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学习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
学习环境上大体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我们的校园环境,包括整洁优雅的校园、完备的教学设施等。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些设备,这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所做出的努力;软环境则是指我们的学习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等。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班级是由个体组成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课堂气氛也是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气氛中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笔者也在这方面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以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从课前自由活动进入学习状态,需要老师运用导入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育学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调适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式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2 民主平等,师生互动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开展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新课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考虑“新时期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当然要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而不是接受者。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为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研究者,才能使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
教师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学生的爱。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要创造课堂内学习民主作风,在学习上打破师生界限,增进师生间学生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主的学习心理。例如教《沁园春•雪》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朗读,他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要创设宽容、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提供交往和对话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这种学习的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定给学生带来高度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聘。
3 自主学习,学会思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善于思考的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应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与自学的习惯。
新世纪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知识面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比如,鼓励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这是一种方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4 激活思维,想象提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造想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想象。”
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想象训练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一节情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
5 熏陶渐染,情景交融
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景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灌输。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美好的情感入手。人的情感培养主要不是依靠说理,而是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阅读是传递、培养感情的重要途径,对读者进行情感的陶冶是阅读的重要目的和作用。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生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渲泄,这恰恰就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并且学生通过这种沟通悟出阅读文本的深刻内涵。
当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包含的不仅仅是以上的内容,还有伦理、心理、情感等等。语文课所要培植的不光是拥有语文知识修养的人,它的完整目标应是培植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全面的人”。我们要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科学而艺术地捕捉教学细节,改变教学行为,营造和谐而又完美的教学课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学习环境上大体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我们的校园环境,包括整洁优雅的校园、完备的教学设施等。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我们也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这些设备,这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所做出的努力;软环境则是指我们的学习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团结向上的进取精神等。学校是由班级组成的,班级是由个体组成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课堂气氛也是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气氛中学习,不仅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少同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笔者也在这方面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1 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以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从课前自由活动进入学习状态,需要老师运用导入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育学家魏书生曾经说过:“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能调适学生的积极情绪,为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进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式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2 民主平等,师生互动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开展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新课标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者更应考虑“新时期师生之间平等关系”。当然要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想教师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合作者,而不是接受者。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研究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为师生关系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研究者,才能使课堂上出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
教师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学生的爱。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要创造课堂内学习民主作风,在学习上打破师生界限,增进师生间学生的互动性,使学生在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自主的学习心理。例如教《沁园春•雪》时,我和学生一起比赛朗读,他们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师要创设宽容、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提供交往和对话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这种学习的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定给学生带来高度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聘。
3 自主学习,学会思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善于思考的人。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应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与自学的习惯。
新世纪的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知识面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他们总希望有较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示自己特有的才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比如,鼓励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这是一种方法。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4 激活思维,想象提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造想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其实,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想象。”
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想象的能力。想象训练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奏新曲——逆向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对《木兰诗》中“木兰归来”一节情景,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设想当时的场景及人物的肖像、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彰显个性。
5 熏陶渐染,情景交融
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景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灌输。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美好的情感入手。人的情感培养主要不是依靠说理,而是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阅读是传递、培养感情的重要途径,对读者进行情感的陶冶是阅读的重要目的和作用。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生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渲泄,这恰恰就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并且学生通过这种沟通悟出阅读文本的深刻内涵。
当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包含的不仅仅是以上的内容,还有伦理、心理、情感等等。语文课所要培植的不光是拥有语文知识修养的人,它的完整目标应是培植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全面的人”。我们要以“以人为本”为理念,科学而艺术地捕捉教学细节,改变教学行为,营造和谐而又完美的教学课堂,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