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设计之美对现代生活尤其重要,艺术设计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它包括服饰设计、生活用品设计、建筑设计及交通工具设计。通过艺术设计师的劳动成果,来满足人民的需要。艺术设计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双重作用。它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能标志着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先进和文明程度。在设计中体现民族风格与地方特点及一个时代的审美心理与审美风格。
艺术设计有着自己的特殊内涵,它是生活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的有机融和。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美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重要方面,是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性,但必须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只有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它不是任何随便的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和现实形态,而是人类社会全部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
美的社会意义,在于精神上激发人们向上、进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净化灵魂和美化生活。
服饰美
服饰是衣服及装饰。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为了蔽体,“饰”是为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有一定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服饰,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
服饰的艺术设计包括:色彩、款式、质感等,经过构思、绘画、制作而呈现在人们面前。
服饰的功能包括保健和装饰两方面:①保护人体和人体的冷热平衡。②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和满足人们精神的美观享受。
如,我国的民族传统服装——旗袍,腰部有着美观曲线的变化,有着浓郁的东方色彩,非常高雅、秀丽而又含蓄。如果加工刺绣工艺作装饰,东方式造型的特征会更为明显。
生活用品美
一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陶瓷:从古代的手捏成型到现代的注浆成型、液压成型和干压成型,发展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的陶瓷用品。在陶瓷用品的花纹上,有日月星辰、有龙和凤的形象,还有奔跑着的鹿和游在水中的鱼,这些花鸟和动物形象,表现了人们热爱美和创造美的精神品质。
原始陶瓷出现在商代,早期瓷器出现形成在魏、晋、唐代。瓷器具有洁白、质坚的效果,宋代瓷器兴盛,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但瓷胎带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在明、清时期瓷器达到完全洁白、质密和半透明的质量要求,最有名的是青花瓷瓶等。
除了陶瓷碗、陶瓷盆,还有很多上大下小和上小下大的美观造型(陶瓷瓶),各种陶瓷瓶为宫廷和民间选用,并且还大量远销国外。
二是染织工艺品:染织是指印花和织花。根据材料的性能,工艺的特点,以及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对纺织品的色彩、花形、外观形态做出的设想与计划。我国染织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装饰纹样的出现。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铜戈把上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刀上都有提花残痕、几何纹样的图形,这些纹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汉代出现的四重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纺织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高超技艺,丰富多彩,直到后来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在真丝、棉、麻、毛的面料上,产生了各种色彩和流畅的线条,它既适用于服装,又适用于窗帘、床单、床罩和沙发的设计。
建筑美与环境美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和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利用、改造、创造三个阶段和进程,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就不断地进行改造自然和不断地进行设计活动。
建筑之美首先体现于功能之美。形式服从功能,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的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中国建筑工程的要求,功能美的实现必须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建筑中的美必须与功能美相结合。
建筑之美贵在表现空间的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空间是营造建筑氛围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空间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效果。
除了空间美,建筑实体的造型美,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的绿色广场的建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宜人,先进而科学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审美价值。
环境美在设计中的两大主题就是空间和实体,空间有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实体主要有道路、桥梁、建筑物、山川、湖泊、交通标志等。
空间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出一个适用的、优美的、宜人的环境空间,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物,在设计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如各种造型的高层楼房设计,有传统的古代房顶和柱式,有西洋多利安式的爱奥尼式的柱式,特别是北京故宫的设计,体现出庄严的对称。庄严雄伟的古典美,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典建筑,斗拱、飞檐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当前,以钢筋水泥为建筑结构,建筑造型优美,统一而完整,平衡又稳定,统一又变化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楼房,座座林立,具有现代感,更凸显中国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车、火车的发展,完成了一大飞跃,汽车功能的不断完善,汽车的外观、色彩的不断变化,审美观念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汽车造型及色彩的多样化,更加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理。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已悄无声息地渗透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把人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系)
编校:张红玲
艺术设计有着自己的特殊内涵,它是生活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的有机融和。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美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重要方面,是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美具有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性,但必须以人类和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只有对于人和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它不是任何随便的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和现实形态,而是人类社会全部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
美的社会意义,在于精神上激发人们向上、进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净化灵魂和美化生活。
服饰美
服饰是衣服及装饰。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为了蔽体,“饰”是为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有一定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服饰,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
服饰的艺术设计包括:色彩、款式、质感等,经过构思、绘画、制作而呈现在人们面前。
服饰的功能包括保健和装饰两方面:①保护人体和人体的冷热平衡。②装饰。表现在服装的美观性和满足人们精神的美观享受。
如,我国的民族传统服装——旗袍,腰部有着美观曲线的变化,有着浓郁的东方色彩,非常高雅、秀丽而又含蓄。如果加工刺绣工艺作装饰,东方式造型的特征会更为明显。
生活用品美
一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陶瓷:从古代的手捏成型到现代的注浆成型、液压成型和干压成型,发展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的陶瓷用品。在陶瓷用品的花纹上,有日月星辰、有龙和凤的形象,还有奔跑着的鹿和游在水中的鱼,这些花鸟和动物形象,表现了人们热爱美和创造美的精神品质。
原始陶瓷出现在商代,早期瓷器出现形成在魏、晋、唐代。瓷器具有洁白、质坚的效果,宋代瓷器兴盛,出现了“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等名窑,但瓷胎带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在明、清时期瓷器达到完全洁白、质密和半透明的质量要求,最有名的是青花瓷瓶等。
除了陶瓷碗、陶瓷盆,还有很多上大下小和上小下大的美观造型(陶瓷瓶),各种陶瓷瓶为宫廷和民间选用,并且还大量远销国外。
二是染织工艺品:染织是指印花和织花。根据材料的性能,工艺的特点,以及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对纺织品的色彩、花形、外观形态做出的设想与计划。我国染织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殷商时期,就有装饰纹样的出现。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铜戈把上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刀上都有提花残痕、几何纹样的图形,这些纹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加丰富。汉代出现的四重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的纺织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高超技艺,丰富多彩,直到后来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
在真丝、棉、麻、毛的面料上,产生了各种色彩和流畅的线条,它既适用于服装,又适用于窗帘、床单、床罩和沙发的设计。
建筑美与环境美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和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利用、改造、创造三个阶段和进程,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就不断地进行改造自然和不断地进行设计活动。
建筑之美首先体现于功能之美。形式服从功能,按照功能进行设计的原则是建筑学的现代语言的普遍原则,中国建筑工程的要求,功能美的实现必须与建筑技术相结合,建筑中的美必须与功能美相结合。
建筑之美贵在表现空间的美,空间是建筑的主体,空间是营造建筑氛围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空间会产生不同的建筑效果。
除了空间美,建筑实体的造型美,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建筑的绿色广场的建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宜人,先进而科学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审美价值。
环境美在设计中的两大主题就是空间和实体,空间有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实体主要有道路、桥梁、建筑物、山川、湖泊、交通标志等。
空间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出一个适用的、优美的、宜人的环境空间,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物,在设计中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如各种造型的高层楼房设计,有传统的古代房顶和柱式,有西洋多利安式的爱奥尼式的柱式,特别是北京故宫的设计,体现出庄严的对称。庄严雄伟的古典美,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典建筑,斗拱、飞檐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
当前,以钢筋水泥为建筑结构,建筑造型优美,统一而完整,平衡又稳定,统一又变化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楼房,座座林立,具有现代感,更凸显中国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车、火车的发展,完成了一大飞跃,汽车功能的不断完善,汽车的外观、色彩的不断变化,审美观念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汽车造型及色彩的多样化,更加符合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理。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已悄无声息地渗透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中,把人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