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116(1)工作面是顾桥矿第一个孤岛工作面,压力大、矿压显现明显,上下顺槽的帮部和顶底板的位移移近量大,严重影响了工作面的正常推进,对该面矿压规律的探究和总结,不仅能指导工作面的正常生产,还能对以后孤岛工作面的正常回采提供借鉴。
关键词:孤岛面;矿压显现;来压步距
中图分类号:TD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234-01
1 概 况
1116(1)工作面走向长2687.9m,倾斜长217.6m,面积为584618.25m2。地面标高为+23.1~+24.03m,工作面标高为-691.117~-550.2m。井下位于北一采区中部,北为F87采区边界断层,南到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西邻1115(1)运输巷,东邻1117(1)轨道巷。周围有1117(1)、1115(1)和1117(3)工作面已回采完毕,1115(3)正在回采。
2 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2.1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观测
采用KBJ-60-Ⅲ-1型矿用综采液压支架压力计算机监测系统测定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在整个工作面布置12条测线,共装12块压力表,采用自动存储,将工作面压力数据采集并传输到地面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2.2 回风巷围岩变形量的观测
观测区内共分为5个观测站:自1116(1)切眼煤壁前方12m处开始,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量观测基点每隔5m左右布置一对十字测点;第1观测站内共设7对测点,观测距离为42m。第2观测站内共设5对测点,观测距离为32m;第3观测站内共设5对测点,观测距离为32m;第4观测站内共设3对测点,观测距离为22m;第5观测站内共设10对测点,观测距离为472m。观测区观测距离600m,共设置30对测点。具体见图1所示。
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测点编号用1、2、3、4、5……表示。设置测点处顶板和两帮要完整,支护完好,底板平整,便于观测。
3 孤岛面初次来压期间矿压显现特征
3.1 直接顶冒落
22~37#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0.45m,14~21#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亦为30.45m,11~13#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亦为30.45m,3~10#、38~52#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2.85m,53~85#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46.2m。
3.2 初次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统计
1116(1)工作面选用的综采液压支架型号为ZYG8800/18/38D和ZY8800/18/38D,液压支架理论初撑力为6413kN,额定工作阻力8800kN,液压支架支护宽度为1.65~1.85m。工作面初撑力平均3196.8kN,达额定初撑力的49.8%;工作面末阻力平均4654.9kN,达额定工作阻力的52.9%。
3.3 巷道的变形量
由地质条件可知:工作面未回采时,距刷扩后切眼煤壁距离小于66m范围的轨道巷两侧煤柱均为实体煤,此段为“非孤岛工作面”;而大于66m范围的轨道巷一侧为留有8m煤柱的煤柱侧,另一侧为工作面回采的实体煤侧,此段为孤岛工作面。其中9#、10#、11#、12#测点位于孤岛工作面与“非孤岛工作面”的临界区域,1~8#测点位于“非孤岛工作面”内,而13~20#测点位于孤岛工作面内。
3.4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通过现场观测5#、15#、25#、40#、50#、60#、70#、80#、90#、100#、110#、120#液压支架处的来压步距分别为:48.95m、43.35m、43.05m、42.55m、44.05m、43.85m、45.75m、48.75m、48.75m、48.35m、47.85m、48.85m。
3.5 周期来压特征
工作面前10次周期来压详细分析: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4.3~15.9m,平均14.9m;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1.2~13.5m,平均12.27m;第三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0~10.5m,平均10.2m;第四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6~9.1m,平均8.87m,第五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9.9m,平均9.43m;第六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7~11.8m,平均10.9m;第七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6~9.9m,平均9.73m;第八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0.5~11m,平均10.77m;第九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7~10.5m,平均9.97m,第十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3~8.8m,平均8.63m。
3.6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前10次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的平均初撑力位于1969~3032kN之间,达到额定初撑力6413kN的30.7~47.3%,平均达到额定初撑力的37.5%;液压支架的平均循环末阻力3062~4975kN之间,占额定工作阻力8800kN的34.8~56.5%,平均达到额定工作阻力的45.2%。
4 主要结论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動影响阶段和影响剧烈阶段范围逐渐增大,直至稳定;巷道断面收缩率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直至稳定在66%附近。建议提高孤岛工作面两巷支护一次性支护强度,并遵循“强顶、固帮、控底的全断面围岩控制”的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成忠,黄 浩,梁 宇.跨采巷道矿业显现规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1):33~37.
[2]谢洪彬.童亭跨采软岩巷道矿业显现规律及支护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5,33(11):16~18.
收稿日期:2018-8-17
关键词:孤岛面;矿压显现;来压步距
中图分类号:TD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7-0234-01
1 概 况
1116(1)工作面走向长2687.9m,倾斜长217.6m,面积为584618.25m2。地面标高为+23.1~+24.03m,工作面标高为-691.117~-550.2m。井下位于北一采区中部,北为F87采区边界断层,南到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西邻1115(1)运输巷,东邻1117(1)轨道巷。周围有1117(1)、1115(1)和1117(3)工作面已回采完毕,1115(3)正在回采。
2 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
2.1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观测
采用KBJ-60-Ⅲ-1型矿用综采液压支架压力计算机监测系统测定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在整个工作面布置12条测线,共装12块压力表,采用自动存储,将工作面压力数据采集并传输到地面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测点布置如图1所示。
2.2 回风巷围岩变形量的观测
观测区内共分为5个观测站:自1116(1)切眼煤壁前方12m处开始,顶底板及两帮的移近量观测基点每隔5m左右布置一对十字测点;第1观测站内共设7对测点,观测距离为42m。第2观测站内共设5对测点,观测距离为32m;第3观测站内共设5对测点,观测距离为32m;第4观测站内共设3对测点,观测距离为22m;第5观测站内共设10对测点,观测距离为472m。观测区观测距离600m,共设置30对测点。具体见图1所示。
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测点编号用1、2、3、4、5……表示。设置测点处顶板和两帮要完整,支护完好,底板平整,便于观测。
3 孤岛面初次来压期间矿压显现特征
3.1 直接顶冒落
22~37#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0.45m,14~21#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亦为30.45m,11~13#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亦为30.45m,3~10#、38~52#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32.85m,53~85#支架处采空区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46.2m。
3.2 初次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统计
1116(1)工作面选用的综采液压支架型号为ZYG8800/18/38D和ZY8800/18/38D,液压支架理论初撑力为6413kN,额定工作阻力8800kN,液压支架支护宽度为1.65~1.85m。工作面初撑力平均3196.8kN,达额定初撑力的49.8%;工作面末阻力平均4654.9kN,达额定工作阻力的52.9%。
3.3 巷道的变形量
由地质条件可知:工作面未回采时,距刷扩后切眼煤壁距离小于66m范围的轨道巷两侧煤柱均为实体煤,此段为“非孤岛工作面”;而大于66m范围的轨道巷一侧为留有8m煤柱的煤柱侧,另一侧为工作面回采的实体煤侧,此段为孤岛工作面。其中9#、10#、11#、12#测点位于孤岛工作面与“非孤岛工作面”的临界区域,1~8#测点位于“非孤岛工作面”内,而13~20#测点位于孤岛工作面内。
3.4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
通过现场观测5#、15#、25#、40#、50#、60#、70#、80#、90#、100#、110#、120#液压支架处的来压步距分别为:48.95m、43.35m、43.05m、42.55m、44.05m、43.85m、45.75m、48.75m、48.75m、48.35m、47.85m、48.85m。
3.5 周期来压特征
工作面前10次周期来压详细分析:第一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4.3~15.9m,平均14.9m;第二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1.2~13.5m,平均12.27m;第三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0~10.5m,平均10.2m;第四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6~9.1m,平均8.87m,第五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9.9m,平均9.43m;第六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7~11.8m,平均10.9m;第七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6~9.9m,平均9.73m;第八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10.5~11m,平均10.77m;第九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9.7~10.5m,平均9.97m,第十次周期来压步距的变化范围为8.3~8.8m,平均8.63m。
3.6 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前10次周期来压期间液压支架的平均初撑力位于1969~3032kN之间,达到额定初撑力6413kN的30.7~47.3%,平均达到额定初撑力的37.5%;液压支架的平均循环末阻力3062~4975kN之间,占额定工作阻力8800kN的34.8~56.5%,平均达到额定工作阻力的45.2%。
4 主要结论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動影响阶段和影响剧烈阶段范围逐渐增大,直至稳定;巷道断面收缩率随着距工作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直至稳定在66%附近。建议提高孤岛工作面两巷支护一次性支护强度,并遵循“强顶、固帮、控底的全断面围岩控制”的技术思路。
参考文献
[1]胡成忠,黄 浩,梁 宇.跨采巷道矿业显现规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9(1):33~37.
[2]谢洪彬.童亭跨采软岩巷道矿业显现规律及支护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5,33(11):16~18.
收稿日期:201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