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更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应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增加历史知识,更要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历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是影响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1]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我角色,改变传统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者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两点要求,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2]。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而且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个性。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又能强化历史思辨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等。其中,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备课能力、板书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问题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对比的教学方法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等[3]。为了与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而是还要学会将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发挥它最大的优势。此外,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国通史以及世界通史的方式进行,这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针对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对知识结构進行优化,以应对新教材的挑战。
(二)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作为新的课标理论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是对五大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教学实践转化的具体指导。[4]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是诸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认识历史的必备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历史思维和表达外现的能力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发展趋势,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导向。
2.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由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由以前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6]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探究纳入了中学历史教学,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提倡要教给学生历史学家的思考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当前历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当前虽然我国教育界已经重视素质教育,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推行新的考核制度, 但无论高校的人才录用体制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都还是以考试分数为主, 家长与社会也更加关注学生的高考情况。由于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限制,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将考点的讲解当做重点, 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 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无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因为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授课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重点反复地单向地传授给学生,于学生而言, 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自己也不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对历史的学习过于表面化,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只是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一项科目,背熟考点即可,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 (二)学生对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做了新的要求,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但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 教师主要是将课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 课后再让学生背诵重点学习内容,加之以习题的练习, 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被动地学习。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 导致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意识不足。另外,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他们对于新课改的理论理解不透彻, 在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时难以把握新学习方式的意义,使得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效果不佳。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依然认为历史学科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 历史教材的学习内容主要还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因此, 在认知与现实要求的冲突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理念及方法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三、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教师主要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主要是由学生扮演,教师通过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通过这些素材或者话题自主编写历史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历史,重现历史。比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中的商鞅变法这一子目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来重现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再比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3课 美国内战》时,为了解决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难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通过辩论了解到各自在诸如税收、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园和资产阶级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者的地位,学生上升为主体地位。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探讨式教学, 就是由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各小组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然后由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发言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7] 探究式教学非常适合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提出问题的时机,创设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以及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和深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角度,获取新的历史认识。例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把学生分成历史合作小组,然后提出以下問题:(1)中东地区的动荡有哪些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3)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历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些战争造成了哪些后果?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各小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究,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达到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了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四段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史课堂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按自学内容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自学;第二阶段,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讲解;第三阶段,教师精细讲述;第四阶段,学生自我练习。[7]四段式教学法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即“读、讲、议、练”。首先,“读”就是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完成学案。其次,“讲”就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对课文进行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再次,“议”就是在通过自学以及老师的讲解后,学生将尚未弄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练”就是学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后,获得了新知识以及新的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巩固、消化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确保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探究学习、四段式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应用历史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 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潜心研究,大胆创新, 从而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清玲.浅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才智,2015,(17):151.
[2]刘晨.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5+29-30.
[3]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4]李莉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实践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06):160-163.
[5]方亚玲.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0.
[6]樊江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264-265.
[7]杨宏艳.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8):301.
[8]刘洪芬.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209.
作者简介:董源源(1997-),女,汉族,重庆巫山,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增加历史知识,更要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历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历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是影响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权。”[1]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我角色,改变传统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者的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两点要求,一是“以学生为本”;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2]。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而且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个性。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又能强化历史思辨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等。其中,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备课能力、板书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问题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对比的教学方法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等[3]。为了与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而是还要学会将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发挥它最大的优势。此外,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中国通史以及世界通史的方式进行,这给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针对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变化,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对知识结构進行优化,以应对新教材的挑战。
(二)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2017年教育部颁布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作为新的课标理论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是对五大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教学实践转化的具体指导。[4]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是诸素养形成的理论基础;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认识历史的必备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是历史思维和表达外现的能力素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培养合格人才必备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发展趋势,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导向。
2.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由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历史性转变,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到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由以前教学的主导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6]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探究纳入了中学历史教学,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提倡要教给学生历史学家的思考和探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当前历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新课程改革的推行
当前虽然我国教育界已经重视素质教育, 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推行新的考核制度, 但无论高校的人才录用体制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都还是以考试分数为主, 家长与社会也更加关注学生的高考情况。由于受到这些传统观念的限制, 教师在课堂上还是将考点的讲解当做重点, 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 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无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因为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授课中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重点反复地单向地传授给学生,于学生而言, 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自己也不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对历史的学习过于表面化,因此,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只是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一项科目,背熟考点即可,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足。 (二)学生对历史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后,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做了新的要求,即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采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但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 教师主要是将课本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 课后再让学生背诵重点学习内容,加之以习题的练习, 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被动地学习。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 导致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意识不足。另外,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他们对于新课改的理论理解不透彻, 在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时难以把握新学习方式的意义,使得新课程改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效果不佳。而且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依然认为历史学科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 历史教材的学习内容主要还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因此, 在认知与现实要求的冲突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理念及方法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三、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革新
(一)利用角色扮演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教师主要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的角色主要是由学生扮演,教师通过提供一些素材,让学生通过这些素材或者话题自主编写历史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历史,重现历史。比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中的商鞅变法这一子目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来重现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再比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3课 美国内战》时,为了解决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个难点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北方资产阶级,一组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通过辩论了解到各自在诸如税收、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种植园和资产阶级在很多问题上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者的地位,学生上升为主体地位。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把握历史,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利用探究式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开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探讨式教学, 就是由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各小组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然后由小组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发言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7] 探究式教学非常适合历史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准提出问题的时机,创设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启发性以及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和深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角度,获取新的历史认识。例如在讲述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把学生分成历史合作小组,然后提出以下問题:(1)中东地区的动荡有哪些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3)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历次中东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些战争造成了哪些后果?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各小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究,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达到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了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四段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是当前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史课堂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按自学内容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自学;第二阶段,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讲解;第三阶段,教师精细讲述;第四阶段,学生自我练习。[7]四段式教学法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即“读、讲、议、练”。首先,“读”就是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完成学案。其次,“讲”就是在学生对课文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对课文进行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理解更加透彻,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再次,“议”就是在通过自学以及老师的讲解后,学生将尚未弄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练”就是学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后,获得了新知识以及新的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巩固、消化知识的目的。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确保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探究学习、四段式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应用历史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 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潜心研究,大胆创新, 从而促进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清玲.浅谈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才智,2015,(17):151.
[2]刘晨.新课程改革后中学历史教师角色转变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5+29-30.
[3]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4]李莉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与实践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9,(06):160-163.
[5]方亚玲.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问题式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10.
[6]樊江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264-265.
[7]杨宏艳.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8):301.
[8]刘洪芬.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209.
作者简介:董源源(1997-),女,汉族,重庆巫山,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