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x200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鼓是历史久远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人广泛应用的民族乐器,它的演奏形式虽然简单,但是技巧性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围绕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从影响中国鼓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展现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鼓;艺术表现力;音乐教学
  中国鼓是深受中国人喜爱和广泛应用的民族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鼓渐渐成为一种奋发开拓的精神表征,其鼓声被赋予力量、正义、希望、团结等文化内涵。同时,中国鼓的演奏形式虽然简单,但是技巧性、炫技性很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在各地各种活动中广泛传播与发展,处处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影响中国鼓艺术表现力的因素
  鼓是乐队的灵魂,它在音乐发展的长河中,可谓举足轻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每逢重大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国鼓都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中国鼓演奏时气势磅礴,或声韵铿锵,或粗犷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而大多数中国鼓是无固定音高的,所以在其演奏中,力度因素、节奏因素、速度因素、音色因素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1.音色的影响
  音色是中国鼓表现自身艺术张力的利器。中国鼓的鼓点节奏富有变化,鼓声悠长则音色苍劲有力,低吟浅唱;鼓声短则响彻天宇,石破天惊。如此交错进行,中国鼓所演奏出的打击乐会充满层次感、画面感,富有艺术表现力。可见,良好的音色因素应是其他听觉因素存在的前提条件,中国鼓演奏音色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演奏者技艺的高与低。因此,表演者要运用不同的奏法丰富音色的变化,结合节奏与节拍、力度与速度的复杂变化,将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示出来,让鼓声振奋人心。
  2.演奏者自身的影响
  中国鼓作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其艺术表现力主要是通过音乐变化、技巧技术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而且,由于艺术表现力潜藏于作曲家所作乐曲本身,以及器乐演奏家演奏作曲家作品时投入的状态和他本身对于乐曲的理解感悟,所以如果不能娴熟掌握中国鼓的表演节奏与表演力度,就很容易弄巧成拙,使努力付诸东流。而制作中国鼓、鼓槌的材料及其质量的不同,以及表演者表演能力的差异,也使得表演过程中难以呈现出美妙均匀的音效,难以增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与观众的视觉满足感。
  与此同时,演奏者在击鼓时使用的力道也是相当关键的。对击鼓的力道的把握就是演奏者对整件乐器控制力的体现,而控制力就是音乐的表现力。通过控制速度的快慢,以及速度和力度的组合变化,从而将艺术的张力倾注在音乐中,使得整段音乐在完美演绎作曲家灵魂的同时,将演奏者的灵魂融入进来。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应借助手指和鼓槌的联系与配合,让二者得以在施力和受力的过程中完成传导协调的作用,并最终使击打出的音乐显得圆润、饱满,增强击鼓的表演力。
  此外,具有娴熟的中国鼓表演技巧并不代表能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因而表演者必须要在演奏中投入感情,用自己的感情来感染听众,引起共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巧妙变化进行表演,以增强中国鼓的艺术表现力。最后,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也是增强中国鼓艺术表现力的方式之一,表演者往往根据音乐精心设计形体动作,有时候较大的身体幅度可以在视觉上增强鼓乐的气势。
  3.其他影响
  与其他的打击乐器情况相似的是,中国鼓的演奏必须靠击打中国鼓本身产生的节奏和韵律作为建构音乐的主体,积蓄艺术表现力的主要武器。节奏和韵律是打击乐的骨架和灵魂,是欣赏打击乐的一个突破口。如果说打击乐的演奏是一个方程的话,那么鼓点就是自变量,节奏和韵律则是因变量。因此,我们对节奏的变化进行研究就是对鼓点的变化进行研究,鼓点的轻重缓急就是音乐情绪的轻重缓急,鼓点的张弛法度就是艺术表现力的张弛法度。在实际的中国鼓的演奏中,鼓点和节奏韵律血脉相连、休戚相关。在众多以中国鼓为主体的打击乐中,击鼓的力道由弱到强,由强再到弱,使得整首曲目荡气回肠,抑扬顿挫;由中国鼓演绎的打击乐气势多变,层次多样,使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收放自如,或气吞天下,或悄无声息。毫无疑问,这也是进行中国鼓艺术表演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鼓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鼓质朴,有乡土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地将中国鼓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其表现力。
  1.节奏教学中加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节奏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把中国鼓融入教学环节中,能增加学生对乐器的亲切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部分,教师先讲解中国鼓基本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接触乐器,激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接着,通过用鼓敲击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让学生巩固已学节奏,引出全音符的学习。最后,教师利用中国鼓稳定节拍,让学生随着“咚、咚、咚、咚”四下的鼓声将全音符唱满四拍。由此,将中国鼓运用到节奏教学,让学生从口读节奏转换成用鼓敲击节奏,积极参与节奏教学,潜移默化中学会中国鼓的演奏方法。这样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节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表演歌曲中融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在《剪羊毛》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设计为歌曲伴奏的综合表现环节,把中国鼓与碰钟、三角铁合奏为歌曲伴奏,并加入唱歌、律动、表演。中国鼓的鼓声穿透性强,学生听得清晰,边唱边表演歌曲,尽情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把对歌曲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在《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中国鼓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由单声部的节奏练习开始,到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最后将其融入音乐中,为歌曲伴奏。听着熟悉的乐曲,敲出合适的伴奏,边歌边奏,学生也不觉得枯燥无聊,反而充满成功感。
  3.在音乐欣赏中引入中国鼓,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音乐欣赏课要求学生能通过自身的音乐实践,丰富音乐审美体验和提高文化领悟能力。在《丰收锣鼓》欣赏课上,教师让学生先做拍手、拍腿的动作来熟悉乐曲的节奏,再让学生合着音乐模仿打鼓的动作,然后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中国鼓的方法,请学生分声部用中国鼓演奏练习。同时,在演奏时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声音,要求注意保持声音的和谐统一。就这样,由易到难,在指挥引领下,学生演奏时神态专注,演奏出的声音自然和谐。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用中国鼓、锣和镲来模仿乐曲中的锣鼓节奏,让学生感受锣鼓的热烈场面,将学生带入喜庆欢乐的情景,体验丰收的喜悅。如此,一幅“丰收锣鼓”的场景在课堂上就自然展现。
  总之,不同的鼓乐曲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乐曲的特点,合理地分配、选择演奏技巧,从而展示不同的表演风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音乐作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子系.中国鼓类乐器演奏中手指运用的必要性[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6.
  [2]郭俊.浅论中国鼓的社会功用转变[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01):144-148.
  [3]戴宁.中国打击乐研究——古代鼓的起源与分类[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
其他文献
《格雷传》是塞缪尔·约翰生所写的英国52位诗人传记中的一篇.其中,他不仅颂扬诗人格雷博大精深的学识、饱览群书的阅历和勤奋好学的精神,还称赞格雷慷慨仁义的品质.格雷的好
期刊
追随着时间之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到了2021 年.此时,一个追问自然产生:2021 年“课改之箭”将射向哪里?能射中那环吗?rn我们的回答应是鲜明的,也应是坚定的.rn中国进入了高
期刊
伴随着教育的深度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教师素质理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内核,而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以江苏省Y市J区小学新教师培训为例,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共青团中央紧跟党走,也发出通知号召广大青年团员学习党史.可能有些青年朋友不理解,
期刊
期刊
1919年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党的早期领导人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赴法人员中,由新民学会组织的湖南籍青年是一个重要群体.毛
期刊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课型,在复习课中践行深度学习至关重要。基于“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复习课教学,以主题式情境为主线,以问题链导学为载体,完成了创设主题情境,引发沉浸体验;拓展情境迁移,促进变式训练;深化情境协作,生成协同思考;梳理情境历程,获取建构能力环节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 深度学习;情境主题;复习课  与虚假学习、浅层学习不同的是,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本体能动性的学习
研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为例,通过自主研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即时评价、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