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被重视,江苏省宿迁市举办的“师生共品经典”活动也在全面开展。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那么,怎样使自己的阅读教学更有效,使自己的阅读教学有生成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一、深入的文本研读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杨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因而,要想课堂能有效生成就应认真研读文本。而教师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先“解”后读,急于看教学参考书,从而受它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参中的解读生搬硬套到课堂对文本的解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成的局限,甚至没有课堂生成。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课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媒介,进入作品去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和老师的情感被激活,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有精彩生成。
例如笔者在阅读苏教版《同步阅读(八年级下)》中指导学生学习贾平凹的《落叶》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阅读思考题,教师作为引导者解决了问题;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哲理句“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的理解。学生谈到:①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成长,揭示无论在怎样的际遇中,对生活都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懈追求,不断拼搏奋斗。②还可以表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和精神。③“一切旧的事物,都必须走向死亡,终将被新事物战胜或取代”等精彩的发言。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是有效生成的源头
阅读教学中,问题是阅读分析的导引。一堂语文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是很关键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体研读和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因而,必须有精心的问题设计,才能使课堂有生成。而精心的问题设计必须有弹性。要想达到有弹性的问题预设,关键是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然后以主问题为藤,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教学。
三、正确的方法指导是有效生成的支点
新课标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正确的方法指导,课堂生成才会丰富和有效。在课堂自主阅读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要勾精彩语句、留疑或写摘录、作点评,要指导学生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步法来阅读和理解文章,体会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不写其他?文章是怎么来写的?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拓展延伸、联想归纳,培养学生思想的开阔性、深刻性;找准扩展点,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或联想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比一比,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底蕴。
在自主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写;问一问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这个道理是否有不当之处;问一问能不能改动,有没有更好的陈述等问题。以此进行评议性和批判性阅读,引发学生生成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要让学生审视课文,创造课文,挖掘文中字面所蕴涵的意义;理解、填补和阐析文中情节的省略,故事的待续,字面的深意,语言的多解等“空白”,给学生创设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深度的对话是有效生成的“升华”
要想深度对话,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生成火花随时闪现,我们要善于把握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并随机展开讨论,加以升华,使课堂教学达到必要的深度。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还没弄懂,也可以在课文上完后,让学生再次对文本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接”,也可以“抛”:接受有价值的提问,把简单的问题抛还给学生。而在我们教学中,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说不清楚时,常会打断他们。当学生的手高高举起时,并不给予机会,让他发表;甚至当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时,我们也无动于衷,这样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给课堂留下了许多遗憾。因此,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生成。
总之,语文阅读课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也只有在实施教学时不拘泥于课前预设并能机智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潼阳初级中学)
一、深入的文本研读是有效生成的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杨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因而,要想课堂能有效生成就应认真研读文本。而教师在备课时,千万不要先“解”后读,急于看教学参考书,从而受它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参中的解读生搬硬套到课堂对文本的解析上,从而导致课堂生成的局限,甚至没有课堂生成。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课上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媒介,进入作品去感受和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和老师的情感被激活,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有精彩生成。
例如笔者在阅读苏教版《同步阅读(八年级下)》中指导学生学习贾平凹的《落叶》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阅读思考题,教师作为引导者解决了问题;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哲理句“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的理解。学生谈到:①借法桐树叶的凋落与成长,揭示无论在怎样的际遇中,对生活都要始终充满希望,为了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懈追求,不断拼搏奋斗。②还可以表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和精神。③“一切旧的事物,都必须走向死亡,终将被新事物战胜或取代”等精彩的发言。
二、精心的问题设计是有效生成的源头
阅读教学中,问题是阅读分析的导引。一堂语文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是很关键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导文体研读和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讨论探究,做到一“问”立“骨”。因而,必须有精心的问题设计,才能使课堂有生成。而精心的问题设计必须有弹性。要想达到有弹性的问题预设,关键是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然后以主问题为藤,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教学。
三、正确的方法指导是有效生成的支点
新课标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正确的方法指导,课堂生成才会丰富和有效。在课堂自主阅读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要勾精彩语句、留疑或写摘录、作点评,要指导学生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步法来阅读和理解文章,体会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而不写其他?文章是怎么来写的?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拓展延伸、联想归纳,培养学生思想的开阔性、深刻性;找准扩展点,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或联想生活中的实例,或联想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比一比,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底蕴。
在自主阅读中,教师让学生善于质疑、敢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写;问一问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这个道理是否有不当之处;问一问能不能改动,有没有更好的陈述等问题。以此进行评议性和批判性阅读,引发学生生成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同时,要让学生审视课文,创造课文,挖掘文中字面所蕴涵的意义;理解、填补和阐析文中情节的省略,故事的待续,字面的深意,语言的多解等“空白”,给学生创设遐想和创造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思维的能力。
四、深度的对话是有效生成的“升华”
要想深度对话,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生成火花随时闪现,我们要善于把握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并随机展开讨论,加以升华,使课堂教学达到必要的深度。可以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还没弄懂,也可以在课文上完后,让学生再次对文本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接”,也可以“抛”:接受有价值的提问,把简单的问题抛还给学生。而在我们教学中,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说不清楚时,常会打断他们。当学生的手高高举起时,并不给予机会,让他发表;甚至当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时,我们也无动于衷,这样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给课堂留下了许多遗憾。因此,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生成。
总之,语文阅读课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同时,也只有在实施教学时不拘泥于课前预设并能机智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潼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