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然而在朗读训练中却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一、 目标指向不明——流程式朗读
[案例1]苏教版《蒲公英》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现在,我们来读好这篇课文,谁来读第一小节?(生1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2:很流利!
师:谁来像他一样读第二小节?(生3读)
师:你读得真好,超过了刚才那位同学。谁来超过他,读下面一小节?(生4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齐喊):好!
师:同学们想不想超过他?
生(齐喊):想!
师: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
[点评]该教师看起来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既有个别读,也有全班齐读,还注意了生生互动评价。但仔细一想,这样的训练其实是形式主义,虽然有训练的内容,却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虽然把全文读完,但并没有抓住重点深层次地训练,缺乏训练的过程,展现的是一种虚假的热闹气氛,孩子的朗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仅仅是流程式的朗读活动而已。
[对策]抓住课文的重点和学生阅读的难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层次,要重点突破,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理解,读出画面,读出态度,真切地展现朗读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找出太阳公公和蒲公英说的话,好好地读一读。(生自读)
师:谁来读太阳公公的话?
(生1读,读得通顺,但很平淡)
师:现在你就是太阳公公,你在亲切地嘱咐蒲公英,你认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
生1:说话要慢点,温和点。(说完后看着老师)
师:还要注意什么?谁来提醒一下这位太阳公公?
生2:要突出“记住”,并且停顿一下,告诉他们记住什么。
生3:要告诉蒲公英不要怎样,要怎样。
师:我们就是蒲公英,请你亲切地嘱咐我们。
(生1读,注意了重音和停顿)
师:请你再叮嘱我们一下,让我们知道不要落在怎样的地方,要落在怎样的地方。
(生1读,突出了“金光闪闪”“银花朵朵”和“黑黝黝”)
师:谁还想读?
(生2读,不仅把握好节奏,而且读得很有画面感)
……
二、 追求表演效果——表演性朗读
[案例2]苏教版《泉城》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我想请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谁来读?
生(大声喊):张红梅!
(张红梅同学自豪地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文,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样?
生:太好了!
师:想不想和她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生:想!
师:我们一起像张红梅同学那样,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我想你一定能读好,是吗?
生(大声回答):是!
(生读第二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
……
[点评]粗看这堂课,感觉该教师很注重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学生朗读兴趣浓,朗读水平很高,所呈现出来的朗读效果非常好。但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参与面很窄,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几个表现欲望强烈、朗读水平高的优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被遗忘的观众。虽然优秀学生的朗读能给其他学生以示范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示范仅仅是一种模糊感觉,好在哪里?怎么才能读好?学生并没有得到启发,教学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仅仅立足于优秀生的朗读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要关注全体学生,培优和补差要有机结合,否则这样的朗读只能是少数学生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表演性课堂,教师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表演效果,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对策]要关注全体学生,立足补差,从暂差生的朗读抓起,借助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通过对这些学生朗读的训练,带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读出方法,读出层次,明白该怎样朗读课文,真正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济南的泉写得很美,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济南的泉美在哪里?怎样把这种美读出来?(生练读后交流)
师(走到一位没举手的学生面前):这位同学做事很认真,到现在还在仔细推敲,你先来说说你的初步认识。
生1(迟疑了一会儿):我觉得济南七十二泉都不是一样的,有变化。
师:了不起,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变化?(生不做声)谁来帮帮他?
生2:要注意读好3个“有的”,这3个“有的”不能读得一样,要读出变化。
师(摸了摸生1的头):还是你来读好吗?
(生1读,开始注意读出变化)
师(走到生2前):你来读一读。
(生2读,读出了变化)
师(走到生1前):你再读一下,肯定会读得更好。(生1再读,进步很大)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齐读)
师:这些泉很有变化,那么它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
生:我发现它们的形状不同,有的像盛开的银花,有的像散落的明珠。(生读)
生:声音不同,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生读)
生:速度不同,有的是急速翻滚,有的是慢慢散落。(生读)
师(走到生1前):你听出来了吗?(生1点点头)你把三种变化都读出来,好吗?(生1读,注意了三种变化)
……
三、 单项传输信息——被动式朗读
[案例3]苏教版《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有没有真的会读。
师:第一自然段请王辉同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老师随时会叫你接下去读。(王辉读)
师:李强,你认为可以给他打多少分?为什么?
李强:90分,因为他读得很流利,没有读错字。
师:你接下去读,看看你能得多少分?
(李强读了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张红,你认为李强可以得多少分?
张红:80分,因为他读得不太通顺,而且把“不知疲倦”的“倦”读成juǎn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请你接下去读。
师(当张红读完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时,师发现杨军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停!杨军接下去读。
(杨军先是一愣,然后迅速问了问同桌,接下去读了)
师:刚才杨军同学把课文的最后三个段落读完了,李雷,你认为杨军能得多少分?
李雷:75分,因为他把“租”读成了zhū,把第七自然段的长句子读破了,最后一段读得结结巴巴,不流利。
师:杨军听清楚了吗?(杨军点了点头)以后要注意听别人朗读啊。
……
[点评]该教师很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仔细一想,学生关注的并不是从他人的朗读中汲取经验,而是关注他人朗读的进程,时刻做好被老师抽查的准备,对朗读的评价不仅是单向的,而且仅仅关注的是读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关注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朗读时身心紧张,感受不到朗读所带来的那一份愉悦,也无心思考如何读出美感,只是思考尽量不要出错。多项交流的朗读训练活动变成了一种单项的被动接受检查式的应试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不愿意朗读。
[对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求,把朗读训练过程不仅当做师生教和学对话的过程,更是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孩子在对话中展示自我,释放潜能,放飞心灵,变“要你读”为“我想读”,在多项主动式的朗读活动中读出理解与困惑,读出感受与态度,读出经验与方法,读出兴趣与自信,读出合作交流的成果,读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朗读的情况,你想怎么来交流呢?
生:我想把课文写得很感人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认为在读这一段文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在读“画呀,画呀”时,要读慢些,要一边读一边想徐悲鸿怎样画画。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意见吗?
生:我觉得在读“画呀,画呀”时,不仅要读出徐悲鸿画画专心,而且要读出不容易,很辛苦,还要突出“常常”和“一整天”。 (生读)
生:这一段先要读出徐悲鸿很努力,再读出他很高兴,因为课文说他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是呀,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变化,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徐悲鸿的这一份艰辛和喜悦好吗?( 齐读)
生:我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容易读错的地方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地方。我在读的时候,把“嫉妒”读成了jì hù,把“震惊”的“震”读成了后鼻音,把“鞠躬”的“鞠”读成了qū。
生:课文中有一个难读的长句子:“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我想请刘晓峰读给大家听听。(刘晓峰读完,掌声响起)
师:刘晓峰同学,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个长句子?
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读的时候我们要在“徐悲鸿”“学校”“成绩”后面停顿一下,还要注意突出“优异的成绩”。
师:看来,要读好长句子,可以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楚句子结构的特点,然后找出停顿的地方,把握好节奏,突出要点,读好重音。大家读读看,是不是这样?(生练读)
……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12300)
一、 目标指向不明——流程式朗读
[案例1]苏教版《蒲公英》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现在,我们来读好这篇课文,谁来读第一小节?(生1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2:很流利!
师:谁来像他一样读第二小节?(生3读)
师:你读得真好,超过了刚才那位同学。谁来超过他,读下面一小节?(生4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齐喊):好!
师:同学们想不想超过他?
生(齐喊):想!
师: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
[点评]该教师看起来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既有个别读,也有全班齐读,还注意了生生互动评价。但仔细一想,这样的训练其实是形式主义,虽然有训练的内容,却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虽然把全文读完,但并没有抓住重点深层次地训练,缺乏训练的过程,展现的是一种虚假的热闹气氛,孩子的朗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仅仅是流程式的朗读活动而已。
[对策]抓住课文的重点和学生阅读的难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有层次,要重点突破,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理解,读出画面,读出态度,真切地展现朗读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过程。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找出太阳公公和蒲公英说的话,好好地读一读。(生自读)
师:谁来读太阳公公的话?
(生1读,读得通顺,但很平淡)
师:现在你就是太阳公公,你在亲切地嘱咐蒲公英,你认为说话时要注意什么?
生1:说话要慢点,温和点。(说完后看着老师)
师:还要注意什么?谁来提醒一下这位太阳公公?
生2:要突出“记住”,并且停顿一下,告诉他们记住什么。
生3:要告诉蒲公英不要怎样,要怎样。
师:我们就是蒲公英,请你亲切地嘱咐我们。
(生1读,注意了重音和停顿)
师:请你再叮嘱我们一下,让我们知道不要落在怎样的地方,要落在怎样的地方。
(生1读,突出了“金光闪闪”“银花朵朵”和“黑黝黝”)
师:谁还想读?
(生2读,不仅把握好节奏,而且读得很有画面感)
……
二、 追求表演效果——表演性朗读
[案例2]苏教版《泉城》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我想请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谁来读?
生(大声喊):张红梅!
(张红梅同学自豪地站起来,大声朗读课文,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样?
生:太好了!
师:想不想和她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
生:想!
师:我们一起像张红梅同学那样,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师:你的手举得最高,我想你一定能读好,是吗?
生(大声回答):是!
(生读第二自然段,读得声情并茂)
……
[点评]粗看这堂课,感觉该教师很注重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学生朗读兴趣浓,朗读水平很高,所呈现出来的朗读效果非常好。但仔细一想,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参与面很窄,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几个表现欲望强烈、朗读水平高的优秀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被遗忘的观众。虽然优秀学生的朗读能给其他学生以示范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示范仅仅是一种模糊感觉,好在哪里?怎么才能读好?学生并没有得到启发,教学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仅仅立足于优秀生的朗读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课堂更多的是要关注全体学生,培优和补差要有机结合,否则这样的朗读只能是少数学生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堂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表演性课堂,教师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表演效果,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对策]要关注全体学生,立足补差,从暂差生的朗读抓起,借助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通过对这些学生朗读的训练,带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参与中读出方法,读出层次,明白该怎样朗读课文,真正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济南的泉写得很美,请同学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济南的泉美在哪里?怎样把这种美读出来?(生练读后交流)
师(走到一位没举手的学生面前):这位同学做事很认真,到现在还在仔细推敲,你先来说说你的初步认识。
生1(迟疑了一会儿):我觉得济南七十二泉都不是一样的,有变化。
师:了不起,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变化?(生不做声)谁来帮帮他?
生2:要注意读好3个“有的”,这3个“有的”不能读得一样,要读出变化。
师(摸了摸生1的头):还是你来读好吗?
(生1读,开始注意读出变化)
师(走到生2前):你来读一读。
(生2读,读出了变化)
师(走到生1前):你再读一下,肯定会读得更好。(生1再读,进步很大)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齐读)
师:这些泉很有变化,那么它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
生:我发现它们的形状不同,有的像盛开的银花,有的像散落的明珠。(生读)
生:声音不同,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生读)
生:速度不同,有的是急速翻滚,有的是慢慢散落。(生读)
师(走到生1前):你听出来了吗?(生1点点头)你把三种变化都读出来,好吗?(生1读,注意了三种变化)
……
三、 单项传输信息——被动式朗读
[案例3]苏教版《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认真朗读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有没有真的会读。
师:第一自然段请王辉同学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老师随时会叫你接下去读。(王辉读)
师:李强,你认为可以给他打多少分?为什么?
李强:90分,因为他读得很流利,没有读错字。
师:你接下去读,看看你能得多少分?
(李强读了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张红,你认为李强可以得多少分?
张红:80分,因为他读得不太通顺,而且把“不知疲倦”的“倦”读成juǎn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请你接下去读。
师(当张红读完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时,师发现杨军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停!杨军接下去读。
(杨军先是一愣,然后迅速问了问同桌,接下去读了)
师:刚才杨军同学把课文的最后三个段落读完了,李雷,你认为杨军能得多少分?
李雷:75分,因为他把“租”读成了zhū,把第七自然段的长句子读破了,最后一段读得结结巴巴,不流利。
师:杨军听清楚了吗?(杨军点了点头)以后要注意听别人朗读啊。
……
[点评]该教师很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仔细一想,学生关注的并不是从他人的朗读中汲取经验,而是关注他人朗读的进程,时刻做好被老师抽查的准备,对朗读的评价不仅是单向的,而且仅仅关注的是读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关注的深度和广度均不够。朗读时身心紧张,感受不到朗读所带来的那一份愉悦,也无心思考如何读出美感,只是思考尽量不要出错。多项交流的朗读训练活动变成了一种单项的被动接受检查式的应试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朗读产生畏惧心理,进而不愿意朗读。
[对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求,把朗读训练过程不仅当做师生教和学对话的过程,更是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孩子在对话中展示自我,释放潜能,放飞心灵,变“要你读”为“我想读”,在多项主动式的朗读活动中读出理解与困惑,读出感受与态度,读出经验与方法,读出兴趣与自信,读出合作交流的成果,读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这是另一位教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朗读的情况,你想怎么来交流呢?
生:我想把课文写得很感人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认为在读这一段文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在读“画呀,画呀”时,要读慢些,要一边读一边想徐悲鸿怎样画画。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意见吗?
生:我觉得在读“画呀,画呀”时,不仅要读出徐悲鸿画画专心,而且要读出不容易,很辛苦,还要突出“常常”和“一整天”。 (生读)
生:这一段先要读出徐悲鸿很努力,再读出他很高兴,因为课文说他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是呀,我们读书不仅要读出画面,还要读出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变化,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徐悲鸿的这一份艰辛和喜悦好吗?( 齐读)
生:我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容易读错的地方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地方。我在读的时候,把“嫉妒”读成了jì hù,把“震惊”的“震”读成了后鼻音,把“鞠躬”的“鞠”读成了qū。
生:课文中有一个难读的长句子:“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我想请刘晓峰读给大家听听。(刘晓峰读完,掌声响起)
师:刘晓峰同学,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这个长句子?
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读的时候我们要在“徐悲鸿”“学校”“成绩”后面停顿一下,还要注意突出“优异的成绩”。
师:看来,要读好长句子,可以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弄清楚句子结构的特点,然后找出停顿的地方,把握好节奏,突出要点,读好重音。大家读读看,是不是这样?(生练读)
……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