁的侯逸凡走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外交学专业。在她的眼里,世界就是一盘大棋局,国际关系与国际象棋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她在两套知识体系的交汇碰撞中,收获着思想的火花。从向往北大到走进北大,亲身体验北大精神魅力,她开始了棋盘厮杀与安静求学的双面生活。因为比赛,她在校上课的时间比别的同学少,但需要按规定修完与其他同学一样多的学分。在选择课程时,她优先选择必修课,包里的休闲杂志和人物传记等,也给专业书籍让了位。
  无论在宿舍、家里,还是在比赛期间,侯逸凡只要有一点点零碎时间,就将随身带着的课本,拿出来看上几眼,碰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向同学借来笔记,结合资料进行自学。她见缝插针地读书学习,自然科学、政治学和商业领域都在她的学习计划中。每次出国比赛前,她预先查阅当地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再到实地观察时,印象就特别深刻,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侯逸凡参加重大比赛的频次较高,如果比赛时间与考试冲突,她就向老师申请提前考试,或者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缓考。凭借勤奋努力,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学英语等科目成绩还名列前茅,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同时,在北大学习期间的2013年和2016年,她分别第三、第四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成为史上最年轻“四冠棋后”,做到了下棋学习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017年,侯逸凡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号称“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公共政策专业,成为该校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申请到的罗德学者。
  侯逸凡选择牛津攻读硕士,其初心是想领略不同的教育思想。她通过学习,了解到公共政策制定和出台的过程,探索从哪些方面对国际象棋、对体育,甚至对文体方面能有所帮助。
  牛津大学的学习强度非常大,课程密集。侯逸凡除了要应对忙碌的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她很感谢北大四年的磨炼,让她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方法。她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百分百地投入,而且随时进行身份的转换。学习时,以全职学生的身份去做作业、去预习课程等等。下棋时,以全职棋手的身份去训练、去比赛。”这种身份转换的方法,提高了学习和下棋的效率,使她在学习和下棋两个领域游刃有余。   侯逸凡不仅兼顾学业、参加比赛,对牛津大学的社交传统也很有兴趣。在牛津,每个学院每年都有几次正式的宴会,这是在牛津大学进行社交和非正式学术交流的最佳场合。侯逸凡经常参加在罗德楼里举行的论坛讲座、学习和小组讨论,她说:“你只有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牛津大学的精神文化:追求自由、思考、卓越的人生态度,追求品质和高雅的生活方式。”侯逸凡的同学背景多元化,有机会结识到全球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她希望在国际象棋向外扩展和向内吸引资源方面能有所作为。假期里,她和其他中国罗德学者一起,组织筹划了“罗德学者中国行”活动,带领国外的罗德学者,走访北京、上海,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塑造他们自己对中国的认知,而不是只通过媒介去认识中国。

下好中国棋的深大教授


  2019年,侯逸凡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暑假里,参加了“深圳罗湖国际象棋全明星赛”活动,遇到中国首位女子特级大师、深圳棋院院长刘适兰。她从小敬仰虚怀若谷的刘院长,刘院长也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欣赏这位下棋思路清晰、棋风充满霸气的“天才少女”。两人就国际象棋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如何在高校发展国际象棋交换了彼此的看法,刘院长赞成侯逸凡的观点,鼓励她到深圳大学工作。
  侯逸凡对教育的关注由来已久。多年前,国际象棋界有一部电影叫《卡特女王》,故事讲的是一个非洲小女孩,通过国际象棋,让世界认识到她,并且成为一名职业国际象棋手。女孩最初学棋的想法很简单,只因为当地国棋象棋俱乐部可以提供免费的早餐。侯逸凡看后感触很深,意识到国际象棋无论是作为一项智力运动或者是一种生存技能,能够改善一部分偏远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因此,她希望通過一些公益活动,让国际象棋能够帮助到世界上偏远地区需要帮助的孩子。
  侯逸凡在北大学习期间,曾经是北大国际象棋选修课的特邀助教,主讲的国际象棋课程受到学生们的追捧,课程结束后,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他们评价说:“侯老师的讲解不仅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而且还特别有趣,尽管我们不懂国际象棋,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侯逸凡从事国际象棋20年,国象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在做职业规划时,希望把这么多年的比赛实战经验,以及在北大、牛津学到的新知识,对新的领域探索的成果,能够用到推动体育、推动国际象棋的发展上来,将更多的外部资源带入到行业里面,做一些有结合点的事情。
  深圳是一个现代、开放、智慧的城市,国际象棋普及人口有40多万,侯逸凡曾多次到深圳参加比赛和活动,对深圳这座城市心向往之。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充满了创新精神,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工作。侯逸凡认为深大是实现自己抱负的好平台,她愉快地接受了刘院长的邀请。
  2020年,深圳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面向全国招收75名运动员,首次招收国际象棋项目学生。侯逸凡正在探索国际象棋在教育中的功能与角色,研究如何通过国际象棋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侯逸凡在做好教学任务的同时,正在尝试整合资源,引领学校体育专业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在世界棋盘下好“中国棋"。
其他文献
靴子遲迟不掉下来  大年初一的早晨,不知谁家的鞭炮把我炸醒,我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假寐。我爹已经起床了,他拖着鞋子在客厅里走动,中间他去了一趟洗手间,关门的声音很响,我娘抱怨了他一句,他居然,没有回嘴。  我爹是年前几天才来我家的。他这两年多都住在我妹妹家里。  之所以把他和我娘分开,一个原因是他和我们住的时间太久,双方都审美疲劳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和我娘老吵架,家里总是不太安宁。  距离产生美,我
期刊
期刊
“我们要坠机了”  23岁的西德妮·上本机长驾驶着双发阿帕奇在太平洋上空5000英尺的蓝天飞行,突然她听到了奇怪的声音——发动机在嘎嘎作响。  她的副驾,26岁的戴夫·麦克马洪也听到了怪声。这是2017年10月的一天,从瓦胡岛到夏威夷岛两小时的飞行原本波澜不惊。两名飞行员年资尚浅,彼此素不相识,原本指望着积累飞行时间,在空载的情况下飞个短程。  听到怪声是三点过后不久,麦克马洪把飞机降到3500英
期刊
童年,是一首悦耳动听的歌,百听不厌!童年,像一杯温暖的奶茶。童年,又像一只透明的玻璃碗,盛满了美好的回忆,可望,却难以再触及。童年往事,有兴奋刺激的,有伤心的,有幽默搞笑的……  光阴荏苒,童年的许多记忆依然如电影画面一样时时在眼前呈现!  香甜可口的甜瓜,是我最喜欢吃的,比吃西瓜还过瘾。先用小刀剥开一个甜瓜,分一半给弟弟或者父母。自己拿半边甜瓜,轻轻咬一小口,一股质朴的甜味便涌进我的喉咙,迅速流
期刊
有人认为,女人一生,找到一个好的婚姻归宿,膝下儿女欢声笑语,到老颐养天年,就是好的人生结局。有人则认为,新时代的女人应该当自强,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不被他人左右,这才是好的人生结局。  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明星羅密·施奈德,就是一个活在两种观念的夹缝中,让自己的生命传奇与悲剧共存的女人。  罗密·施奈德仿佛天生就为电影而生。聚光灯下的她美丽娇憨、动人心魄,在40多年的人生中,她的事业一度如日中
期刊
只说功夫不说爱  我上高中的时候,先是迷恋武侠小说,随后就迷恋上了武功。我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却慢慢练成了像模像样的硬气功,“嘿”地一声吼,就能用手掌劈断一块板砖。  有一天,三个小混混来到我们班,围着班花刘小青胡言乱语,还动手动脚,众男女书生全都敢怒而不敢言。我从课桌里摸出一块练功的板砖,“啪”的往自己头上一拍,吼一声:“欺负女生算啥好汉,有种的冲我来!”那是我第一次用头开板砖,板砖顺利断为两截
期刊
在2020年底的一档演艺真人秀节目中,一位年轻的流量明星挑战扮演经典剧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勇气可嘉,演技却让人尴得脚趾能抠出三室两厅。而就在那之前,张一山版《鹿鼎记》也被网友吐槽“忍无可忍”“剧情一言难尽”甚至“2020年最烂的剧”。  新版本的不争气,更锤实了1998年TVB版《鹿鼎记》的无可超越。那一版的“玄桂CP”被观众嗑了二十多年仍意犹未尽,但相比“小桂子”陈小春早已是内地综艺的熟面孔
期刊
不知道你今年多大年纪,是30岁还是35岁,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但也许,你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就是发际线不可阻挡地节节败退……  这当中,有年龄和遗传的问题,但脱发也不全是它们的锅。  很明显,你不能阻挡年岁渐长,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但你可以改善你的脱发。是的,脱发是一件可以改善的事情。  如果你的身体缺少某些重要的维生素和其他化合物,你的头发就可能会变得枯涩、暗淡、脆弱,甚至大量
期刊
大学刚毕业那年,我没费一点儿力气就找到了工作,在一条高速公路监理处试验室上班,因为我舅舅是那条高速公路的总监。我们试验室主任姓赵,是位四十多岁的高级工程师,我喊她赵大姐。  这天,天气很热,赵大姐派我到施工单位材料库去取钢筋样。我还没进材料库,施工单位的材料负责人老曹也不知道怎么得到信息,老远就出来迎接我,像看见了千百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把我接进他们的办公室。我像一个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在老曹他
期刊
摘要 为了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带给人们生活和生命财产的影响,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原理及在增雨、防雹、消雾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技术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P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3-026-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3.010  Abstract In ord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