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正在不断减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节能减排新思路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未来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智能电网产业
【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0BJL027。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076-1.5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正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为此,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发展的传统手段,只能在节能减排的初期起到显著成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大量需求问题。只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单位GDP的能耗压力。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由此,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节能减排新思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
目前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多具有规模化开发的条件,但由于远离负荷中心,需要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实施大范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构建坚强的电网结构,是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内容。建设智能电网既有利于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利用,也有利于构筑“输煤输电并举”的国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是中国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其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20%左右。基本建成智能电网后,发挥其能源配置的绿色平台功能,通过大规模电力输送以消纳清洁能源、加快电动汽车发展等,实现2020年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亿吨,这对实现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贡献率将超过20%。同时,从长远来看,发展智能电网不仅能增强能源保障水平,而且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供便捷服务;提高终端用电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电费支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减少因停电和电能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导并改变用户的能源消费习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
早在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就已首次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的坚强的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2010年智能电网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1年3月,其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电网”一词的受关注度不断提高。在2009年、2010年两年的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再度升温。“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改造建设智能变电站推广应用智能电表,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未来五年,将是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的关键五年。
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推广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重点在示范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新能源接纳、居民智能用电等方面大力推进。具体包括:建成智能变电站67座;在19个城市核心区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推广应用5000万具智能电表;新建173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9211个充电桩;完成25个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推广建设6.2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接纳风电容量2000万千瓦;制定智能电网标准88项。
三、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的建设缺乏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其发展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然而,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平台,因此,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应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并形成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应配合组织、协调能源、科技、环保、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开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智能电网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应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在相关法律、财税、资金、电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科技项目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在清洁能源发电量消纳和经济补偿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第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继续打造智能电网产业园区。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给电力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还将促进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企业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挑战。面对智能电网对电力设备的智能化需求,生产企业要抓住契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现有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以满足智能电网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也应看到智能电网发展的长远效益,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目前,随着国内智能电网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各地的智能电网产业园区相继开始了规划和建设工作。2009年7月,扬州举办智能电网发展论坛,宣布投资25亿元建设全国首个智能电网产业园,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智能电网产品制造基地、智能电网国际服务外包基地。2011年9月19日,国际上覆盖区域最广、功能最齐全的智能电网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成功投运。2011年10月,作为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智能园区试点工程之一的甘肃省电力公司智能园区试点项目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测试和联调阶段。智能电网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并网运行探索和积累经验,促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集成等技术创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未来,随着智能电网产业园孵化效应的不断显现,必将会吸引多家产学研单位进驻园区,建成集生产、研发、物流、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推动智能电网产业的高效、迅速发展。
第三,鼓励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设智能电网新局面。智能电网建设不仅限于电网自身的升级改造,它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乃至社会理念转变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当前,制约智能电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推动范围还局限于电力行业,不利于统一规划。因此,应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共同研发建设。政府要积极引导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参与示范工程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中,建立有效的跨行业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为智能电网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如前所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因此,有必要在全国普及智能电网概念,让公众了解它将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地方政府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普及活动,使智能电网概念深入人心,争取广大民众对智能电网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考虑加大鼓励民间投资,通过宣传,引导这些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发展趋势,共同参与智能电网建设并从中受益,使智能电网产业走上稳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彦伦,杨奖利,王琨.浅谈智能电网发展[J].电器工业,2011,(1).
[2]周彦伦,毛昭元,张磊.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J].电器工业,2011,(1).
【作者简介】魏素蕊(1983-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关键词】智能电网;节能减排;智能电网产业
【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产业的思路与对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0BJL027。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5-0076-1.5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正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破坏了全球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为此,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兼顾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过快发展的传统手段,只能在节能减排的初期起到显著成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大量需求问题。只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单位GDP的能耗压力。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由此,智能电网建设作为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的节能减排新思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
目前中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多具有规模化开发的条件,但由于远离负荷中心,需要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输电,实施大范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因此,构建坚强的电网结构,是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内容。建设智能电网既有利于间歇性能源的并网利用,也有利于构筑“输煤输电并举”的国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是中国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其贡献率分别达到70%和20%左右。基本建成智能电网后,发挥其能源配置的绿色平台功能,通过大规模电力输送以消纳清洁能源、加快电动汽车发展等,实现2020年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16.5亿吨,这对实现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目标的贡献率将超过20%。同时,从长远来看,发展智能电网不仅能增强能源保障水平,而且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供应的多样化需求:通过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供便捷服务;提高终端用电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电费支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减少因停电和电能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引导并改变用户的能源消费习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
早在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就已首次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特高压为骨干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的坚强的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2010年智能电网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1年3月,其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电网”一词的受关注度不断提高。在2009年、2010年两年的试点工作基础上,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再度升温。“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改造建设智能变电站推广应用智能电表,配套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未来五年,将是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的关键五年。
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推广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重点在示范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新能源接纳、居民智能用电等方面大力推进。具体包括:建成智能变电站67座;在19个城市核心区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推广应用5000万具智能电表;新建173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9211个充电桩;完成25个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推广建设6.2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接纳风电容量2000万千瓦;制定智能电网标准88项。
三、我国智能电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的建设缺乏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配套制度,其发展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然而,发展智能电网已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平台,因此,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协同推进。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应采取灵活的扶持政策,并形成促进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应配合组织、协调能源、科技、环保、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开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智能电网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要应充分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合理、优化的公共政策,在相关法律、财税、资金、电价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科技项目研发、试验示范工程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在清洁能源发电量消纳和经济补偿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第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继续打造智能电网产业园区。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给电力设备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还将促进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企业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挑战。面对智能电网对电力设备的智能化需求,生产企业要抓住契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现有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以满足智能电网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也应看到智能电网发展的长远效益,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目前,随着国内智能电网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各地的智能电网产业园区相继开始了规划和建设工作。2009年7月,扬州举办智能电网发展论坛,宣布投资25亿元建设全国首个智能电网产业园,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智能电网产品制造基地、智能电网国际服务外包基地。2011年9月19日,国际上覆盖区域最广、功能最齐全的智能电网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在天津滨海新区成功投运。2011年10月,作为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智能园区试点工程之一的甘肃省电力公司智能园区试点项目工程,已进入紧张的测试和联调阶段。智能电网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将为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并网运行探索和积累经验,促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集成等技术创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未来,随着智能电网产业园孵化效应的不断显现,必将会吸引多家产学研单位进驻园区,建成集生产、研发、物流、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工业园区,推动智能电网产业的高效、迅速发展。
第三,鼓励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建设智能电网新局面。智能电网建设不仅限于电网自身的升级改造,它是一项涉及多领域、跨行业乃至社会理念转变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当前,制约智能电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推动范围还局限于电力行业,不利于统一规划。因此,应消除行业和专业间的壁垒,共同研发建设。政府要积极引导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相关标准制定、核心技术攻关、关键设备研发、参与示范工程建设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中,建立有效的跨行业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为智能电网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如前所述,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因此,有必要在全国普及智能电网概念,让公众了解它将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地方政府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项普及活动,使智能电网概念深入人心,争取广大民众对智能电网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考虑加大鼓励民间投资,通过宣传,引导这些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发展趋势,共同参与智能电网建设并从中受益,使智能电网产业走上稳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彦伦,杨奖利,王琨.浅谈智能电网发展[J].电器工业,2011,(1).
[2]周彦伦,毛昭元,张磊.智能电网与节能减排[J].电器工业,2011,(1).
【作者简介】魏素蕊(1983-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