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太原山”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没到过太原,但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知道太原名字的却为数不少。因为,菲律宾的“太原王氏宗亲总会”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社团;马来西亚的槟城和北霹雳州,有“王氏太原堂”,建筑壮丽,历史悠久;缅甸有个“太原王氏家族会”,拥有会员数千人;而新加坡的“太原山”更是风景秀丽,芳名远扬。
  海外的王姓华侨、华人敬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族立姓始祖,称自己是“太原山”的后裔。太子晋本姓姬,因为民请命得罪父王,被贬为庶人。其子宗敬奔居太原,邻里乡亲称之为“王家”,遂改姬姓而从王姓。从此薪火相传,繁衍搬迁。苗裔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不忘根本,饮水思源,于是便处处冠以“太原”二字,以示对发祥地的思念和向往。
  新加坡的“太原山”,位于谦福律与亚当律一带的四条石,是新加坡王姓华人的公共业产,已有100多年历史。1872年,居留新加坡的华侨王友海、王求和、王宗周三人,有感于同胞族人南来谋生的艰辛困苦,于是合资购买一片山地,贡献给王氏宗亲,以供建屋栖息、开垦种植及营造坟墓之用。并起名为“太原山”,旨在教育子孙不忘“黄帝肇始,太原开宗,人闽衍派,南洋播迁”的历程。1992年,新加坡高等法院批准购买山地的契约,依法确认“太原山”的产权。现在,“太原山”已开辟为旅游风景区。这里景色十分迷人,山上有王氏祠亭,是为纪念长眠在新加坡的王氏先贤而修建的。
  管理“太原山”业产的,是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该会成立于1944年,是王姓华人的会馆。我去新加坡探亲时,曾拜访该会馆,只见会议厅里悬挂着黄帝和太子晋的画像,两旁有一副对联:“轩辕肇始大汉千秋宗功远,太原流芳开闽第一祖泽长。”
  “开闽王氏总会”副主席王秀南先生是新加坡著名学者,自称是太原王氏第七十九世孙。他编纂的《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按照历史和地域时空。将“太原王氏”的衍派分为14个世,将世系递衍之源流及社会演变之轨迹,追溯记载得清清楚楚。谈到“太原王氏”的历史时,王先生如数家珍,言之凿凿。他说:“山西省和太原市的侨务部门,曾邀请我去访问,可惜我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作为‘太原王氏’的子孙,我真想去太原寻根祭祖啊!”
  
  责编 李茹
其他文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曾出现过一些投靠侵略者、出卖祖国利益的中华民族的败类,如汪精卫和陈公博、陈璧君之流。这三个大汉奸,曾于1930年10月,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傅公祠多次开会,并于10月27日最后通过了伪国民政府“约法草案”,随即公开发表宣言,“征求国人意见”。这里仅就汪、陈一个月左右时间在太原傅公祠的一些相关情况和最后的可耻下场作一简介。    汪、陈
期刊
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的决定》、全面推进政协工作的高潮中,大家以喜悦的心情,共同祝贺《山西近现代史写真》一书的出版发行。《写真》一书是我省政协2003年确定的重点书目,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近四年的艰苦努力,这部以照片图片为主,来表现山西历史史实的大型图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从此,我省有了一部系统反映清朝末年至新中国建立之前5
期刊
1932年11月间,陈赓拖着在战斗中负伤的右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鄂豫皖红区的工作。  陈赓在汇报时谈到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反对国民党围攻中仗打得怎样的激烈和艰苦,以及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在场的同志都很感动。大家对鄂豫皖军民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表示深切的敬意,都觉得,能有一位作家把它写成作品才好。  陈赓也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那些战斗的艰苦和激烈,我们
期刊
“用事实说话”,这是公认的准则,而运用事实说话时,一目了然的统计数字资料更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一串串数字反映在周恩来身上,不仅闪耀着他超人智慧的光芒和敏锐思辩的魅力,而且还折射出他鞠躬尽瘁、心系国事、情牵百姓的公仆风范。    视察中用数字解析具体问题    1957年9月8日,周恩来第二次来到石景山钢铁厂(即首钢的前身)进行视察。当这里的负责人汇报到石钢正在进行精简机构工作时,周恩来问
期刊
近日看了冯玉玺同志寄来的《印记》、《太岳中学校史》和《病榻追昔》三本书,感慨颇多。他原在山西日报社工作,后调主管省新华书店。离休后笔耕不辍,写了这三本书,除将家史、校史和本人工作史追忆叙述外,特别将有关全国闻名护宝和献宝的传奇事实与惊险历程做了详细记载,情节非常感人。  《金藏》即《赵城金藏》。此系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故称《金藏》。因藏于赵城(今为洪洞)广胜寺,又名《赵城金藏》。日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获得一册《山西近现代史写真》。细细翻阅,一种欲说的冲动由然而生,于是便提笔表达一个忠实读者的感动。  这是一颗写真纪实的史料研究之明珠。全书以人物为点、以事件为线,以时段为面,以地域为体,以2500幅图片、照片和16万字凝炼厚重的解说,生动逼真地描述出近现代山西社会的时空状。它系统地介绍了从戊戌变法到共和国成立50年余间发生在山西乃至华夏大地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热点社会现象
期刊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毛泽东亲手掀起了席卷神州的红卫兵大串连狂潮。当年正读“大三”的我,曾经怀着狂热的忠诚两度串连,留下了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迹,也成为人生厚厚的案卷之中一页发黄的文档,让人回首和反思。    风雨下西安    毛主席“八一八”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红卫兵和革命师生之后,特别是中央文革9月上旬发出通知,鼓励各地大中学校的革命师生免费赴京大串连,全国各地掀起了红卫兵大串连的迅猛
期刊
李方桂,祖籍山西昔阳县。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继赴美国留学,于1926年毕业于密执安大学,相继获语言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历任台北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哈佛、耶鲁、华盛顿、夏威夷、普林斯顿、成都、燕京等大学访问教授,著作等身,成就卓著。    来自祖国大陆的两封书信,一如击水之石,在李方桂的心海中激起层层涟漪。这两封来信,一封是他的胞姐、病理学家李漪寄来的;一封是他昔日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退
期刊
当我接到《山西近现代史写真》这本书,坐在会议桌前,趁着开会前的时间,随手翻阅浏览了一遍后,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部好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一部方方面面都需要的好书,更是一部填补了我省史志工作空白的好书。总之,这是一部在我省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好工具书,大众化的好工具书。  之所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因为这部书的出版面世,实在是太困难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50多年间,尤其是照像技术在我国我
期刊
1948年的10月10日,时任中共长治市委组织部长的郭贵琳奉令组织得力人员,一举粉碎了“建华通讯社长治组”,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隐藏在长治市区的反动势力和残渣余孽。  长治是百年来统领晋东南三州(潞、泽、沁)的要害城镇,清末统治者、孙中山、蒋介石、阎锡山以及毛泽东都把长治作为战略要地,能取即取,暂时不能取,也要派员打入地下,寻机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阎锡山派十九军军长史泽波部首先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