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而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所以,加强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农村;准社区化;教育
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新时期的重要使命
“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家层面上,要通过制订合乎国情的政策和法律来调控社会;在公民层面上,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来不断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从这一角度讲,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要构建学习型社会,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尽快发展社区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
二、 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促进了教育和社区(社会)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显示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厉以贤、叶忠海、黄云龙、马叔平等学者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我国当前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综观国内众多专家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着眼于城市的社区教育,而忽略了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教育,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又却在农村。此时此刻,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更为显得迫切,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所谓“农村准社区化教育”,就是以农村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以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特色
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但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历教育。提高农民学历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除全日制学历教育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学历教育则是搞好这一工程的重要环节。业余教育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教育,比如高中学历教育、大专学历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等,要充分满足农民的求学需要。业余学历教育应以当地电大、普通高中、职高为依托,开设相应的成人学历教育班,以固定办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的学历为天职,把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校的教育职能充分体现出来。
(2)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主要是技术培训。通常较普遍且容易掌握的技术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如茶叶加工、竹制品加工)、建筑装潢技术、五金制造加工技术(如轴承加工)、纺织加工技术(如制线、织衣)等等。因为这些技术的培训农民都有自需性和迫切性,所以一般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培训。这些技术的培训,一般可以请当地企业的业主和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为半个月左右。另外,为解决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组织家政服务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是技术,而是职业道德、生活常识及礼仪。家政服务的培训,一般应请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也在半月左右。
(3)法制与道德教育。做好农村法制与道德教育是提高农民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等等。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以"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因农民居住分散,农村交通不便,农事季节性强,且农民流动性大,所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是一大难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育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农闲或晚上为宜,一般可以以行政村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也可以以中心完小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主要以学生家长为教育对象)。教育形式以专题讲座、宣传窗、黑板报、电视广播等为主,甚至可以利用电影放映或文艺演出来集结农民,借此机会适当适时地进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和网络开展远程培训,也可制作光盘进行实地播放。
(4)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大多数农村,经济比较贫困,精神比较贫乏,观念比较落后。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搞好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农村的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小型的文艺演出队(如民族乐器演奏队、地方戏曲表演队)、体育竞赛队(如乒乓球队、篮球队、排球队)、农民书画协会等。除平时各村自行活动外,乡镇要定期举行各种比赛或会演。这样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对营造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关键。各县(市)以人事局、教育局、司法局、文化局、劳动局、财政局、广电局、县(市)级电大等单位为成员成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各行政村也要成立“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这样,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培训管理网络,以确保培训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自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人事局,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统一协调,如收集各乡镇反馈的信息、安排培训内容、联系通知相应的成员单位等;教育局,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劳动局,主要负责富余劳动力转岗的技能培训;司法局,主要负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文化局,主要负责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广电局,主要负责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支持服务工作;电大,主要负责解决农民的高等学历教育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财政局,主要负责各类培训的后勤保障;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教育的组织工作,如发放培训通知、联系安排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村“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发动有关村民参加培训,协助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落实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有人听无人讲”或“有人讲没人听”的尴尬局面,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培训,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农民的各种教育需求。
总之,搞好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人在此抛砖,意在向大家引玉,为共同搞好农村教育出谋划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夏学銮.和谐社会概念的由来[N].中国教育报,2005-05-14.
[2]厉以贤,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01-27.
[3]李昌麒.中国农村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分校)
关键词:农村;准社区化;教育
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新时期的重要使命
“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首先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个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家层面上,要通过制订合乎国情的政策和法律来调控社会;在公民层面上,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来不断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生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从这一角度讲,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要构建学习型社会,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尽快发展社区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
二、 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我国社区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建立起了以社区为依托,整体育人、提高全民素质的新格局,促进了教育和社区(社会)的结合,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显示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厉以贤、叶忠海、黄云龙、马叔平等学者从基本理论、战略规划、宏观管理等方面,概括了我国当前社区教育的新经验、新观点,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综观国内众多专家的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着眼于城市的社区教育,而忽略了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教育,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又却在农村。此时此刻,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更为显得迫切,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是任重而道远。所谓“农村准社区化教育”,就是以农村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宗旨,以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特色
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但一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1)学历教育。提高农民学历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除全日制学历教育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学历教育则是搞好这一工程的重要环节。业余教育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教育,比如高中学历教育、大专学历教育、本科学历教育等,要充分满足农民的求学需要。业余学历教育应以当地电大、普通高中、职高为依托,开设相应的成人学历教育班,以固定办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的学历为天职,把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学校的教育职能充分体现出来。
(2)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主要是技术培训。通常较普遍且容易掌握的技术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如茶叶加工、竹制品加工)、建筑装潢技术、五金制造加工技术(如轴承加工)、纺织加工技术(如制线、织衣)等等。因为这些技术的培训农民都有自需性和迫切性,所以一般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组织培训。这些技术的培训,一般可以请当地企业的业主和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为半个月左右。另外,为解决农村中年妇女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组织家政服务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是技术,而是职业道德、生活常识及礼仪。家政服务的培训,一般应请具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时间也在半月左右。
(3)法制与道德教育。做好农村法制与道德教育是提高农民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等等。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以"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因农民居住分散,农村交通不便,农事季节性强,且农民流动性大,所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是一大难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育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农闲或晚上为宜,一般可以以行政村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也可以以中心完小为集合地进行教育(主要以学生家长为教育对象)。教育形式以专题讲座、宣传窗、黑板报、电视广播等为主,甚至可以利用电影放映或文艺演出来集结农民,借此机会适当适时地进行教育。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有线电视和网络开展远程培训,也可制作光盘进行实地播放。
(4)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大多数农村,经济比较贫困,精神比较贫乏,观念比较落后。因此,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搞好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农村的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小型的文艺演出队(如民族乐器演奏队、地方戏曲表演队)、体育竞赛队(如乒乓球队、篮球队、排球队)、农民书画协会等。除平时各村自行活动外,乡镇要定期举行各种比赛或会演。这样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大大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对营造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开展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重要保障
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网络是关键。各县(市)以人事局、教育局、司法局、文化局、劳动局、财政局、广电局、县(市)级电大等单位为成员成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各行政村也要成立“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这样,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培训管理网络,以确保培训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自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人事局,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的统一协调,如收集各乡镇反馈的信息、安排培训内容、联系通知相应的成员单位等;教育局,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劳动局,主要负责富余劳动力转岗的技能培训;司法局,主要负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文化局,主要负责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广电局,主要负责有线电视和网络的支持服务工作;电大,主要负责解决农民的高等学历教育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财政局,主要负责各类培训的后勤保障;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培训教育的组织工作,如发放培训通知、联系安排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村“农村社区教育联络站”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发动有关村民参加培训,协助乡镇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站落实培训场地、收集反馈培训信息等。这样,既可以解决“有人听无人讲”或“有人讲没人听”的尴尬局面,又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类培训,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农民的各种教育需求。
总之,搞好农村准社区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农村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人在此抛砖,意在向大家引玉,为共同搞好农村教育出谋划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夏学銮.和谐社会概念的由来[N].中国教育报,2005-05-14.
[2]厉以贤,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01-27.
[3]李昌麒.中国农村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