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歌曲《枫桥夜泊》以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诗词《枫桥夜泊》为蓝本,由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歌曲创作。以独唱的形式对这首作品进行艺术的深加工,以新的形式进行演绎。分析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及艺术特点,无论是对歌曲创作还是对演唱者的歌曲处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诗词;音乐结构;艺术特点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唐诗《枫桥夜泊》是作者远离家乡赶考归来时所作,由于考试落第,使得作者心情苦闷、压抑。诗文从细节出发,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引发满怀愁绪和对考试未中榜的遗憾。诗词主要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去描写作者的心境,诗文内容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几乎全是自然之美,并未着重描写人的愁绪,只在诗文第二句中写出“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未有大篇幅的文字描写“愁”,却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词汇的使用,无不让读者从诗句中想象一幅满怀愁绪、凄凉悲伤的画面。
二、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作意义
歌曲《枫桥夜泊》是一首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而创作的声乐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而且也丰富了音乐的内涵。这首作品自诞生后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界大放异彩,曾被誉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里程碑”。时至今日,仍是众多歌唱家和声乐学习者争相传唱的经典作品。《枫桥夜泊》以诗词为基调,音乐与诗词紧密结合、互相渲染,共同创造出一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和意境。
二十世纪初期,面对西方音乐的涌入,人们以如何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术,探索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作曲家们的神圣使命。黄自、赵元任、冼星海等人在运用西方作曲技術、探寻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创作中要突出本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并应选用适合作品音乐风格的多声语言。黎先生在探索中国民族和声发展的道路上,借鉴了西洋传统大小调和印象派的和声理论,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音乐家门的创作经验,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加上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创作实践,终于在1959年出版了力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这部著作的问世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多声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这之前的艺术歌曲《送别》,是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而进行音乐改革创新的学堂乐歌,针对学童所作。曲调悠扬、旋律简单、歌词琅琅上口,可以说是中外相结合比较成功的一首作品。但相比而言,《枫桥夜泊》是以唐诗为词、由二十世纪著名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作曲,针对声乐专业演唱者所作。歌曲创作起点高、演唱难度较大、对演唱者的要求较高。
在这之后,以诗词为蓝本的艺术歌曲大量出现。如:《明月几时有》、《凤凰于飞》等等,虽然这些歌曲都是针对声乐专业演唱者所创作,但从歌曲的创作、音乐的构思来看,是任何一首作品都没有以“第一首” 的身份而出现,所以它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框架,成为以后艺术歌曲创作的模板,奠定了它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无法撼动的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其他艺术歌曲和《枫桥夜泊》的对照与认真分析,笔者从黎英海先生所作的此曲分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1.伴奏的衬托使得诗词的内容更有画面感。
(1)歌曲的伴奏在音乐力度方面的掌控和节奏型的运用上别出心裁,例如:在乐曲的各处用了多种力度记号,如pp,p,mp,p,mf等(例1.1-1.3)。
第1小节至第5小节使用了多种力度记号(例1.1),是以力度的强弱对比与低声部的循环重复的C1-G1这个纯五度音程来表现始终回荡在耳边、由远及近的钟声。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对“声音”这一现象的细腻、独到地描述。
(2)歌曲的伴奏音乐节奏型的运用上使用了各种“模拟”乐器的效果,对于丰富音乐内容和布置音乐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九连音,常见于“古筝”这种乐器,因古筝的空弦音是以民族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为主,故这种音响效果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最为常见。而此曲中,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九连音多次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例2.1-2.4),更让我们见识到了以钢琴演奏来模拟古筝这种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的技巧。
2.和声特点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
一首作品的整体布局、调性、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的变化,在歌曲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要了解其创作背景,还要对歌曲进行具体的音乐分析,加深对歌曲有内在情感体验,对于唱好这些歌曲有着重要作用。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在音乐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为了保持中国式优美平和的旋律和中国古代文化诗词特有的含蓄,作者采用了中國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而在高潮部分即结尾一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传统的起、承、转、合,极富民族特色。
歌曲的结构为带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2)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语言
该曲出现了大量的半音进行(例3),频繁的转换调性使得音乐的色彩非常的异常,作曲家在创作上极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但在音乐上仍进行了大量的半音进行,这在中国作品中是很少使用的。
(3)别具一格的织体特点
此曲的和声织体采用了四、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形式和和弦平行进行写法,起到了加厚旋律声部层的作用,有利于将全曲推向高潮。赋有钢琴伴奏对于全曲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枫桥夜泊》的伴奏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密切,准确的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味。钢琴与人声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诗中人物不平静的心情。伴奏每一小节都以纯五度的和弦作为开头,纯五度和弦色彩空洞,虚渺,仿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声声敲打在心上。结构主义符号家罗兰.巴特认为,各种音乐要素的结合如果不是十分恰当,反而可能同时窒息了文字和音乐。优秀的艺术歌曲可以通过声乐艺术家的演唱,以文字符号中本已装载的丰富意象,加入音色诠释和富有表现力的伴奏音乐的牵引,会以最精炼的形式突显作品的深刻内涵,产生出特殊的艺术震撼力。
结论
文学与音乐的相交辉映,从伟大的中华文明中繁衍出来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后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就要求演唱者要加强调式、调性、曲式分析的能力,提高演唱者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古诗词的演唱过程也就是向博大精深文化的深入学习过程。我们获得一定的演唱技巧的时候,还应该探索掌 握乐曲处理的规律,更好的表达乐曲的内容。对音乐气息的把握、气息的控制、速度的把握、音乐的选择等各方面进行处理和理解。这些都是由音乐者的修养所决定的,因此需要良好的音乐训练,掌握相应文学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演唱者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扑捉到更多音乐的本质,这样才能使演唱者更好的驾驭艺术歌曲。
【关键词】:诗词;音乐结构;艺术特点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唐诗《枫桥夜泊》是作者远离家乡赶考归来时所作,由于考试落第,使得作者心情苦闷、压抑。诗文从细节出发,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引发满怀愁绪和对考试未中榜的遗憾。诗词主要以借景抒情的手法去描写作者的心境,诗文内容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几乎全是自然之美,并未着重描写人的愁绪,只在诗文第二句中写出“江枫渔火对愁眠”,虽未有大篇幅的文字描写“愁”,却通过“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词汇的使用,无不让读者从诗句中想象一幅满怀愁绪、凄凉悲伤的画面。
二、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作意义
歌曲《枫桥夜泊》是一首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而创作的声乐作品,不仅充分展示了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而且也丰富了音乐的内涵。这首作品自诞生后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音乐界大放异彩,曾被誉为“新时期艺术歌曲的里程碑”。时至今日,仍是众多歌唱家和声乐学习者争相传唱的经典作品。《枫桥夜泊》以诗词为基调,音乐与诗词紧密结合、互相渲染,共同创造出一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和意境。
二十世纪初期,面对西方音乐的涌入,人们以如何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术,探索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作曲家们的神圣使命。黄自、赵元任、冼星海等人在运用西方作曲技術、探寻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创作中要突出本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并应选用适合作品音乐风格的多声语言。黎先生在探索中国民族和声发展的道路上,借鉴了西洋传统大小调和印象派的和声理论,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音乐家门的创作经验,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及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加上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创作实践,终于在1959年出版了力著《汉族调式及其和声》。这部著作的问世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多声音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这之前的艺术歌曲《送别》,是由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而进行音乐改革创新的学堂乐歌,针对学童所作。曲调悠扬、旋律简单、歌词琅琅上口,可以说是中外相结合比较成功的一首作品。但相比而言,《枫桥夜泊》是以唐诗为词、由二十世纪著名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先生作曲,针对声乐专业演唱者所作。歌曲创作起点高、演唱难度较大、对演唱者的要求较高。
在这之后,以诗词为蓝本的艺术歌曲大量出现。如:《明月几时有》、《凤凰于飞》等等,虽然这些歌曲都是针对声乐专业演唱者所创作,但从歌曲的创作、音乐的构思来看,是任何一首作品都没有以“第一首” 的身份而出现,所以它开创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音乐框架,成为以后艺术歌曲创作的模板,奠定了它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无法撼动的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枫桥夜泊》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其他艺术歌曲和《枫桥夜泊》的对照与认真分析,笔者从黎英海先生所作的此曲分析出下面几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1.伴奏的衬托使得诗词的内容更有画面感。
(1)歌曲的伴奏在音乐力度方面的掌控和节奏型的运用上别出心裁,例如:在乐曲的各处用了多种力度记号,如pp,p,mp,p,mf等(例1.1-1.3)。
第1小节至第5小节使用了多种力度记号(例1.1),是以力度的强弱对比与低声部的循环重复的C1-G1这个纯五度音程来表现始终回荡在耳边、由远及近的钟声。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对“声音”这一现象的细腻、独到地描述。
(2)歌曲的伴奏音乐节奏型的运用上使用了各种“模拟”乐器的效果,对于丰富音乐内容和布置音乐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九连音,常见于“古筝”这种乐器,因古筝的空弦音是以民族五声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为主,故这种音响效果在古筝曲目的演奏中最为常见。而此曲中,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九连音多次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例2.1-2.4),更让我们见识到了以钢琴演奏来模拟古筝这种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的技巧。
2.和声特点丰富的调性发展手法
一首作品的整体布局、调性、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的变化,在歌曲的艺术表现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要了解其创作背景,还要对歌曲进行具体的音乐分析,加深对歌曲有内在情感体验,对于唱好这些歌曲有着重要作用。艺术歌曲《枫桥夜泊》在音乐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为了保持中国式优美平和的旋律和中国古代文化诗词特有的含蓄,作者采用了中國传统的雅乐七声调式,而在高潮部分即结尾一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传统的起、承、转、合,极富民族特色。
歌曲的结构为带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2)富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语言
该曲出现了大量的半音进行(例3),频繁的转换调性使得音乐的色彩非常的异常,作曲家在创作上极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风貌,但在音乐上仍进行了大量的半音进行,这在中国作品中是很少使用的。
(3)别具一格的织体特点
此曲的和声织体采用了四、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形式和和弦平行进行写法,起到了加厚旋律声部层的作用,有利于将全曲推向高潮。赋有钢琴伴奏对于全曲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枫桥夜泊》的伴奏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密切,准确的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味。钢琴与人声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诗中人物不平静的心情。伴奏每一小节都以纯五度的和弦作为开头,纯五度和弦色彩空洞,虚渺,仿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声声敲打在心上。结构主义符号家罗兰.巴特认为,各种音乐要素的结合如果不是十分恰当,反而可能同时窒息了文字和音乐。优秀的艺术歌曲可以通过声乐艺术家的演唱,以文字符号中本已装载的丰富意象,加入音色诠释和富有表现力的伴奏音乐的牵引,会以最精炼的形式突显作品的深刻内涵,产生出特殊的艺术震撼力。
结论
文学与音乐的相交辉映,从伟大的中华文明中繁衍出来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后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就要求演唱者要加强调式、调性、曲式分析的能力,提高演唱者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古诗词的演唱过程也就是向博大精深文化的深入学习过程。我们获得一定的演唱技巧的时候,还应该探索掌 握乐曲处理的规律,更好的表达乐曲的内容。对音乐气息的把握、气息的控制、速度的把握、音乐的选择等各方面进行处理和理解。这些都是由音乐者的修养所决定的,因此需要良好的音乐训练,掌握相应文学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对演唱者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解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扑捉到更多音乐的本质,这样才能使演唱者更好的驾驭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