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和书法都是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中发祥而来,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微妙的关系,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融合,具有许多的共通性。特别是在笔法方面,强调书画本同,以书入画。在强化观念,弱化技法影响下的今天,重新审视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画;优美;崇高;笔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然而,笔墨究竟为何物,却难以诉清。五代荆浩曾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并由此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笔墨及皴法,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顶峰,对历代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笔墨”一词,其内涵丰富,涵盖了“笔”、“墨”和“笔墨”的诉求,意义在于:
一、笔和墨。指绘画工具中的笔和墨,属于材媒范畴。譬如:玄宗牌墨汁和白云系列毛笔。
二、笔法和墨法。专指绘画技巧中的笔法和墨法,属于技法的范畴。譬如:用笔的曲直方圆和用墨的枯湿浓淡。
三、皴法。特指绘画作品中的各类皴法,属于符号的范畴。譬如南宋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法和元代王蒙的牛毛皴法。
四、笔墨典型。指绘画作品中典型的笔墨语言和赋予涵养的笔墨精神,属于形而下之器的技法范畴和形而上之道的哲学范畴。譬如荆浩的小斧劈皴和《笔法记》中的筋、肉、骨、气精神。
由此观之,中国画的笔墨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涵养,都有很高的造诣。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就曾在其所著的《古品画录中》提出了标成千古的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就是关于用笔较早的概括。唐代以降,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1]其中,骨气形似,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在用笔上,可见笔法在中国画中何等重要?所以才工画者多善书,明确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笔法的共通性。
诚然,笔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墨”由笔抒写而来,笔要承载墨的诉求,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能脱离而论。清代沈宗骞曾在其所著的《芥舟学画编》中论道:“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2]从笔墨的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何以为墨,并侧重强调笔到而墨出。黄宾虹先生则更进一步强调:“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由此可见,笔墨本一体,不可分离,正所谓笔精而墨妙。然而,为了论证的需要,本文将对笔墨进行分离,从笔法的立场去解读中国画的用骨法用笔。
中国画历来崇尚骨法用笔,注重笔墨的涵养和趣味性,强调书画同源、书画同功、书画同法的书写意趣。
书画同源。认为书法和绘画在本源上是相同的。书法和绘画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涵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在产生之初,人们一致认为,绘画只不过是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象形文字而已。但随着书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不断深入,绘画逐步从书法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然而,书画同源的思想却打上了相通的烙印。其中,唐代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的主张,率先讨论书法和绘画之间内在的一致性。
书画同功。认为书法和绘画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其中,儒家学派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功能旨在载道,要阐明道理,弘扬精神,成为载道的工具,正所谓:“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神。”此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叙画之源流》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3]明确了成教化,助人伦的旨意。然而,道家学派却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功能旨在书写胸中逸气,正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书画同法。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方法上是相同的。其中,元代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题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4]明确了书画本同的主张,引领了元代复古思潮。
综上观之,无论是书画同源、书画同功还是书画同法,都无不说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中国画要以书入画,强调书写性和写意精神,讲求提按顿挫,曲直方圆,刚柔光毛,徐疾迅缓等用笔方式,追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营造道法自然般的意境,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传达物我两忘的情感。
提按顿挫。下笔要有提按顿挫。提的起来,按的下去,该顿则顿,该挫则挫,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在提按之间变换自如,在顿挫之间自由转换。并根据物象精神风貌进行抒写,优美者亦提亦顿,崇高者亦按亦挫。譬如:出水之芙蓉,多以提笔和顿笔写之,尤其是提笔,更能传达荷花轻灵优雅的姿态;而苍松巨石则不然,多以按笔、顿笔和挫笔写之,传达悲壮浑厚的物象精神。
曲直方圆。下笔要有曲直方圆。曲中有直,直中带曲,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在曲直之间寻求平衡,在方圆之间谋求和谐。其中,优美者亦曲亦圆,崇高者亦直亦方。譬如:云水,曲圆之笔更为吻合物象的生命特征,但也要辅以适当方直之笔,才能处理好骨气形似之间的关系;而山石则不然,应多以方直之笔写之,故在历代画论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凡画山石,多见方笔。
徐疾迅缓。下笔要有徐疾迅缓。过快则浮滑,过慢则臃肿,要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在快慢之间协调墨色。其中,优美者亦快,崇高者亦慢。
刚柔光毛。下笔要有刚柔光毛。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光滑中见毛糙,毛糙中见光滑,刚柔并济,光毛并施。其中,优美者亦柔亦光,崇高者亦刚亦毛。譬如:弱柳扶风,适宜柔和光滑之笔,写物象之神气;而枯藤老树,则适宜刚劲毛糙之笔法,写古拙浑厚之气息。
诚然,根据物象的精神风貌选择合适的笔法,这是一般规律,岂不闻还有反者道之动的说法,这也不失为高妙的决策。
小结
中国画的笔法从书法中而来,但随着时代精神下的笔墨趋势,逐渐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笔墨精神。以优美之美和崇高之美为导向,结合提按顿挫,曲直方圆,刚柔光毛,徐疾迅缓的书法用笔趋势,营造出赋予涵养的笔墨世界。
《柳江庸和图》 纸本设色 180X97CM 2013年 肖毅
注释: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沈宗騫:《芥舟学画编》。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
[4]赵孟頫:《秀石疏竹图·题跋》。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中国画;优美;崇高;笔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然而,笔墨究竟为何物,却难以诉清。五代荆浩曾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并由此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笔墨及皴法,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顶峰,对历代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笔墨”一词,其内涵丰富,涵盖了“笔”、“墨”和“笔墨”的诉求,意义在于:
一、笔和墨。指绘画工具中的笔和墨,属于材媒范畴。譬如:玄宗牌墨汁和白云系列毛笔。
二、笔法和墨法。专指绘画技巧中的笔法和墨法,属于技法的范畴。譬如:用笔的曲直方圆和用墨的枯湿浓淡。
三、皴法。特指绘画作品中的各类皴法,属于符号的范畴。譬如南宋夏圭的拖泥带水皴法和元代王蒙的牛毛皴法。
四、笔墨典型。指绘画作品中典型的笔墨语言和赋予涵养的笔墨精神,属于形而下之器的技法范畴和形而上之道的哲学范畴。譬如荆浩的小斧劈皴和《笔法记》中的筋、肉、骨、气精神。
由此观之,中国画的笔墨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涵养,都有很高的造诣。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就曾在其所著的《古品画录中》提出了标成千古的六法论,其中,骨法用笔就是关于用笔较早的概括。唐代以降,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1]其中,骨气形似,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在用笔上,可见笔法在中国画中何等重要?所以才工画者多善书,明确了书法和绘画之间笔法的共通性。
诚然,笔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墨”由笔抒写而来,笔要承载墨的诉求,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能脱离而论。清代沈宗骞曾在其所著的《芥舟学画编》中论道:“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2]从笔墨的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何以为墨,并侧重强调笔到而墨出。黄宾虹先生则更进一步强调:“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由此可见,笔墨本一体,不可分离,正所谓笔精而墨妙。然而,为了论证的需要,本文将对笔墨进行分离,从笔法的立场去解读中国画的用骨法用笔。
中国画历来崇尚骨法用笔,注重笔墨的涵养和趣味性,强调书画同源、书画同功、书画同法的书写意趣。
书画同源。认为书法和绘画在本源上是相同的。书法和绘画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内涵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在产生之初,人们一致认为,绘画只不过是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象形文字而已。但随着书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不断深入,绘画逐步从书法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然而,书画同源的思想却打上了相通的烙印。其中,唐代张彦远于《历代名画记》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的主张,率先讨论书法和绘画之间内在的一致性。
书画同功。认为书法和绘画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其中,儒家学派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功能旨在载道,要阐明道理,弘扬精神,成为载道的工具,正所谓:“为文以载道,论诗将通神。”此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叙画之源流》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3]明确了成教化,助人伦的旨意。然而,道家学派却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功能旨在书写胸中逸气,正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书画同法。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方法上是相同的。其中,元代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题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4]明确了书画本同的主张,引领了元代复古思潮。
综上观之,无论是书画同源、书画同功还是书画同法,都无不说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中国画要以书入画,强调书写性和写意精神,讲求提按顿挫,曲直方圆,刚柔光毛,徐疾迅缓等用笔方式,追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营造道法自然般的意境,表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传达物我两忘的情感。
提按顿挫。下笔要有提按顿挫。提的起来,按的下去,该顿则顿,该挫则挫,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在提按之间变换自如,在顿挫之间自由转换。并根据物象精神风貌进行抒写,优美者亦提亦顿,崇高者亦按亦挫。譬如:出水之芙蓉,多以提笔和顿笔写之,尤其是提笔,更能传达荷花轻灵优雅的姿态;而苍松巨石则不然,多以按笔、顿笔和挫笔写之,传达悲壮浑厚的物象精神。
曲直方圆。下笔要有曲直方圆。曲中有直,直中带曲,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在曲直之间寻求平衡,在方圆之间谋求和谐。其中,优美者亦曲亦圆,崇高者亦直亦方。譬如:云水,曲圆之笔更为吻合物象的生命特征,但也要辅以适当方直之笔,才能处理好骨气形似之间的关系;而山石则不然,应多以方直之笔写之,故在历代画论中,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凡画山石,多见方笔。
徐疾迅缓。下笔要有徐疾迅缓。过快则浮滑,过慢则臃肿,要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在快慢之间协调墨色。其中,优美者亦快,崇高者亦慢。
刚柔光毛。下笔要有刚柔光毛。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光滑中见毛糙,毛糙中见光滑,刚柔并济,光毛并施。其中,优美者亦柔亦光,崇高者亦刚亦毛。譬如:弱柳扶风,适宜柔和光滑之笔,写物象之神气;而枯藤老树,则适宜刚劲毛糙之笔法,写古拙浑厚之气息。
诚然,根据物象的精神风貌选择合适的笔法,这是一般规律,岂不闻还有反者道之动的说法,这也不失为高妙的决策。
小结
中国画的笔法从书法中而来,但随着时代精神下的笔墨趋势,逐渐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笔墨精神。以优美之美和崇高之美为导向,结合提按顿挫,曲直方圆,刚柔光毛,徐疾迅缓的书法用笔趋势,营造出赋予涵养的笔墨世界。
《柳江庸和图》 纸本设色 180X97CM 2013年 肖毅
注释: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沈宗騫:《芥舟学画编》。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
[4]赵孟頫:《秀石疏竹图·题跋》。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