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课前预习目标的调整为例,阐述在出现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后,应及时调整,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回归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正道。课前预习很重要,但教师在预习目标上的个人标准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它提升为校级标准,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预习目标;个人标准;校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36-1
一、重要的预习工作
对于课前预习,每个学生都在进行着,每位教师都在要求着。课前预习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教学如影相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学生只要在校学习一天,就要预习一天。预习之重要,就像是空气和水对于生命之重要一样不可缺少。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自己的预习,可以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难易程度;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强项与薄弱之处;可以让自己在下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主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自己的学习需要之上。所以,在进课堂学习新内容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要求下(或者自己主动地)进行或多或少的预习。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预习,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洞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案,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学精力都用在刀刃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把部分本应在新授课上学习的内容适度前置,就是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来完成。所以,在新授之前,几乎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预习,所不同的只是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而已。
二、混乱的“个人标准”
预习如此重要,使每位教师对其都高度重视,不敢回避。当然,也无法回避。也正因为如此,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在新授前进一定量的预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预习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现象,这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很显著。因此,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有时甚至连教师的个人喜好也会折射其中。对教材解读不同导致的结果体现在预习工作上就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预习目标也就各不相同了(有时也叫“预习要求”,为方便起见,本文统称它们为“预习目标”),即便是同一个年级的同轨老师之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时候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预习目标会有明显不同。在笔者看来,在这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解读之下提出的预习目标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对于某一位具体的老师来说,这种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是一以贯之的,呈一定的系统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时这种差异还是很大的,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因师而异”的现象。所以,从横向看,其结果是导致在预习目标上,即便是同年级的同轨班级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班级差异。久而久之极有可能导致班级之间的发展失衡。当然,造成同轨班之间发展失衡的原因会有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由于教师个人因素引发的预习个人标准的差异。这从学校整体上来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是第一个混乱的表现。
我们知道,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时候会对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作相应调整的。那么,每当任课老师更换之日,就是学生的预习目标出现混乱之时。由于预习目标的“因师而异”现象,不同老师对预习目标不同,教师左右之间缺乏协调,年级上下之间更是缺乏衔接。对于学生的预习目标而言,换个任课老师就意味着要更换预习目标的设定,至少是更换预习的方式;升个年级就意味着预习目标也要跟着重新规划,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已经为学生所熟悉,并已熟练使用的预习目标、方式、流程等,随着老师、年级的变化而随之作废,与预习有关的许多工作都要重新设定。这样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会无所适从。所以,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由预习目标的个人标准导致的混乱更为严重。这是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害的,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年级越低,这种消极影响就越明显。
三、统一的“校级标准”
出现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状况,当然需要及时地调整。问题既然是发生在预习目标的个人标准上,因此要在这个个人标准上下功夫。通过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这个预习标准的级别太低导致的,都只是属于个人的标准。因此,只要努力消除教师预习目标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只要提升预习目标标准的级别,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于是,就在众多个人标准的基础上诞生了统一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校级标准”。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校级创新攻关小组,在收集了大量个人预习标准之后,博众人之长,融文献之述,形成了学校层面上系统提出的与新课程理念一致的预习系列目标。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个预习系列要求可以看作是预习工作上的校级标准,它有效克服了教师之间在预习目标上的差异。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喜好,完全是从学生、教材等因素出发的。因此,它是比较科学、合理、规范的。预习目标由个人标准到校级标准,这是个巨大的进步。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老师的替换而出现预习目标的不同,不会因为年级的升高而造成预习要求的断层。现在每位同学科的老师都在使用同一标准的预习目标。不管是哪位老师,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在进行教学,只要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是要求进行学生预习,就会对学生提出同样的预习目标,确保了预习目标的一致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关键词:预习目标;个人标准;校级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36-1
一、重要的预习工作
对于课前预习,每个学生都在进行着,每位教师都在要求着。课前预习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教学如影相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学生只要在校学习一天,就要预习一天。预习之重要,就像是空气和水对于生命之重要一样不可缺少。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自己的预习,可以熟悉教材,了解教材的难易程度;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强项与薄弱之处;可以让自己在下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主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自己的学习需要之上。所以,在进课堂学习新内容之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要求下(或者自己主动地)进行或多或少的预习。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预习,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洞悉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案,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学精力都用在刀刃上,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把部分本应在新授课上学习的内容适度前置,就是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来完成。所以,在新授之前,几乎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进行这样那样的预习,所不同的只是难易程度和数量多少而已。
二、混乱的“个人标准”
预习如此重要,使每位教师对其都高度重视,不敢回避。当然,也无法回避。也正因为如此,每位教师都要求学生在新授前进一定量的预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预习存在着一定的混乱现象,这是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这种差异还很显著。因此,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有时甚至连教师的个人喜好也会折射其中。对教材解读不同导致的结果体现在预习工作上就是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预习目标也就各不相同了(有时也叫“预习要求”,为方便起见,本文统称它们为“预习目标”),即便是同一个年级的同轨老师之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时候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预习目标会有明显不同。在笔者看来,在这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解读之下提出的预习目标充其量只能算是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对于某一位具体的老师来说,这种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是一以贯之的,呈一定的系统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教师自己的个人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时这种差异还是很大的,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因师而异”的现象。所以,从横向看,其结果是导致在预习目标上,即便是同年级的同轨班级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班级差异。久而久之极有可能导致班级之间的发展失衡。当然,造成同轨班之间发展失衡的原因会有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由于教师个人因素引发的预习个人标准的差异。这从学校整体上来看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是第一个混乱的表现。
我们知道,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时候会对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作相应调整的。那么,每当任课老师更换之日,就是学生的预习目标出现混乱之时。由于预习目标的“因师而异”现象,不同老师对预习目标不同,教师左右之间缺乏协调,年级上下之间更是缺乏衔接。对于学生的预习目标而言,换个任课老师就意味着要更换预习目标的设定,至少是更换预习的方式;升个年级就意味着预习目标也要跟着重新规划,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已经为学生所熟悉,并已熟练使用的预习目标、方式、流程等,随着老师、年级的变化而随之作废,与预习有关的许多工作都要重新设定。这样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导致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会无所适从。所以,从学生发展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由预习目标的个人标准导致的混乱更为严重。这是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害的,短时间内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年级越低,这种消极影响就越明显。
三、统一的“校级标准”
出现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状况,当然需要及时地调整。问题既然是发生在预习目标的个人标准上,因此要在这个个人标准上下功夫。通过分析发现,这是由于这个预习标准的级别太低导致的,都只是属于个人的标准。因此,只要努力消除教师预习目标之间的差异,换句话说,只要提升预习目标标准的级别,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于是,就在众多个人标准的基础上诞生了统一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校级标准”。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以学科为单位的校级创新攻关小组,在收集了大量个人预习标准之后,博众人之长,融文献之述,形成了学校层面上系统提出的与新课程理念一致的预习系列目标。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个预习系列要求可以看作是预习工作上的校级标准,它有效克服了教师之间在预习目标上的差异。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喜好,完全是从学生、教材等因素出发的。因此,它是比较科学、合理、规范的。预习目标由个人标准到校级标准,这是个巨大的进步。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老师的替换而出现预习目标的不同,不会因为年级的升高而造成预习要求的断层。现在每位同学科的老师都在使用同一标准的预习目标。不管是哪位老师,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是在进行教学,只要是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是要求进行学生预习,就会对学生提出同样的预习目标,确保了预习目标的一致性。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