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翳礼赞》中的“侘寂”之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谷崎润一郎(以下简称谷崎)作为日本近代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早期创作受到王尔德、戈蒂耶和爱伦坡等人的影响。以受虐和被虐的官能美蜚声文坛。但是在创作的中后期,开始显现出回归现实、追求日本传统美学的倾向。受生活经历的影响,谷崎对西化生活感到失望并试图逃避,转而追求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侘寂”审美观念。本文从精神和物质两个角度,对谷崎晚期代表作《阴翳礼赞》中所呈现的“侘寂”之美进行分析,并探究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侘寂”之美为适应时代变化做出的改良。
  关键词:《阴翳礼赞》 侘寂 日本传统美学
  一
  “侘寂”美学观念发轫于悲哀、寂寥的主观情感,是兼具苦涩和朴素的美学观念,是“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 a。“侘寂”侧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反对繁复、奢华的外部装饰,力求直观地展示事物的本质。“侘”在一定意义上表示贫穷,或者说是狭小、穷乏;“寂”则是寂静、寂寥的含义。“侘”与“寂”前者偏向于空间,后者倾向于时间,因此,可以“将两个词合称为‘侘寂’” b。在长期的美学实践中,“侘寂”精神内涵中不全是自怨自艾的消极情绪,而是在消极情绪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c。这种穷乏和寂寥的真正含义是自我富足、不假外求,对于名利、财富采取淡然平和的态度。所以,“侘寂”是一种不追求物体本身的奢华,同时也不受外界所干扰的一种“抱残守缺”的境界。
  在“侘寂”美学中,美具有内敛、朴素的特点。这种审美理念源自于对“真实”的追求,“以主情为基调,以真实的感动为根本”d。所以日本的审美追求事物原本的真实,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这种崇尚素雅的特质对谷崎的色彩审美情趣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e。谷崎在《阴翳礼赞》中写道:“较之浅显明丽,更喜欢阴郁暗淡。”f在日常的美学实践中,日本工艺品多带有“微妙不显”的审美态度。通过仔细品味、把玩,简陋、朴素的器物逐渐呈现给欣赏者一种“大道至简”“空性真如”的特点。
  “侘寂”作为一种美学理念,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文学上,松尾芭蕉的俳句体现了“侘寂”的空寂特点;在园林设计上,以龙安寺为代表的枯山水园林用黑灰砂石和深绿青苔营造了枯寂的“侘寂”之美;在书法和绘画上,通过大量的留白带给欣赏者无穷的想象;在茶道上,以千利休为代表的理论家提出了“和敬清寂”的主张。
  日本人受到 “无常”观念的影响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究竟是空,“空”的状态会超越时空而恒久存在。通过对世界的观察,日本人将万物流变、无物常驻的观点引入感性世界,体会生命的易逝,但是又从短暂的生命中领会到“生的喜悦,进而得出对生的珍视”g。“侘寂”在精神和物质领域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
  相比于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奢华、繁复的审美追求,日本更加认同枯寂、清雅之美。谷崎继承“传统审美情感,勾勒出或者神秘幽玄,或者静谧淡雅的唯美世界”h。“侘寂”所具有的朴素、简陋不是由资源的匮乏等客观条件所导致的,而是在经历了繁复奢华之后对精致典雅、去奢就简的高级追求。从日本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物哀、幽玄和侘寂三个阶段,“侘寂”是建立在两者之上的更为高级的审美状态。
  在《阴翳礼赞》中,作者对比了日本和智利的水晶,日本水晶不透明的包裹体使水晶本身更加凝重温润,较之于清澈透明的智利水晶更受人喜爱。从这一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物质本身自然的特点,顺应自然并且发现自然中所蕴含的美。前文所述,“侘寂”之美源自于对“真实”的追求,即并不会刻意要求完美,而是探求事物本身所蕴含的自然且真实的美。
  谷崎认为:“美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i“所谓阴翳,指光线和色泽微茫、黯淡、幽暗、幽深等。”j为了证明阴翳中所蕴含的“侘寂”之美,谷崎列举了餐具和建筑两个例子。作者认为漆器的餐具较之于冰冷且具有玻璃光泽的瓷器而言,在使用时能够产生“一种神秘,一种禅味”k。“侘寂”之美体现在餐具中,是一种食物与容器的美妙结合,在幽暗中散发出食物的阵阵幽香。在饮食的过程中,用餐者体味幽暗深邃、温润简朴的“侘寂”之美。在建筑上,谷崎更加推崇传统和式寺院的大片脊瓦。在室内装饰上采用传统纸门,光线通过纸门会变得柔和、阴翳;令观赏者对室内的壁龛、屏风和古老挂轴所蕴含的“侘寂”之美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文中认为,在幽深的大书院壁龛之中,观察即将消泯的墨色运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挂轴的美,这样的阴翳恰到好处,“朦胧的古画和暗淡的壁龛是那样的和谐一致”l。
  《阴翳礼赞》通过对于阴翳的追求和描写,体现了渗透在器物、饮食、建筑等生活方方面面的“侘寂”之美。将抽象的“侘寂”之美融入对具体器物的追求之中。通过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从未提及却处处通过“阴翳”表达出来的“侘寂”之美。
  三
  对“侘寂”之美的推崇体现在器物上,而且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精神层面上的“侘寂”是对人生境界的领悟和感受,“一方面是文质彬彬、无上风雅,另一方面又有心情的肆意和放任”m。在《阴翳礼赞》中,谷崎从懒惰、恋爱两个角度,侧面描写了精神上的“侘寂”。
  在崇尚勤劳的时代,懒惰行为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谴责。但是,日本“侘寂”美学的集大成者良宽和尚则认为“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n。谷崎在书中提到的懒惰、倦怠是极具东方特色的,是“东方的懒惰”! 5。在《阴翳礼赞·懒惰之说》中,谷崎例举了《御伽草子》之《懒汉太郎》的故事:懒汉太郎凭借他霸道、懒惰被奉为神社的神仙。“侘寂”作为一种东方美学,“注重的是情感表现和意气抒发”! 6。在谷崎看来这种懒惰不是一种消极态度,而是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情感的抒发。
  “懒惰”建立在衣食無忧的基础上,人们成为“有闲阶级”,有充足的时间体会、感受生活。“侘寂”美学的器物具有外表素简而内涵丰富的特点,器物和生活所蕴含的丰富内涵“需要用‘心眼’才能想象出来”! 7。懒惰为感受“侘寂”之美提供了必要条件,体会源自于自然真实的“侘寂”之美。从精神上说,懒惰往往指一种满足现状、停滞不前的状态。谷崎认为精神上的懒惰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在繁忙中,找回片刻的安静,让精神放松、内心平复。而在“懒惰”之后,会有更加明确的发展目标。而这种“侘寂”美学的思想与自然发展并不矛盾,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无论是行为还是精神上的懒惰,在谷崎看来都是积极的。东方人将这类人称为“高洁之士”,而在西方人看来东方人这种追求隐遁式的懒惰,更像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仅满足自身的欲望并没有很好地为社会服务。而谷崎认为这种懒惰是心系天下、灵境旁观的安然。并且认为西方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价值观,“甚不符合东方人的性格”! 8。
  关东地震之后,谷崎在关西定居。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关西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较小,“江户时代的‘町人文化’在这里更多地保存下来”! 9。谷崎有机会接触日本传统文化。因此,《阴翳礼赞》作为谷崎的晚期作品汇聚起谷崎对日本传统审美情趣的系统认识。在此书中,谷崎否定了日本女人的崇高肉体之美,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随着年龄的增长,依靠和服和化妆技巧来烘托微弱绮丽的美感。因此,本书对于爱情乃至情欲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日本传统的美学主张,对于情欲和恋爱仍是采取节制的甚至是鄙视的态度。
  谷崎从东方人道德审美的角度对于西方的 “圣洁的淫妇”或“糜烂的贞女”进行了否定。认为东方唯美主义追求道德至上,并且在道德指导下对美丽做出评判。一旦女人超过了道德底线那就意味着变成了彻底的淫妇,而且女人所拥有的美也将如同残花败柳一般消失殆尽。谷崎认为日本这个民族崇尚婉约内敛,反对直白露骨的恋爱描写,对于情色也采取淡薄克制的态度。在面对爱欲上,女性处于一种黑暗之中,女性带给男性的感觉是抽象含蓄的:“仅仅是彩衣窸窣的一丝微音。”@ 0同时谷崎例举了德川家康的训诫即“媳妇不要长时间待在丈夫的被窝里”来表达对于爱欲的节制。
  同时,谷崎肯定了女人的地位和价值,女性给予武士精神的力量。“武人的忠诚和崇拜的目标在于‘女性’。他们被自己所崇拜的妇女赞扬、提拔、鼓励从而获得勇气。”@ 1由此可见,传统的日本观念中,女性在武士精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四
  日本文化具有崇尚自然、偏重感性、推崇素简闲寂的特点。“侘寂”美学思想就是这种特点的集中体现,但是明治维新时期倡导吸收西方文化,对于日本传统的文化采取遏制的态度。传统的美学追求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而《阴翳礼赞》从生活、精神两个方面诠释了“东西方日常生活领域和审美趣味上的冲突”@ 2。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显然更加偏爱传统的日式厕所,认为那种厕所不论是建筑厕所的木材还是修建厕所的地点都是极其完美的。并借用夏目漱石先生的例子,认为是一种生理上的快感。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显然没有时间去享受“蚊子在耳畔嗡嘤的寂静”。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民众大多习惯使用西方的马桶。这显然是西方的快节奏生活对日本传统生活的冲击,也只能在高效和实用的冲击之下进行妥协。
  谷崎认为日本人的虎牙、龋齿以及牙齿上的烟渍是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但是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早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科学生活方式的追求渐渐消失。现在的日本人和西方人一样追求牙齿细致、白净和匀称,在能乐戏剧中对于纤细、柔弱的“侘寂”审美也逐渐被西方的丰满、妖艳所取代。西方的冲击不仅在审美上有所体现,而且在社会风俗上也有所变化。社会的发展对于老年人也变得冷漠“处处讨好年轻人”@ 3,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谷崎时刻都在强调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谷崎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日本政府大量接受西方思想,推动日本文化的快速变迁,导致很多人对新型文明感到极端不适,认为这种文明过于物质、忽略人性,很多知识分子“转向昔日以寻求或发明精神传统”@ 4,但是谷崎也承认,“任何时代的人都对现状不满”@ 5。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对一些传统做出革新,而诸如“侘寂”审美等传统也必须为此做出牺牲或者让步。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侘寂”美学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冲击,明治维新以后,诸如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日本学者都对致力于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工作,传统美学渐渐地隐藏在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后面。尽管“侘寂”美学的发展脚步趋于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但作为深深地烙印在日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依旧引导着日本文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手艺已经被机器取代,但是整个社会对于器物制作严谨、恭敬的态度以及幽玄、侘寂的审美没有改变,职人与匠人的精神依旧还在。对于物的坚守和崇敬是“侘寂”美学在人们精神上留下的烙印。
  在家居取暖方面,谷崎虽然推崇日本传统的火炉,认为没有火炉的冬天显然是不完美的,也感觉不到温暖。但是面对冬天的酷寒,谷崎还是暂时放下风流,采用更加便利的取暖设备。为了风流审美和便利实用相结合,他尝试“在炉子里装上电炭”来模仿传统火炉。同时对于家中的灯具,谷崎也要用传统灯具对电灯加以改造,而不是直接使用如同“火焰一般,烤得人难受的”电灯。谷崎利用各种条件来放缓西方文明对日本传统快速变革的脚步,也是面对西方实用方便和日本传统“侘寂”悠然的一种妥协。
  结语
  “侘寂”之美来源于对于沧桑岁月、人生苦短的感慨,得益于“物哀”“幽玄”的不断发展,也是对于寂寥的最好诠释和对于朴素、简约的自然追求。《阴翳礼赞》这本书并没有直接使用“侘寂”的概念,但是作者着眼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现“侘寂”的美。将极其抽象甚至有一些宗教玄学色彩的审美观点,变得具象化而更加可知可感,是对于传统美学的一种讴歌和礼赞。当下日本倡导的简约大方、物尽其用的设计理念,追求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保护传统尊重传统的态度依旧脱胎于“侘寂”的理念,并且独树一帜。
  时至今日,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作者本人的不幸童年和早年的经历注定了作者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抱着一定的抵触态度,他不断追求传统生活,并且亲身实践,他对“侘寂”之美的理解、诠释和实践是独特的。
  aq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态》,《日本学刊》1992年第5期,第63页,第65页。
  b 王向远:《日本的“侘”“侘茶”与“侘寂”的美学》,《东岳论丛》2016年第7期,第151页。
  c 张建立:《日本人与中国人的感情模式特征简论——以“侘茶乐境”与“孔颜乐处”为中心》,《日本学刊》2009年第6期,第110页。
  d 叶渭渠:《20世纪日本文学回顾与思考》,《日本学刊》1999年第6期,第113页。
  eh张萍:《赤青黑白的文学世界——谷崎润一郎文学作品的色彩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380页,第380页。
  fiklo! 8 t@ 1 @ 3 @ 5〔日〕谷崎润一郞著,陈德文译:《阴翳礼赞》,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第35页,第17页,第22页,第54页,第57页,第105页,第89页,第45页,第45页。
  g 彭修银、邹坚:《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1页。
  j 雷芳:《谷崎润一郎对日本传统物哀美的继承与拓展》,《日本问题研究》2017年第3期,第79页。
  mp@ 2李超德:《东方审美精神的安然之境——从散文集〈阴翳礼赞〉談起》,《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6期,第84页,第88页,第84页。
  n 〔日〕川端康成、 〔日〕安田靫彦,林少华译:《侘寂之美与物哀之美川端康成和安田靫彦[序]》,青岛出版社2018版,第4页。
  s 彭德全:《试论谷崎润一郎的美学观》,《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第2期,第43页。
  @ 4 〔美〕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作 者: 娄展铭,天津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余华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其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通过病态、暴力与死亡叙事去剖析人性的丑恶,其中人伦血缘关系是他切入叙事的关键,这与鲁迅《狂人日记》等作品中通过解构血缘秩序批判封建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逐渐摆脱了先锋时期对于现实世界的决绝态度,从暴力书写转向了对伦理关系的温情叙述,并在非血缘的父子关系中重构新型的文化秩序,这是余华在继承鲁迅批判精神方面做出的新的探求。
期刊
摘 要:“义”作为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范畴,自古以来便渗透和表现在历史典籍和文学经典之中。《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堪称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豪侠传奇,一曲感人肺腑的忠义悲歌。“义”作为核心价值熔铸于梁山英雄的内在精神世界,在整部作品中呈现丰富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义”的思想溯源,梳理《水浒传》中“义”的表现,探析“义”精神的缘由三个方面来剖析《水浒传》所呈现“义”的本质、表现和原因,对“义”文
期刊
摘 要:《少年闰土》作为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篇课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具有新的研究价值。考虑到已经有多人从多个角度对这篇课文进行解读,因此在解读的时候,可保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笔者认为“中年笔触写少年,少年文字悟中年”可以成为课文解读的一个思路。鲁迅先生创作《故乡》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是人到中年。但是在描写少年闰土的时候,又是一个明亮的笔触。面向小学生进行课文解读
期刊
摘 要:清代话本小说《豆棚闲话》风格独特、意义深远,作者艾衲居士巧妙地选择了豆棚下众人聚集的场景开始故事的述说,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豆棚世界。豆棚架下的空间形成了豆棚世界的基础,豆的生长周期与豆棚世界中的时间相连,推进故事的叙述,另外,众人作为叙述者及其口中的故事构成了豆棚世界的核心。在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下,时间与空间,人物与故事,共同构建出一个寄予了理想、逍遥自在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豆棚闲话》
期刊
当代诗歌的面相总体上呈现阴柔之态,读者看到最多的是风花雪月,听到最多的是靡靡之音,魏晋风骨早已化为历史的云烟。曹谁提出大诗主义正逢其时,他企图以少数志同道合者的力量扭转新诗的美学方向。一些装腔作势的伪诗人虽然在声嘶力竭地叫喊,但底气不足,艺术功力不足,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但没有写成大诗,而且还亵渎了诗歌的神圣,成了被嘲弄的笑料。还有一些诗人,视野狭窄,气息微弱,没有胸怀,思想贫瘠,漠视国计
期刊
摘 要:关于铁凝的作品,学界大多从女性形象和母性意识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其中的文化因素尚存研究空间。以《孕妇和牛》为例,本文试从孕妇的文化情结入手,探究小说中文化与母性之间由萌芽、升华到回归的融合历程,解读文化意义上的母性书写。实际上,铁凝借二者的融合寄托了呼唤健康母性的文化理想,并在无意中呈现出对“心灵的大气象”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孕妇和牛》 铁凝 文化 母性 融合  《孕妇和牛》a创作于2
期刊
摘 要: 卡夫卡的《判决》实质上展示了一场具有荒诞色彩的精神判决,加缪曾就卡夫卡的两部长篇小说《城堡》与《诉讼》中的荒诞性进行过精确评述,这一特征早在卡夫卡先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判决》中已有显露。本文尝试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主要通过把握文章的叙事艺术来对作品中丰富的阐释空间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并通过文本细读揭露这一悲剧的荒诞性生成。  关键词:《判决》 荒诞性 卡夫卡  《判决》的诞生被认为是一个卡
期刊
摘 要:《一地鸡毛》是一篇优秀的中篇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前后性格变化深刻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知识分子精英们在诗意的追求和世俗的生活中形成的巨大精神落差,令他们不得不进行自我消解,最终回归平庸,享受平庸,这反映了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一地鸡毛》 刘震云 人物分析 诗意消解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新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有梦想有抱负的大学生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以图式组合的方式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因此,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品味涵泳、内化迁移,不能浮游于文本语言的表层,而要穿越文本的藩篱,直抵语言内核,把握文本表达的内涵。本文提出要紧扣关键语句,理清语段表达的整体构思;链接生活实际,还原侧面表达的言外意蕴;联系具体语境,构建正面表达的品味体系;整合对比资源,搭建辨析表达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穿越藩篱 联系语境 整合
期刊
摘 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名剧,其文本具有典型的狂欢化色彩。本文在巴赫金提出的狂欢化理论的观照下,尝试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狂欢化意象进行多重解读。笔者主要基于剧中的筵席形象、死亡-诞生意象、人物对白语言中的物质-下部意象及褒贬结合现象等狂欢化意象,深入挖掘该剧中文艺复兴时代对中世纪宇宙图景进行颠覆的母题,进一步揭示作品中深刻的历史感,及其所呈现的人类历史文化。  关键词:《罗密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