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切合需求的专业设置,精细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使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七年实现三次跨越式发展,迅速跻身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行列
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吕永刚校长告诉记者,该校自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贴近市场,以人为本,质量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一流的办学条件,建成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形成了优美的育人环境,树立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的教学思想,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形成了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的教科研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内涵的强校之路。
学校把“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作为服务宗旨,视学生的成材为工作的第一责任,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以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人文关怀为学生就业升学服务,打造出立足当地,辐射周边,起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教育品牌。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清晰。在办学思路上,实现三个转变: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办学条件改善向办学水平提高方向转变。在办学理念上,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办学功能上,坚持五项服务:坚持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坚持为开放型经济服务,坚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坚持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坚持为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
多形式办学,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学校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积累经验,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建立多种形式的纵横联系渠道。在纵向合作上,积极与省、市的教育部门和本地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以取得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在横向合作上,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单位、劳动人事部建立长期的牢固的联系,加强办学经验、人才信息和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相互协作和交流。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种中,学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走出了一条集多制于一校,多位于一体的办学之路。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联合办学、开放办学、长短结合”。这三个办学特色就是指:首先以社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走联合办学之路;其二是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进入学校,社会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学校成为社会需求人才的“摇篮”;其三是专业设置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骨干专业和一般专业结合,做到集中力量办好长线专业,发展相关专业,创办特色专业。由于专业设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促进了学校招生、培养、升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摒弃传统思维,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在10年前,我们想给学生找个实习单位很难,要到处托关系,才有企业勉强答应让学生去试试,而且只能一次两次,建立不了长期合作关系。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年到了招聘的时候,几十家企业排队到学院来要人,学生就业根本不用发愁。”对比今昔,吕永刚校长深有感触。
企业招人,不是招“最好”的,而是招“最好用”的。吕校长说,现在很多工科大学生理论与实际脱钩,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这是他们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技术部门要求的主要问题之一。
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在自我定位时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决定不培养一般意义上搞研究开发的工程师,而是着力打造适应行业、企业和岗位需要的“现场工程师”,为生产一线输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立业、创业能力,初步形成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作为一项生命工程。
一些企业也正是看中了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这一定位。安徽康佳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告诉记者:“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优势就在于办学改革意识强,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在制造业发展的长远打算,愿意踏踏实实地从工厂一线做起。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正是企业用人时最看重的。”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学校与安徽康佳集团、南京舜天服装厂、上海群益职校、守塑科技(滁州)公司、无锡科思电子集团、常州澳泓电子公司等10多家单位每年签订800人用人合同,实行“订单”培养,并以企业冠名“守塑班”、“科思班”、“康佳班”等。今年又与上海无双电子公司签定合同,把工厂搬进了学校,把车间搬进课堂,目前已建成4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可容纳300名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
坚持服务宗旨,让学生、家长、用人
单位都满意
学校还树立了为学生“全程服务”思想,不仅为其在校“学得好”竭尽全力,也为其毕业离校后的“用得上”尽心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发展”的就业理念。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跑市场,下企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一个立足本地,辐射“长三角”的就业网络。同时,教师驻厂,跟踪服务,跟踪调查,加强就业管理。几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较好,就业率达95%以上,特别是对口就业率达70%,今年1200余名学生全部就业。
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给学生一个清新、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学校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教学实训楼1万平米,学生食堂4500 平米,学生公寓8000平米,总建设面积22000平米的一期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去年9月份,13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其中570余名住校生)入住南校区。南校区的快速建设,扩大了学校容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原来校区教室紧缺,吃住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打破了制约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使电子电器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得以实施,数控技术专业加工中心建立、工学结合真正变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校的办学能力。
付出终有回报,汗水背后的荣誉
“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方向。
校长吕永刚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急”“冷”人才需求日趋增长,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配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上调整了人才培养结构,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自2000年以来,学校取得了三次较大发展,即第一次是成功转型,第二次是跨入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行列,第三次是近两年年均招生人数突破1300人(是2000年前的五倍),从原有一个校区发展为两个校区。
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切合需求的专业设置,精细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使学校逐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良性轨道。而今的“滁州一职”办学规模迅速壮大,拥有南北两个校区,10个专业,54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达3800余人,形成了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每年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1000余名,培训社会学员3000余名。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滁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
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吕永刚校长告诉记者,该校自成立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贴近市场,以人为本,质量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了一流的办学条件,建成现代化的校园网络,形成了优美的育人环境,树立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的教学思想,建立了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形成了以科研课题为载体的教科研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内涵的强校之路。
学校把“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作为服务宗旨,视学生的成材为工作的第一责任,让家长和社会满意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以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人文关怀为学生就业升学服务,打造出立足当地,辐射周边,起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教育品牌。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路清晰。在办学思路上,实现三个转变:由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转变,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办学条件改善向办学水平提高方向转变。在办学理念上,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办学功能上,坚持五项服务:坚持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坚持为开放型经济服务,坚持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坚持为“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服务,坚持为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
多形式办学,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
学校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渐积累经验,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建立多种形式的纵横联系渠道。在纵向合作上,积极与省、市的教育部门和本地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以取得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在横向合作上,积极主动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单位、劳动人事部建立长期的牢固的联系,加强办学经验、人才信息和就业渠道等方面的相互协作和交流。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种中,学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走出了一条集多制于一校,多位于一体的办学之路。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就是“联合办学、开放办学、长短结合”。这三个办学特色就是指:首先以社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走联合办学之路;其二是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让社会进入学校,社会为学校提供人才市场,学校成为社会需求人才的“摇篮”;其三是专业设置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相结合,骨干专业和一般专业结合,做到集中力量办好长线专业,发展相关专业,创办特色专业。由于专业设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促进了学校招生、培养、升学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摒弃传统思维,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在10年前,我们想给学生找个实习单位很难,要到处托关系,才有企业勉强答应让学生去试试,而且只能一次两次,建立不了长期合作关系。现在可不一样了,每年到了招聘的时候,几十家企业排队到学院来要人,学生就业根本不用发愁。”对比今昔,吕永刚校长深有感触。
企业招人,不是招“最好”的,而是招“最好用”的。吕校长说,现在很多工科大学生理论与实际脱钩,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这是他们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技术部门要求的主要问题之一。
明确了这一点,学校在自我定位时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决定不培养一般意义上搞研究开发的工程师,而是着力打造适应行业、企业和岗位需要的“现场工程师”,为生产一线输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立业、创业能力,初步形成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练并重、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毕业生的安置工作作为一项生命工程。
一些企业也正是看中了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这一定位。安徽康佳集团人力资源部领导告诉记者:“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的优势就在于办学改革意识强,从一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在制造业发展的长远打算,愿意踏踏实实地从工厂一线做起。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正是企业用人时最看重的。”
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赢得了众多企业的青睐,学校与安徽康佳集团、南京舜天服装厂、上海群益职校、守塑科技(滁州)公司、无锡科思电子集团、常州澳泓电子公司等10多家单位每年签订800人用人合同,实行“订单”培养,并以企业冠名“守塑班”、“科思班”、“康佳班”等。今年又与上海无双电子公司签定合同,把工厂搬进了学校,把车间搬进课堂,目前已建成4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可容纳300名电子专业学生实习、实训。
坚持服务宗旨,让学生、家长、用人
单位都满意
学校还树立了为学生“全程服务”思想,不仅为其在校“学得好”竭尽全力,也为其毕业离校后的“用得上”尽心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发展”的就业理念。学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跑市场,下企业,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逐步形成一个立足本地,辐射“长三角”的就业网络。同时,教师驻厂,跟踪服务,跟踪调查,加强就业管理。几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较好,就业率达95%以上,特别是对口就业率达70%,今年1200余名学生全部就业。
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给学生一个清新、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学校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教学实训楼1万平米,学生食堂4500 平米,学生公寓8000平米,总建设面积22000平米的一期工程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去年9月份,13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其中570余名住校生)入住南校区。南校区的快速建设,扩大了学校容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原来校区教室紧缺,吃住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打破了制约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瓶颈,使电子电器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得以实施,数控技术专业加工中心建立、工学结合真正变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校的办学能力。
付出终有回报,汗水背后的荣誉
“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方向。
校长吕永刚分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急”“冷”人才需求日趋增长,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配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上调整了人才培养结构,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电子电器、数控技术、网络技术等专业,并取得骄人的成绩。
自2000年以来,学校取得了三次较大发展,即第一次是成功转型,第二次是跨入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行列,第三次是近两年年均招生人数突破1300人(是2000年前的五倍),从原有一个校区发展为两个校区。
先进的教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切合需求的专业设置,精细化、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使学校逐步进入跨越式发展的良性轨道。而今的“滁州一职”办学规模迅速壮大,拥有南北两个校区,10个专业,54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数达3800余人,形成了融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办学体系,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每年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1000余名,培训社会学员3000余名。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安徽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
滁州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滁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