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君之故,盛年虚度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波浩渺,天地苍茫。寂静的水面上,几只客船缓缓前行。一缕箫音传来,婉转悠扬,仿佛浪花轻跃水面,琤琤流淌。如梦如幻的箫音惊起船头绘画的女子,她不禁左右张望,寻找箫音的来处,怎奈雾水蒙蒙,哪里望得到。女子轻轻叹息,继续潜心作画。
  女子名叫姚月华,生于商旅之家,自小随父母往来于扬子江上。因多年走南闯北,浪迹于江面上,姚月华比同龄女子多了一份成熟。
  彼时她已是二八佳人,正当待嫁年华,只因长年江上漂泊,以至误了终身大事。父母也有些急躁,只想着靠岸之后有个落脚之处,赶快为女儿寻个好婆家。
  江上迷雾渐渐散去,姚月华的图画也已完成。她缓缓放下画笔,蹙眉望向远方,船工开始摇橹,翻起浪花朵朵。一只客船轻盈驶过,船头站着一位紫衣少年,身形挺拔,姿态儒雅,腰间斜插一支竹箫。
  姚月华恍然,此前雾里吹箫之人竟是他,不禁又多瞧了几眼,两船擦肩而过的瞬间,那少年也朝她船上观望。
  两人相望不觉都已痴了,姚月华脸红心跳,却不肯收回目光。少年也颇感惊讶,船头女子容颜俏丽,别有一番风情。流水无情,两船匆匆别过,甚至来不及打声招呼。姚月华暗暗叹息,却也不好主动上前交谈。
  扬子江岸边,客船停靠码头。姚月华怏怏不乐地走向岸边,抬头竟望见那少年正含笑站在前方。只见他上前施礼,言谈举止皆落落大方,交谈中方知少年名叫杨达,此番雇船前行是为进京赶考。杨达气质儒雅,对姚月华的画作赞不绝口,姚月华也赞其箫曲悠扬。
  冥冥之中,两人皆有相见恨晚之意。姚家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两人畅谈并不制止。
  短暂的岸边停留让两人有机会互吐心曲。为赶考期,杨达本应继续前行,可是江上匆匆相见,仿佛缘定三生,再也不肯前行,于是停靠上岸。姚月华得知原委,不觉羞红了脸。
  一个是闺中待嫁,一个是情意绵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人间好时节。此后数日,两位船家也想撮合他们,两只客船日则左右同行,夜则同停一处,而姚月华与杨达一路诗词唱和,借景抒情,互诉爱意。
  天气晴朗时,姚月华端坐船头,悄悄为杨达赶做衣衫。江水清澈,微风轻拂,客船惊起的海鸟正双双飞向远处。“江中愿作比翼鸟,岸上愿为连理枝。”杨达痴痴望着飞针走线的姚月华,化用白居易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心声。姚月华温柔地望过来,眉眼含情,手中的针线却一直没有停下。
  虽然郎有情妾有意,但到底没有明媒正娶的仪式,姚月华也不肯让杨达轻视自己,所以彼此同心却不曾同船,每日里出船相问好,行船途中吟诗联赋,杨达感念姚月华是冰清玉洁,只待科考之后便来迎娶。
  江水无尽头,人生旅途却终须靠岸。杨达弃船上岸,准备入京赶考,姚月华强忍悲伤含笑相送,递给他亲手缝制的衣物,杨达轻轻接过,心中悲戚。数日相处已让两人感情深厚,为回报姚月华一片痴情,杨达对天盟誓,纵江水为竭,此情不渝。
  姚月华不禁落下泪来,决意在此守候,决不更弦。杨达承诺无论是否高中都会前来迎娶。两人惺惺惜别,此后姚月华依然与父母往来扬子江上,只是从前客船快慢并不在意,彼时却是焦急渴盼,盼望船儿快快靠岸,抬头就能看到他眉眼含笑地等在那里。
  晨昏日落间,江水奔流不息。江面落叶飘零,秋已去冬将至,杨达依然毫无消息。她本想弃船上岸寻他,但父母执意不肯。走又走不成,寻也无法寻,姚月华只能苦苦盼君归。
  她独坐船头,抚琴不成曲,泼墨难成画,任海风吹乱发丝亦浑然不知。他是否高中状元而乐不思蜀?是否行程受阻而正在途中?是否身体有恙而迟迟未归?还是移情别恋已将自己忘却?姚月华每日胡思乱想,转眼间冬去春来,盼来盼去却依然不见他的影踪,不觉怨气满胸。
  “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相续。羞将离恨向东风,理尽秦筝不成曲。与君形影分胡越,玉枕终年对离别。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一首怨诗脱口而出,只是诗无从寄,怨无处泄,岁月已倏忽而过。姚月华夜夜无眠,忆及初次相遇,彼此心意相通,虽相处不长,然相知已久,情到浓时,岁月怎堪扰?
  怨归怨,恨归恨,姚月华依然痴痴等待,虽然父母劝她放弃,她却坚决不肯。岁月无情,四季更迭间,曾经粉嫩如花的娇颜已堆满细细的皱纹,青丝高绾的发髻间已生出几缕白发。姚月华每日坐在船头,眼里无泪,面无表情,只对着奔流不息的江水喃喃自语,“幸逢兮君子,许结兮殷勤。指天兮结誓,愿为兮一身。”
  相思难了,红尘依旧。纵然相思入骨寸肠断,又有谁知?姚月华不同于寻常儿女,有着坚强刚毅的禀性,她自船中取出琵琶,轻轻弹唱自己写的《怨情诗》:“妾生兮不辰,盛年兮逢屯。寒暑兮心结,夙夜兮眉蹙……愿君兮见察,妾死兮何瞋。”
  每到码头停靠,姚月华必抱琵琶吟唱,一曲清音从内心深处缓缓流淌,虽然哀婉却不哀怨,虽然凄凉却不凄惨,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纵然不能相守,也从不言悔……
  从鼎盛到没落,唐朝历经二百多年,许多人事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而才女姚月华却如一颗瑰丽的珍珠散落在人间,用痴爱谱一曲长相思,在薄凉的世界里守护了最真最纯的爱情。
其他文献
深春浅夏、夕阳芳草生发之词意;梅风蕉雨、水庭虚窗外之禅心;花笺雅画、酒筵清游之风情,构建了一个多面多情的吴藻。她似小女子,眉底心上的闺绪皆被细细沉吟。又不似小女子,胸中不平之气在诗词间深深长啸,不愧“前生名士,今世美人”之称。  吉时已到,喜娘拿过红盖头,端坐梳妆台前的吴藻忽然抬起双眸,打量镜中似有些陌生的自己。今天是她的好日子,凤冠霞帔加身,琳琅环饰都是真金宝玉打制,嫁衣更是父亲用最好的绸缎,请
期刊
灯火阑珊时,孙府后院挂着的灯笼已经点上了火,昏黄的光透过翠色纱幔,薄薄地笼在孙蕙兰身上。她的目光落在面前青花瓷瓶中的几枝海棠上,一股清浅的迷愁就那样淡淡地流淌出来。  案几上的簪花小楷轻灵娟秀,正是刚作的那首《窗前柳》,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水晶帘子被轻轻挑起,侍女端着药碗进来,她回过神来,却在看到侍女手中的药汁时蹙起眉头,苍白的面容上露出哀婉的无奈。她接过药碗一饮而尽,然后垂目凝视桌上的诗作,
期刊
32岁那年,柳宗元被贬永州。习惯了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也就无所谓悲喜了。唯有在寂寥黑夜想起他早逝的妻子,才会为自己斟上一壶老酒,向明月倾诉一段深切的哀恸。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年少夫妻表达爱意的方式总是这般强烈又直接,唯恐他人不知道彼此之间有多少浓情蜜意。那年夏日,柳宗元和父亲一起去世伯府邸做客。因两家是通家之好,他才得以见到那个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姑娘。她略有些羞怯,只端然侍立于父亲身后,不醒目,不
期刊
谁都做过关于爱情的梦,杜丽娘却做得太较真。读罢《牡丹亭》怅然不已,只觉得这场爱情是杜丽娘自己酿造的一坛老酒,醉了自己,也醉了观众,但与柳梦梅关系不大。她游园做了一场梦,梦罢,那人追寻功名利禄去了。只有这个痴情的姑娘还在纠结,欲要一个结果。  落花惊醒春梦,杜丽娘从此放不下心里的人。翌日晨起,她再去花园,又想起那些缠绵的片段,不禁怀人伤春。丫鬟春香除了陪着哭泣两句,哪里懂得她的情意。她在自己的世界里
期刊
张爱玲的《姑姑语录》中记叙的姑姑张茂渊是个怪女人。她高学历,高收入,是位心气极高的职业女性,古怪又挑剔,冷漠又自在,大半辈子始终没结婚。她特立独行,淡漠得仿佛要超脱红尘之外,但唯独对一件淡红的披霞拿不起又放不下。  那一方披霞源自心头不可触碰的倒影。他是沉淀在她心底的伤,倒映着明月,接近触碰了,只怕会碎裂了这一池秋水……  时光倒回数十年前,辽阔的海域上,湛蓝澄澈的天穹照映着无垠波涛,客轮排开海面
期刊
记得那年三月,北京城的春日一如往年,新叶染绿,鸟鸣悠悠,然而大明却在这时走到了穷途末路。那年她才16岁,少女的美丽如同春日新蕊般蓬勃绽放,何况她身为帝女,本该是被千万人捧在手心千娇百宠的好年岁,此时却躲在阳光照不到的寝宫角落,听着外面的一团嘈杂,暗自心惊。  她是朱媺娖,明崇祯帝的次女。后世称她为长平公主,但又有几人知晓“长平”二字只是清廷对她的封号。她本是大明的坤兴公主,父亲予她此名带着希求国家
期刊
袁克文又在“新民”借了台子,唱那折《千忠戮》。  “裂肝肠。痛诸夷盈朝丧亡……叹忠魂飘扬。羞煞我独存一息泣斜阳。”戏文里生生死死、爱恨情仇,总画不出人间苍凉模样。此时的人间是洪宪年,热闹得让人心凉。  那时,袁克文还是北京城里出了名的寒云公子,天津青帮帮主,新民大剧院外描金大红纸上写着他的名字。他也乐得来此捧场,《千忠戮》唱罢再加一场《牡丹亭》。青衣小生站在高高的戏台上,看朱红幔帐里烟气缭绕,有一
期刊
大漠的风沙仿佛从未停下,快要模糊的声音从隔了很远的地方传来。他说古老的沙漠有一个传说,如果谁敢从那座远处高山上跳下,天神就会满足他一个愿望。后来有个人为了重病的父母纵身跃下,便真的实现了心愿。老人们说,这叫心诚则灵。小虎问玉娇龙:“小龙,你愿意相信吗?”  那时她微微仰头,看着眼前这个在大漠中长大的少年,眼神认真而虔诚。  她年幼时,侍女曾偷偷教她武功,给她讲江湖上的爱恨情仇,书里的江湖是她一生向
期刊
那年春天,黄景仁骑一匹瘦马,打常州的柳烟里走过。很多年不曾回常州了,石桥还在,桥边那株柳树还在,家中的旧宅却已生了野草。草风熏暖,他放了缰绳,任那匹老马懒懒地走着。  他成年后的自序里,童年那段岁月始终充满了孤独和伤情,“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四壁,太夫人督之读”。黄景仁的祖先是宋时大儒黄庭坚,虽家境渐渐没落,诗礼传家的家风却不曾变。自他懵懂记事起,每日都与泛黄书册相伴,读着艰涩的古文,偶然淘气便是
期刊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朝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一首《寄外》不知唱出多少痴男怨女的血泪,而写下这首诗的才女黄娥也在千里之外思念着远在云南永昌卫充军的丈夫杨慎。屋内烛光如豆,影影绰绰的光落在她娟秀的字迹上,隐约有未干的泪痕。  生活的天翻地覆让人措手不及。多年前,她还正值豆蔻,才女的名声已在京城流传。杨父与黄父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