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工具化的生活,除了实体物质的作用和意义被工具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利益化,被附上了一系列的标签。 在此种工具理性化的价值背景下,婚恋中的双方其情感来源和社源基础便越来越值得怀疑。在原本应该情感化的对话框架中,各种脱离于情感范畴的内容成为了一种当下主流的婚姻范式和交往依据,“对方是否是自身生活的补足品”,“对方是否带来物质资源的好处”,“对方的家世背景是否匹配自己的家庭”等等都成为了一些当下婚姻关系中的实在命题。
关键词:婚姻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回归人性
所谓婚姻观,就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所持的看法和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婚姻观”指的是对于婚姻双方关系的看法、态度和判断以及对于这种关系所能产生的各种潜在价值的判断,更进一步说就是对于“婚姻”一詞所持的价值信仰。然而现今社会“婚姻”一词则已经成为法律约束下的一种契约关系,在家族生活中婚姻往往还有着超离于两人之外的社会内涵。
首先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于婚姻观的不同的看法,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是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得干涉,同时还认为婚姻背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一个人有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权利,如果一旦发现了现有的婚姻是一种错误,那么本人就有权对自己的婚姻再进行第二次的选择。如果婚姻中的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与西方婚姻观不同的是,中国的婚姻观大都会讲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他们注重从一而终,所以都相当谨慎,结婚双方往往会想得更远,考虑的更周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心底都把父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他们都会去征求父母的意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婚姻也为数不少。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为注重婚姻的选择,并且作为中国人组建家庭的重要的形式,以至于我们所有的人在小的时候就会认为我们必定会经历“婚姻”这一关,所以,当下的男女青年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结婚”这一重担,之所以说是重担,是因为有些时候这种选择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奈之举。
但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种原本纯洁的“婚姻观”日益受到了现代化的浸染,一步步的被利益化,而无关乎婚姻双方的情感和经历。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已经从我们的工作领域渗入到我们的情感生活,它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我们的选择,我们似乎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异化,异化为和我们自己完全陌生的样子,在这里我们找不到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生活在工具理性完全压倒价值理性的社会里,我们完全已经成为了被打上了标签的存在,一个完整人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彻底被粉碎了,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也并非是源于我们的本意和初衷,又怎么能“现实的存在”呢?又何谈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然成为了利益的动物,嘈杂的社会每天都不断上演着利害的冲突,为了达到自己利益扩大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和竞争,人的动物本性越来越凸显。此时,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了机械化和冷漠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彼此之间的依附关系正在不断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被利益化,“感情”一词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荡然无存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陌生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仅仅靠的是利益的纽带,从而形成了一种利益化的社会关系,呈现出了社会的病态发展。然而,最令人难于接受的是人们的婚姻问题,本应有的至高无上的纯洁竟然也朝着这种陌生化的方向发展。传统价值观对于婚姻的看法是婚姻中的双方,彼此都无条件的接受和包容,然而当下的婚姻状况是已经被社会的这种人与人的陌生化抹杀了婚姻双方感情的依附关系,似乎在这种境地下很难再建立起厚重而坚实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价值的考验。
当下,在大多数的男女青年的观念里,“婚姻”一词已经和物质利益等同了起来,出现了很多闪婚闪离的快餐式的婚姻模式,那种传统的先通过建立感情经历然后再谈婚姻的时代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面对这种快餐式的婚姻,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房子、车子、工作、学历、家庭背景等等一系列的物质利益,“感情”一词可能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从中我们看到这种脱离了感情的婚姻观正在向着一种契约式的婚姻发展。
我们从婚姻价值基础的判断上来看,对婚姻的这种看法和选择,可以看做是婚姻中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如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反观当下的婚姻形式,快捷式的婚姻观可以归结为是对生活美好的渴望而做出的选择,而并非是对于真正的爱情或者感情的渴求,只有物质性的条件被满足了之后,人们才可能真正的去思考爱、情感等等的形而上的东西。
根据2012的国家对于离婚率的统计,我国的离婚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高的离婚率,我们可以归结为婚姻双方彼此相联系的纽带并不是很坚固,这种脆弱的情感每天都在面临的一触即发的危险,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人们对于婚姻生活还是有着自己的向往和期待,然而物质利益满足我们一时,更长时间人们追求的还是婚姻中的情感寄托和抚慰,这种原有的期待和希望一旦落空,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离婚率的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看到了当下青年人对于婚姻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也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曾经被我们冠之以“终身大事”的婚姻,现在似乎被许多的青年给予了错误的解读,因为一时的轻率和鲁莽导致了错误的婚姻,但是都认为自己不能因为一段婚姻的失败而受折磨一辈子,同样也有权力追求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并且把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作为寻找下一段婚姻的开始,美其名曰“新生活的开始”,这可能也是导致现在离婚率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下在这种被扭曲的婚姻观充斥的社会里,婚姻的庄重感和神圣性在不断地消亡,婚姻似乎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自己的步伐,然而在这种快速化发展的形式下,婚姻庄严性的内涵却在不断地呈现递减的趋势,我们对婚姻所持的向往与期待值都在不断地减弱。如果换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我们对婚姻选择的自主性的加强,而没有必要去承载别人对自己婚姻的期待,归结为婚姻本身的自由度的增加。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内外的两个层面来归结当下青年所持有的这种婚姻观,从内在层面看,受当下工具理性的侵蚀,婚姻双方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婚姻标准,别让自己在婚姻选择上成为被异化的对象;从外在的层面看来,我们社会都秉持着对婚姻的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把婚姻视为组建家庭的内在推动力,让当下的男女青年无形中承担了婚姻的压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整个婚姻的选择上,物质性和利益化的侵蚀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这就要求婚姻双方在自己婚姻的选择上要“回归人性”,多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自己的想要的,想要生活一辈子的人,能否承担起对婚姻的一份责任。
在这个浮躁的和利益化的社会中,我们都被打上了高科技的标签,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我们每天都在脱离着传统的不可分离的纯粹的关系,高新技术的发展严重的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模式和交往目的,工具理性的发展远远的超越于价值理性对我们的影响,使得原本纯洁的婚姻圣地变得如此的功利,其中我们都在进行着一种利益的交换,婚姻中的人也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最终婚姻面临着濒危死亡的边缘,或许这时才突然的醒悟,原来自己正在经历着一种陌生化的婚姻。
参考文献:
[1]赵娟娟著《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思考分析》,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刊,2011.02
[2]郑杭生著《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科学社会主义, 2011.01
关键词:婚姻观;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回归人性
所谓婚姻观,就是人们对婚姻和家庭所持的看法和态度。从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婚姻观”指的是对于婚姻双方关系的看法、态度和判断以及对于这种关系所能产生的各种潜在价值的判断,更进一步说就是对于“婚姻”一詞所持的价值信仰。然而现今社会“婚姻”一词则已经成为法律约束下的一种契约关系,在家族生活中婚姻往往还有着超离于两人之外的社会内涵。
首先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于婚姻观的不同的看法,西方人认为,婚姻纯属是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得干涉,同时还认为婚姻背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一个人有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权利,如果一旦发现了现有的婚姻是一种错误,那么本人就有权对自己的婚姻再进行第二次的选择。如果婚姻中的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这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与西方婚姻观不同的是,中国的婚姻观大都会讲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他们注重从一而终,所以都相当谨慎,结婚双方往往会想得更远,考虑的更周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人心底都把父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他们都会去征求父母的意见,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婚姻也为数不少。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为注重婚姻的选择,并且作为中国人组建家庭的重要的形式,以至于我们所有的人在小的时候就会认为我们必定会经历“婚姻”这一关,所以,当下的男女青年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承担起了“结婚”这一重担,之所以说是重担,是因为有些时候这种选择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奈之举。
但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种原本纯洁的“婚姻观”日益受到了现代化的浸染,一步步的被利益化,而无关乎婚姻双方的情感和经历。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的工具理性思维模式已经从我们的工作领域渗入到我们的情感生活,它无时无刻的不在提醒着我们的选择,我们似乎已经被这个社会所异化,异化为和我们自己完全陌生的样子,在这里我们找不到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生活在工具理性完全压倒价值理性的社会里,我们完全已经成为了被打上了标签的存在,一个完整人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彻底被粉碎了,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也并非是源于我们的本意和初衷,又怎么能“现实的存在”呢?又何谈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全然成为了利益的动物,嘈杂的社会每天都不断上演着利害的冲突,为了达到自己利益扩大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和竞争,人的动物本性越来越凸显。此时,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了机械化和冷漠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彼此之间的依附关系正在不断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被利益化,“感情”一词在人们生活中已经荡然无存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都表现出了陌生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仅仅靠的是利益的纽带,从而形成了一种利益化的社会关系,呈现出了社会的病态发展。然而,最令人难于接受的是人们的婚姻问题,本应有的至高无上的纯洁竟然也朝着这种陌生化的方向发展。传统价值观对于婚姻的看法是婚姻中的双方,彼此都无条件的接受和包容,然而当下的婚姻状况是已经被社会的这种人与人的陌生化抹杀了婚姻双方感情的依附关系,似乎在这种境地下很难再建立起厚重而坚实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价值的考验。
当下,在大多数的男女青年的观念里,“婚姻”一词已经和物质利益等同了起来,出现了很多闪婚闪离的快餐式的婚姻模式,那种传统的先通过建立感情经历然后再谈婚姻的时代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面对这种快餐式的婚姻,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房子、车子、工作、学历、家庭背景等等一系列的物质利益,“感情”一词可能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从中我们看到这种脱离了感情的婚姻观正在向着一种契约式的婚姻发展。
我们从婚姻价值基础的判断上来看,对婚姻的这种看法和选择,可以看做是婚姻中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如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反观当下的婚姻形式,快捷式的婚姻观可以归结为是对生活美好的渴望而做出的选择,而并非是对于真正的爱情或者感情的渴求,只有物质性的条件被满足了之后,人们才可能真正的去思考爱、情感等等的形而上的东西。
根据2012的国家对于离婚率的统计,我国的离婚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么高的离婚率,我们可以归结为婚姻双方彼此相联系的纽带并不是很坚固,这种脆弱的情感每天都在面临的一触即发的危险,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人们对于婚姻生活还是有着自己的向往和期待,然而物质利益满足我们一时,更长时间人们追求的还是婚姻中的情感寄托和抚慰,这种原有的期待和希望一旦落空,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离婚率的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看到了当下青年人对于婚姻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也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曾经被我们冠之以“终身大事”的婚姻,现在似乎被许多的青年给予了错误的解读,因为一时的轻率和鲁莽导致了错误的婚姻,但是都认为自己不能因为一段婚姻的失败而受折磨一辈子,同样也有权力追求自己幸福的婚姻生活,并且把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作为寻找下一段婚姻的开始,美其名曰“新生活的开始”,这可能也是导致现在离婚率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下在这种被扭曲的婚姻观充斥的社会里,婚姻的庄重感和神圣性在不断地消亡,婚姻似乎在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自己的步伐,然而在这种快速化发展的形式下,婚姻庄严性的内涵却在不断地呈现递减的趋势,我们对婚姻所持的向往与期待值都在不断地减弱。如果换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我们对婚姻选择的自主性的加强,而没有必要去承载别人对自己婚姻的期待,归结为婚姻本身的自由度的增加。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内外的两个层面来归结当下青年所持有的这种婚姻观,从内在层面看,受当下工具理性的侵蚀,婚姻双方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婚姻标准,别让自己在婚姻选择上成为被异化的对象;从外在的层面看来,我们社会都秉持着对婚姻的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把婚姻视为组建家庭的内在推动力,让当下的男女青年无形中承担了婚姻的压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整个婚姻的选择上,物质性和利益化的侵蚀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这就要求婚姻双方在自己婚姻的选择上要“回归人性”,多问问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自己的想要的,想要生活一辈子的人,能否承担起对婚姻的一份责任。
在这个浮躁的和利益化的社会中,我们都被打上了高科技的标签,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我们每天都在脱离着传统的不可分离的纯粹的关系,高新技术的发展严重的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模式和交往目的,工具理性的发展远远的超越于价值理性对我们的影响,使得原本纯洁的婚姻圣地变得如此的功利,其中我们都在进行着一种利益的交换,婚姻中的人也成为了利益的共同体,最终婚姻面临着濒危死亡的边缘,或许这时才突然的醒悟,原来自己正在经历着一种陌生化的婚姻。
参考文献:
[1]赵娟娟著《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思考分析》,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刊,2011.02
[2]郑杭生著《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科学社会主义,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