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的关联,以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整合课程,建立板块课程体系,实施多渠道、重实效、全方位、全程性的课程形式,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的关联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目前在高教界有多种诠释,尚无定论。概括起来,其要义是: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由人文精神培植、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传授三个部分组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精神培植、能力培养为指向。人文精神,指的是包括了人类文明精华,融合了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演化出来的精神体系,包括理性精神、价值观、行为指导方式、思维方式、历史感、责任感、自我认识等多样化呈现形式。人文能力,指一个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关系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体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适应性工作能力等多种能力。人文知识,指一个人在培植人文精神培养人文能力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知识认知和基础。人文知识非常宽泛,其中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培植及自身实践等途径,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影响其一生。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质、优化人的品质、强化人的能力,指向与职业教育宗旨一样,仍然是“合格的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共同的指向,只是侧重点不同。
在职业教育界定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是密切关联融为一体的,不是平行发展或双向发展,是同体发展。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是应被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对应,人文素质教育也同样应被职业教育所渗透,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渗透,作用于教育,对加速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效力、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的质的飞跃。这样的渗透,作用于受教育者,体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业界常讲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即会做人又会做事”作出诠释:做人,承载人文精神,一生有所追求,以职业能力和人文能力证实自身价值,以高尚人格魅力获得社会承认;做事,崇尚科学,富于创新,以技能之长“立业”,以人文品质“乐业”,以综合素质适应职业拓展,以人文精神指引事业成功。至此,我们要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应体现出这样的渗透,为实现这样的结果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实践
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整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推动,相得益彰。整合后的教育,其效果是同样的,因此课程也应当同此整合。课程设置,必须从高职实际出发,包括职业教育实际、专业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做到依据明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时空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建立“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指向,这里的就业并非简单的“技能就业”“生存就业”,这里的“能力”并非简单的“岗位能力”,其内涵所指是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共同体现,是企业、社会对人才的共同要求,亦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于企业,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劳动技能、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造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在人才身上的集合;于社会,是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在人才身上的集合;于人才,是生存、实践、学习、发展,是适应性就业,是拓展性“乐业”,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于一体的体现。因此,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人文精神培植、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传授,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二)板块课程体系构想及其构建中的基本要求。
高职的学制一般是三年(也有两年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为4:6,随着工学结合理念和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广,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在有限的三年(或者两年)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兼顾学习、教育、时空三方面,否则课程将形同虚设,无实质意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一部知识整合的著作,其中涵盖哲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恩格斯为我们如何整合课程、撰写教科书、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思路。按照“整合职业教育宗旨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板块课程体系构想及其构建中的基本要求”,内容如下。
1.板块课程体系构想。(1)以“人文精神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为一个课程板块,以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概论》作为课程核心支撑。《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概论》课程内容主线为职业生涯的人文精神指引,以人文精神培植为基础为主导,贯穿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人文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一个课程板块,以《人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作为课程核心支撑。课程内容主线为人文能力对职业能力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结合职业知识认知”的教育为一个课程板块,以《人文知识与职业知识基础》作为课程核心支撑。课程内容主线是“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所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2)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由数门与之关联的课程形成的支持课程群,如《人文艺术与修养》《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等。核心课程所涉及教材由学校层面组织、规划、设计、整合、编写。支持课群所涉及教材,由学校围绕核心课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方向、目标、任务,并进行质和量的界定,然后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整合、编写,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核心课程及其教材应是相对稳定的。支持课群及其教材应是可变的,以供学生选用,应该适当“供大于求”,根据选用情况设教学班。由此形成三个板块课程体系。三个板块课程体系按课程规律紧密联系,共同以“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内在地、有机地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总体课程体系。
2.构建的基本要求。(1)课程应坚持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实效性原则进行有目标的整合,做到少而精,以适用够用为限。(2)课程内容应以方法论为指导,重在精神熏陶,突出能力培养,体现职业要求,既要注重逻辑连贯性,又要注重针对性;既要注重知识涵盖性,又要注重精良性;重心突出,既要易于教师教学,又要易于学生自学,以自学体教材为主体教材。(3)课程建设突出主体性教育理念,调动教师积极性,支持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广泛吸纳学生意见,反映学生要求,注重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材。
(三)实施多渠道、重实效、全方位、全程性的课程形式。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全方位、全程性的。因此课程形式应是多样的、灵活的、充满活力的。应注重开发课外渠道,有体系、有侧重地运用课程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宜用必修课进行。其余核心课程可采用“必选课”形式,即学生必须选该课,但按选修课方式管理,这样有利于发挥核心课程的支撑作用。对“支持课群”,视其课程情况,可灵活采用学生自选、大课堂讲座、网络教学、宣传学习专栏、专题广播及指导性自学方式进行。根据教育目标任务,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中某些需要实践引导和情景熏陶的内容,应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放在隐性课程中进行。隐性课程也应有明确计划,加强组织和引导。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教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辅导员,去引导、指导、帮助学生选课程。必须承认,学生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人文知识水准是有差异的,需要着重学习的方面各不一样。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校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体验到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互动带来的愉悦,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以及适当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但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进行,而且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水准,提高业务水平,发扬创新精神,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校园文化建设,都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有所考虑和设计,有规划有侧重地分解课程内容,配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837010)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的关联
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目前在高教界有多种诠释,尚无定论。概括起来,其要义是:一是人文素质教育由人文精神培植、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传授三个部分组成,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精神培植、能力培养为指向。人文精神,指的是包括了人类文明精华,融合了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演化出来的精神体系,包括理性精神、价值观、行为指导方式、思维方式、历史感、责任感、自我认识等多样化呈现形式。人文能力,指一个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关系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体验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适应性工作能力等多种能力。人文知识,指一个人在培植人文精神培养人文能力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知识认知和基础。人文知识非常宽泛,其中包括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培植及自身实践等途径,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影响其一生。总之,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健全人的素质、优化人的品质、强化人的能力,指向与职业教育宗旨一样,仍然是“合格的公民”“高素质劳动者”“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共同的指向,只是侧重点不同。
在职业教育界定内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是密切关联融为一体的,不是平行发展或双向发展,是同体发展。这就是说,职业教育是应被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对应,人文素质教育也同样应被职业教育所渗透,是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体现出职业教育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渗透,作用于教育,对加速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效力、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教育的质的飞跃。这样的渗透,作用于受教育者,体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业界常讲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即会做人又会做事”作出诠释:做人,承载人文精神,一生有所追求,以职业能力和人文能力证实自身价值,以高尚人格魅力获得社会承认;做事,崇尚科学,富于创新,以技能之长“立业”,以人文品质“乐业”,以综合素质适应职业拓展,以人文精神指引事业成功。至此,我们要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应体现出这样的渗透,为实现这样的结果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开拓。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实践
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在高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从职业教育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及其关联中认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以此指导课程建设。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与职业教育整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推动,相得益彰。整合后的教育,其效果是同样的,因此课程也应当同此整合。课程设置,必须从高职实际出发,包括职业教育实际、专业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做到依据明确、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出发构建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时空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建立“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指向,这里的就业并非简单的“技能就业”“生存就业”,这里的“能力”并非简单的“岗位能力”,其内涵所指是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要义整合后的共同体现,是企业、社会对人才的共同要求,亦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要求。于企业,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劳动技能、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造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在人才身上的集合;于社会,是理想信念、思想认识、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法制意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在人才身上的集合;于人才,是生存、实践、学习、发展,是适应性就业,是拓展性“乐业”,是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于一体的体现。因此,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人文精神培植、人文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传授,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综合考虑企业、社会、学生的共同诉求,有所侧重,体现职业教育宗旨,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二)板块课程体系构想及其构建中的基本要求。
高职的学制一般是三年(也有两年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为4:6,随着工学结合理念和项目式教学、一体化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推广,用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课堂教学中可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而人文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课程众多,在有限的三年(或者两年)时间里,如何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这是课程体系构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兼顾学习、教育、时空三方面,否则课程将形同虚设,无实质意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一部知识整合的著作,其中涵盖哲学、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等学科的知识。恩格斯为我们如何整合课程、撰写教科书、构建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思路。按照“整合职业教育宗旨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我们提出了“板块课程体系构想及其构建中的基本要求”,内容如下。
1.板块课程体系构想。(1)以“人文精神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为一个课程板块,以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概论》作为课程核心支撑。《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概论》课程内容主线为职业生涯的人文精神指引,以人文精神培植为基础为主导,贯穿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人文能力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一个课程板块,以《人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作为课程核心支撑。课程内容主线为人文能力对职业能力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结合职业知识认知”的教育为一个课程板块,以《人文知识与职业知识基础》作为课程核心支撑。课程内容主线是“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所要求具备的基础知识。(2)围绕核心课程,建立由数门与之关联的课程形成的支持课程群,如《人文艺术与修养》《创业方法与创新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等。核心课程所涉及教材由学校层面组织、规划、设计、整合、编写。支持课群所涉及教材,由学校围绕核心课程,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方向、目标、任务,并进行质和量的界定,然后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整合、编写,体现科学性和灵活性。核心课程及其教材应是相对稳定的。支持课群及其教材应是可变的,以供学生选用,应该适当“供大于求”,根据选用情况设教学班。由此形成三个板块课程体系。三个板块课程体系按课程规律紧密联系,共同以“体现综合能力的主体性素质就业”为目标实现尺度,内在地、有机地形成人文素质教育总体课程体系。
2.构建的基本要求。(1)课程应坚持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实效性原则进行有目标的整合,做到少而精,以适用够用为限。(2)课程内容应以方法论为指导,重在精神熏陶,突出能力培养,体现职业要求,既要注重逻辑连贯性,又要注重针对性;既要注重知识涵盖性,又要注重精良性;重心突出,既要易于教师教学,又要易于学生自学,以自学体教材为主体教材。(3)课程建设突出主体性教育理念,调动教师积极性,支持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广泛吸纳学生意见,反映学生要求,注重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材。
(三)实施多渠道、重实效、全方位、全程性的课程形式。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全方位、全程性的。因此课程形式应是多样的、灵活的、充满活力的。应注重开发课外渠道,有体系、有侧重地运用课程形式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宜用必修课进行。其余核心课程可采用“必选课”形式,即学生必须选该课,但按选修课方式管理,这样有利于发挥核心课程的支撑作用。对“支持课群”,视其课程情况,可灵活采用学生自选、大课堂讲座、网络教学、宣传学习专栏、专题广播及指导性自学方式进行。根据教育目标任务,整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中某些需要实践引导和情景熏陶的内容,应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地放在隐性课程中进行。隐性课程也应有明确计划,加强组织和引导。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教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辅导员,去引导、指导、帮助学生选课程。必须承认,学生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人文知识水准是有差异的,需要着重学习的方面各不一样。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校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体验到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互动带来的愉悦,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主体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以及适当正确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但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进行,而且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水准,提高业务水平,发扬创新精神,注意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就业指导工作、校园文化建设,都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有所考虑和设计,有规划有侧重地分解课程内容,配合课堂教学主渠道,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编号:083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