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不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习惯。彝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传统文化在保护上,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彝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也遭遇瓶颈。所以,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探讨彝族服饰的可行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權保护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彝族文化;传统服饰;知识产权;传承与创新
前言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彝人悠悠的历史岁月。彝族服饰主要表现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所具有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彝族文化特性,能够充分彰显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文化色彩。彝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精美别致,刺绣类别丰富,色彩魅力,生动地体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彝族服饰的类型及其特征
彝族先民给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瑰宝。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彝族作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以彝族服饰来说,就包含了大量的彝族传统文化精髓,而彝族服饰的保护研究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彝族服饰不仅能够体现出彝族的民族服饰特色,目前也在逐渐成为大凉山的文化符号,成为彰显凉山民族文化的主要媒介。凉山彝族服饰,也因区域界线与地域风俗差异等因素造就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特殊的精神氛围和服饰特色。因此,彝族服饰表现出多种款式和类型。“依诺”地区的彝族服饰表现为上衣宽松,男的为大裤脚,女的为百褶裙,而“阿都”地区男性服装则表现为修身型的小裤脚。依诺、圣扎、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在这片黑土地上争奇斗妍、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的昭觉县被誉为“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县的彝族服饰拥有300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加上缤纷的色彩,想要做到完全相同,实属不易。昭觉县也是 “彝族历史文化走廊”、“彝族民间文化宝库”。昭觉独特的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地区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也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因此,昭觉县被冠以“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的盛名。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史书,述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总体来说,彝族服饰风格源于自然,选于彝民族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成为彝民族之本源,并千秋传承。其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2、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1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彝族传统服饰作为传统的民族服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世界性文化潮流的混合,各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民族文化相互冲击,致使彝族传统服饰逐渐消失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彝族传统服饰之所以消失在彝族人民生活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彝族传统服饰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工艺流程十分繁琐,制作难度较大,伴随着彝族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彝族民众选择以现代服装作为基本生活着装,除了在重大节日或者丧葬仪式上穿着民族服装外,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穿着民族传统服装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一些创新设计的民族服饰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服装制作冗杂,穿着不便,而创新设计的现代民族服装又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而造成了彝族传统服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彝族人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只有在特殊场合或节庆上才会愿意穿戴彝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之中越来越少选择民族传统服装。在彝族农村地区,大多数传统彝族百姓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愿意穿着彝族传统服饰,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传统彝族家庭会自己制作民族传统服装,但是为了日常生活及做农活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彝族百姓选择更加方便简单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现代服饰,方便自身干活。彝族服饰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淡化、消失,对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方法,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与创新,引发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服装的思考,进而加深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2.2防止传统服饰文化的消亡
在工业化时代内,很多传统制造工艺都逐渐被工业制造手段所替代。现代化机器生产已经不可阻挡,现代服装的设计制作也愈加趋于简单,而彝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复杂,从原料到刺绣到最后的合成需要一个繁琐冗长的过程。而快节奏的生活状况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使本来就处于贫困边缘的彝族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去花心思去自己制作服装,一方面这一过程耗时长,成本大,另一方面,现代服装价格低廉,制作简单,穿着也方便,所以更多的彝族人民选择现代服装,很少有人在自己制作民族服饰了。于此同时,传统民族服装在当前的市场内竞争力十分低下,根本无法在市场内进行销售。彝族服饰在制作过程中,织布技术、扎染技术、纹样缝制技术十分繁琐,所需要的时間也较为漫长,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进而愿意对彝族服饰进行学习的人员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很多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部分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目前已经消失在人们眼中。笔者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对彝族服饰传统工艺调查统计中主要对彝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制作传统民族服饰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者表示除了一些年纪稍大的老人或者是对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感兴趣的彝族妇女还在学习彝族服饰制作工艺之外很少有人愿意对彝族服饰制作工艺进行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彝族传统服饰工艺正在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对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对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其存在当下不可替代的知识产权价值
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彝族服饰,都是彝族人经过长期生活和实践之后所形成的产物,彝族服饰对彝族传统文化起着传承和弘扬的作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彝族传统服饰上包含了彝民族这一群体的文化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彝族服饰所具有文化价值与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价值十分吻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有效的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而彝族服饰是彰显我国彝民族智力成果的主要媒介,其中的价值与知识产权核心充分吻合。所以,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必然是可行的。彝族服饰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能够充分彰显出彝族文化特点,在彝族文化主权及身份保护上面具有重要依据。通过知识产权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保护,对彝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在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分别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反不当竞争,进而对彝族服饰进行全方位保护,在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充分彰显出彝族文化特色,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条件,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3、我国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立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关注,彝族服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在对相似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上,我国也颁布了大量法律规章制度。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体现了国家对诸如彝族服饰等一系列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的逐步完善。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多数局限在物化样态,对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識、遗产资源、民间艺术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和空间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
3.1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立法保护状况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彝族服饰保护也包含在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进行了规定,对政府行政责任及文化传承人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虽然彝族服饰也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之内,但彝族服饰并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四川省对彝族服饰主要就其刺绣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尚未涉及到彝族服饰整个领域上面。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彝族服饰保护有一定影响,但是其保护针对性十分有限。
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规定中,对服饰上的图案样式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工艺美术作品的保护国家明确用行政手段来进行。与此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也进行了有关规定。但从整体层面而言,对民族传统工艺内容方面的保护依旧较少,所起到的保护效果也并不显著。
3.2我国对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
3.2.1立法层面存在缺陷
在对彝族服饰保护上面,主要由政府部门开展行政保护工作。行政保护方式基本上为公法保护,对政府参与度十分关注,提高政府部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在保护过程中,更加需求私法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立法从层面进行保护,需要逐渐从公法保护向私法方向转变。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需要从行政及私法层面共同开展,所以,私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3.2.2保护类型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
彝族服饰图样保护上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件》虽然已经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传统技艺方面缺少对彝族服饰的有效保护。虽然地方政府部门也已经通过地方规章进行了行政保护,但是这些法律规定落实效率十分低下,保护效力不够显著。
4、外国发达国家民族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传统手工艺保护国际公约逐渐落实,各国都在采取法律形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国外发达国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上取得的成对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4.1 日本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日本的文化历史和我们国家有这很深的联系,发展到现阶段,日本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最好的国家。日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发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立法,用法律手段对文化财产进行有力保护。昭和四十九年推出的《传统手工艺品振兴法》,对于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二,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通过各类文化组织机构的默契联系,一起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第三,明确细分类别,针对性立法保护,《文化财产保护法》是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面所颁布的第一个法律规定,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传统手工艺包含在法律保护体系内。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内,对政府部门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上面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政府应该为传统手工艺保护提供专门资金,进而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及传承。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明确划分。
4.2美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是美国为本国传统手工艺提供保护的开创性方式。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知识产权有关条例进行了明确解释,借助民间力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美国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内的专利制度,对传统手工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在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内,设立了公开专利信息制度,按照责任对专利进行维护和创新。对传统手工艺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分类、梳理,细致划分出每一个环节,并以此进行针对性的产权保护立法。
5、完善我国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建议
按照上述对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分析可知,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深远意义,从知识产权方向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保护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5.1彝族服饰专利权保护
5.1.1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标准 彝族服饰专利保护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标准,因为彝族服饰本身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基于这一特点的局限性,应该放宽新颖性这一标准。按照彝族服饰有关制作工艺,将其归纳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内,适当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要求。
5.1.2延长权利保护期限
彝族服饰包含了丰富的彝族文化精髓,是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实体媒介,主体权利为彝族全体群众,并且彝族服饰将继续为其所传承。所以,彝族服饰受到的保护时间应该适当延长。这样不仅有利于彝族服饰的传承发展,对于整个民族手工艺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现阶段,我国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间为20年,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间为10年,由于彝族服饰手工艺属于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当延长彝族服饰专利权保护期限很有必要。
5.2彝族服饰商标权保护
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有效保护手段的另一个方面为商标权。我国虽然落实了较长时间的商标权法律法规,但是商标权在申请过程中,受到文化程度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对彝族服饰保护上面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5.2.1赋予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特殊个人以商标权
赋予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个人商标权,在赋予权利的情况下,同时表明有关承受人都需要适时承担民族手工艺权利义务。彝族服饰商标权申请对象为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特殊个人,其他组织在申请彝族服饰商标权保护上面,应该不予许可,进而才能够有效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避免彝族服饰文化被简单复制、随意滥用。
5.2.2完善地理标志制度
彝族服饰属于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特征,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元素也可以对彝族服饰进行辨别。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可以采取地理标志方式,对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提高彝族服饰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5.3彝族服饰著作权保护
5.3.1明确彝族服饰著作权权利主体
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实际上就是著作权客体,著作权主體为彝族群体或者是个人所有。笔者认为,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著作权应该讲主体放在集体层面上,集体管理组织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综合管理,承担有关责任。
5.3.2延长著作权保护期限
著作权保护时间为作者死后50年时间内,但是彝族服饰中包含较多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其他著作权相比较,较为特殊。彝族文化传承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都在不断提高,所以在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需要适当延长彝族服饰著作权保护时间。
结语
近几年,国家对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及传承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一直在探索新型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及传承渠道。笔者在对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的保护分析研究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切入点,在知识产权框架体系下,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法律层面上的保护进行分析、探索。以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切入点,对彝族服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彝族服饰法律保护实际情况和当前国内保护上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上所取得的成果,提出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希望能够对彝族服饰的保护提供发展思路,加强对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借此弘扬独具魅力的彝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延冲.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2]沈良杰.彝族服饰市场现状与发展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學版),2005.
[3]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
[4]严永和.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之制度构建[J].文化遗产,2013.
[5]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6]韩玉婷,韩帆.凉山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
作者简介:马海拉几,男,彝族,籍贯:四川昭觉,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研究方向:彝族文化产业管理。
【关键词】:彝族文化;传统服饰;知识产权;传承与创新
前言
彝族,是一个把自己的文化穿戴在身上的民族,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展示着彝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诉说着彝人悠悠的历史岁月。彝族服饰主要表现我国少数民族彝族所具有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彝族文化特性,能够充分彰显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传统文化色彩。彝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精美别致,刺绣类别丰富,色彩魅力,生动地体现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彝族传统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彝族服饰的类型及其特征
彝族先民给世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瑰宝。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彝族作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以彝族服饰来说,就包含了大量的彝族传统文化精髓,而彝族服饰的保护研究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彝族服饰不仅能够体现出彝族的民族服饰特色,目前也在逐渐成为大凉山的文化符号,成为彰显凉山民族文化的主要媒介。凉山彝族服饰,也因区域界线与地域风俗差异等因素造就了特殊时代背景下特殊的精神氛围和服饰特色。因此,彝族服饰表现出多种款式和类型。“依诺”地区的彝族服饰表现为上衣宽松,男的为大裤脚,女的为百褶裙,而“阿都”地区男性服装则表现为修身型的小裤脚。依诺、圣扎、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在这片黑土地上争奇斗妍、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你永远不会找到两套完全相同的彝族服饰!”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的昭觉县被誉为“彝族服饰文化之乡”。昭觉县的彝族服饰拥有300余种款式、上千种配饰和上千种花纹,加上缤纷的色彩,想要做到完全相同,实属不易。昭觉县也是 “彝族历史文化走廊”、“彝族民间文化宝库”。昭觉独特的服饰风格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地区服饰的特色,不仅是凉山彝族服饰的经典荟萃,也是中国彝族服饰的“窗口”。因此,昭觉县被冠以“中国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的盛名。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史书,述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总体来说,彝族服饰风格源于自然,选于彝民族生息繁衍所需之物,成为彝民族之本源,并千秋传承。其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
2、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2.1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彝族传统服饰作为传统的民族服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世界性文化潮流的混合,各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民族文化相互冲击,致使彝族传统服饰逐渐消失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彝族传统服饰之所以消失在彝族人民生活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彝族传统服饰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工艺流程十分繁琐,制作难度较大,伴随着彝族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彝族民众选择以现代服装作为基本生活着装,除了在重大节日或者丧葬仪式上穿着民族服装外,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穿着民族传统服装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一些创新设计的民族服饰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传统服装制作冗杂,穿着不便,而创新设计的现代民族服装又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审美心理,进而造成了彝族传统服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发展,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在城市生活的彝族人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只有在特殊场合或节庆上才会愿意穿戴彝族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之中越来越少选择民族传统服装。在彝族农村地区,大多数传统彝族百姓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愿意穿着彝族传统服饰,也还有很大一部分传统彝族家庭会自己制作民族传统服装,但是为了日常生活及做农活更加便捷,越来越多的彝族百姓选择更加方便简单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现代服饰,方便自身干活。彝族服饰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淡化、消失,对此,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方法,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与创新,引发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服装的思考,进而加深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2.2防止传统服饰文化的消亡
在工业化时代内,很多传统制造工艺都逐渐被工业制造手段所替代。现代化机器生产已经不可阻挡,现代服装的设计制作也愈加趋于简单,而彝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复杂,从原料到刺绣到最后的合成需要一个繁琐冗长的过程。而快节奏的生活状况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使本来就处于贫困边缘的彝族人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去花心思去自己制作服装,一方面这一过程耗时长,成本大,另一方面,现代服装价格低廉,制作简单,穿着也方便,所以更多的彝族人民选择现代服装,很少有人在自己制作民族服饰了。于此同时,传统民族服装在当前的市场内竞争力十分低下,根本无法在市场内进行销售。彝族服饰在制作过程中,织布技术、扎染技术、纹样缝制技术十分繁琐,所需要的时間也较为漫长,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进而愿意对彝族服饰进行学习的人员数量也大幅度减少,很多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部分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目前已经消失在人们眼中。笔者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对彝族服饰传统工艺调查统计中主要对彝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制作传统民族服饰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者表示除了一些年纪稍大的老人或者是对彝族服饰制作工艺感兴趣的彝族妇女还在学习彝族服饰制作工艺之外很少有人愿意对彝族服饰制作工艺进行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彝族传统服饰工艺正在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对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对彝族服饰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其存在当下不可替代的知识产权价值
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彝族服饰,都是彝族人经过长期生活和实践之后所形成的产物,彝族服饰对彝族传统文化起着传承和弘扬的作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彝族传统服饰上包含了彝民族这一群体的文化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是毋庸置疑的。笔者认为,彝族服饰所具有文化价值与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价值十分吻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有效的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而彝族服饰是彰显我国彝民族智力成果的主要媒介,其中的价值与知识产权核心充分吻合。所以,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也必然是可行的。彝族服饰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能够充分彰显出彝族文化特点,在彝族文化主权及身份保护上面具有重要依据。通过知识产权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保护,对彝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在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分别为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反不当竞争,进而对彝族服饰进行全方位保护,在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充分彰显出彝族文化特色,并且以此作为基础条件,对彝族服饰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3、我国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立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关注,彝族服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在对相似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上,我国也颁布了大量法律规章制度。我国于1997年颁布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2006年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体现了国家对诸如彝族服饰等一系列传统手工艺的法律保护的逐步完善。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出台的相关法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多数局限在物化样态,对与手工艺相关的传统知識、遗产资源、民间艺术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和空间的保护相对空缺,亟待完善。
3.1我国对传统手工艺立法保护状况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彝族服饰保护也包含在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进行了规定,对政府行政责任及文化传承人义务进行了明确规定。虽然彝族服饰也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之内,但彝族服饰并不完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四川省对彝族服饰主要就其刺绣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尚未涉及到彝族服饰整个领域上面。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彝族服饰保护有一定影响,但是其保护针对性十分有限。
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规定中,对服饰上的图案样式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工艺美术作品的保护国家明确用行政手段来进行。与此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面也进行了有关规定。但从整体层面而言,对民族传统工艺内容方面的保护依旧较少,所起到的保护效果也并不显著。
3.2我国对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
3.2.1立法层面存在缺陷
在对彝族服饰保护上面,主要由政府部门开展行政保护工作。行政保护方式基本上为公法保护,对政府参与度十分关注,提高政府部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是民族传统手工艺在保护过程中,更加需求私法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立法从层面进行保护,需要逐渐从公法保护向私法方向转变。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需要从行政及私法层面共同开展,所以,私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3.2.2保护类型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
彝族服饰图样保护上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件》虽然已经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传统技艺方面缺少对彝族服饰的有效保护。虽然地方政府部门也已经通过地方规章进行了行政保护,但是这些法律规定落实效率十分低下,保护效力不够显著。
4、外国发达国家民族传统手工艺法律保护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传统手工艺保护国际公约逐渐落实,各国都在采取法律形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国外发达国家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上取得的成对我们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4.1 日本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日本的文化历史和我们国家有这很深的联系,发展到现阶段,日本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最好的国家。日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发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国家立法,用法律手段对文化财产进行有力保护。昭和四十九年推出的《传统手工艺品振兴法》,对于日本国内传统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二,设置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通过各类文化组织机构的默契联系,一起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第三,明确细分类别,针对性立法保护,《文化财产保护法》是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面所颁布的第一个法律规定,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传统手工艺包含在法律保护体系内。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内,对政府部门在传统手工艺保护上面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政府应该为传统手工艺保护提供专门资金,进而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及传承。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明确划分。
4.2美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
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是美国为本国传统手工艺提供保护的开创性方式。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对知识产权有关条例进行了明确解释,借助民间力量,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美国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内的专利制度,对传统手工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在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内,设立了公开专利信息制度,按照责任对专利进行维护和创新。对传统手工艺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分类、梳理,细致划分出每一个环节,并以此进行针对性的产权保护立法。
5、完善我国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建议
按照上述对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分析可知,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深远意义,从知识产权方向对彝族传统服饰进行保护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5.1彝族服饰专利权保护
5.1.1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标准 彝族服饰专利保护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标准,因为彝族服饰本身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基于这一特点的局限性,应该放宽新颖性这一标准。按照彝族服饰有关制作工艺,将其归纳到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内,适当降低创造性及新颖性要求。
5.1.2延长权利保护期限
彝族服饰包含了丰富的彝族文化精髓,是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实体媒介,主体权利为彝族全体群众,并且彝族服饰将继续为其所传承。所以,彝族服饰受到的保护时间应该适当延长。这样不仅有利于彝族服饰的传承发展,对于整个民族手工艺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推动意义的。现阶段,我国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间为20年,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间为10年,由于彝族服饰手工艺属于特殊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当延长彝族服饰专利权保护期限很有必要。
5.2彝族服饰商标权保护
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有效保护手段的另一个方面为商标权。我国虽然落实了较长时间的商标权法律法规,但是商标权在申请过程中,受到文化程度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对彝族服饰保护上面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5.2.1赋予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特殊个人以商标权
赋予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个人商标权,在赋予权利的情况下,同时表明有关承受人都需要适时承担民族手工艺权利义务。彝族服饰商标权申请对象为彝族集体管理组织或特殊个人,其他组织在申请彝族服饰商标权保护上面,应该不予许可,进而才能够有效对彝族服饰进行保护,避免彝族服饰文化被简单复制、随意滥用。
5.2.2完善地理标志制度
彝族服饰属于少数民族服饰,具有十分显著的地域特征,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元素也可以对彝族服饰进行辨别。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可以采取地理标志方式,对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提高彝族服饰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5.3彝族服饰著作权保护
5.3.1明确彝族服饰著作权权利主体
彝族服饰上的图案实际上就是著作权客体,著作权主體为彝族群体或者是个人所有。笔者认为,彝族服饰在保护过程中,著作权应该讲主体放在集体层面上,集体管理组织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综合管理,承担有关责任。
5.3.2延长著作权保护期限
著作权保护时间为作者死后50年时间内,但是彝族服饰中包含较多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其他著作权相比较,较为特殊。彝族文化传承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都在不断提高,所以在彝族服饰的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需要适当延长彝族服饰著作权保护时间。
结语
近几年,国家对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及传承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一直在探索新型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及传承渠道。笔者在对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的保护分析研究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切入点,在知识产权框架体系下,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法律层面上的保护进行分析、探索。以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切入点,对彝族服饰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彝族服饰法律保护实际情况和当前国内保护上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对传统手工艺保护上所取得的成果,提出彝族服饰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希望能够对彝族服饰的保护提供发展思路,加强对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借此弘扬独具魅力的彝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冯延冲.传统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0.
[2]沈良杰.彝族服饰市场现状与发展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學版),2005.
[3]张西昌.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3.
[4]严永和.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之制度构建[J].文化遗产,2013.
[5]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6]韩玉婷,韩帆.凉山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
作者简介:马海拉几,男,彝族,籍贯:四川昭觉,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研究方向:彝族文化产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